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沖擊下的漢語言文學傳播策略研究

2024-04-25 16:26江慧媚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融合創新網絡語言傳播策略

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的產生對語言使用和文學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語言以其簡化、符號化和創新性等特點,改變了人們的語言表達方式。面對網絡語言的沖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傳播面臨新的挑戰。文章介紹網絡語言的發展背景和特征,闡述網絡語言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語言形式,它既與傳統語言有機聯系,又形成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和傳播規律。文章在區分網絡語言的廣義和狹義概念的基礎上,闡述網絡語言的三大特征,包括簡化性、符號性和新詞創造性,分析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傳播的沖擊:漢語言文學的傳統性與網絡語言的現代性存在沖突。文章指出,漢語言文學注重規范性,網絡語言注重靈活性,碎片化閱讀不利于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與理解,亞文化群體的語言創新對漢語言文學的語言規范性構成挑戰。文章提出漢語言文學傳播的應對策略:一是融合傳播,采用跨媒介融合傳播,發揮數字化平臺優勢,創意改編傳統文學作品,以豐富其在新媒體平臺的表達手法;二是內容創新,創作適應網絡語言、擁抱新媒體的網絡文學作品,將網絡語言文學化,增強作品的時代感和親和力;三是互動參與,依托新媒體構建漢語言文學社群,通過討論、寫作比賽等方式提高用戶參與度;四是教育引導,加強文學教育,培養新生代網民文學審美能力和批評能力。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語言;漢語言文學;傳播策略;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5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建和思政工作研究會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清廉學校文化品牌培育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y2023029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正深刻影響著大眾的溝通方式和信息傳播的路徑。網絡語言作為新媒體的產物,以其獨特的形態和功能,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的簡化性、符號性、創新性等特征,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語言表達,而且對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模式造成了沖擊。語言是文學創作和傳播的重要載體,漢語言文學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其魅力在于語言的歷史性、傳承性和創新性。當下,傳播環境發生深刻變革,漢語言文學面臨網絡語言的沖擊,語言規范性與通俗性之間的矛盾凸顯[1]。研究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傳播的影響,對指導語言規范、繼承語言傳統、創新語言表達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的發展與特點

(一)網絡語言的概念

網絡語言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語言形式,它建立在計算機中介網絡平臺之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學界對網絡語言的概念有不同表述,狹義的網絡語言指相對于傳統語言的新興語言形式,在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中使用,其顯著特點是打破了語言符號的線性規則,融入了大量新詞語、簡化語法、符號化表達等[2],即網絡語言是隨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一種新興語言形式,是一種獨特的互聯網語言[3]。廣義的網絡語言指傳統語言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和變異,即網絡語言不是一個語言體系,而是漢語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表現形式[4]。

(二)網絡語言的產生原因

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促使網絡語言快速發展。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使網絡語言吸收并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網絡語言使用者尤其是年輕使用者,熱衷于語言的創新和游戲化,他們通過創造新詞、新梗來享受語言的樂趣,同時不斷探索和擴展網絡語言的邊界。

從語言學層面來看,網絡語言更近似一種多模態語言[5],超越了傳統書面語和口語的界限,融合了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符號系統。這種多模態性賦予了網絡語言更強的表達能力和情感傳遞力[6]。網絡空間還因自由和匿名特性催生了各種亞文化群體,這些群體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語言體系,如ACG(動畫、漫畫、游戲)文化中的專有詞和表達方式。

