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融合做好新時代科普

2024-04-25 03:45楊光張衍
科普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普博物館

楊光 張衍

[摘 ? 要] 豐富科普供給、創新科普形式、優化科普內容是新時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命題。博物館擁有珍貴的文物資源、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活躍的觀眾互動,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藝術素質方面具有獨到優勢。本文從科普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性入手,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數說犀尊”展覽為例,嘗試從科普視角剖析展覽設計和展陳效果,探索新時代科普如何充分挖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講好歷史文化、經典藝術與現代科技彼此成就的中國故事,充分利用我國深厚的文化資源促進公民科學素質、藝術素質和審美水平等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科普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博物館 ? 數說犀尊

[中圖分類號] N4;G265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4.01.004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1],從而對創新科普形式,豐富科普內容提出明確要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破展ぷ髡咭恢迸L試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挖掘材料、開展科普。泱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服務于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將有益的文化價值嵌入百姓生活,從實踐效果上看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的。

1博物館文化資源深厚,在推動公民科學素質、藝術素質提升方面具有獨到優勢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3]。根據國家文物局在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公布的新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攀升到6 565家,位居全球前列,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3萬多個線下展覽、23萬多場教育活動,接待觀眾5.78億人次,推出線上展覽近萬個、教育活動4萬余場,網絡瀏覽量近10億人次,新媒體瀏覽量超過100億人次,博物館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4]。博物館收藏的寶貴文物,特別是國寶級文物,實證了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激發起公眾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圈粉”無數。博物館所擁有的珍貴文物資源、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活躍的觀眾互動,都是開展高質量科普活動必備的要素。顯而易見,博物館在開展科普活動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我們應當挖掘并運用好博物館文化資源,讓這一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充分釋放出強大的科普潛能。

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作為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的頭雁,也是國內外唯一能夠系統展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綜合性現代化博物館。48個展廳展出的“古代中國”“復興之路”“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3個基本陳列以及中國古代瓷器、玉器、佛造像、錢幣、銅鏡、服飾、飲食、書畫、科技、經典美術作品等10多個專題展覽,配合每年50余個高水平臨時展覽和國際交流展覽,每年都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國內外觀眾前來參觀,其在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博物館排名中名列前茅。

近年來,國博緊跟信息技術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重視館藏文物資源活化利用,持續開展博物館大數據、智能服務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探索創新文物活化路徑。自2018年起在線上展覽方面持續發力,例如,舉辦首個由5G技術支撐的無實體云上展覽“永遠的東方紅——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五十周年云展覽”、將全球流散的1 700余件中國繪畫“國寶”隔空聚首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等,力求讓豐富的館藏資源以更生動、更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2023年5月30日,國博推出精品臨展“數說犀尊”,展覽以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這件國寶級文物為主題,采用前所未有的展陳模式,這也是國博開展智慧博物館建設以來首次推出的智慧展覽。犀尊展將文化與科技充分融合,帶領觀眾在欣賞文物的審美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體會科學精神,幫助公眾提升應用科技手段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針對習近平總書記給院士專家代表回信中的要求,本文嘗試從科普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性入手,以中國國家博物館“數說犀尊”展覽為例,從科普視角剖析展覽設計和展陳效果,探索新時代科普如何充分挖掘并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講好歷史文化、經典藝術與現代科技彼此成就的中國故事,充分利用我國深厚的文化資源促進公民科學素質、藝術素質和審美水平等的全面提升。

2以文育人,讓觀眾在對器物文化的探究中快速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破栈顒幽芊袢〉妙A期效果,關鍵就在于能否有效激發公眾探索未知的興趣?!皵嫡f犀尊”展覽的主角是一件犀尊,全名為西漢錯金銀云紋銅犀尊(以下簡稱“犀尊”),是青銅酒器。盡管犀尊靜默而立,但其以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引人駐足探究。只見犀尊昂首站立,頸背隆起,頭部兩角尖銳,兩耳短小聳立,鑲嵌著黑色料珠的雙眼目光銳利,目視前方,顧盼生輝,栩栩如生。其身體肥碩,肌肉發達,腹部圓鼓,身體前肢略微屈曲,似乎在不慌不忙地前行;身下四腿短而粗壯,尾巴嵌入后臀部,似重心后靠。遠遠望去,這頭犀牛就像積蓄了全身的力量,即將爆發,投身戰斗,氣度非凡。

