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論視角下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研究

2024-04-25 03:45蔡雨坤
科普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命名

蔡雨坤

[摘 ? 要] 在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科普主動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例證,其特點和價值值得關注。本研究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命名案例為研究對象,從建構論視角對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科技成果在命名時常用中國古代科技先賢姓名,中國經典神話中的人、事、物,以及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等元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科技成果命名實踐中具有變古為新、凝聚情感、推動公眾參與科普、促進外聯交流的價值功能。對此,本文認為要繼續通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等創新性活動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科普工作中的融入,并重視透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等創新性活動調動公眾接觸科普內容、參與科普活動的意愿。

[關鍵詞] 中國科技成果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命名 ? 建構論 ? 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 N4;G206.3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1.003

隨著中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開始被運用于中國當代科技成果的命名。例如,中國探月工程名為“嫦娥工程”,載人空間站叫“天宮”,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叫“墨子號”,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叫“張衡一號”,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叫“蛟龍”,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叫“鯤龍”等。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科普工作需進一步深入挖掘并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內涵,加強中國特色科學文化建設,使科普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渠道和載體。應該說,在科技成果命名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正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反映著人民群眾對中國科技成果的美好祝愿,可以提升民眾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信心。

已有研究分析了水陸兩棲飛機“鯤龍”、歷年來“科技焦點名詞”中科技成果命名的中國特色[2],以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的命名和譯名[3]等,研究結論強調了堅定“文化自信”,在對內對外傳播中讓中國科技成果擁有“中國名稱”的重要性。不過,相關研究重視個案分析,其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的運用及其價值的總結,尚有不足。對此,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在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中如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介入又將對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帶來怎樣的價值與啟發?

1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理論基礎與中國特色

中華文明中的命名文化博大精深,名稱不僅是一個關于人、事、物的“表象與標簽”,更蘊含了對于人、事、物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認知,其本身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4]。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對科技成果命名的重視程度不足,命名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也稍顯不足,突出表現為命名理論研究不夠成熟,對命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夠明顯。因此有必要對其理論基礎進行溯源,從理論視角對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實踐進行系統分析,以期為后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科技成果的命名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1.1 建構論視角下的命名研究

具體的事物或者對象都有其“名”,這是一個共識。但解釋命名的學術路徑不盡相同,表象論和建構論便是兩種典型代表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表象論。表象論認為“名”是用來區別和標記人與人、物與物的指示性符號。在中國古代,自老子開始的道家政治哲學立足于道和物的二元關系,認為“名”來自事物的自為和自命,是物的自我呈現,而不是來自他人的命名或強加[5]。在西方現代哲學中,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和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等學者也持表象論,認為命名只是反映觀念和事實的標簽[6-7]。在表象論視角下,命名是對對象屬性進行自述或他述的語言符號,類似弗里德里?!W古斯特·馮·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所說的“自發生成秩序”。

第二個路徑則是建構論。在中國古代,儒家傾向于由圣王為物命名,并把為物命名視作圣王為了創制秩序、恢復秩序而行使的權力[5]。在西方后現代哲學中,??拢∕ichel Foucault)等人也傾向于建構論,認為命名活動就是一場權力活動,是為了建構觀念和事實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言語行為。在建構論視角下,命名則來源于社會歷史的因果鏈條,是一種“人為建構的秩序”。應該說,當前研究者對命名的關注多基于建構論視角,認為命名絕不是隨意而起,命名的背后無不蘊含著復雜的社會政治、文化與信仰。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我國高新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已進入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新階段。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8]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這些科技成果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代表物,其命名不僅是指代科技成果本身的文字符號,更反映著人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認知和情感。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作為一種中國話語,反映著時代背景下共生的科學秩序與中國秩序,顯然更符合建構論的解釋路徑。因此,本文將從建構論視角對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進行分析。

1.2 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國特色

我國一直在不斷探索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模式。有學者指出,中國科技成果命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中國特色。例如,中國自主研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學名FAST是英文名字“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每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這一官方命名沒有中國特色[2]。反而其俗稱“中國天眼”更朗朗上口,在媒體報道和公眾傳播中廣為流行。

國外科技成果的命名及其傳播效果已領先一步。例如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至今仍有很多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實,將其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相混淆,以至于“北斗是GPS的一部分嗎?”等常識問題屢見不鮮。實際上,GPS指在美國海軍導航衛星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它只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一種。中國自行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不是GPS,而是另一套較成熟的GNSS。

