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實踐中創、演、觀三位一體式呈現

2024-04-27 10:20姚萌
藝術大觀 2024年5期
關鍵詞:價值體現三位一體

摘 要:舞蹈作品本身兼具創作和表演的特性,從舞蹈身體語言學角度出發,舞蹈身體語言作品的形態以及身體行為包括舞蹈的創作文本、表演文本和接受文本,即創作、表演和接受的統一。中國舞蹈家協會圍繞“舞蹈與環境”“自然環境與都市建筑”的核心理念所發起并主辦的“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開創了人與城市、自然環境之間的舞蹈文化表達的新形式,并在這座百年的老工業園區中為舞蹈創作、表演、接受提供無限的可能性。本文借由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中“三位一體”身體行為關系作為理論基礎,依托展演項目中的相關作品及筆者的實踐體驗,分別從創作、表演、觀看三個面向分析其價值體現,以及三者間的“三位一體”關聯。

關鍵詞:“三位一體”;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創作時間;價值體現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5-00-03

一、“三位一體”身體行為實現

舞蹈最先發動于身體的表達行為,在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中,身體是舞蹈和語言的橋梁,舞蹈借此有了“先在的”語言性和表達性,其有意圖、有形式地將舞蹈本體具有獨立言說的這一個能力加以學科性、符號性的認定。身體通過言說、對話的方式構成媒介形成在表演方面、創作方面、欣賞方面三者之間的共通式交流,生發出一種別樣的舞蹈審美效果?!段璧干眢w語言學》中提到,“表達與文本的身體行為”和“文本與接受的身體行為”兩者作為學理性的思考均在舞蹈身體語言的實現中展開。從符號學中的語義、語形、語用過渡到舞蹈身體語言學中的創作、表演、接受。舞蹈身體語言創作的身體、舞蹈身體語言表演的身體、舞蹈身體語言接受的身體,這三種身體行為的關系被稱為“三位一體”,它們之間聯系緊密,身體行為相互交流。在實現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會導致其他環節的萎縮和交流的失效。例如,“云門舞團”是當今世界保持“三位一體”最好的舞團,云門的演出場次一半都在環境中表演,李懷民致力于向社會傳遞深刻的關心,并堅信人民內心有接受這種律動的潛質,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云門舞團”都將其表現得極富有張力,將這種融合藝術表現得更加獨特且成熟。

對于舞蹈作品而言,《舞蹈生態學》中也提出“表演舞蹈”和“創作舞蹈”兩個概念來觀察舞蹈作品。所謂“表演舞蹈”是經過藝術家加工、創造,以娛人為目的,供人觀賞的舞蹈,這一概念也體現出舞蹈作品從藝術創作到藝術表現再到藝術接受的整體觀?!皠撟魑璧浮眲t是需經過專業舞者進行設計或較多的藝術加工,有明確的娛人目的,并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藝的舞蹈,稱創作舞蹈,這一概念限定了創作舞蹈的創作者、創作目的和藝術水平。由此反觀舞蹈作品的內涵和外延,舞蹈作品均需具備創造性和藝術性且以娛人為目的。誠然,舞蹈作品的產出需由創作者、表演者、觀者三者構成,由此在“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的創作實踐中,三者產生的價值體現及“三位一體”的關聯度對筆者個人來說是值得充分探析與思考的[1]。

二、創作文本——拓寬創作感知視角

走出鏡框式劇場舞臺,踏入直觀性多維空間,“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的本質便是打破傳統劇場舞臺表演模式,從固定空間轉變到開放式環境進行創作表演。其主要依托園區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環境建筑,即“自然環境”與“工業文化遺址”,兩者均為創作者拓寬創作視角、豐富創作范疇,在激發創作靈感的同時為創作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行路徑。從舞蹈身體語言學中的創作文本視角展開,首鋼園區內的不同環境給予創作者無限的想象力,同時創作者也需根據其所處環境來判斷并決策自己的創作內容。2022年“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現代板塊中的作品《生于野》,以園區核心區域香格里拉酒店東側室外的大型“煙囪”建筑為依托所進行創作與表演,此“煙囪”作為場域中醒目易見且別具風格的“環境背景”,其在三維空間以及平面視覺中形成的壓迫感給予創作者強烈的沖擊力,同時也成為激起創作靈感的首要來源。為此,創作者帶著“如何在沖擊效果極深的建筑下表演”“如何在凸顯作品立意的同時又與環境建筑充分交融”等問題逐步展開創編。從對比的形式出發,以“野草”形態為原發點,并在此建筑前通過對比的角度,運用“野草”的渺小與“煙囪”的高大進行相互對照,襯托出“龐大”環境下“微小”的生命體。創作者依托其特點,將作品與之進行深度契合,達到視覺畫面多樣、空間形構多變等藝術效果,豐富想象創作力的同時又在一定層面上為作品主旨立意提供具有可靠性的載體基礎[2]。

