?

博物館開展高校大學生教育與服務工作的路徑探析

2024-04-20 06:53王勇
文教資料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博物館

王勇

摘 要:高校大學生是博物館開展教育與服務的重要對象群體。本文主要從構建完善館校共建平臺、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手段等多個方面闡釋了博物館開展高校大學生教育與服務工作的內容、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博物館;教育與服務;高校大學生

社會教育是博物館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F代博物館作為國家社會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破除了知識等級,成為家庭教育與課堂教育的延伸,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博物館服務,幫助啟迪民智,塑造身份認同。[1]當然,博物館教育畢竟不同于學校教育,而屬于素質教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范疇。[2]新時代,我國高校越來越注重加強自身與博物館等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銜接,并以此為基礎努力推進與大學生相關的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文化素質培養工作。高校大學生群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現階段的博物館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開展教育與服務工作,積極搭建特殊的館校合作平臺,自覺承擔起為大學生群體教育與服務的光榮使命。

一、構建完善博物館與高校的共建平臺是基礎

博物館的性質是非營利性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為公眾提供社會服務,有著“人類文明寶庫”的美譽,因此,博物館就是要融入大眾,打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為現代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博物館既展示出先人的輝煌與成就,又能呈現出不同階段人類的生活狀態和發展歷程,能達教育與自我教育之效,培養觀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更要培養觀眾更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民族自豪感。就博物館而言,其并非一個嚴格意義的說教式的教育場所,沒有學校教育的諸多條框,形式上相對自由,能夠擴大教育的范圍,提升個人內涵,為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使人們擁有更多提高文化素養的途徑。因博物館具有教育與服務功能,所以愈加被教育界重視,博物館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寬闊的場所,拓展了校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在我國,開展學生校外教育活動一向是各級博物館群眾工作的重要任務,曾經探索出許多深受學校歡迎的教育方式,積累了寶貴的經驗。[3]

近些年,全國各地的高校都在與地緣相近的博物館深入交流、共同開展活動,建立了眾多教育基地和實踐基地,獲得很大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活動經驗。新時代的博物館應以大學生群體為基礎性服務對象之一,與高校共同建立交流合作平臺,

立足館情,

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品牌,面向全體大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與服務。筆者所在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與20多所高校簽訂了《合作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與培訓基地協議書》,使“非遺進校園”成為本館社會服務的重要內容。[4]

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高校的師資力量發揮著關鍵作用,不僅要為大學生傳授知識、培養技能,還助力大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理念、合作精神的培育。我國各地的高校為了實現既定目標,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積極開展了大量的、多元化、綜合性的培養工作。而博物館的教育與服務是一種頗受高校歡迎與認可的方式,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達到輕松普及學科知識的效果,助力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以及文化素質的提高,推動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從本質上講,博物館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是雙方為了實現各自的既定目標,積極調適自身行為策略以謀求共贏的良策。在具體操作流程方面,博物館與各高校簽訂相關協議,明確館校共建的義務和權利,以此為基礎落實合作項目、踐行工作細節,共同構建和完善館校共建的合作平臺。從博物館的角度出發,博物館可以從高校招聘實習生、志愿者,對其進行專業化的技能培養,為社會儲備復合型人才。從高校的角度來看,高??梢岳米陨韮瀯?,舉辦各種與博物館文化相關的主題項目活動,在活動中對大學生展開素質拓展訓練。在此過程中,高校還可以利用博物館的文化旅游資源開展多種手段的宣傳和交流活動,縮短大學生和博物館之間的心靈距離,使大學生群體能夠走進博物館,體悟博物館的博大,豐富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以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為基礎,建立寬領域、深層次的文化教育合作平臺,會大大提高館校雙方人員的參與感和主動性,館校雙方應將自身擁有的各類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整合,加深彼此的合作,在構建與完善館校共建平臺的全過程中,重點開展高校大學生文化產品與服務的供給工作,注重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大學生在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同時,助力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是保障

在博物館中設置志愿者可以有效幫助博物館組織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而志愿者工作不僅加深了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印象,還有益于展示和提升博物館的形象。博物館的志愿者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且受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處于青年時代的大學生對待新鮮事物的興趣更強烈,具有活躍的思維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更容易為參觀者提供舒心滿意的服務,使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距離不斷縮短。

作為特殊的公共服務機構,博物館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它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服務意識,還可以使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大學生在以往受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是被服務的一方,而在博物館內主動提供志愿服務的工作經歷有利于他們深層次地體會人生,培育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精神,使其精神面貌更加積極向上,獲得個人成長。首先,博物館的志愿服務能夠助推大學生提高能力、全面發展。在大學生以往受教育的過程中,高校的培育模式往往局限于校內,且更多的是局限于課堂之中。大學生在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個人意愿投入感興趣的服務工作,明確發展目標,提高綜合性潛能,更多地關注個性發展,體會自身的價值和奉獻精神。其次,大學生在博物館志愿服務過程中能夠深層次地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他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會更加堅定地熱愛文博場館,增強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意識,扎根于靈魂,并且能培育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所應具備的樂于奉獻、吃苦耐勞等寶貴品格。再次,大學生在博物館志愿服務平臺上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有助于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最后,博物館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特殊的平臺,幫助大學生實現自我管理

。參與志愿服務組織管理,策劃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志愿服務校外學習,這些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綜合素養,提升人際交流與溝通能力,更好地為