因此,不但要重視命名,還要形成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9]。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中國科技成果命名時可充分利用的內容資源,有助于形成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國特色。

2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分析

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命名不是給該成果隨意地貼了個符號、名字,而是一個建構行為。這些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科技名稱,將在媒體報道、公眾認知、科普宣傳、國際影響等方面帶來廣泛影響。本研究選取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的命名案例,對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分析。

2.1 憶中國古代科技之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命名

2016年8月,世界上第一顆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該量子衛星被命名為“墨子號”。一是墨子是中國古代科技先賢,其本人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家值得被紀念。二是正如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發現了光是直線傳播的,第一次對光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量子通信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3], “墨子號”也為紀念這一發明。

用中國古代科學家之名命名科技成果,是對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追憶與認同,具有中國特色。其實,早在1977年與1979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就先后把該臺歷年觀測到并在國際上得到正式編號的5顆新小行星,分別命名為“張衡”“祖沖之”“一行”“沈括”和“郭守敬”。再如,以 “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萬戶”“高平子”6位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姓名為月球的6座環形山命名,以“蔡倫”“畢昇”的姓名為月球兩個撞擊坑命名等。

如今,以在宇宙論、數字、物理、機械制造方面,特別是用“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10]的佼佼者墨子來命名量子衛星,是一種對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歷史追憶。實踐中除了“墨子”號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等。

2.2 正中國龍文化之名:水陸兩棲飛機“鯤龍”的命名

2018年10月20日,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Kunlong)”AG600試飛成功?!蚌H龍”之名,寓意水陸兩棲,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肚f子·逍遙游》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盵11]可見,“鯤”乃水獸,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一種巨大的魚?!膀札垺眲t是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將水陸兩棲飛機命名為“鯤龍”蘊含著人們的期冀與祝福,希望其能變化為真龍,擁有強大的力量。

除了“鯤龍”,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使用“龍”字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海龍2號”無人遙控潛水器、“潛龍一號”無人自治式潛水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中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Jiao Long)、“雪龍”2號破冰船(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Xue Long)、“華龍一號”核電技術(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英文名為HPR1000,Hua-long Pressurized Reactor)以及“翼龍”系列無人機(Wing Loong UAV)等。

可見,中國科技成果命名時多見“龍”這一瑞獸。在中華文明中,龍被認為是融合了鹿、鬼、兔、蛇、魚、鷹、虎、牛等多種動物特征后的一種虛構形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的意義很深刻。首先,龍是與農業有關的水神,龍通過興云布雨,可實現風調雨順。其次,龍擁有強大的能力,中華文明中用龍指代擁有至尊地位的皇帝,皇帝即真龍天子。民眾在表達對一個人、對子女的贊揚和期望時,常用“人中龍鳳”“望子成龍”“乘龍快婿”等成語。再次,《易經》中講述了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再到飛龍在天三層境界。以龍喻人,強調順應天時,從蓄積、成長、蛻變到強大、騰飛的精神品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既象征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進取的精神血脈,更承載著新時代新征程億萬中華兒女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盵12]因此,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在跨文化傳播時凝聚的是中華民族的形象。

然而在《圣經》里,龍(dragon)神秘、怪異,并和上帝不斷地戰爭。在英、德、西班牙的傳說故事中,龍(dragon)興風作浪、兇狠殘暴,是圣喬治、齊格菲一類英雄意欲殺之的怪獸[13]。因此,在對中國科技成果進行命名時用“龍”符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但在跨文化傳播中把中國龍英譯成“dragon”不利于中國龍的跨文化傳播,因此研究者強調在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跨文化傳播中將中國龍音譯為“long/loong”,將進一步為中國龍正名。

2.3 聚中國古代故事之元:探月工程命名中的“嫦娥”與“玉兔”

嫦娥和玉兔都源自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傳說“嫦娥奔月”。我國研發“嫦娥工程”有三個主要目的,首先是對月球進行無人勘測,其次是載人登月,最后是建立月球基地。月球探測活動的三項主要目的與“嫦娥奔月”傳說中嫦娥到月宮并將月宮當作自己生活居所的神話傳說相符。玉兔則是陪伴嫦娥的動物,因此“玉兔號”的命名也延續自“嫦娥奔月”的傳說。