犀尊以自身的精美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探索欲,向世人講述著中國青銅文化巔峰時期的造物技藝??吹饺绱司赖那嚆~器,人們首先就想了解青銅知識,探索鑄造方法。展覽第二部分以“巧奪天工”為題,介紹了青銅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常用的鑄造工藝。青銅又名“金”“吉金”,與其他文明中青銅器多為生產工具、兵器不同,中國的青銅器以禮器為大宗,體現了“器以藏禮”觀念。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是中國青銅器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經歷數千年歲月的洗禮,青銅器的美仍然令人震撼,不免令觀眾贊嘆其材質之優、工藝之精。觀眾可以在高清互動顯示屏上清楚看到犀尊頭部、背部等不同區域鑄造時所用金屬元素的解析,例如,軀干腹部主要采用金銅鐵,眼部周邊主要采用銅鋇鉛鐵,不禁令人贊嘆千年前古人對金屬的理解之深入、運用之嫻熟。

精美的器具源自精巧的鑄造方法。犀尊采用范鑄法鑄造?!皵嫡f犀尊”展讓觀眾自主控制可觸顯示屏,觀看鑄造流程,同時輔以動圖演示犀尊鑄造的不同階段,從而生動直觀地將制模、翻范、合范、澆鑄和修整的全過程展示出來。特別是犀尊作為功能性較強的酒器,人們還可將酒水從犀尊背部翻蓋處注入,犀尊的頭向左側微偏,仔細觀察才能看到右側的嘴邊有一個小口,這是方便酒水倒出的出口?;悠烈睬逦卣故境?,犀尊蓋口右側至犀牛嘴部放置了一根細管,正是因為有此連接,當犀尊的左側后腿被輕輕抬起時,其腹內的酒水便從管口傾瀉而出。

另外,精美的紋飾也是犀尊令人青睞的“法寶”。犀尊表面遍飾金色和銀色的云紋,紋飾中嵌入了斷斷續續的金銀絲,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戰國以后,鐵器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青銅鑄造技術不僅沒有因為冶鐵業的興起而退步,反而在殷周冶鑄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如在原有的鑄造方法外使用制造復雜器物的新技術,注重銅器裝飾的風尚促進了金屬細工工藝的提高等。

錯金銀工藝在青銅飾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戰國,西漢以后逐漸走向衰落。此種裝飾工藝又稱為金銀錯,包括“鑲嵌”和“錯”兩種技術,“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鑲”是嵌進圍邊中或在外圍加邊;“錯”即用厝石磨錯使之光平。在制作時,需先在青銅器表面預鑄出淺凹凸的紋飾或字形,再用硬度大一些的工具整刻淺槽,然后在淺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絲、片,用厝石磨錯,使嵌入的金銀絲、片與銅器表面保持平滑。最后,用木炭加清水進一步打磨器表至光艷。金銀與青銅的光澤相映相托,銅器的古樸與貴氣相糅,厚重與華美相融,襯得器物的圖案或銘文格外華美典雅。陜西茂陵博物館館長田暉曾經這樣評價犀尊:“在全球范圍內出土的同期以犀牛為造型的青銅器中,堪稱上品。它的珍貴之處在于古代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和純熟的金屬鑄造加工技術?!盵5]

3以文塑人,讓觀眾在歷史文化深思中樹立科學思想、體會科學精神

激發公眾探索未知的興趣只是科普活動的一個目標,只有引發公眾的深入思考,才有可能使其逐步樹立起科學的觀念,讓公眾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真正融入日常的實踐中。簡單的宣講說教已很難深入人心,真正引發思考,在一尊靜默的犀尊又如何能做到呢?

