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今關聯與思辨中拓寬文化視野

2024-04-26 03:45伍淵潑徐學蕾
教學月刊·小學數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伍淵潑 徐學蕾

【摘?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情和興趣,還能讓數學學習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紐帶。教師以“十二時辰”的教學為例,探索小學數學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經歷多維體驗,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經歷深思過程,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深掘文化底蘊,拓展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野邊界”等策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幫助他們全面拓寬人文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課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修訂原則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課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情和興趣,還能讓數學學習成為連接古今、溝通中外的紐帶,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幫助他們全面拓寬人文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要想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情感信念與核心素養發展中的價值,高水平要求的任務設計與實施是關鍵。[1]以“十二時辰”為例,作為中國傳統時間觀念的獨特體現,時辰計時蘊含著人們對宇宙、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現出中華文化在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所蘊藏的深厚智慧。然而,十二時辰由十二地支命名,包含諸多生僻字,且意義晦澀難懂。因此,要將“十二時辰”融入拓展課教學,就必須創設合適的學習活動,巧妙運用相關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深入體驗,領悟時辰文化的精髓。具體教學實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經歷多維體驗,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富有創新性的文化傳承教學實踐。而在這一教學實踐中,“連接”概念發揮著重要作用。連接,即互相銜接。通過連接,教師不僅能傳授知識,還能構建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的紐帶。

(一)連接境脈,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文化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數千年的深厚底蘊,盡管其內容豐富多彩,但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營造貼近現實的文化情境,連接古今,實現以境育人、以境激趣的目的。教師構建的文化情境包含真實問題,學生能在現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重現,因而不僅可以作為學生構建知識的起點,還可以喚起學生主動且持久的情緒準備,自然地引發高質量的數學思考。[2]

【教學片段1】

1.以打更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展示梆子和鑼,再現古代打更場景)

師(表演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燭!請問老師現在在做什么?

師(介紹打更相關知識):這是我國古代夜晚報時的方式——打更。古代和現代的計時方法一樣嗎?

生:不一樣,那時采用的是十二時辰計時法。

2.提出問題,制造懸念

師:看到十二時辰計時法,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什么是“十二時辰”計時法?

生:它和24時計時法有什么區別?

生:為什么只有十二個時辰?

……

打更作為常見于電視劇里的有趣場景廣為人知。為此,教師營造貼近古代歷史的情境,將梆子和鑼引入課堂,模擬打更人喊口號“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樣的設計,能夠連接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成功激發學生探討時辰的興趣,使原本抽象且深奧的傳統文化變得生動具體,從而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更好地體驗和理解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背景。

(二)連接數形,在畫圖表征中厘清文化概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育面臨著一個關鍵挑戰:許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概念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為此,教師可運用直觀的表征方式,如畫圖等,將抽象的名稱和符號轉化為具體可視的圖形,從而促進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認知。

【教學片段2】

讓學生帶著疑問,小組合作共同閱讀資料卡(一)(如圖1),并完成練習單(如圖2)。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作品(如圖3)。

生:在十二時辰計時法中,一天從子時開始,亥時結束。

生:一個時辰相當于兩個小時。

生:一個時辰可分為八刻鐘,一刻鐘為15分鐘。

生:圖①是從24時,也就是0點開始,沿時間軸依次排列12個時辰的。

生:我有不同意見。子時應從前一天晚上的11時開始,如圖②。

在十二時辰計時法中,12個時辰環繞日晷表盤圍成一圈(24小時為一圈)。這與常見的鐘表(12小時為一圈)有所不同,可能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為此,教師設計了一個化曲為直的活動,讓學生將12個時辰置于熟悉的時間軸中,并在下方標注24時計時法的對應時間。此舉一方面能夠依托24時計時法,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幫助學生形成關于計時法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為后續對兩種計時法的比較奠定基礎。

(三)連接舊知,在對比辨析中明晰文化差異

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持續傳承與變遷。作為歷史沉淀的產物,文化在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不斷發展和演變。為深入探究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過程,教師需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對比。通過這種對比,凸顯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并展現其在不同時期的變革。

【教學片段3】

1. 辨析時間,尋找異同

師:請大家辨一辨,十二時辰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么異同?

生:十二時辰計時法是將一天平均分成12份,而24時計時法是將一天平均分成24份。

生:是的,因此一個時辰相當于兩個小時。

生:在24時計時法中,一天是從24時即0時開始的。而在十二時辰計時法中,一天是從子時即前一天的23時開始的。

生:兩者都記錄了一天的時間,總時長都是24個小時。

2.探尋命名,拓展文化

師:十二時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其命名與十二生肖密切相關(用視頻呈現表1的內容)。

生:原來,十二時辰的命名有這么多學問,這可比24時計時法單純用數字表示的方式有意義多了。

師:是的,我國古人擅長將數學與實際相結合,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3.聯系古今,思考變遷

師:既然十二時辰計時法有這么多優點,那為什么現今不再沿用了?

