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

2024-04-29 00:44呂莎陳圓圓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呂莎 陳圓圓

基金項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數據視域下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編號:2023-ZZJH-254);河南省醫學教育研究項目“基于健康中國視域下醫學院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體系研究”(編號:Wjlx2022231)

作者簡介:呂莎(1984—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講師,河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陳圓圓(1986— ),女,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

摘 要:數字智能技術催生了教育的深層次變革和系統性重塑,驅動了教育全要素、全系統、全過程的數字化創變。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構建育人新形態的必然趨勢和實踐要求。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面臨諸多挑戰。為此,我們要從推進資源供給、搭建育人場景、凝聚思政合力、涵養數字素養等方面探索實踐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

當前,人類已進入飛速發展、升級迭代的數字化時代,以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對世界發展和社會各個行業產生了深刻影響?!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啟動“教育數學化戰略行動”,開辟了教育領域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新局面。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數字中國、教育強國戰略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一、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意蘊

當前,“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技術優勢的高度融合,已成為數字化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高校思政高質量發展的形勢所趨、改革所向,也是思政工作者的應有之責、應盡之務。

(一)沉浸式體驗:網絡空間提升思政教育悅納感

傳統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雖然突破了“粉筆+黑板”的邊界,但是整體仍局限在固定的時間與空間,缺乏多元體驗和現實交流,無法實現“行走的課堂”。數字化技術使思政教育各要素之間實現智能轉化。沉浸式、互動性虛擬體驗館的廣泛運用,實現了學生身體與意識雙重在線、線上與線下互聯互通、歷史與現實實時體驗,也讓思政教育全方位參與、全場域互聯成為現實。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內容、目標、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內在結構發生深刻轉變,形成以數字信息和多維場景為驅動的新生態”。

(二)雙向性交互:協同聯動提升思政教育滲透力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以其知識儲備、教學資源、經驗閱歷等優勢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支配地位,而受教育者則處于被動、從屬地位,師生之間缺乏雙向溝通與有效對話。數字化技術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價值導向,人人都成了行走的“數字集合體”。一方面,師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消弭,教育者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教學講解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問題的啟發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既是思政教育的體驗者也是教學設計的參與者,借助各種外圍輔助設備,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世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以“對話”的方式建立一種相互平等、雙向互動、和諧共促的師生關系。

(三)精準化供給:分眾滴灌契合思政教育新生態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運用互聯網的場域中,摒棄了以往慣性思維的“應然性”,注重師生共進、共享、共生的“實然性”。一是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和平臺,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和認知結構等情況多維采集,進行“智能畫像”和動態監測,實現對育人對象的精準滴灌。二是利用智媒時代的數據算法,圍繞受教育者的興趣特長、學習習慣、價值尋求,分眾化構建內容豐富、個性創新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營造極具獲得感和氛圍感的特定教學場景。精準化、個性化的數字化學習空間,可以實現不同數據平臺之間互聯融通,成為引領廣大青年學子的“強磁場”和“能量場”。

二、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由于數字化技術在運行方式、內容結構等方面和傳統信息技術相比還存在較大差異,立體化、開放性的信息傳播在給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嶄新發展機遇的同時,網絡信息碎片化、隱匿化的特征也給其帶來了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一)數字技術僭越價值引領,優質資源存在觸達壁壘

“數字崇拜”“技術依賴”等風險將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了工具主義的陷阱。一是算法推薦、數字畫像作為數字技術的核心要素,很難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動態等受教育群體的特質進行量化,“算法黑箱”“數據洼地”基礎上建立的數據模型本身就會因主觀意愿而存在偏差。二是當前部分育人主體駕馭大數據、構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能力還比較欠缺,難以糾正育人對象的“信息偏食”,造成了數字技術“越位”而思政教育“缺位”的現象。三是高校育人對象的行為選擇往往會深陷同質化的“信息繭房”,致使其沉浸在媒體平臺感官化、娛樂化的膚淺世界中,不覺中筑成了接觸優質思政教育資源的壁壘。

(二)虛擬空間模糊現實邊界,鏡像世界消解判斷理性

虛實融合的數字教育給育人對象帶來了超越傳統認識理念的感官體驗,然而一旦離開虛擬空間,復歸現實世界,就可能會帶來“冰火兩重天”的反差體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既要注重給育人對象帶來可視可聽可感可觸的“數字盛宴”,又要防范育人對象深陷“鏡像世界”。這種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角色交錯和場景切換,極易導致“真我”和“網我”的沖突和混亂。同時,網絡渠道的泛化帶來的是教育內容的泛化,具有較高教育價值的思政類內容會在“柏拉圖洞穴”效應影響下被虛化、弱化。

(三)信息分散加速數據孤立,聯動困境削弱育人合力

“大數據日益發展,使得數據的總和效應大大超過了部分效應?!备咝K枷胝谓逃且豁椛婕袄碚撽U釋、宣傳動員、價值引領、文明創建等領域的系統工程。由于高校的職能部處和教學院系管理職責和業務需求不同,形成的數據標準、結構和質量也有很大差異,導致出現數據碎片、數據孤島、數據割據等現象。而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數據篩選、存儲和監控技術,在龐大的數據洪流中捕捉思政教育數據還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由于在數據管理和數據治理上缺乏統籌協調、上下聯動的“一盤棋”思想,“開枝散葉”式媒體平臺和“魚龍混雜”式的信息內容會導致傳播話語體系同質化、低級化,最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式微。

