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科學教育的意義

2024-04-25 03:45曲一歌孟建偉
科普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學知識中國化創造性

曲一歌 孟建偉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敝腥A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力量,蘊含著許多優秀的科學文化元素,為科普提供豐厚的滋養。新時代科普應深入挖掘、提煉、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同時,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為此, 《科普研究》編輯部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普”專題,深入探討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科學教育的意義、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科技成果命名、如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做好科普展覽,以及科普助力創新文化建設的機理及實現途徑等問題,以期為科普更好地助力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發展中國科學教育究竟有何意義?這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我們將這個問題分解為以下四個子問題:一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探尋中國科學教育的“根”和“魂”的意義;二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促使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意義;三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推動中國科學教育創造性轉化的意義;四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實現中國科學教育創新性發展的意義。本文是對這些問題所做的一些深層的哲學思考。

1探尋中國科學教育的“根”和“魂”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發展中國科學教育的意義,首先在于為中國科學教育找到其“根”和“魂”。中國科學教育究竟是否需要“根”和“魂”?這是一個重要的本源性的理論問題。其實,科學同別的文化一樣,也是一種人的創造,因而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是整個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文化,其最重要的本質就是人化。作為一種人的精神創造,作為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科學不僅是一種關乎自然的學問,更是一種關乎人的學問。因為沒有作為創造者的人,當然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茖W觸及人的生命和靈魂,同樣,科學教育也必須觸及人的生命和靈魂。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科學教育本質上也應當是一種文化教育,須觸及其獨特的文化之“根”與文化之“魂”,那就是一個個極富創造性的科學家的生命和靈魂。

受狹隘的知識論科學觀影響,當今的科學教育主要還局限于一種關于科學知識的教育。具體來說,有兩種知識論的科學觀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科學教育,一是實證主義的科學觀,二是功利主義的科學觀。前者強調的是科學知識的真理性,后者則強調的是科學知識的有效性。這樣一來,科學就被狹隘化為一種純粹知識的體系、邏輯的體系或“真的經驗命題的體系”[1],與人性和文化無關。于是,科學教育僅僅變成一種具有邏輯性、實證性或有效性的科學知識教育,從而導致科學教育同人的創造性相分離,同人的精神性相分離,同人的文化性相分離,也同人的歷史性相分離。就其本質而論,這樣的科學教育存在一種危險,那就是勢必會導致切斷其文化之“根”和丟失其文化之“魂”。

顯然,沒有“根”和“魂”作為支撐的科學教育,就像一棵沒有“根系”和“命脈”的大樹,是沒有生命力的,也無法實現長遠的發展。正像果實的豐滿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大樹的枝干和根系的繁茂一樣,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科學教育要想獲得豐碩的成果,也必然不能離開其自身文化的滋養和熏陶,特別是不能離開其文化之“根”與文化之“魂”的滋養和熏陶。因此,科學教育大致可以形象地分為三個環節,一是關于“果”(知識)的教育,二是關于“樹干”(創造者的人性和文化)的教育,三是關于“根”(民族文化之“根”和“魂”)的教育。

無疑,將科學教育僅僅局限于科學知識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單純的“果”不能產生新的“果”。要有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必須涉及創造者的人性和文化,因而必須要有關于“樹干”的教育,而關于“樹干”的教育已經大大超出了知識教育的范疇,進入了文化教育的范疇。然而,即便到了“樹干”的教育,也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創造者并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因此,創造者的人性和文化還同其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有著很深的關聯。這樣一來,除了“果”的教育和“樹干”的教育以外,還需要有更深層次的“根”的教育。

對中國科學教育來說,關于“根”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包括中國科學、中國教育以及中國科學教育在內的所有文化的“根”和“魂”。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從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科學那里,找到中國科學之“根”和“魂”;從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教育那里,找到中國教育之“根”和“魂”;從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科學和傳統教育二者那里,去探尋中國科學教育之“根”和“魂”。

總的說來,中國科學教育事業既是中國科學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中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科教興國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推進科學、教育和科教興國事業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科學教育必須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特別是在中國的文化土壤里面找到其“根”和“魂”,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和中國精神的中國科學教育發展之路。