改變環境中的構圖、環境中的可移動建筑等來重新設計并進行二度創作,這種在原有空間中根據想象再次建構空間的創作手法便存在于“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作品中。2019年度的展演作品《工人》在首鋼園區“三高爐”環境內進行創演,作品在與此環境融合之外,創作者又加入多種亮眼、奇趣的其他裝置,從而搭建第二空間。在“三高爐”環境中,創作者組建成一個類似于櫥窗樣式的鐵質框架盒,而后在道具底部,通過風扇、紙片、干冰、煙霧蒸汽機、噴火器等外界系列裝置的搭建達到視覺上的沖擊效果,加之表演者與道具之間的配合等共同為作品本身提供完整且飽滿之呈現。毋庸置疑,創作者于首鋼園區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高爐”環境內再次進行二度創作,一定程度上是其環境的獨特性給予創作者自發性的想象,外界元素的介入使想象與現實高度結合,目的是讓作品在環境中的表演節奏更加緊湊,其與環境的融合呈現也隨之更加完整。

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中就創作者而言,“隱在的讀者”實則為編創過程中內心要面對的“隱在的觀眾”。在編創身體行為獨立性較強時,他們是不具體的和非現實的,只是一個抽象的身體傾訴對象,在此次實踐中,身為創作者需通過不斷的嘗試與實踐中的碰撞,并且要站在更廣闊的視野出發,考慮到表演者,觀者,使作品的創作出發點、創作表達,以及表演形式均在首鋼園環境中彰顯獨特含義,身為創作者在其中也相應地得到大量的磨合與鍛煉[3]。

三、表演文本——身體表達即時性

將身體置于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中展開活動,其運動發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穩定因素的發生能夠使身體呈現出真實且即時的回饋。從舞蹈身體語言學中表演的文本展開,“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中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不會局限于創作者給予的規定與限制,因環境的變化與轉換,表演者肢體的即時性體驗增強,同時肢體呈現也更加純粹。在特殊環境場域限定中,表演者需要更多思考并理解其在當下所處環境中對肢體動作的實時輸出,即“即時表達”。作品《生于野》在表演當日,因風力較強從而形成風阻,表演者心理與生理上均需克服由于不可抗力性因素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過程雖為困難,但整體從第一視角觀看,表演者在風中進行表演卻更能體現出“野草”在強風中的搖曳及生命生長的不穩定性,同時在觀感上,其畫面氛圍及動作質感均得到視覺效果上的有效提升,環境中外部因素的介入為表演者肢體提供了更加真實的即時性體驗呈現。

針對“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中的肢體動作,創作者從設計層面上,根據環境的多變以及環境氛圍提高自己的專注度、靈敏度從而進行動作編創。表演者均需根據環境場域中的面積以及觀演距離的變化進行即時調整,通過更加迅速、短暫、瞬間的動作方式來凸顯個體的存在從而吸引近距離的觀者,以整齊并具有爆發性、快節奏的重復性動作不斷向前行進,壓至觀者的視線。同時,以跑、跳等大幅度肢體動作迅速散開,貫穿整個環境場域進行相互間的不斷穿插,突破場域空間面積的限制。最終,以具有標志動律性的齊舞舞段將作品推向高潮,帶給觀者清晰可見的整體畫面力量感。以上肢體動作呈現均具有即時性,其非??简灡硌菡叩母兄扰c默契度,在考慮觀者的觀演感受以及自身對肢體表達輸出的同時,又讓作品與環境之間深度融合。

不同的環境帶給表演者肢體表達的情感傳遞均不相同,其所涉及層面較廣,但對于表演者表達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具有真實可靠的即時感知,通過環境,表演者需進行二次加工并做出最即時的改變并傳遞抒發更加飽滿熱烈的情感。無論是舞蹈的創作者還是表演者,他們各自的身體都是由自我存在而自我表達的。就相互關系而言,編導和演員之間是編導的身體存在與表達化為演員的身體存在與表達,并最終化為舞蹈表演文本。表演非常需要打開表演者的即時反應能力與感知能力,通過當下即時實踐真正察覺身體,從而達到控制肢體、放松心態。肢體在環境的不確定中進行即時表演,根據環境的不同變換表達著最即時的情感,提高表演者肢體默契度與專注度,加深表演者的心理認知,豐富情感表現[4]。

四、接受文本——沉浸與實時體驗

舞蹈身體語言學研究中提到,和文學受眾一樣,舞蹈的接受者也是流動的不同文化圈和不同層次的群體,即語言學中的“雞尾酒會”現象,從舞蹈文本來看,接受者身體知識及能量的擴充是舞蹈身體語言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笆卒搱@環境舞蹈展演”中的每部作品在表演完成之后,觀者均可與創作者及表演者進行演后訪談,與之進行近距離的溝通,并且還可以站在兩者的視角基礎上打開思維,用自己的方式對環境舞蹈作品進行全新的理解。當自身處于開放自由的環境中欣賞舞蹈作品時,個人會將作品與環境之間進行橫向比擬思考,“環境帶給了作品怎樣的輸入”“作品在環境的依托下又產生怎樣的反饋”等,帶著疑問欣賞作品,也是觀者角度中的實時性參與感受。

