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自然”與“道由心悟”(上)

2024-04-30 04:54徐良
關鍵詞:道法自然中國哲學本體論

[摘 要] 莊玄禪葆光互照,在中華文化史上釋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們的本體論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國哲學的會通深度與思辨高度,三位一體構建并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主導了中國文化的自然主義、自由主義、心靈主義及個體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國哲學豐厚的內在底蘊和壯闊的思想境界。其互相傳承同構的“本體論根據、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實踐追求、社會價值、人生安頓”等諸多領域,凝聚代表了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成就,體現了中國哲學的特色風貌和價值取向,閃爍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光彩,推動中國哲學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關鍵詞] 自然;心悟;道;本體論;中國哲學

[中圖分類號] B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4)02-0035-1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哲學根深葉茂,莊玄禪一脈同構、繁榮昌盛,譜寫了中國思想文化輝煌燦爛的篇章,并由之成為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老子崇本息末、莊子齊天任我、玄學幽思通物、禪宗棄彼乘心,以此為代表形成莊玄禪三大哲學體系,其共同的思想特征就是以一為根、以道為宗、以無為本、以心為上,物我同德、體用自然,凝結成曠然卓絕的本體論,推動中國哲學不斷攀越新高峰、開辟新天地,并以無可比擬的豐碩成果,積淀匯聚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和思想源泉,光照千秋,萬代傳承。

一、“一”的本體根據

“任何哲學問題都追問整體?!盵1]15“一”即是對整體與整體性最好的概括和表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類文化史上,對“一”的思考和追問,成了古典哲學特別是本體論的主題,人們對萬有的起源、人和自然、人和神靈的關系進行追溯和思想時,無不以“一”作為終極歸宿,這既有原始思維的特征,也是本體論哲學的標志。

萬物的本源是一。[2]20

我們把叫做“萬物”的東西,解釋為“一”。[3]85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4]171

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5]117

一,讓萬物意義的“多”涌現出來,但也重新把它們收回。[6]213

?ν[一]和π?ντα[一切、萬物]的關系稱為世界關系。[6]213

上述論斷,無論是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和克塞諾芬,還是古代中國的莊子和王弼,或者是現代德國的海德格爾,這些思想家代表了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把“一”作為整體,把整體的“一”作為依據,把“一和一切”(即一和萬有)謎一樣的依存關系作為世界的本源關系。這種整體或整體性的把握,“一即一切”的本源追問,就是本體論意義的把握和追問,而這樣的哲學就被稱為本體論哲學。所以,海德格爾說:“本體「ο?σ?α」的特質是:它不僅表達出了一個存在者,而且表達出了一個按其存在之如何存在者?!盵7]29

很明顯,對“一”的思考和追問就是哲學本體論的思考和追問,而“一”也因之成為本體性的依據?!耙患匆磺小薄耙磺屑匆弧?,“從一產生一切”“從一切中產生一”,“一”因之具有了本體論的本質屬性——同一性。具體說來就是,這“一”具有本體性的“一即一切”“存在—存在者”“是—是什么”“存在—思想”等諸多的同一性。這樣,“一”就成了本體、整體和整全的代表,而且是當之無愧的代表。因此,人們把“一”又叫做全有者、整全者、超強者、主宰者,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稱之為宙斯和統一者,老子和莊子稱之為“大、樸、根、至”等,而以王弼、何晏、郭象、僧肇為代表的玄學家則以“寂、絕、冥、妙、玄”稱之,以達摩、慧能為代表的禪宗以“真如、涅槃、境界、佛性”代之,他們站在各自思想體系和哲學立場上對此進行了豐富多彩的闡述,極大拓展了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空間和內涵,使“一”閃現著熠熠生輝的東方智慧。

然而,無論如何,“一”的本體論屬性,即萬有(萬物)的“根據性”地位卻是不可動搖的,并穩固地主導著一切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發展,從古至今,未曾改變。所以,海德格爾指出“這個[一],貫穿整個哲學”[6]41。

“沒有什么是沒有根據的。每一種東西,每一種以任何方式而存在的東西,都必然有根據?!盵8]21“一”作為萬有存在的本體論根據,它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形而上作用,引導著人們在哲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一)“一”是哲學的開端,而且是第一開端