(三)網絡語言的特征:簡化性、符號性與新詞創造性

網絡語言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其特征包括簡化性、符號性和新詞創造性。簡化性主要體現形式簡化和內容簡化上。在形式上,網絡語言傾向于使用縮略語、拼音首字母縮寫、數字與字母的結合,如“233”表示笑聲等,形式簡化有助于快速輸入和閱讀;在內容上,網絡語言追求高度濃縮的信息傳遞,通過省略句、植入成語或俗語變體,以及使用語義負載高的詞,如“秒回”“種草”等,在保留核心意義的同時極致壓縮內容[7]。在網絡交際中,為了彌補面對面交流肢體語言的缺失,網絡用戶依賴各類表情符號來表達情緒和態度。新媒體用戶根據社會事件、熱門話題、流行文化等,創造出大量新詞[8],例如2023年新詞“顯眼包”,用來描述在人群中耍寶、出風頭的個體。這些新詞的創造不僅體現了語言的創新性,也反映了社會變遷和文化發展的趨勢。

二、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傳播的沖擊

(一)漢語言文學的傳統性與網絡語言的現代性沖突

漢語言文學所承載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與網絡語言的時尚、前衛和快速更迭形成了鮮明對比,兩者的沖突不僅源于語言表達形式的差異,更與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傳播機制息息相關。漢語言文學的傳統性主要指漢語言文學有深厚的歷史沉淀、文化內涵及穩定的語言規范。這種傳統性體現在詩詞、散文等文學體裁中豐富的修辭手法、平仄韻律和精確嚴謹的文辭表達上,體現在官方采用嚴格的公文用語、標準普通話等方面[9]。

(二)新媒體閱讀習慣對漢語言文學深度閱讀造成影響

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對漢語言文學的深度閱讀產生了顯著影響??焖?、零散的信息獲取方式使用戶的線性閱讀、深度閱讀轉變為快速瀏覽、多任務處理的碎片化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學作品,往往需要通過慢讀、細讀領會其中美感,深層次解讀、鑒賞缺失的現象在青少年群體中尤為突出。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互動性,用戶可以實時發表評論、參與討論,這雖然提高了閱讀的趣味性和參與度,但也使讀者更關注于表達感受,而不是深入分析文本,從而忽視了文學作品的深層次價值 [10]。

(三)亞文化群體的語言行為對漢語言文學語言規范性的挑戰

亞文化群體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特定風格和特征的文化群體,這些群體通常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和語言表達方式。漢語言文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認可的語言規則。網絡語言作為亞文化群體最為活躍的語言使用場域,憑借自由、靈活、創新的特點為語言創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網絡語言的非正式性和去規范性[11]會削弱語言規范的效力,“叛逆”的亞文化群體通過對漢語甚至任意語言的抽象、解構、重組甚至是顛覆,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語言模式。

三、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傳播策略

(一)融合傳播:利用新媒體平臺特性,跨媒介融合

新媒體時代,需充分利用各大社交平臺及數字媒介的特性,達成跨媒介融合,提升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新媒體平臺具有巨大的用戶基礎和多樣化的表達形式,為漢語言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這些平臺上,可以對傳統文學作品進行創造性轉化,如將詩詞歌賦配以美術插畫、朗誦音頻或動態視頻,以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微博上的話題討論、微信公眾號推文、抖音的創意短視頻和B站的文學解讀視頻,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吸引不同偏好的受眾群體[12]。

(二)內容創新:創作適應網絡語言、擁抱新媒體的網絡文學作品

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與文學的邊界日漸模糊,漢語言文學傳播策略必須適應這一變化,通過內容創新與時俱進。網絡熱詞和流行語蘊含著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文化特色,其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易于被受眾接受,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來源。將網絡熱詞和流行語文學化,意味著要在保持其原有鮮活特性的同時,賦予其更深層次的文學意義,增強文學作品的時代感和親和力,從而拉近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13]。

利用互聯網思維營銷文學作品是提升作品網絡可見度和增強用戶黏性的關鍵,如通過SEO優化使作品在搜索引擎中獲得更高的排名,提高潛在讀者的點擊率和關注度,在微博、微信、豆瓣等社交平臺上,通過話題營銷、“意見領袖”推廣等方式,創造有價值、有吸引力的內容,如精彩的書評、作者訪談、作品節選等,激發讀者的興趣。