觀者作為觀演關系的“第三者”,它是創作者和表演者身體知識及能量的構成,并且其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創作者與表演者于“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中的實際位置。觀者們的走動介入等會使整個平面空間因此受影響,其表達出的當下即時觀演感受會為創作者提供切實性觀演回饋,觀者的觀演感受以及觀演距離是創作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紤]到如何拉近觀演關系,作品《生于野》從小動律元素進行深入挖掘,目的是讓觀者清晰感受到作品與肢體間細致性的呈現。同時,創作者也因觀者的介入使其創作構思不再單純以表演者為唯一,并且在創作時必須根據所處空間中“觀者”的多變元素進行細致周密的動作設計。通過小動律的不斷發展,由少至多、由慢到快,逐漸達到與所處環境同緯度中產生的對抗畫面以及視錯覺效果,使觀者切身體會并對作品與環境產生共鳴。此外,在傳統劇場舞蹈中,觀者與舞臺間的距離均有限制,走進劇場觀看作品時往往中間的座位是較為舒適且能夠縱觀整個表演舞臺的觀看區域,但其產生的約束感也隨之而來,局限性如同隔層玻璃,讓觀者和表演者之間有了明顯的界定與距離。

在“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中,觀者作為特殊的群體,其更加自由且包容,觀者以“觀看”的角度過渡為另一種“被看”的模式,其行為間接構成第二表演者,這在一定層面上大大拉近觀者與表演者兩者之間的距離,共同生成作品在環境中的意義存在。當然,兩者間雖明確界定減少,但互動也會隨時發生。就表演者而言,在與觀者零距離的表演同時,沉浸過程便對其非常重要,這種過程不是雜亂無序的即興表演,而是表演者自發的行為以及極強的信念感,傳統劇場舞臺中表演者只需考慮在舞臺空間上的“封閉”表演狀態,但在環境舞蹈表演中,狀態不再封閉且更為多變。此時,信念感則作為強有力的支撐讓表演者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不被觀者等其他外界相關因素所影響,從而達到表演與環境充分融合,觀者也因表演者的強烈信念感將其真正帶入舞蹈作品中[5]。

五、結束語

“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的推出分別為創作者、表演者、觀者三部分群體的面向提供不同的價值體現,三者在“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這一界定中除去個體化的表現之外,又在相互連接影響,生發出整體化表達。創作者根據豐富的環境變化進行創作加工,進一步拓寬其多維度創作感知視角,與此同時既需考慮對作品框架的建立,又應對表演者肢體動作的設計進行反復調試,同時還需考慮觀演關系的轉換、觀者的觀演感受等。表演者根據當下所處的環境意識,及時反應、即時表達肢體之間的情感態度,同時也因環境的變換需與創作者進行當下即時的交流溝通,從而表演出與創作者相應契合的肢體動作設計,另外,在與觀者近距離互動的同時空中,讓觀者感受自身的專注度與凝聚力。最后,觀者則作為三者間特殊的存在個體,其可以自由走進表演區域與表演者沉浸式互動,與創作者深入式溝通,從而打開對舞蹈藝術形式的新認知。

正如《舞蹈身體語言學》中提到,舞蹈作品的形成是來自各個空間要素聚集的形象,這些形象源于創作者的藝術極,通過表演者具體化地顯現出來。而審美極則取決于觀者對文本具體化的方式,唯有兩極產生不斷的互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在整體化思維的作用下,筆者在“首鋼園環境舞蹈展演”實踐中發現,創、演、觀三者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整合與關聯,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給予、并置共存,既存在互補性,又存在同一性,從宏觀層面上實現三位一體式呈現,同時在舞蹈身體語言的實現中又形成“三位一體”的身體行為交流。

參考文獻:

[1]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鄭巖.環境舞蹈中身體的介入性建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05):84-87.

[3]蘭天文,陳丹妮.博物館里的舞蹈正發生——評環境舞蹈《向天空傾斜》[J].舞蹈,2019(06):63-67.

[4]薄宏濤.一座高爐,一個永遠的家——首鋼三高爐博物館側記[J].建筑學報,2019(07):46-47.

[5]于宛冬.環境舞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影響[D].北京舞蹈學院,2015.

作者簡介:姚萌(2001-),女,吉林磐石人,碩士,從事舞蹈表演與創作研究。

猜你喜歡
價值體現三位一體
淺析音樂表演藝術在舞臺實踐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武術功法運動的養生價值探微
崗位、證書、課程“三位一體”教學方案設計改革研究
信管專業生產實習過程自我管理的實現
基于“三位一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途徑研究
于堅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意識價值體現
數學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研究
論“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在商務禮儀課程中的運用
淺析高職院校三位一體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意見領袖在微營銷中的價值體現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