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探究

2024-04-25 10:00何曉慧
林區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納西族全科師范生

何曉慧

(麗江文化旅游學院,云南 麗江 674199)

新世紀以來,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2014年8月,《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明確提出應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鼓勵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根據當地鄉村教育實際需求加強本土化培養,采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在此背景下,各地方師范院校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培養模式。為規范引導師范類專業建設,教育部于2017年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開展師范專業認證工作。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目前沒有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相關研究。而從實地調查情況來看,高校培養的小學全科教師與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需要的全科教師存在不協調之處,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因此,針對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實際情況,聚焦需要什么樣的小學全科教師,怎么培養所需的小學全科教師等問題進行深思與探討。

一、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必要性

(一)滿足鄉村學?!拔⑿突毕碌默F實之需

納西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余分布在西藏芒康及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在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點多分散、辦學規模小,在城鎮化的步伐下,鄉村學齡兒童數量逐年減少,學校不可避免地朝著“微型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趨勢下,師資方面表現出“結構失衡”“超編缺崗”等問題。同時,“雙減”政策的落地,實現了課后服務全面覆蓋,為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個性化要求,學校亟須具有廣博知識和綜合能力的小學教師[1]。而小學全科教師的素質與能力剛好能滿足納西族地區鄉村學?!拔⑿突敝碌默F實需求,更符合未來納西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幫助兒童形成面向未來生活的素養

小學生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其主要生活內容已從幼兒時期的游戲活動變為學習活動,社會化與個性化共存于學校體驗中[2]。在這個關鍵時期要打好各項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提供合適的教育來維護和激發小學生內在的先天素質與自然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自身是全面發展的人,能對不同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深入挖掘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資源,將綜合知識內化到學科教學中,并結合小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其從多個角度更加全面地理解社會生活,開發他們的潛能,幫助小學生獲得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培養其完整人格,形成面向未來生活的素養。

(三)助力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振興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振興的重要力量,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在振興鄉村教育中,教師不但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要不斷強化自身能力實現卓越發展,結合納西族地區鄉土文化彰顯教育特色,整合鄉土資源推動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變革,打好基礎教育“底部攻堅”戰,幫助鄉村教育實現“彎道超車”,為未來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教育繁榮振興和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二、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應具備的素質結構

(一)堅定的教育信念

納西族分布地域多山,因交通、資源等方面的限制,小學全科教師到鄉村特別是偏遠山區從教的意愿不強。因而,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時“留得住”顯得尤為重要。據此,必須堅定教師扎根納西族地區、服務鄉村教育事業的信念。在職前培養時讓教師充分認識鄉村教育情況,了解鄉村教育對學齡兒童的影響、對鄉村振興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鼓勵其堅守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二)廣博的知識體系

從教師合理知識結構角度看,小學全科教師應有本體性知識(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實踐性知識(教學經驗)和文化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知識)。本體性知識是解決教師教什么的知識,影響著教師教學質量;條件性知識能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為本體性知識的開展提供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實踐性知識是具體教學情境中的知識,它的存在使教學中理論與實踐之間得以消融;文化知識可以增加教學的深度和廣度[3]。因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資源有限,小學生處于啟蒙教育階段,學習內容具有綜合性,知識學科分化不明顯,學生認知有整體性特點,因此,教師應具備以上知識體系,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較強的課程開發能力

根據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開展的需要,小學全科教師應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規定的專業能力基礎上,突出課程開發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直接經驗來理解學習新知識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把學生原有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在一起,加強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增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故而在納西族地區,小學全科教師針對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別樣的風俗特色,可以從大文化的視角將納西族文化與課程內容相融合,在發展和傳承納西族文化的同時,使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促進國家文化的繁榮。此時,更需要小學全科教師具有較好的課程開發能力,根據校情、學情,就地取材,將納西族地區鄉村中可用的教學元素(納西族文化、環境要素等)融入課程內容,將抽象內容化為具體形象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納西族的文化環境相貼合,避免課程內容和學生生活經驗相脫節,提高教學質量,助力納西族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

三、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途徑

(一)打造協同育人培養平臺

《師范專業認證標準》明確提出要建立協同育人教師培養機制,要求高師院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小學建立權責明晰、穩定協調、合作共贏的“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基本形成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合作共同體[4]。在納西族地區,可打造由地方師范院校、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及鄉村小學共同組成的協同育人培養平臺,成立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聯盟,建立高校與定向區縣及小學合作培養教師機制。在招生方面,從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教師的需求出發,各區縣具體擬定出4年后教師隊伍的發展及需求情況,后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整合,根據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整體發展情況提出具體的招生計劃。高校根據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師資需求開展招生工作,招收納西族地區有意向報讀的優質生源進行培養。

(二)確定適切的培養目標

根據納西族地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確定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目標為立足納西族地區。面向鄉村基礎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師德高尚,具備扎實、合理的知識結構及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學科素養和專業素養高度整合,具有較強適應性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師。

為達到培養目標,考慮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實際,確定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為“綜合培養,文、理、藝術偏向”,該模式強調為鄉村小學培養厚基礎、寬口徑且在文科、理科及藝術方面有所專長的學生,以滿足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對師資多樣性的需求?!熬C合培養”,注重學生對通識性課程的學習,強調師范生應具備廣博的知識、完備的小學課程內容體系?!拔?、理、藝術偏向”,指在“綜合培養”的同時,讓學生在學科專業課程中進行文、理、藝術側重,強調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根據自己的興趣及知識背景加強或文或理或藝術學科知識的掌握,在增加專業知識廣度的同時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