2促進科學教育的中國化

對于中國科學教育“根”和“魂”的探尋,

有助于實現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正如習近平

總書記所說的,“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同樣,如果沒有在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找到“根”和“魂”,那么,中國科學教育也就難以有中國特色,難以發揮源于中國的原創性,因而難以實現科學教育的中國化。當然,本文強調科學教育的中國化,并不是為了中國化而中國化,而是為了通過科學教育的中國化,實現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要實現科學教育的中國化,須首先解決一個前提性的問題,那就是科學教育究竟是世界的,還是民族的?這是涉及科學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的重要問題??梢哉f,科學教育既有很強的世界性,又有很強的民族性。這二者不是截然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從最深刻的意義上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為無論是科學還是教育,都既有很強的世界性,又有很強的民族性。毫無例外,全世界都需要科學,都需要教育,這就是世界性。但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在自己的傳統中,根據自己現實的國情和實際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著科學,創造著教育,這就是民族性。于是,世界就像一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競爭的大舞臺,被世界所普遍承認和接受的科學和教育,其實都是來自某些國家或某些民族在充分吸納人類優秀成果基礎上所創造的結果。從這種意義上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實現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既要有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更要有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沒有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和“魂”,就沒有中國特色和民族性,因而難以有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而沒有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就沒有世界性,因而難以走向世界。

具體說來,科學教育的中國化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有助于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從而通過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萍紕撔滤绞呛饬恳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也是提升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實力的關鍵,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著力點。因此,科學教育中國化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在于,要讓科學本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其“根”和“魂”,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激發出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從而讓更具原創性的科學成果走向世界,并切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其二,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有助于大力推動教育創新,從而通過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茖W與教育的水平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平膛d國的戰略突出地強調了科學與教育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意義和作用。因此,科學教育中國化最重要的意義之二在于,要讓教育本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其“根”和“魂”,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激發出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從而不僅用更具原創性的教育成果走向世界,而且切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其三,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有助于大力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從而通過人才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萍紡妵徒逃龔妵罱K是由人來實現的,關鍵取決于是否有大批創新型人才。人才強國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更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因此,科學教育中國化最重要的意義之三在于,要讓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其“根”和“魂”,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激發出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原創性,從而不僅培養出更多具有世界意義的原創型人才,而且切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當然,也應當看到,科學教育的中國化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我們的科學教育模式基本上還是屬于純粹知識論的科學教育模式。這種科學教育模式僅僅把科學看作是一種知識體系、邏輯體系或命題體系。于是,它切斷了同傳統、歷史、文化,甚至同創造者之間的聯系。二是我們的科學教育由于長期缺乏我們自身文化深厚的歷史感,因而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缺乏一種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促進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僅有助于糾正純粹知識論的科學教育模式,而且給我們注入自身文化厚重的歷史感,從而增強的文化自信,具本來說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國古代輝煌的科學技術史,從而在科技文化層面上獲得深刻的文化自信。因為從中國古代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前,科學技術水平一直領先于世界,可以說,那時的中國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強國。深刻把握這段科學技術史,不僅有助于中國科學找到自己的“根”和“魂”,而且有助于大大提高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文化自信。

其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國古代厚重的文化教育史,從而在教育文化層面上獲得深刻的文化自信。因為古代中國不僅是一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還是一個教育強國。中國古代有非常深厚悠久的教育傳統。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孔子就是一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儒家學說一起影響中國2000多年。深刻把握這段文化教育史,不僅有助于使中國教育找到自己的“根”和“魂”,而且有助于大大提高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文化自信。

其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深刻把握中國古代璀璨的文化名人事跡,從而在杰出人才層面上獲得深刻的文化自信。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涌現出無數杰出的文化名人,可謂人才輩出,群星燦爛。這些名人及其創造,至少在古代,不僅達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至高點,而且達到了世界文化的至高點。深刻把握古代文化名人事跡,不僅有助于使當代中國人找到自己的“根”和“魂”,而且有助于大大提高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文化自信。