我國分別在2007、2010、2013、2018、2020年成功發射“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以及計劃于2024年5月發射 “嫦娥六號”,這標志著中國月球探測技術正在不斷提高。而“玉兔號”“玉兔二號”“鵲橋號”等也是與“嫦娥工程”相關的探月產品。其中,“玉兔號”是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二號”延續了“玉兔號”這一名稱。而“鵲橋”則來自我國古代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其中,鵲橋是牛郎和織女一年一會的地方,因此用“鵲橋號”來命名“嫦娥四號”的中繼星。2023年,中國探月工程官方IP形象被命名為“兔星星”(To star),寓意玉兔巡月、揚帆星河,再次將“玉兔”元素運用于新時代中國航天科技成果的命名。

中國古代講究氏族、血脈的傳承和延續。因此,科技成果命名也不是一定要“一科技成果一命名”。從“嫦娥一號”“嫦娥五號”到計劃于2024年5月發射的“嫦娥六號”,從“玉兔號”到“兔星星”,在命名中通過對嫦娥、玉兔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元素多次、多元化的沿用,可起到較好的累積效應。在探月工程中,多次使用“嫦娥”“玉兔”正有這種傳承的意蘊,可以起到傳承和延續的作用?!版隙稹彪m然是一個舊命名,但經過多次出現,“嫦娥”符號已經與探月工程形成了緊密的情感聯系。當人們看到“嫦娥五號”或未來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等時,人們從民間傳說開始的所有印象、情感、認知,都在潛移默化中轉移到現在以及未來中國航天的新成果上,這有助于人們長期積累對中國科技發展、科技創新的正面態度和情感。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價值分析

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是塑造中國科技故事的重要文化資源。首先,以底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命名科技成果,傳統文化不再僅作為“靜態的遺產”存在,而是轉化為“動態的資源”[14],積極介入到中國科技文化的形塑中。其次,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但可以鞏固人們對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歷史回憶并提升國人對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公眾的科學普及接觸點,助推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特色路徑建設。最后,中國特色的科技產品命名實踐,也有助于促進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

3.1 變古為新:將中華文明作為科技成果命名的動態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來源廣泛,從上古傳說到諸子百家,從魏晉風度到盛唐氣象,從漢賦唐詩到宋詞元曲[14]等,蘊含了豐富的可用資源。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出發來考量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命名,可以關注中國科技先賢的姓名、中國經典神話故事以及中國古典詩詞歌賦中的元素等[2]。

3.1.1中國科技先賢姓名的運用

錢壽初在《科技名詞人名命名法探微》中指出,在科學技術中,人物命名法被尊為一種神圣的傳統。用以紀念、表彰某一定律、理論等發現者……對于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來說,隨之可出現5至10個用其名命名的詞[15]。但中國古代科學家在其所在時代及傳承下來的史料中少見傳播。不過近年來,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先賢的姓名命名中國代表性科技成果的做法逐漸興起。當前,以中國科技先賢之名命名中國科技成果有助于人們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明,增強中國人的科技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對公眾具有良好的科學教育意義。例如在航天領域,“祖沖之”“張衡”“郭守敬”等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姓名被較多地使用。

3.1.2中國經典神話故事元素的運用

中國經典神話中有“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夸父逐日”“精衛填?!薄氨变轹H鵬”“羲和御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火神祝融”“愚公移山”等故事。另外,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在想象中超越自然、寄托美好的愿望,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等神異觀念也早已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紛紛得以實現??萍汲晒陌l展,在一定程度上將過去人們希望、期盼卻不敢想、做不到的愿望變成了現實,搭建起中國古代神話與中國人民愿望之間的橋梁。因此,無論是取“嫦娥奔月”還是“火神祝融”的神話元素來命名中國的科技成果,都是將中國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祝福、祝愿、期望融入其中并擴展開來,形成了一種實物與情感的結合。

3.1.3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運用

中國古典詩詞歌賦體現著中華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用簡練的文字濃縮著中國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和精神追求。作為精粹的語言內容,詩詞歌賦也是科技成果命名的可用之源。最有代表性的命名之一就是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鹦翘綔y器“天問一號”的名稱來自于屈原長詩《天問》。在《天問》中,屈原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問題從天地陰陽、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到遂古之初、烏焉解羽、鯀死化熊、啟破石而生的神話傳說,從啟益爭位、周幽誰誅的政治哲學到人性本善的倫理道德,反映了屈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追求真理的內心渴望?;鹦翘綔y器“天問一號”也如同屈原《天問》“問天”一樣,希望通過繞火星軌道、著陸和巡視探測,探求關于火星的諸多問題。

