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感覺訓練結合等速肌力訓練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功能恢復的影響

2024-04-22 06:33邱勇徐飛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活動度肌力置換術

邱勇,徐飛

(1.鄒平市中醫院關節·創傷骨科2,山東濱州 256200;2.鄒平市中醫院腦病1 科,山東濱州 256200)

臨床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案為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其膝關節恢復正常生理功能,但該術式會造成膝關節周邊軟組織受創,患者術后需長期制動,關節活動強度降低,導致術后關節恢復并不理想[1]。 因此,在術后采取康復訓練干預,對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提高手術效果十分必要。 本體感覺訓練是通過引導患者進行多角度的膝關節活動,使其對膝關節在運動、靜止狀態下的感覺更加敏感,此外,該訓練還可鍛煉膝關節周邊肌肉,恢復肌力和耐力,增強患者對膝關節的運動控制能力,改善關節活動穩定性及協調性[2]。 等速肌力訓練可通過針對性提高膝關節周圍肌群的活動強度,有效恢復膝關節屈伸肌群肌力,提高膝關節穩定性,還可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組織腫脹的風險[3]。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2年5 月—2023 年5 月鄒平市中醫院收治的86 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為對象,就本體感覺訓練結合等速肌力訓練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鄒平市中醫院收治的86 例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3 例。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49.82±5.68)歲;疾病類型為類風濕關節炎29 例,其他14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0例;年齡34~75 歲,平均年齡(50.42±5.81)歲;疾病類型為類風濕關節炎26 例,其他17 例。 兩組患者的各項一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全膝關節置換術指征[4];既往無膝關節手術史;精神狀態穩定,認知清晰;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相關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偏癱等運動功能障礙者;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者;術前長期服用鎮痛類藥物者;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康復訓練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包括心理疏導、膝關節屈伸訓練等術后常規干預。

對照組進行本體感覺訓練。(1)關節訓練:囑患者仰臥,屈曲膝關節,維持5 s 后伸展膝關節,重復完成3 個屈伸動作為1 組,5 組/d。 (2)平衡訓練:引導患者站立于平衡墊上,屈曲膝關節15~30°呈下蹲姿勢,持續30 s 后恢復站立,10 次/d;囑患者于距平衡墊50 cm處站立,患側膝關節向前做弓步,足底踩在平衡墊上,在保證軀干平衡時收回患肢,重復完成5 個動作為1組,5 組/d。 (3)自行車訓練:引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腿交替用力做蹬自行車動作,訓練期間可調整速度及力度,持續訓練60 s 后休息,組間間隔5 min,3 組/d。(4)步行靈活性訓練:引導患者進行前進、后退、左右轉彎等行走訓練,20~30 min/次,1 次/d[5]。 以上訓練強度可依據患者自身狀況適度調整,連續訓練1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等速肌力訓練。使用等速肌力訓練儀器 (美國Nustep 公司, 國械注進20162260022,型號:Nust-T5XR)進行訓練,引導患者取仰臥位, 在肌力訓練儀90°/s、60°/s、30°/s3 個角速度下,做膝關節屈伸、抬腿等肌力康復訓練,重復完成10 個動作為1 組,3 組/d。 連續訓練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膝關節活動度:測量患者干預前后的膝關節活動度。方法如下:囑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采用量角器測量其膝關節最大屈曲度、伸展度、外旋度。 (2)膝關節功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6]及Berg 平衡量表(BBS)[7]評分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膝關節功能。 VAS 評分用于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范圍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HSS 評分內容包含疼痛、 關節活動度等方面,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強;BBS 評分內容包含在無外力幫助時維持站立、坐位站起等項目,范圍0~56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膝關節穩定性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自理能力,量表內容包含是否可以獨立完成進食穿衣、 行走等方面,范圍0~100 分,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強。(4)并發癥: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

1.5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膝關節活動度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膝關節活動度均較干預前增大,且觀察組的膝關節屈曲度、伸展度、外旋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膝關節活動度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屈曲度干預前 干預后伸展度干預前 干預后外旋度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114.86±6.42 115.13±6.40 0.195 0.846 127.28±8.75*139.54±8.51*6.587 0.000 2.22±1.35 2.30±1.37 0.273 0.786 4.08±1.57*5.67±1.73*4.463 0.000 15.70±2.16 15.48±2.15 0.473 0.637 23.94±2.33*35.58±2.42*22.721 0.000

2.2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VAS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的HSS、BBS 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 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VAS、HSS、BBS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VAS、HSS、BB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V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HS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BB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6.71±0.68 6.65±0.71 0.400 0.690 3.52±0.26*2.04±0.22*28.495 0.000 35.56±3.86 35.63±3.81 0.085 0.933 52.17±3.46*67.35±3.60*19.936 0.000 25.74±3.36 25.78±3.40 0.055 0.956 37.37±3.35*49.08±3.11*16.799 0.000

2.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ADL 評分均較干預前提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干預前后ADL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 值P 值52.69±2.40 52.72±2.38 0.058 0.954 71.46±4.22*83.74±4.53*13.007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3 討 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可通過植入假體,糾正膝關節畸形結構,有效緩解患者病痛,但因手術的創傷性操作使膝關節周圍反饋神經被破壞,關節結構及周邊組織受到機械性損傷, 導致患者術后會出現本體感覺丟失、膝關節活動功能下降等現象,增加關節粘連、組織腫脹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不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因此,在術后及時輔以康復訓練對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預防并發癥十分重要。

本體感覺訓練可通過引導患者拉伸活動患側膝關節,緩解由于長期制動導致的肌肉、韌帶等組織之間粘連,從而提高關節活動度,同時可刺激膝關節周圍肌群感受器,提高其敏感度,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對膝關節活動的感知能力,改善患者由于感覺丟失導致的關節肌肉運動不協調,增強其對肌肉神經的控制[8]。同時,訓練過程中患者損傷的肌肉、韌帶等組織能得到充分活動,可加速機體代謝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節和周圍組織的疼痛,加快關節恢復。 但單一訓練的有效性不足以滿足臨床康復需求,還需聯合其他干預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膝關節屈曲度、伸展度和外旋度均大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HSS、BBS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本體感覺訓練與等速肌力訓練聯用可改善患者術后的膝關節活動度,加快膝關節康復,使其自理能力回歸,防止并發癥出現。 原因在于:等速肌力訓練可通過引導患者膝關節周圍主動肌群和拮抗肌群共同參與鍛煉, 達到恢復肌力的效果,進而增強患者膝關節的穩定性,支持膝關節活動[9]。等速肌力訓練還可刺激患側膝關節周圍血管肌肉處的神經感受器,改善患者對于膝關節損傷處的本體感覺丟失癥狀,提高其對運動過程中膝關節及周邊組織的感知協調能力,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10]。 此外,該種訓練還可促進患者下肢末端血流運行, 減少血栓出現,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本體感覺訓練可減輕患者術后膝關節周邊肌肉的萎縮, 為膝關節提供穩定的支撐力,聯合等速肌力訓練恢復中樞神經對膝關節組織的協調控制能力,多方面提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本體感覺訓練結合等速肌力訓練可有效改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加速膝關節功能恢復。

猜你喜歡
活動度肌力置換術
等速肌力測試技術在踝關節中的應用進展
NLR、C3、C4、CRP評估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度的比較分析
肩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感染的研究進展
能量多普勒評價類風濕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價值
28天肌力恢復,告別夏日肌膚后遺癥
散打訓練對大學生肌力與肌耐力的影響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際在于晨
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引流對血紅蛋白下降和并發癥的影響
反肩置換術
中西醫結合防治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感染59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