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探究

2024-04-22 19:12丘雪雯
名師在線·下旬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初中歷史雙減

摘 要: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降低學生的課業負擔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為了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教師要科學合理地設計歷史作業,對傳統的作業形式進行改進與優化。歷史作業可分為預習作業、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等模板,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文章從“雙減”的要求出發,結合初中歷史課程內容,提出了幾點作業設計的原則和策略,希望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雙減”;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6-0056-03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延伸,是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載體,是教師獲取學生反饋信息、了解學情的途徑,也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手段。但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主,總量偏大,導致學生的課業負擔偏重。針對這一現象,教育部發布了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保障學生能健康快樂地學習和成長。在“雙減”

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優化作業設計,更好地發揮作業的價值,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一、“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原則

(一)重點性原則

在“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應當遵循重點性原則,即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將重點放在核心知識點和關鍵技能上。歷史教材中包含許多零散的知識點,如果要求學生全部理解和牢記,會對學生造成沉重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緊扣課程目標和教學重點,對教材中的知識點作出區分,明確哪些內容需要學生重點掌握,哪些內容只需初步了解。圍繞課程重點來設計作業,既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能確保學生高效地達成學習目標。比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青銅器與甲骨文”

一課時,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體出現的時期,了解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工藝成就。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復習本課內容,梳理重點知識和青銅器的工藝成就,但如果還讓學生深入了解金文、小篆等字體的文體風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便會占用學生較多的課外時間,對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也沒有好處。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應追求面面俱到,

而是要抓住重點知識[1]。

(二)趣味性原則

對于初中生來說,興趣是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如果作業設計得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可能會失去完成作業的動力,甚至產生厭倦情緒。因此,在歷史作業設計中,增加趣味性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生喜愛的元素融入作業中去,為歷史作業增添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一些有關歷史故事的文章或視頻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學習和思考,或者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在模擬的場景中體會歷史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或思維導圖的方式整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歷史作業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要多思多想,設計新穎有趣的作業,帶給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體驗,以此來保持學生完成歷史作業的積極性。

(三)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是指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根據班級中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需求,設計多重層次和難度的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初中生的歷史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不盡相同,所以在對他們的歷史素養培養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差異。初中歷史教師大多會給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學優生可以比較輕松地完成作業,學困生則會感到壓力沉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作業的完成質量可能仍不夠理想。長此以往,學困生的學習信心和動力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遵循層次性原則。教師可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設計三種層次的作業。首先是基礎類作業,比如背誦、默寫、做習題等,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全體學生都要完成,但量不宜過多,體現課程的重點知識即可,同時要避免出現重復性內容。其次是提升類作業,針對能力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設計一些閱讀類、分析類題目,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最后是拓展類作業,

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一些課外拓展延伸的任務,

比如搜集課外史料、探究歷史問題等,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2]。

(四)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作業的設計應具有靈活性、多樣性,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初中歷史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自由發表觀點和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閱讀書籍等方式,自主學習歷史知識,實現課內外學習資源的整合。要注意的是,開放性作業應當以歷史教材內容為核心,不能偏離課本內容,同時也要控制好難度,以免為學生帶來過重的課業負擔。

二、“雙減”背景下的初中歷史作業設計策略

(一)發布預習任務,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前奏。學生的預習質量直接關系到課堂學習的效果,學生如果對要學的內容一無所知,在課堂上可能會感到格外吃力,難以跟上整體的教學進度。因此,學生要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初步了解本課的歷史事件、人物等,使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輕松高效。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預習情況普遍不夠理想。由于教師難以在課外對學生進行指導,所以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發布預習任務的方式,布置一些前置性作業,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以此來提高學生預習的質量,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活動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一課時,教師可從網絡上搜索影視劇《康熙王朝》的視頻片段,并以鏈接的方式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進行觀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使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主題,并要求學生結合課本和影視劇片段思考問題:“君主集權的強化有什么好處和壞處?”“清朝是怎樣強化君主集權的?”“閉關鎖國包括哪些內容?帶來了什么影響?”這樣既能達到良好的預習效果,又不會給學生造成太重的負擔。除了歷史影視劇外,教師還可以搜集關于歷史的動畫、小說、詩詞作品等,將其融入預習作業中,