總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從根本上轉變純粹知識論的科學教育模式,而且有助于大大提升科學教育中國化的文化信心。

3推動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

科學教育的中國化有助于推動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即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精神的科學教育體系或科學教育模式。要實現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其根本途徑就是要實現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轉變。

我們以往的科學教育模式基本上可以稱作是科學知識教育模式。所謂科學知識教育,其哲學基礎是知識論的科學觀。它將科學僅僅看作是一種邏輯的、實證的知識體系,或“真的經驗命題體系”。建立在這種知識論的科學觀基礎上的科學教育模式,就是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它將科學知識看作是科學教育的唯一內容,將包括邏輯的和實證的方法在內的科學方法當作科學教育的唯一方法。其教育目標就是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已有的科學知識及其體系。因此,這種教育模式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

具體來說,這種科學知識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知識與文化的分離??茖W本來就是人類的一種最具創造力的文化,而科學知識僅是整個科學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茖W知識教育模式的狹隘性就在于,從根本上切斷了科學知識的人性之“根”和文化之“魂”,從而將活的知識變成死的知識,最終在很大程度上使科學教育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創造力。二是教書與育人的分離??茖W教育本來應當具有教書與育人雙重功能,可是,科學知識教育模式由于從根本上排除了科學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變成了一種沒有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的科學知識教育,于是,也就從根本上喪失了育人的功能。三是讀書與做人的分離。由于從根本上排除了科學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因此,學生得到的僅僅是已有的科學知識及體系,難以學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

因此,要走出科學知識教育模式的現實困境,就必須實現科學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即實現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

所謂科學文化教育,其哲學基礎是文化論的科學觀。它將科學看作是人類的一種最富創造性的文化。如果把科學教育比作一棵大樹,那么,科學知識就是這棵大樹上的“果”。建立在這種文化論的科學觀基礎上的科學教育模式,就是科學文化教育模式。它將狹隘的科學知識教育,拓展到廣闊的科學文化教育。也就是說,不僅要有關于“果”的教育,更要有關于“樹”的教育。它不僅要給學生邏輯和實證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還要給學生包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整個科學文化。因此,這種教育模式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教育,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

科學文化教育模式將從根本上擺脫科學知識教育模式的困境,從而為科學教育創新性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其一,知識與文化的融合??茖W文化教育模式將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學知識和科學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特別是要揭示科學知識的人性之“根”和文化之“魂”,從而將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最終使科學教育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創造力。其二,教書與育人的融合??茖W文化教育模式不僅要通過知識和文化的融合,從而給學生以活的知識,而且要通過揭示科學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從而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其三,讀書與做人的融合??茖W文化教育模式不僅要給學生關于“果”的教育,更要給學生關于“樹”的教育。因此,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已有的科學知識及體系,更重要的是,還將領悟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此可見,要實現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已經不再是要求細枝末節的表面性轉化,而是要求實現一種根本性的科學教育范式的創造性轉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走出中國科學教育的現實困境,從而實現一種根本性的中國科學教育范式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一種深厚的文化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的歷史傳統。一般說來,西方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大都傾向于知識論,而中國傳統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大都傾向文化論。從“格物致知”和“經世致用”就可以看出,我們的科學認識論和科學價值論同西方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最大的差別在于,前者屬于文化論的科學認識論和科學價值論,后者則屬于知識論的科學認識論和科學價值論[5]。深刻挖掘和利用這種深厚的文化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的歷史傳統,對于糾正當代狹隘的知識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實現科學觀和科學哲學的創造性轉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一種文化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的歷史傳統。正如中國傳統的文化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同西方的知識論的科學觀和科學哲學有著重大差別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同西方知識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也有著很大的差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傳道”“授業”和“解惑”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就深刻地體現了文化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的重要思想。無論是“傳道”,或是“授業”,還是“解惑”,都不僅包含著知識傳授的內容,而且更多包含著文化熏陶的內容。特別是“傳道”,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密切相關。深刻挖掘和利用這種深厚的文化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的歷史傳統,對于糾正當代狹隘的知識論的教育觀和教育哲學,實現教育觀和教育哲學的創造性轉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最后,綜合以上兩種歷史傳統,不難看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其實也蘊含著一種文化論的科學教育觀和科學教育哲學的歷史傳統。這種歷史傳統告訴我們,科學教育既要關注形而下的“技”,更要關注形而上的“道”;既要關注知識,更要關注德性;既要關注“外王”,更要關注“內圣”;既要關注“格物致知”,更要關注“經世致用”等。深刻挖掘和利用這種深厚的文化論的科學教育觀和科學教育哲學的歷史傳統,對于糾正當代狹隘的知識論的科學教育觀和科學教育哲學,實現科學教育觀和科學教育哲學的創造性轉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總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推進科學觀、教育觀和科學教育觀等方面的創造性轉化,從而推進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