3.2 凝聚情感:從古代科技的歷史記憶到新時代的科技自信

首先,在封建社會,中國經濟的長足增長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直至形成初步雛形。最突出的是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應該說,在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建筑、紡織、冶金、陶瓷等眾多科技領域,中國成績斐然。李約瑟表示,在中世紀時代,中國在幾乎所有的科學技術領域內,從制圖學到化學炸藥都遙遙領先于西方[16]。明代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以及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等科技著作,在國內廣為流傳的同時也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傳播于世界。因此,用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姓名來命名當前的科技成果,是形成人們對古代科技的歷史記憶和科技認同的起點。

其次,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融入中國經典神話故事中的元素,則搭建起了人們內心深處一座通往心中渴望、期盼美好精神世界的橋梁。這種影響不僅僅止于青少年,更覆蓋了大多數人,是一種增加公眾對科學的認同、增強公眾學習科學的興趣、鼓勵更多人投身科學事業的精神力量。當前,中國強調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除了硬實力,在科技成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中國科技精神資源的“富礦”,能夠提升人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3.3 加強接觸:借中國科技成果的命名推動公眾參與科普

近年來,公開征名常見于大熊貓幼崽、老虎幼崽等動物的命名活動中??萍脊ぷ髡咭苍诜e極策劃中國科技成果的征名活動。類似的征名活動是一項不僅止于解釋科技知識內容本身,還觸及科技文化內涵的科普互動實踐,其對公眾參與科學的助益一方面體現在給予了人們接近科學技術且在接近科學技術時變被動為主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在增強著公眾對中國科技發展前景的信心、信任等正面情感。

例如,2021年我國首輛火星車全球征名活動共收到有效提名39 808個。部分提名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太極兩儀、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等思想觀念,或加入中國龍、火鳳凰、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古老圖騰,再或添加麒麟、貔貅、赤兔、熊貓等文化元素,還有“火神祝融”“戰神熒惑”“盤古創世”“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敦煌飛天”等神話傳說[17]。專家初次評審遴選出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風火輪、追夢、天行、星火共10個候選名稱。經公眾網絡投票后,中國首輛火星車最終被命名為“祝融”號。將火星車命名為“祝融”,如同中華民族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帶來光明一樣,寓意著將給中國的火星探測、星際探測帶來火種,帶來光明。

除了我國首輛火星車的征名活動之外,近年來我國航天器的命名很多都采取了網絡征名這一方式,例如2011年中國載人空間站名稱征集活動,共收到名稱10萬余個、標識9 000余個;2013年“嫦娥三號”月球車全球征名活動,剔除重復方案后有效名稱

53 091個;2018年“嫦娥四號”月球車全球征名,共收到有效名稱14 847個;2021年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全球征名,收到有效提名

39 808個;2022年中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全球征名,共收到社會各界提交的命名方案10 000余份……還有計劃推進中的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新飛行器征名活動、月面著陸器名稱征集等??梢?,征名活動不但確定了科技成果的最終名稱,還創新了公眾參與科學的渠道,成為重要而可供選擇的科普事件與題材之源。

3.4外聯符號:以中國特色命名作為科技跨文化傳播的名片

2019年翻譯出版的《化學之書》主要介紹公元前50萬年到公元2030年間化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文版譯者杜凱在其譯后記中指出:“翻譯過程中也會有些沮喪,比如中國人對化學的貢獻在書中鮮有提及,僅有的幾筆是在古代冶金、制瓷、火藥等領域,這多少有些令人遺憾?!盵18]這一情況反映出,中國科技發展的傳播元素包括人(科學家)、事(科學故事)、物(科學發現及科技成果)、神(科學精神及科學家精神)等,在跨文化傳播時均更需要有清醒的傳播智慧。

科技形象是國家形象的一部分,而科技命名則是中國科學技術“物”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科技命名模式,打造有生命力、有獨特性的“中國符號”,將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名片,為中華文明走出去提供新的內容資源。例如,潘建偉等應邀在國際物理學權威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Micius Quantum Experiments in Space)的長篇綜述論文[19]。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官方對外報道首先是新華網的報道,而后紛紛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聯合通訊社(AP)等英文媒體轉引,實現了量子衛星 “墨子”在英文世界中的報道及宣傳[3]。再如中國網對中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報道[20]從科技跨文化傳播的角度,再次明確了中國龍翻譯時使用“long”的習慣。這些案例都是以中國特色命名作為科技跨文化傳播名片的積極嘗試。