既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又能夠為預習提供資源上的支持[3]。

(二)開展趣味活動,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

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與作業的趣味性有著密切聯系,學生如果對歷史作業不感興趣,就很容易產生疲憊感、厭倦感。學生如果對歷史作業充滿好奇,那么歷史作業非但不會成為他們的負擔,反而能夠使他們產生愉悅的身心體驗。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不能一味地布置練習題、試卷作業,要多設計一些有趣的課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這樣既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又不會使學生產生負面情緒或心理壓力[4]。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涉及知識點較為繁多、零散,歷史教材僅給出了一些簡要的說明,學生僅靠閱讀教材內容,難以形成對宋元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每3~5人結成一個小組,通過查閱書籍、互聯網搜索等方式,尋找更多關于本課主題的歷史資料。教師可指導小組根據成員的能力水平和興趣喜好,把課后作業細化成多個子任務,如有的學生負責搜集宋詞,有的學生負責搜集元曲,有的學生研究宋元時期的商貿活動,有的學生研究當時的夜市文化等。這類活動具有更強的合作性,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后活動中。同時,教師指導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作業,降低每位學生的任務量,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

(三)布置彈性作業,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教師應將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尊重學生之間的客觀差異性。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大多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壓力過重,給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半p減”推行后,廣大教師積極響應,課后作業量顯著減少,但對學優生來說可能缺乏挑戰性,達不到鞏固和提升的效果。因此,教師不應該一味地減少作業量,

而是要把作業的難度和總量控制在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根據學生的情況布置彈性化作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教師可布置如下作業:

(1)達標檢測

①能在低洼的地方開挖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

②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 )的部落聯盟。

③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人是( )。

④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2)思考分析

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曾寫道:“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騽t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p>

①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②材料中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是什么?

③你能舉出一個彩陶文物的代表嗎?

(3)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個遠古時期的半坡居民,每天的生活是怎樣的?請你結合史實,適當發揮自己的想象,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出發寫一篇日記,記錄一天的生活。

其中,達標檢測部分的作業主要考查本課的基礎知識點,難度較低,需要全體學生完成。思考分析部分對于學生的歷史觀念、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在自己有時間、有能力的情況下盡可能完成。拓展延伸部分對于學生的知識積累、獨立思考能力、概括表達能力有較高要求,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提高能力而設計的。

(四)作業融入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學科知識與生活的融合,這既包括課堂教學生活化,也包括課外作業設計的生活化。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打造開放性的歷史教學模式,讓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促進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的提升。教師可通過設計研究、調查等類型的作業,實現歷史課堂與社會的接軌,讓學生感受現實生活與歷史課程之間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5]。

例如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社會生活的變遷”一課,講述了民國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包括剪發辮、改服飾、改稱呼等,以及電報、電影、相片進入中國的史實。本課教學結束后,教師可布置相關的拓展作業,如讓學生在詢問家長的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梳理近年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情況,并將調查結果分條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分享。這種方式可以拉近歷史課堂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刻感受近年來我國在經濟、科技、政治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并將課本內容與自身生活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歷史教師要積極落實“雙減”,改變過去的作業設計模式,控制好作業的難度和總量,適當減少書面類作業,借助預習作業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輕松高效。要從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差異性設計有彈性的作業,為學生留出一定的選擇空間,同時要重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分析生活現象,在生活實踐中感受歷史發展的軌跡,增強學生完成歷史作業的動力,在減負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馬紅梅.“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與管

理[J].新教育,2022(29):6-8.

朱永剛.秉持“雙減”理念背景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思考[J].新課程,2022(34):22-23.

石玉榮.“雙減”要求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研

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48-50.

付軍,齊子楓.“雙減”背景下初中歷史學科作業精準設計實施策略[J].遼寧教育,2022(13):35-38.

白雪.淺談“雙減”政策下初中歷史分層作業設

計[J].內蒙古教育,2022(4):30-34.

作者簡介:丘雪雯(1977.5-),女,福建龍巖人,

任教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第三中學,一級教師,曾于2020-2021學年榮獲上杭三中“優秀教師”稱號。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初中歷史雙減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關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教學探討
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策略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