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分制下選課制存在的問題與優化策略研究

2024-04-29 00:44崔嘉佳張國政張道慶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關鍵詞:學分制

崔嘉佳 張國政 張道慶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地方本科高校學分制深化改革研究與實踐”(編號:2021SJGLX019);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學質量工程項目“我校完全學分制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

作者簡介:崔嘉佳(1995— ),女,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張國政(1983—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運籌優化與決策分析、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張道慶(1964—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

摘 要:選課制是高校學分制的重要保障機制,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密切相關。在當前選課制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配套制度不完善、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資源缺乏、學生盲目選課等問題。為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選課體驗,就相關問題提出對策,以優化高校的選課制度,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學分制;選課制;學業指導

一、選課制的內涵及意義

選課制萌芽于德國柏林大學,發展完善于美國哈佛大學。在國內,北京大學率先實行了選課制,之后國內其他高校相繼效仿推行選課制。選課制是“選修課制度”的簡稱,是與學分制相配套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學生通過選課制可以自由選擇修讀的學年學期、自由選擇課程和任課教師、自由選擇上課的時間和地點,更好滿足了個性化學業發展需求。選課制打破了傳統學年制下固定統一的人才培養計劃,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自主規劃學習進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尊重學生的學業選擇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就學生而言,選課制可以使他們自主選擇課程、教師,自主安排學習進度等,自行調整自己的修讀年限,可以提前或延遲畢業,能夠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就教師而言,選課制打破了原來被動的派課局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任課教師,如果教師開設的課程沒有吸引力或者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便不會選擇,就造成課程達不到開課標準,將被停開。為吸引更多的學生來選所開設課程,教師會在教學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就教育資源而言,選課制打破了傳統的年級、專業甚至學校的限制,學生可以跨年級、跨專業甚至跨學校選課,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有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

二、選課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

一項制度的實施,不僅需要制度本身相對完善,還需要與之配套的健全的體制政策。然而,選課制在實施的過程中,相關配套制度并不完善,這使得選課制的作用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第一,導師制度未落到實處。選課制的順利實施,需要有了解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導師,指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高校并沒有落實完善導師制這一配套制度,個別高校甚至沒有建立相應的實施機構。學生在選課的過程中也就無法得到相應的選課指導,造成個別學生盲目選課,甚至無法按時畢業等問題。

第二,教學管理混亂。選課制管理模式下,課堂由傳統的行政班級轉變為教學班,由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院的學生組成,教學對象呈現出多樣化特點,相較于傳統的教學管理更加復雜,加大了任課教師的管理難度。然而,多數教師仍然只注重課堂理論講解和知識傳授,對于課堂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個別教師甚至出于利益考慮,為了讓學生選自己的課或者有課上,有意放松對學生的管理,出現學生不上課卻拿高分的現象,導致教學管理混亂。

第三,選課制并未全面放開。選課制本應是全面放開的狀態,即同一門課程由多個教師開設,擁有多個教學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教師、選擇對應的教學班。但是許多高校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教師資源、教學場地不足等,并沒有實行全面的選課制,而是有限制地進行選課,即學生只能選一門選修課,且選修課的開設比例很低,甚至部分課程只是由某一個教師上,學生沒有選擇余地,使得選課制流于形式,選課效果大打折扣。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是人才培養方案彈性不足。選課制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才培養方案。而在當前教學體制的影響下,許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剛性有余、彈性不足,課程設置、學分結構不夠合理,必修學分占總學分比例過高,開拓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選修課開設比例不足。學生的選課范圍與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數量有很大關系,如果學校沒有提供足夠多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學生選課就會受到限制,體現不出選課制的靈活性。

二是課程資源缺乏。課程資源是選課制的核心,而選課自由化是指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高校除開設必修課外,還要開設門類齊全的選修課,并保證課程數量和質量,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選擇需求。但總體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開設的選修課數量總體不足,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比例偏低,課程質量也參差不齊。

(三)教師資源缺乏

選課制的實施要求高校要有數量充足、專業化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還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隨著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愈加凸顯。這一方面導致能夠開設課程的教師數量不足,學生選擇教師的自由度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造成開設課程數量有限,課程資源不足,課程的數量和班級總數難以充分滿足學生選課的多樣化需求。同時,由于高校擴招,學生數量快速增長,教師教學工作量不斷增加,使得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發新課程。這種教師資源不足與學生數量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導致選修課質量不高、數量較少,影響了選課制的實施效果。

此外,課程考核標準不統一,使得部分學生在選課過程中會選擇給分高的教師。選課制模式下,為了保證學生評價的客觀和公正,應當實行教考分離,同一課程的考核模式應當一致。目前,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模式缺乏統一客觀的標準。一方面,由于專業細分,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專業、不同教學班級中的考核方式不一致,造成同一個專業的學生考核方式不一致,導致學生在選課時,傾向于選擇考試難度較小的教學班。另一方面,教師在評定平時成績時有較強的主觀性,平時成績的考核大多以考勤、課堂提問和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進行,使得考核不夠公平公正。