(三)互動參與:依托新媒體構建漢語言文學社群

新媒體平臺上建立的文學社群是漢語言文學傳播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社群交流的核心在于激勵機制的設計: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讀書會,邀請文學愛好者共同閱讀特定的文學作品并展開討論;結合網絡熱點和用戶興趣,設計具有吸引力的文學挑戰活動,如“七日閱讀挑戰”“詩詞接龍大賽”等[14];策劃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寫作比賽,如短篇小說、散文、網絡文學等,鼓勵用戶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創作。

其次,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知乎等平臺上,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評論可以形成即時的公共討論空間,作者或編輯可以參與這些討論,答疑解惑,收集讀者意見,甚至可以根據讀者的反饋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或修訂,連載作品可根據讀者的反饋調整情節,在增強作品互動性和開放性的同時,增強讀者的歸屬感,提高讀者的忠誠度。

(四)教育引導:加強文學教育,培養新生代網民文學審美能力和批評能力

教育是塑造國民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基石,而文學教育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對網絡語言的沖擊和新媒體的深刻影響,需要精心設計教育策略,新生代網民的文學審美能力和批評能力。在中小學、高校甚至成人繼續教育中開發并引入新媒體文學課程,涉及文學史、創作工具、作品分析、網絡文化理論以及數字版權知識等內容,鼓勵學生在博客、微博、短視頻平臺上進行文學創作,鍛煉其文學策劃與運營能力。學校與文化機構應積極組織網絡文學交流論壇和在線研討會[15],邀請資深文學家、新媒體專家和文化評論人提供專業培訓,指導參與者學習如何利用網絡進行文學創作、深度分析文本、發表文學評論等。

四、結語

融合傳播、內容創新、互動參與、教育引導是適應新媒體時代漢語言文學傳播的關鍵舉措。漢語言文學傳播者不僅要深入理解網絡語言的特征和傳播規律,還要具備利用新媒體平臺特性實現跨媒介融合的能力,以創新的內容和形式吸引當代讀者,增強傳統文學的現代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珍珍.融媒體時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4):38-41.

[2] 張玉萍.新媒體視域下網絡語言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分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12):113-115.

[3] 諶婷.新媒體環境下傳播語言藝術的流變與重構[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5):42-45.

[4] 李梅.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漢語言文學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3(7):225-227.

[5] 馬若宏,杜敏.近十年國內新媒體語言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今傳媒,2021,29(9):11-16.

[6] 劉佳諾.新媒體對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影響探究[J].作家天地,2022(21):122-124.

[7] 謝慧潔.新媒體環境中網絡語言及漢語言文學的發展探討[J].青春歲月,2023(5):10-12.

[8] 江欣焱.新媒體視域下網絡語言的發展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分析[J].記者觀察,2023(24):66-68.

[9] 李寧寧.破圈與融合:新媒體時代網絡縮寫語傳播機制研究[J].傳媒論壇,2023,6(13):36-38.

[10] 周瑞敏.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字的使用與表達[J].作家天地,2023(14):61-63.

[11] 單春雪.新媒體語境下網絡語言對傳統語言與跨文化交流的影響[J].新聞文化建設,2023(17):29-31.

[12] 周梅.試論融媒體語境下語言的“網感”表達[J].中國報業,2023(20):70-71.

[13] 李其軍.新媒體背景下漢語言文化傳播研究[J].漢字文化,2022(11):104-105,108.

[14] 蘇光.新媒體時代網絡語言應用的思考[J].互聯網周刊,2022(24):92-94.

[15] 鄒珉.新媒體語言規范的意義、原則與對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21):26-30.

作者簡介 江慧媚,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融合創新網絡語言傳播策略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小學“優課”教學模式的多元分析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網絡語言朝生暮死現象探析
模因論視域下的網絡語言漢英翻譯
探析公益節目《等著我》的傳播策略
東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較
地方歷史文化開發的媒介策略
模因論視角下的英漢網絡語言對比研究
符號學視域下的網絡語言傳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