(四)數字素養滯后于技術發展,思想藩籬制約教育變革

在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實踐中,數字技術和思政教育不會天然、自動地進行有機融合,轉型的重點和難點就在于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尋、研究兩者進行融合聯通的規律和方法。當前,數字素養不足已經成為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桎梏。一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數字素養的不足。教師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教與學的方式,僅僅是將在線平臺、數字設備等技術工具和思政教育進行表層融合,缺乏構建數字場景并開展全景式、嵌入式、體驗式思政教育的能力,出現“用新技術走老路”。二是思政育人對象數字素養的不足。受教育者在數據蕪雜的網絡空間,受社會閱歷有限、主流情感認同缺失等因素影響,極易在多元網絡文化差異與沖突中造成價值觀念的失序和混亂。

三、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主動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新征程中偉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為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致力于構建形神兼備、虛實融合、同頻共振、潤物無聲的育人新生態。

(一)形神兼備:聚力奏響育人主旋律,拓展主流價值接受域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并非只是數字技術和思政教育的簡單堆積和生硬融合,“只有實現育人模式、手段、內容等方面的全面性重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第一,找準需求側,精準識別受教育者需求,激發其求知動力和情感認同。高校要充分利用數字畫像、虛擬仿真等數字技術和微信、QQ、抖音、B站等各類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多維度對受教育者進行數據分析,繪就價值理念、思想動態、理論關切等多向度圖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師生之間雙向互動,變“獨白式”為“對話式”教育;圍繞家國情懷、價值追求、生命體驗等進行育人場景構建,推進思政智慧教室、虛擬仿真體驗教室等“數字思政”新基建工程。

第二,優化供給側,堅持內容為王、守正創新,不斷豐盈受教育者精神世界。把與育人對象的成長規律相契合、育人目標相耦合的育人內容,按照育人對象的網絡習慣進行精準推送。重視講好“四個故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培育一批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網絡教育精品項目,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重視講好身邊的故事,增加“算法推薦池”中優質育人資源供給,找準網絡話語和教育話語之間的共通點、聯結點,打造育人對象喜聞樂見、樂此不疲的話語表達體系。

(二)虛實融合:奮力激活育人主引擎,重構思政育人新生態

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場域,推進了育人理念和育人實踐的深刻變革,需要不斷研究新環境、把握新規律,不斷探索虛實融合、場域聯動的雙向交互路徑。

第一,充分尊重育人對象主體地位,搭建全景式育人場景。虛實融合的育人生態并非一味追求虛擬仿真環境,單純營造“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而應該打破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之間的壁壘,實現動態和靜態、歷史與現實、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互動”。著眼于育人對象的“實然性”,搭建與學習需求相匹配、與育人規律相契合的智慧服務體系,確保育人對象能夠隨時隨地獲取開放式、個性化的學習服務,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全天候”在場。

第二,積極引導育人對象實踐體驗,拓展多元化育人空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育人對象個體的內在道德體驗上。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將思政育人工作和育人對象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活動、掛職鍛煉等有效銜接,使育人對象在真實場景中獲取情感體驗、實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鼓勵育人對象主動關注、參與社會生活,圍繞各類社會現象進行價值辨別和行為選擇。

(三)同頻共振:傾力打造育人主力軍,繪就線上線下同心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線上線下一盤棋思想,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參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頻共振、黨政工學團協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第一,打造育人共同體,提升思政教育開放性。堅持共商、共享、共建的育人理念,打破政府、社會、企業、社區、家庭、學校等邊界壁壘,深入挖掘各領域思政元素并推動線下思政育人資源向線上延伸,聚力搭建覆蓋思政數據收集、交換、運用、治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共享資源平臺。推進高?!耙徽臼健睂W生社區、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服務平臺、融媒體服務平臺、智慧黨建綜合管理平臺等平臺建設與升級改造,促進各育人服務平臺數據互聯互通、資源開放共享、應用交互協同。

第二,建強育人主力軍,提升思政教育協同性。高校要探索構建跨部門邊界的多元一體、協同育人的動態管理體制。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和輔導員要圍繞育人導向,促進思政資源和育人元素系統重構,做學生全面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讓思政教育“入心田”。黨委宣傳部、黨委學工部、團委、網絡管理中心等部門要在思政育人體系上統籌規劃,做學校思政育人的“把關人”,把思政工作“做到家”。黨團干部、優秀骨干、網絡評論員等要以科學客觀的理性態度、鮮活生動的網絡語言主動設置話題并引導輿論走向,做學生良性自治的“先鋒隊”,使思政育人“見成效”。

(四)潤物無聲:全力把握育人主導權,涵養數字責任價值觀

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要通過完善師生數字素養培育與技能提升機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數字技術融合創新,以適應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和數據治理要求。

第一,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數字素養,提高數字勝任力。2023年2月,教育部在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進一步明確了教師數字素養的核心內涵要義和指標體系。一方面,高校要通過教師發展學校、專題培訓教育等多種方式,搭建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平臺,引導教育工作者不斷提升數字技術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識。另一方面,教師個體要不斷提升數字賦能自我發展的能力,辯證認識數據算法、數字孿生等倫理風險,“通過利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有利情勢,構建差異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環境”。

第二,強化育人對象數字素養,培育數字化人才。全資源育人、無邊界學習已成為數字化時代育人新生態,這就要求育人對象具有信息辨析和技術應用的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通過開設媒介素養通識課、媒介素養辯論賽等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字意識,不斷提升抵制網絡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網絡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完善網絡倫理準則,規范網絡行為,持續開展“爭做新時代好網民”工程,使文明上網、文明用網成為廣大學生的思想追求和行為自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3]趙麗濤.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范式構建與優化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22(2).

[4]高莉.大數據創新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徐朝軍,施聰鶯.教育大數據算法模型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6]戴維·索恩伯格.學習場景的革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7]景星維.網絡認同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8]崔建西,白顯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形態[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

[9]張瓊,高盛楠,李玉純.大數據技術賦能高校精準思政的重要價值與實踐進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責編:司 哲

猜你喜歡
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