(四)學生選課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功利性

雖然選課制的優越性在于給學生較大的自由選課權限,有利于培養各類專業人才,但在實際選課過程中仍存在學生盲目選課甚至是胡亂選課的問題。

一方面,由于學生在選課時缺乏指導,不了解人才培養方案,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對自身的認知也有限,無法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需求和課程的重要性去選課。同時,由于教學管理人員數量有限,導師制尚不完善,無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選課時僅僅是通過選課通知和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方式進行,導致學生選課盲目、隨意。這樣會出現一些關鍵的專業選修課無人選擇,而一些與專業聯系不緊密的課程則會耗費學生較大精力,達不到培養要求。

另一方面,學生在選課時功利心強,不考慮自身學習和專業需要,而去選擇一些容易獲得學分的課程,導致一些重要課程遭到淘汰或者一些要求嚴格的教師沒有學生選擇。這樣的選課制不僅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反而淘汰了一些優質課程,造成人才培養質量下降。

三、完善選課制的對策及建議

(一)健全選課指導制度,優化選課制運行機制

通過選課監控、學業評價、學業指導等手段,建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選課指導制度、教考分離制度以及基于全過程的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客觀評價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避免學生盲目選課。同時,通過學分管理,指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免聽、免修、自主學習或提前選擇無嚴格先行后續關系的課程,加快學習進度,提前畢業,同時允許學生因實習、休學創業或其他情況,少選或不選學分來調整學習進度。此外,完善與省內其他聯盟高校共同建立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制度,打通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本校學習與他校學習、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之間的學分轉換通道,通過學生交流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建設智慧學習平臺等方式,解決優質教學資源不足、學科力量不均衡等問題。

(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資源

調整學分結構,優化課程體系,科學制定有利于學生自主搭建知識架構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壓縮學分總數,調整學分結構,降低必修學分要求,增加選修學分比例,整合課程內容,增加單門課程學分,減少課程設置總門數,整體優化課程體系,形成課程設置先行后續關系恰當、教學內容前后銜接、知識結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以多模塊化形式科學合理地設計選修課結構,共享校內各專業已有的優質課程資源,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

一方面,通過加強與其他高校在教學資源方面的合作與共享、聯合開設課程等豐富課程資源。另一方面,根據自身優勢,培養和發展特色學科,提供獨特的課程,緩解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此外,加快課程資源建設,建設一批優質線上、線下課程,并通過優秀課程團隊培養并打造一批優秀教學團隊和名師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優質課程和優秀教師資源,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整合和最大化利用,進一步提高學生自由選擇課程、教師、學習進度的靈活度。

(三)更新教師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更新教師理念,培養優秀的教師團隊。長期以來,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劃分過細,導致許多教師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知識面相對較窄,適應性不強,不具備一專多能、持續開課的能力,因而開課較少。為避免課程無人選的尷尬,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不要“死守”著某門專業課程不放,而應該廣泛涉獵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新興學科,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開發出足夠數量、高質量的選修課程,吸引學生,打造屬于自身品牌的“金課”。

改進評價體系,實施課程形成性評價,實行教考分離。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合理設置各種考核形式所占的比重,將考勤情況、學習筆記、課堂表現、課后作業、期中測試等納入課程形成性評價中,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學生過程性考核成績的形成依據。此外,考試題目由非任課教師或教師團隊命制,并將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區分開來,提高學生學習評價的客觀性、完整性。

(四)建立學業指導體系,實施全程學業指導

建立學業指導中心,健全學業指導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學業指導。導師制是優化選課制的一個重要環節,各高校應基于實際情況建立導師制實施的機構和方案,將導師制落到實處。將現有的班主任、輔導員、教師整合為學生學業導師,制定學業指導具體實施辦法。新生入校后,由學業指導中心為每名學生配備導師,實現學生學習全過程導師制。導師指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教育過程,引導學生熟悉大學生活,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選擇專業、課程,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比如,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實施分類指導,對學習能力強、學術興趣濃厚或有考研意向的學生,安排相關學術講座、學科競賽、考研指導與輔導;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修讀輔修專業,培養專業復合能力,拓寬成長空間;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及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安排相關課程教師開展專門的課程輔導、一對一的學習幫扶和學習交流。

此外,定期開展學業預警,幫助學生和導師了解學生的學業狀況,有針對地強化學習和指導。每位導師指導的學生數量原則上不超過20名。導師工作任務計入工作量并納入績效獎勵工資分配。各二級學院負責落實導師的遴選、培訓、聘任、考核、評價,強化過程管理和評價。學業指導中心全面統籌學校導師管理,建設導師制數字化支持系統。

參考文獻:

[1]苑津山,張傲沖,吳亞雯.中國高校學分制高階探賾:學分制調控功能的立意、變遷與時代因應[J].江蘇高教,2022(5).

[2]鄭許冰.學分制改革背景下選課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20(6).

[3]江明芳,曾俊國.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選課制運行的問題及建議[J].高教論壇,2019(8).

[4]程紅艷.選課制與學分制: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制度創新與實踐探索[J].南京社會科學,2016(4).

[5]程莎莎.高校教學管理中“選課制”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1).

[6]林莉.關于學分制下選課制度的幾點思考[J].科教導刊,2016(22).

責編:初 心

猜你喜歡
學分制
學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路徑探究
學分制模式下的學生到課率
高職教育學分制實施策略研究
“學分制”盤活遠程教育工作原動力
學分制條件下產品設計專業指導教師制教學模式實踐與分析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探析
高校實踐育人學分制模式構建研究
學分制下的校院教學運行管理思考與實踐
形式上的熱鬧如何變成實質上的成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