首先從青銅制作的常識說起,中國古代動物形的青銅器非常常見,特別是做成酒器的尊,商代有青銅牛尊、象尊、豕尊、雁尊等,周代有青銅駒尊、兔尊、鴨尊等,以犀尊為代表的鳥獸尊也是古代青銅酒器中常見的一類。以動物為形制器,不僅由于人們對動物的喜愛,也源于人們對動物的熟悉。從商代到戰國,古人創作了很多以犀牛為原型的器物,“以角為觚”的犀牛角也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重要材料,可見當時犀牛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

在展覽的序廳中,多媒體的鏡面長廊還原了2 000年前犀牛的生活環境,在漫天星斗映照的森林中,樹木郁郁蔥蔥,犀牛身影忽隱忽現。展覽第一部分以“制器尚象”為題,在展墻上也有很多關于犀牛的文獻記載,如《山海經·中山經》中的“氓山,其獸多犀、象”,《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墨子·公輸篇》中的“荊有云夢,犀兕糜鹿滿之”,《荀子·議兵篇》中的“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豁如金石”,《爾雅·釋地》中的“南方之美,有梁山之犀、象焉”,《國語·楚語》中的“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越語》中的“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這些古代典籍中對犀牛的文字記載均是佐證。

看到這里,每位觀眾或許都能認識到,犀牛在幾千年前的西北地區是尋??梢姷膭游?,犀尊的出土就是古代犀牛在中華大地繁衍生存的有力物證。根據環境考古,在距今7 000到3 000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整體較現在溫暖濕潤、草木豐美。今天已于中國大地上絕跡的犀牛,曾在中國很多地區繁衍生息,迄今出土的犀牛遺存分布相當廣泛, 在北京、 河北、 山西、 江蘇、 浙江、 安徽、福建、江西、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貴州、陜西、甘肅等地都有發現?,F今較為干旱的西北地區也曾有犀牛的分布,其種類也不止1種[6]。由于人類的活動和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犀牛棲息地逐年減少,再加上犀角物用和藥用價值極高,犀牛從遠古時代便受到人類的大肆獵殺,最終于20世紀初在中國幾乎蹤跡全無。展覽第四部分“靈犀在心”專門展示了《中國野生犀牛歷史分布區域圖》,明確體現了公元前1 000年、公元前900年、公元580年和公元1 000年犀牛分布的北界不斷南移的情況。

智慧的祖先用精湛的技藝創造藝術精品的同時,也證實著歷史上的生態環境變化和物種遷徙,人類無節制的索取、濫伐濫捕只會結出惡果。以物證史,以史為鑒。觀眾在對犀牛前世今生的感嘆中,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體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綠色發展的科學思想,深思科學精神。

4科技與文化共贏,智慧博物館融文物活化展示與現代科技沉浸體驗于一體

博物館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科普提供用之不竭的內容,但仍需要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犰诺男畔⒓夹g深受公眾追捧,博物館近年來也將智慧博物館建設作為重要發力點。智慧博物館建設肇始于2012年前后,是博物館利用最新信息網絡技術而形成的博物館運維新模式,引領著世界博物館發展的新趨勢[7]。國博積極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網絡技術,在透徹感知、泛在互聯、智慧融合、自主學習、迭代提升等方面不斷探索智慧博物館建設,在服務觀眾體驗的同時,為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開辟新的空間?!皵嫡f犀尊”展覽是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試驗場,不僅全面立體地展示犀尊的前世今生,而且圍繞文物考古、保護、研究等博物館各環節工作,為觀眾提供全過程、全鏈條的沉浸式互動體驗,是一場穿越古今的“文物+科技”的智慧之旅。

4.1合而為一:觀眾成為智慧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說犀尊”展打破了以文物為主的傳統展覽展陳敘事模式,在展覽中,觀眾不僅是智慧展覽的參觀者,更是展覽的參與者、建構者。展覽中大量存在的點擊屏等互動裝置都需要觀眾自己動手操作,才能實現展示效果。最顯著的是位于展線中間位置,以犀尊身上云紋紋樣演變為主題的多媒體互動展示廳,屬于展覽第三部分的匠心獨運。展示廳采用360度環繞展示,并在圓心的位置設置操控屏,觀眾可以在系統的引導下繪制不同歷史時期的云紋樣式,繪制結束后可以選擇投屏到環繞顯示屏上。伴隨著觀眾的上滑投屏動作,一組組原始旋紋、云雷紋、卷云紋、云氣紋、流云紋、多云紋、如意紋、團云紋、疊云紋等次第在環繞屏上出現,讓觀眾體會時間洗禮下云紋紋樣的歷史變遷,在精美雅致中感受不同時期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偏好。