4實現中國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當然,我們強調推動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并不是為了轉化而轉化,而是通過推動中國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最終實現中國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為中國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契機,并對于實現中國科學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說,中國科學教育可以通過“三個結合”,即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有機結合,實現創新性發展。

4.1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通過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實現創新性發展

如果科學教育局限于知識教育的范疇內,我們的科學教育顯然只能關注當代,同傳統幾乎沒有任何關聯。這樣一來,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就會被完全切斷。于是,我們的現代科學教育就會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全隔絕,從而找不到其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與現代相分離的局面。因為科學文化教育將大大超越科學知識教育的范疇,它在強化現代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文化的傳承,特別是要到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找到其文化之“根”和文化之“魂”。

其實,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并非為了結合而結合。兩者的結合無論對于科學還是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中國著名數學家吳文俊認為,中國古代數學具有兩個重要特色,一是重視應用,傳統數學是高度實用性的;二是重視計算,傳統數學是“計算性、構造性、也是算法性的”[6]。正是從中國傳統數學的理論和方法中獲得靈感,吳文俊將傳統數學中的算數和代數方法同現代計算機科學的算法相結合,推動實現數學的機械化發展,從而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國著名藥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中國傳統藥學中汲取資源,將中國傳統醫籍和民間方藥與現代醫學方法相結合,研發出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為全世界飽受瘧疾折磨的患者帶來福音;中國計算機科學家王選,在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利用輪廓加參數的數學方法發明了漢字壓縮技術,發明創造了中國自行研制生產的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由此,中國完成了一場告別“鉛與火”活字印刷時代的技術革命,走向了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由此可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科學技術思想在當今科技時代依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深度地挖掘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特別是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資源,無疑是中國科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當然,強調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并不意味著要重傳統、輕現代。毫無疑問,“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7],”這是時代的主流。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其真正目的就在于,通過深度挖掘和利用傳統的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現代,特別是服務科學及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4.2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通過東方與西方的有機結合實現創新性發展

如果科學教育局限于知識教育的范疇內,我們的科學教育顯然只能關注西方(因為近代科學產生在西方,而科學知識教育也盛行于西方),因而同東方(中國)關聯性不大。這樣一來,東方和西方的關系就會被完全切斷。于是,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會被“西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中國傳統、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和中國貢獻。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東方與西方相分離的局面。因為科學文化教育將大大超越科學知識教育的范疇,它在充分吸收西方科學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特別是要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中國傳統、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和中國貢獻。

其實,強調東方與西方的有機結合,并非為了結合而結合。兩者的結合無論對科學還是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歷史根源上看,科學具有兩大傳統,一是技術傳統,也稱工匠傳統;二是哲學傳統,也稱精神傳統[8]。自古以來,中國科學相對偏重于技術傳統,而西方科學則相對更偏重于哲學傳統。