生:雖然24時計時法沒有豐富的文化背景,但它簡單易懂,便于普及。

生:24時計時法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我猜是因為它有利于促進國際交流。

師:是的,24時計時法憑借其準確性和便捷性在國際上廣泛應用。而我國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所以也采用了24時計時法。

通過多次比較分析,學生掌握了各類計時法的規則、命名等相關知識,并進一步探討了文化演變與時代背景、社會需求等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由此,加深了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探究文化差異深層原因的興趣。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依據日常生產活動、生活習慣以及太陽出沒和天色變化等自然規律總結出來的獨特計時方式,十二時辰計時法既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揭示了時代的文化特質。而24時計時法的廣泛應用,則是現代社會對精確度和便捷性的需求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與國際接軌、響應全球化需求的縮影。

二、經歷深思過程,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

如何讓學生真正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認識上?對此,思辨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作為一種深入分析和理解問題的方法,思辨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激發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究熱情。

(一)思辨文化符號,在記憶中烙印文化印記

盡管理解和思考才是學習的核心,但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而言,記憶仍然是學生認識和塑造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傳承依賴于對關鍵文化元素的記憶,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歷史事件、傳統習俗、經典文學作品等。記憶這些文化元素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文化認同感和對歷史連續性的感知,但文化元素往往復雜且難以記憶,因此需要引導學生以思辨的方式,尋找文化元素與已知經驗的關聯,方便學生記憶,進而對他們的未來學習和生活產生持續影響。

【教學片段4】

師:十二時辰的名字大家都會讀嗎?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記住它們?

生:會讀,十二時辰分別為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生:我是利用十二生肖去記的。子是老鼠,老鼠是半夜出來的,所以我記住了子時是23:00—1:00。

生:辰時就是早晨的意思,很好記?!俺健钡淖中问恰俺俊钡南掳氩糠?,所以我記住了辰時是7:00—9:00。

生:午時也很好記。午就表示中午,午時為11:00—13:00。

“十二時辰”一課的核心在于理解時間的表達、命名及其背后的含義。為幫助學生記憶,教師可引導他們借助字形、字音或通過生肖特點進行記憶。這種方式既能了解動物的習性,體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又能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思辨文化背景,在剖析中探尋文化根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含哲理,需要通過深入思辨來理解其文化背景。這種思考不僅僅是對歷史事實的剖析,更是一種設身處地的深度思考。它能夠超越當代視角和認知局限,引導學生回溯歷史深處,探尋和理解文化現象在其生成時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教學片段5】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十二時辰,那它和打更又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操作要求,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資料卡(二)(如圖4),并在時間軸上標上幾更。

生: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生:我還發現每一更的打更口號各不相同。

師:確實如此。那你能猜一猜口號為什么不同嗎?

生:應該是為了區分各個時辰。

生:我覺得是為了在各個時間段提醒人們不同的注意事項。如一更時,人們可能尚未入睡,都點著蠟燭,所以要提醒大家小心使用蠟燭,以防火災。

生:二更時人們要睡覺了,就提醒大家關好門窗,謹防盜賊。

生:我現在明白人們為什么說“三更半夜”了。因為三更即為子時,正好是半夜。此時大家都已安睡,因此喊出“平安無事”的口號。

……

師(出示打更相關資料):古人真的很有智慧。打更不僅能報時,還能提醒人們起居平安。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打更的由來吧。

五更計時法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夜間計時方式,但學生通常僅聽說過“三更半夜”和“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為此,教師帶領學生全面了解古代的打更制,并對口號的深層寓意進行思辨,旨在讓學生從古人的角度思考打更文化,借此了解古代生活方式,感受文化與時代背景的緊密聯系,同時體會古人報時的智慧,樹立文化自信。

三、深掘文化底蘊,拓展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野邊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各類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共同構成了輝煌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展現不同文化元素間的關聯,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的脈絡和綜合性。

(一)關聯生活經驗,體現傳統文化的實踐價值

文化是人類實踐多種“創造成果”所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3]時辰文化同樣與多個文化領域緊密相連,如可以將“十二時辰”與中醫子午流注的養生知識相結合。子午流注是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它通過十二時辰來解釋人體經絡氣血的運行規律,從而指導日常生活和養生實踐。兩者間的這種關聯不僅展示了十二時辰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還體現了中華文化對自然規律和人體健康的深刻理解,能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實踐價值。

(二)關聯藝術形態,滲透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

“十二時辰”在詩詞歌賦中有著廣泛應用,許多古代詩人都通過描述一天中不同時辰的景象和情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種文學表達不僅豐富了十二時辰的文化內涵,也使其成為了解古代社會生活和文化氛圍的重要窗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系列膾炙人口、優美的詩詞(如圖5)供學生欣賞理解,既是對數學知識的補充,也是一種跨學科的文化教育,有助于學生建立更全面、深入的文化理解,培養審美意識。

(三)關聯科學知識,凸顯傳統文化的學術價值

“十二時辰”與日晷的設計和真太陽時的計算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的日晷不僅是一種計時工具,還是天文學和數學知識的應用實例。它的設計和使用涉及對天文現象的觀察、時間的測量以及數學計算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課的最后關聯日晷的相關知識,既展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水平,也體現了數學在古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和學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岳增成,陳佳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困境與突破[J].小學數學教師,2023(7/8):22-25.

[2]唐慧榮,唐恒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價值定位、路徑、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23(7/8):17-22.

[3]芮金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的價值、困境與路徑[J].遼寧教育,2023(19):40-44.

(1.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南白象新生小學?2.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