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成果命名的思考

《荀子·正名》有:“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盵21]在五千年中華文明中,命名的影響始終是十分深遠的。在建構論的視角下,名稱不僅是對人、事、物的事實認知,更是對人、事、物的態度和價值判斷。因此,命名影響古今未來的認知亦影響當下的共識。就實踐而言,載人航天等領域的科技成果命名,已借鑒和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并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就意義而言,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不但提供了公眾接受科普內容、參與科普活動的契機,更讓中國人重拾對中國古代科技偉大成就的歷史記憶并形成新時代的科技自信。同時,讓科技產品擁有中國特色命名,還可以提升中國科技產品在對外傳播、國際傳播中的中國味、中國情。因此,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成果命名實踐中的問題與思考,本文認為在未來的科技成果命名實踐中還應把握以下原則。

4.1 透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等創新性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方面,在梳理傳統文化元素時,要充分思考哪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可以、應當、必須融入中國科技成果命名。在具體選擇傳統文化元素時,需充分考量運用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該項科技成果科學特征、科技理念的關聯性,充分契合大國重器、中國智造的良好形象,形成物—名勾聯。

另一方面,還要持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科技內涵、科技元素和科技思想觀念,積極協調運用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總分側重關系,形成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整體理念、系統思路和單個名稱元素間的統籌、協調和互補,實現“點—線—面”立體式輝映。當然,還需要考慮命名符號的簡練與凝練,以便于識別與記憶等。

4.2 透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等創新性活動調動公眾接觸科普內容、參與科普活動意愿

一方面是通過全球全民征集、網絡投票等方式,將征名活動打造成群眾關注的熱點科普活動,增強中國科技成果征名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交互性,并借助網絡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讓融合了中國科技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命名飛向更多適應人群,面向更多傳播情境,打造傳播范圍廣、影響人群多的科普事件。

另一方面,還要做到以科技為基,以情感動人,即要充分調動運用于中國科技成果命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情緒喚醒功能,通過古—今傳承的神話傳說、天文地理、歷史人物元素,追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內涵、美好意象和科技夢想,激發人們對中國當代科技發展的積極正向情感,建構情—意投射。

5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中華傳統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盵9]應該說,在中國科技成果命名中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更要充分結合歷史內涵,推出時代新意,體現從未間斷的中國科技追求和綿延不斷的中國科技精神,讓更多公眾觀歷史、看今朝、望未來,在將古代科技夢想變為今朝科技現實的信心下關心中國科技發展,相信中國科技發展,投身中國科技發展。當然,我們也不能隨意使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科技成果命名,這樣的命名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新華社.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2024-01-2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

魏曉萌.從“鯤龍”命名說起[J].中國科技術語,2020,22(1):26-31.

丁大琴.論量子衛星“墨子”的命名和譯名[J].北京社會科學,2017(4):4-10.

姜海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起名文化[J].人民論壇,2022(21):101-103.

劉世宇.命名與秩序——先秦儒家“名”思想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5(5):73-81.

甘蒞豪.命名的象征力量與國際爭端中的主權想象[J].國際新聞界,2015,37(9):6-22.

甘蒞豪.規約與博弈:維基百科自組織知識編纂中的命名政治[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12):6-2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EB/OL].(2022-07-15)[2024-01-2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5/content_5701203.htm?eqid=b89a4beb001063d6000000026470520b.

杜石然.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陳彭應.莊子今注今譯(上)[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習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2024-02-08)[2024-02-10]. https://www.12371.cn/2024/02/08/ARTI1707380034511106.shtml.

葛巖,秦裕林. Dragon能否表示龍——對民族象征物跨文化傳播的試驗性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8(1):163-176.

胡鈺,朱戈奇.網絡游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J].南京社會科學,2022(7):155-162.

錢壽初.科技名詞人名命名法探微[J].編輯學報,1996(1):43-45.

李約瑟.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1944—1984)[M].陳養正,陳鷹,戴開元,等譯.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蔡婷.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全球征名活動公布初評入圍名單 即將進入網絡全民投票[J].中國航天,2021(1):85-87.

羅威. 化學之書[M].杜凱,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

Lu C Y,Cao Y,Peng C Z,et al. Micius Quantum Experiments in Space[J].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2022,94:035001.

Jiaolong Starts Last Dive in Mariana Trench[EB/OL].(2012-06-20)[2024-01-30]. http://www.china.org.cn/china/2012-06/30/content_25772764.htm.

張覺. 荀子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編輯 ?顏 ? 燕 ? ?和樹美)

猜你喜歡
中國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命名
命名——助力有機化學的學習
有一種男人以“暖”命名
為一條河命名——在白河源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
河鲀命名小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