(三)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

根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做好課程設計,構建支撐小學全科教師畢業要求達成的課程矩陣體系。人才培養中設置不同模塊、不同類別的課程,包括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科專業教育模塊、技術技能課程模塊等。

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中公共基礎類課程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外語、體育、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軍訓和軍事理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勞動教育等。綜合素質教育類選修課程分為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體育類、外語提高類等。通識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加強全科師范生不同領域知識的學習,擴寬師范生的知識面,讓師范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德性修養,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為其專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科專業教育模塊由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構成,這些課程的開設主要讓全科師范生具備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在掌握學科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職后教師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學科基礎課程包括心理學基礎、中外教育史、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政策法規、小學教育學、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小學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小學衛生與保健等。學科基礎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認識專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專業必修課程主要體現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按照“綜合培養”的理念,必修課涵蓋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藝術方向及教師教育類等課程,必修課看似分不同方向進行設置,但此時所有學生均需修讀全部課程,以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規格。文科方向課程包括中外文學名著選講、漢語基礎、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理科方向課程包括微積分、初等數論、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論等,藝術方向課程包括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形體與舞蹈等,教師教育類課程包括三筆字訓練、教師口語訓練、教師修養與禮儀等。專業選修課程涵蓋專業限選課及專業任選課:專業限選課為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學生根據自己所選學科方向,在方向課程中選擇專業限選課進行修讀,以加深所選學科方向的知識深度;專業任選課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來選,增進學生學習的廣度和興趣。學科專業教育模塊中,除了設置專業教育課和教師教育課程外,還設置相應的鄉村教育課程,如中外鄉村教育思想與實踐、東巴文化概論、鄉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納西族地區鄉村地理與資源、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改革與發展等,以便學生了解鄉村教育的實際,培養學生鄉村教育情懷,養成扎根納西族地區、奉獻鄉村教育的深厚情感。

技術技能課程模塊包括綜合實踐和技術技能等方面。綜合實踐環節由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師資格認證綜合訓練、畢業論文和教育實習構成,其中,教育見習、研習和實習環節主要培養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班級與小學生管理能力、師德信念等。技術技能指全科教師師范技能訓練,主要是對全科師范生的“三字一話”從教基本功進行訓練,包括課堂教學、早晚自習、第二課堂活動、比賽項目等。

(四)實施精準的教學培養

1.注重師范生師德、信念的養成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全科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外,還需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時,要著重全科師范生“師德規范”“教育情懷”的養成。教學中,不但要發揮好思政課程的育人作用,還應注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專業課程知識深挖課程思政元素,使所有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均發揮育人作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凸顯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養成。

2.采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

師范專業認證強調“學生中心”“產出導向”,關注學生的成果產出。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教師始終要把握住應教給學生什么,要怎樣滿足學生所需。因此,教師需要轉變“學科本位”的傳統觀念,打破學科壁壘,進行“問題導向”式教學,以社會現實問題或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開展專題研究[5]。

3.發揮情境教學的積極作用

如何發現教學中或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在怎樣的情況下具體處理這些問題,僅依靠書本知識的學習和理論思考是不夠的[6]。在小學全科師范生的培養中,應通過具體、真實教育場景的展示和浸潤,幫助他們真正理解課程內容,形成小學教師應有的專業能力。首先,可通過課例分析、微格教學等形式增進全科師范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其次,因課堂上教學時間有限,而全科師范生能力需要在真實情境中產生,因此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再次,落實見習、實習和雙導師制度,狠抓教育實踐環節,突出實踐取向。高校和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深度合作,讓全科師范生真正進入鄉村小學教育場域中,認識鄉村小學真正的樣子及未來工作面臨的情境,體驗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異,把在高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在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去感知、去發現、去成長,提升全科師范生對納西族地區鄉村小學的認知程度,正確定位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

(五)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培養評價機制

對小學全科師范生進行培養評價,不但能檢驗其四年的學習成就,知曉其能力發展情況,也能體現高校全科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培養評價中需有多元主體參與,持續評價全科師范生的培養情況,以便及時反饋進行調整。首先,建立全科師范生培養評估標準。根據師范專業認證畢業要求的達成,把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學會反思、溝通合作等作為評估的維度。其次,全面評價全科師范生的培養情況。培養評價應從全科師范生進入高校學習時開始,依據不同培養階段及不同培養內容,采取相應的評價方法,在關注全科師范生學習成果產出的同時也著眼于其發展過程,對全科師范生進行持續跟蹤監測,直到其畢業,從而檢驗培養目標的實現情況。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評價層次上,可以分為全科師范生課堂表現層面、專業要求層面、學校定位層面、鄉村小學層面等。二是評估內容上,可以分為學科知識、通識知識、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第二課堂實踐和活動指導能力等。三是評價主體方面,可以分為培養學校、鄉村小學等,培養學校統籌培養評價工作的開展,與鄉村小學、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協商制定評價指標,鄉村小學負責全科師范生的教育見習、研習和實習等實踐活動。

針對納西族地區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及鄉村教育的實際情況,明確小學全科教師在教育情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的素質要求?;趲煼秾I認證的背景,從培養機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培養評價等環節探究培養途徑,是解決納西族地區鄉村教育發展中師資培養適切性的必然選擇。同時,也可以助力鄉村教育振興,進一步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猜你喜歡
納西族全科師范生
構建“兩翼三維四能”師范生培養模式
全科醫生培養還需添柴加油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納西族民間樂器
——納西琵琶
新生代納西族音樂人的傳統痕跡和自我構建
納西族情歌“時本授”探析
突顯獨特之美 發揮全科價值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全科專業招生“遇冷”
滿足全科化和規范化的新要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