在犀尊展中,觀眾還可以通過手持設備即時聽取“犀尊”以第一人稱作的講解和導覽,觀眾可以通過在展廳內位置的變化,“觸動”不同位置的講解內容或者活動邀請。手持設備還會在屏幕上詢問觀眾的意見,讓觀眾自主選擇參與或放棄,觀眾還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點擊收藏,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保存下來。觀眾有多少種選擇,就有多少種“數說犀尊”的展覽體驗。例如在展廳的不同位置,手持設備的顯示屏上會跳出一只金光閃閃的犀尊,熱情地詢問觀眾是否需要拍照。這只金色的犀尊就是“前世”的青銅犀尊,彼時的它還沒有經歷千年時光的洗禮,依然金光燦燦、熠熠生輝。觀眾可以隨意調整屏幕中虛擬犀尊的大小、顏色、位置等和犀尊來一張虛實結合的合影,犀尊還可以做720度的旋轉,按照觀眾的喜好出現在照片不同位置。依靠數字技術,一件展品也可以撐起一場展覽。雖然犀尊“本尊”并沒有展陳在智慧展廳中,但觀眾在現場卻感到犀尊無處不在,透視版、3D打印版、云紋版、AR版、考古版、鑄造版的犀尊,大小各異、風格迥然。觀眾不僅能將其攬在懷中拍照,還能自己動手為3D打印出來的犀尊裝點紋飾、描繪色彩,購買文創版帶回家收藏。

4.2穿越時空:AR技術重現犀尊考古發掘情況

1963年,陜西省興平縣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斷崖取土時,掘出了一個灰色陶甕,并在滿是泥土的甕內發現了這只惟妙惟肖的犀牛狀的酒樽。當考古人員打開犀尊背部的蓋子時,發現犀尊腹中竟還藏有16件器物,包括銅鏡、帶鉤、銼刀、花貝等。展覽在介紹犀尊來源時就模擬展出了60年前的考古發掘情況。在展廳第一部分,展示了一只半側身體和雙足陷在泥土中、側躺在灰甕中的小青銅犀尊模型,當觀眾化身考古工作者,借助手持AR設備掃描現場土坑中的灰陶甕和犀尊進行互動體驗時,設備便會呈現一份電子版的“出土報告”:與犀尊同時發掘出土的文物伴隨著屏幕上犀尊的轉動,分3批次,一件件從犀尊的腹內滑出,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器物的名稱。一件件文物在屏幕中閃動,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仿佛也把考古發掘中的驚喜、贊嘆、滿足和自豪傳遞給了現場的觀眾。

4.3明察秋毫:X光技術助力文物保護研究

考古出土的犀尊,在深埋地下數千年之后已是滄桑斑駁,再現人間的犀尊通體從金色變為墨綠,還有些位置已被銹蝕覆蓋。要“看透”這件珍貴文物,還需要借助先進的檢測技術。20世紀90年代,犀尊通體的銹蝕經過清理,僅有一部分紋飾得以重見天日,大部分紋飾仍然被掩藏在銹蝕之下,以至于文保和研究人員無法準確判斷犀尊表面錯金銀紋飾的分布規律。正是通過借助X射線熒光成像和光纖反射光譜,才可以直觀清晰地觀看犀尊身上繁復而難以捕捉的紋飾布局。觀看展覽的觀眾可以像文物保護研究人員一樣,借助高顯示度的展示屏,看到肉眼無法觸達的犀尊內部構造和材質機理,比如通過點擊顯示屏,觀看利用X光探傷儀對犀尊拍攝的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犀尊器身兩側后臀部、腹底等多個部位的方形鑄造墊片,證明犀尊鑄造工藝采用的是范鑄法。再如,借助X光檢測,觀眾可以更直觀清楚地看到犀尊內部結構,特別是功能性的流管如何從嘴部左側伸入頭部直至頸部,十分清晰。在俯視角度下的流管呈直線型,而側面角度的流管整體略呈微弧狀,有助于液體在流出時更為和緩順暢,防止濺灑。觀眾還可以借助小孔成像原理,通過小孔清晰觀察犀尊身上的錯金銀紋理,看到高倍視頻顯微鏡下的金銀絲斷面以及鏨刻的痕跡,直觀感受其工藝之精。