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

博物館與高校建立合作平臺,以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持續健全相關運作機制,而在這些運作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學生博物館志愿服務機制。如果

要使機制成功運行,首要考慮的就是縮短高校大學生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使得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殿堂,而是社會化、有親和力的。大學生在博物館館開展志愿服務既能提高其自身的能力與素質,又能使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得以實現,博物館的文旅資源得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若考察大學生博物館愿服務機制,從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來看,大學生群體是推動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在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各地區的諸多博物館依據自身性質、類型和特點組織實施了多種志愿服務活動,這些志愿活動對大學生也有著人生價值引導的作用。筆者調研發現,在這些志愿活動中,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是最具基礎性的、富有普遍性質的志愿服務內容。博物館會定期由專業老師對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培訓,傳授服務知識,講解社交禮儀,甚至一些博物館在志愿服務培訓工作中增加了外語講解的相關課程與培訓計劃。

對大學生來說,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比較廣泛,包括

熱情引導剛入館的觀眾、耐心解答觀眾提出的問題、維護博物館良好的參觀秩序、面對觀眾開展問卷調查、對展藏品相關信息進行管理等;還包括其他類別的博物館公益活動,如大學生志愿者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引導帶領下,深入基層、社區、部隊,開展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活潑熱情,主動服務,

積極承擔輔助性文博業務與管理工作,不僅使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也幫助博物館收獲了更多的人氣。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了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除了不斷壯大現有的志愿者隊伍外,每年還對來自不同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培訓,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針對社教活動項目,定期對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業務培訓,并配置服裝、開展館際交流等。大學生志愿者專業培訓包含講解技能、禮儀培訓、攝影課堂、手工課程、知識講座等培訓內容。志愿者管理工作主要為培養優秀的大學生志愿者服務于博物館的公益事業。博物館志愿服務工作開拓了大學生志愿者群體的思想,使其呈現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更好地展示、傳播了本館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提高了各項工作開展的效率。同時,也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的高校生活更加有意義、更豐富多彩。

博物館在招募與培訓大學生志愿者時,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尤其是考核制度??己斯ぷ魍瓿珊?,通過建立志愿者檔案,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進行專項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志愿服務工作。博物館應對大學生志愿者的相關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內容的充實,志愿服務體制機制的完善,生動地體現了博物館運營管理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博物館對大學生志愿者做好管理與培訓,及時安排人員上崗,完成館內布置的各項任務,使其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同時保證大學生志愿者能夠享受的各項權利,形成義務與權利的良性循環,最終形成一套規范的志愿者服務管理體系。

三、為大學生提供多元化服務是手段

博物館應當為大學生群體提供追求個性發展、增強綜合能力的活動空間,幫助他們從不同的途徑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F階段,針對大學生群體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館的服務手段要注重多元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博物館可以開辟更多的陣地、拓展更多的渠道,幫助大學生群體開展校外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博物館擁有主題鮮明的陳列展覽,這些資源與特色較校園常態化教育來說,更具優勢。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博界出現了一批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及展陳、文保等領域的先進硬件設施設備的博物館。在這些文博場館中,參觀者不僅可以觀賞實物展品或數字化展覽展示成果,還可以親身參與到陳列展覽、社教活動、文創產品研發等一系列環節中,因此博物館與時俱進的公共服務理念、先進的技術手段與設施設備、靈活多元的教育方式能夠很大程度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寬課堂教學的渠道,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消化校內課堂學到的知識與技能。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博物館的運營管理和開放服務既能讓他們更深層次地了解文物藏品,開闊自己的視野,還能培養洞察能力和創新意識。博物館通過不斷創新,提高自身服務水平和教育水平,與高校建立合作,構建多功能的長效平臺,引導大學生走進博物館、開展志愿服務。博物館還應提高大學生志愿者的綜合能力,幫助其彌補自身不足,為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投身社會實踐做好準備。再以南京市民俗

博物館為例,在本館與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共同舉辦的“大學生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之“非遺”手拉手活動中,40位大學生與駐館“非遺”傳承人進行結對學習。通過學習,大學生對南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完成了校級課題《南京地區現存民間手工藝的現狀與保護的調查報告》。又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與中國藥科大學聯合舉辦以“藥大情,民俗風”為主題的共建晚會,將“非遺”傳承活動由封閉的場館展示與表演轉換成極具人氣的舞臺演出,并把傳統曲藝、民族舞蹈、手工技藝表演、游戲競技、民俗知識問答等十多個方面的“非遺”內容穿插其中,既豐富了校園文化藝術生活,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糧。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積極參與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非遺”文創品的研發活動,其將傳統工藝元素與現代審美情趣相結合,有力培育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博物館作為我國文教事業的重要機構,其不僅有保護、研究、展示文物藏品的基礎性職能,還擔負著教育培養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責任,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江蘇地區的博物館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健全館校合作機制,激發交流內生動力,加強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與服務,發揮好博物館作為高校優質教學設施與大學生實踐基地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137.

[2]邢致遠.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60-61.

[3]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38.

[4]刁仁昌.南京博物館綜覽[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33.

猜你喜歡
高校大學生博物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里的“虎”
博物館
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創新思考
淺析高校大學生思想咨詢模式的構建
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移動閱讀行為特點研究
高校大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研究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