中國在古代有著深厚的技術傳統或工匠傳統。正是這種傳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一直領先于世界。中國古代有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四大發明。除此以外,在農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紡織、陶瓷、航海、冶金、建筑、水利等諸多領域也有成就聞名于世。應當看到,這些成就絕大部分屬于技術層面或者經驗科學層面??梢哉f,它達到了農耕文明所能達到的最高科學技術水平,因而不僅使古代中國成為科技強國,也使古代中國成為經濟強國和文化強國。這種傳統至今還深深影響中國。例如,在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及在航空航天、電子通訊等制造業領域,都彰顯了中國的大國工匠精神。遺憾的是,我們在科學中似乎缺少一種較強的哲學傳統。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古代中國在經驗科學上如此強盛,但近代科學沒有產生在中國,而是產生在歐洲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從古希臘開始,歐洲具有很強的哲學傳統或精神傳統。這種傳統雖然在古代似乎沒有產生較強的技術意義和技術價值,這或許也是為什么古代歐洲的社會生產力遠不及古代中國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種哲學傳統一旦同古羅馬以及后來的文藝復興的技術傳統相結合,就成為近代自然科學興起的堅實基礎。正是由于這種強勢的“哲學傳統”,西方產生了諸如伽利略(Galileo Galilei)、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牛頓(Isaac Newton)、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等一大批極具哲學家色彩的科學家,從而使科學登上一個又一個的理論高峰。這或許也是為什么近代科學產生在歐洲,而不產生在中國的原因之一[9]。

由此可見,東西方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特別是東西方的科學傳統更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的科學教育既要充分吸收西方科學的哲學傳統的經驗,同時又要大力傳承中國科學的技術傳統的經驗??茖W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通過東西方兩種文化,特別是科學中兩種傳統的有機結合,推進科學及其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4.3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通過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實現創新性發展

如果科學教育局限于知識教育的范疇,我們科學教育的聚焦點顯然只能是科學知識,同人文文化關聯性不大。這樣一來,科學和人文的關系就會被完全切斷,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會變得空心化,變成缺乏人性和文化內涵的科學教育。從科學知識教育模式到科學文化教育模式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從根本上改變科學與人文相分離的局面。因為科學文化教育將大大超越科學知識教育的范疇,它在充分重視科學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重科學知識的人性之“根”、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根”,從而讓科學教育扎根于人性,充滿創造活力和文化底蘊。

其實,強調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并非為了結合而結合。兩者的結合無論對于科學還是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科學與人文的關系問題上,中國自古以來有其深刻的經驗與教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茖W與人文始終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以致科學始終沒有從人文文化中獨立出來。從經史子集的分類方法就可以看出,人文幾乎涵蓋了科學。其實,經史子集中包含許多科學內容的文獻,但是,它們都被這種人文的分類方法所涵蓋和淹沒了。比如,“格物致知”雖然強調了“知”,但這并不是純粹知識論意義上的“知”,而更傾向于文化論意義上的“學問”。另外,“經世致用”雖然是一種接近于科學價值論的觀念,但它也并不是純粹知識論意義上的科學價值論,而更傾向于文化論意義上的“學問”價值論[5]。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這種特征蘊含著科學與人文內在關聯的深刻思想。它對于克服和糾正二者相互分離和對立的局面,至今仍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也應當看到,由于過于偏重人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學在中國古代的獨立發展。相比之下,西方傳統文化更多地強調知識、強調科學,顯然有助于科學在西方的獨立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即科學與人文走向分離和對立的局面。

總的說來,科學教育的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深刻總結東西方文化史上的經驗和教訓,通過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有機結合,推進科學及科學教育的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洪謙.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輯(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孟建偉.科學與人文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孟建偉.科學文化哲學的中國路徑[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6):15-17.

吳文俊.數學機械化研究回顧與展望[J].系統科學與數學,2008(8):898-90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梅森.自然科學史[M].周煦良,全增嘏,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孟建偉.“李約瑟難題”的文化解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9(5):57-64.

(編輯 ?顏 ? 燕 ? ?和樹美)

猜你喜歡
科學知識中國化創造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創造性結合啟示的判斷與公知常識的認定說理
蝸??囱泪t
《文心雕龍》中的作家創造性考辨
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滑雪運動研究可視化分析
2000-2017國外關系從句研究動態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社會化知識及其客觀性探析——兼議朗基諾的科學知識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