4.4走進幕后:智慧展廳現場揭秘做科普

展覽的第五部分“智周萬物”,對展覽中運用的高科技做了深入展示?!皵嫡f犀尊”展是以數為特色,在高清三維掃描采集犀尊數據的基礎上,借助3D打印生成文物復制品,并通過多媒體和手持互動設備,配合整個展廳布控的AOA定位系統打造出的智慧展廳,使觀眾能夠從視、聽、觸、互動思考等多維度深入理解青銅犀尊。各種文物信息采集設備悉數登場,從二維采集到三維采集,觀眾可以身臨其境般感受文物信息采集工作。依托采集數據就可以打印實物,現場的3D打印設施上還展示著已打印、正在打印的犀尊模型。大型顯示屏上實時更新著展廳內的各種數據,例如正在參觀的觀眾群體特征、觀眾喜好和探索情況、展廳實時環境數據和監測情況、手持終端使用情況、AR互動情況等,以及展廳綜合運用 5G、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紅外增強現實以及定位系統、環境監測等現代技術的情況。這座集三維數據采集、數據融合、互動展示、活化利用、環境監測于一體的智慧展廳就是讓觀眾感受現代科技與古老文化融合的完美科普場景。

5啟示

5.1大力拓展科普的邊界,增強科普的歷史縱深感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全球開啟全局性、戰略性、革命性轉型,帶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生產關系再造、經濟結構籌組和生活方式巨變,科普活動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全面順應科技發展特點,變革科普方式。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我國在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等學科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這植根于我國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的古代科學思想體系和技術體系,這些成就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國社會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對推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文者,貫道之器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盵8]

做好新時代科學普及工作,要放大格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豐厚的寶庫中提煉精華、挖掘價值、尋找答案??破諔斀梃b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打破科學與文化、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界限,加以融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以科學方法闡釋中國傳統文化,準確揭示文物資源中蘊含的豐富科學原理和古代勞動人民日用而不覺的樸素科學思想,解讀并傳播科學知識,使科學理念更貼近民生,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5.2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使命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由中國式現代化所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成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博工作者在新時代必須肩負的新的文化使命??茖W技術的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可能。通過科技手段賦能文化發展,不僅可以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幫助文物藏品資源得到更好的留存和保護,也能夠通過推出具有中國氣派、中國審美、中國氣質、中國風尚的科普精品,讓公眾在欣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更加直觀地感受文物背后的科技價值和科學內涵,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賡續中華文脈。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興起,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為全人類提供解決世界問題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持續提升以計算力為核心的科技硬實力,也需要不斷增強以審美力為核心的文化軟實力。新時代下,科普工作者除了要以更高質量的科學普及產品來服務公眾,更要主動擔當起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給予價值引領的時代責任。要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骨神韻、革命文化的剛健激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融為一體,充分激發人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讓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為主動、強大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新華社.習近平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23-07-21)[2023-12-2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7/content_6893394.htm.

習近平.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習近平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3-11-11(1).

李元梅.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寫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EB/OL].(2023-06-08)[2023-09-27]. http://www.ncha.gov.cn/art/2023/6/8/art_722_182099.html.

張琪悅.西漢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實用與美觀結合的典范[N].陜西日報,2023-9-14(12).

聶選華.環境史視野下中國犀牛的分布與變遷[J].文山學院學報,2015(4):68-73.

王春法.關于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若干思考[J].博物館管理,2020(3):4-15.

習近平. 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編輯 ?顏 ? 燕 ? ?和樹美)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普博物館
科普達人養成記
博物館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露天博物館
微科普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