從本體論的立場和觀念來看,所謂開端就是指哲學思想大門的開啟,本體論把握的起步,意味著“一的一切”都要從這里入手并展開,除此外并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這個開端既可以是宇宙論的,也可以是人生論的。中國哲學史上,莊子最早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追問:

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4]205

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9]508

莊子的答案是清晰的,那就是立于本而通于神,同于道而歸于一。即大一主之、大一通之、大陰解之、大目視之、大均緣之、大方體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沒有大的境界、道的胸懷、“一”的視野,本體論的任何追問都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莊子的本體論探究和追問是系統而綱領性的,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為他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哲學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堅實而廣闊的發展前景。

很明顯,“一”就是開端,并且是第一開端;唯有以“一”的整體方式把握,才是本體論的把握。所以,海德格爾說:“一旦為真正的哲學方法贏獲了一個真正的開端,則方法就顯示出它對新的問題域的可以說創造性的揭示?!盵9]20

(二)“一”具有“同一性”,但不是簡單的“統一”

統一往往是不分區別地歸置、聚集和整合,很容易消滅差異,形成千篇一律的單調統一體。相反,同一則是從區分的聚集而來,是有區別的東西的共屬一體。唯當我們思考區分之際,我們才能說同一。因此,同一并非相同,“在相同的東西中區別消失了,而在同一的東西中區別顯現出來”[10]51。這即是“同一性”的本質。

莊子說:“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惡乎可?可于可;惡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盵9]421物不同形相禪,事不同理相映,在本體的意義上它們都同歸于“一”。以一視之,不同而同,不德而得;以一通之,同而不同,得而不德。這即是通于天地,行于萬物的“一”之大道和大德。

在莊子的基礎上,郭象認識得更為確切。他說:“物皆自是,故無非是;物皆相彼,故無非彼。無非彼,則天下無是矣;無非是,則天下無彼矣。無彼無是,所以玄同也?!盵11]34玄同為一,一即同一。這樣,中國哲學本體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揚棄與升華,顯現出耀眼的智慧光芒和思想魅力。

(三)“一”為“自然”,自然天成

在中國哲學史上,“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學地位。一方面它是根據、是本體,另一方面它又是開端、是方法;一方面它是整體、是整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念、是概括??傊?,這“一”以豐富的“二重性”特征顯現出豐厚無限的生命力和波瀾壯闊的思想動力,為中國哲學開辟了傲然卓絕的本體論前景。

何謂自然?“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盵12]9老子所謂法自然而為,莊子所謂循天而行,王弼所謂隨物而成,郭象所謂玄同自得,都講的是自然之道。這里的自然,不是一個具體的自然物,不是萬有的“這一個”,而是“自然之整體”,即“整體的自然”。這整體自然的“唯一屬性”、也即“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唯如此,才能“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12]144-145。反之,天地不寧,萬物群夭,天下大亂。這也是老子竭力推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114的根本原因。

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4]232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4]351

萬物萬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無所言。[11]43

由之看出,在本體論意義上,自然者、泰定者、自得者皆已為一。自然天成,并生為一;萬物合德,玄通為一。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四時之自序、萬物之自生,皆在自然。這是永恒的法則,也是玄同的歸宿。萬物由它產生,也必然復歸于它。這是本體之“一”的至妙之理。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圓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棄累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開門?!盵13]1209

總之,“一”是中國哲學的本體根據,是中國哲學的形而上開端,也是中國哲學的本體集合?!耙弧钡睦砟钬灤┲袊軐W的全部進程,“一”的精神也代表著中國哲學的終極追求。莊玄禪本體論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莊子“萬物之所一也”,王弼“萬物萬形其歸一也”,僧肇“統之者一也”,郭像“道通為一”,達摩和慧能“萬法為一”等思想,不約而同地將“一”視作絕對的基礎。在中國哲學道路上,“一”是永遠繞不開的主題,“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始終是哲學的崇高境界,其最終指向和結論就是“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

二、“無”的形而上學

何謂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如何發揮作用?形而上學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怎么認識和把握“無”?“無”的意義和價值何在?這些問題,是準確把握中國哲學的關鍵。

形而上學是整全的追問活動。[14]36

哲學的概念,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作為整全的概念而產生——整全,在其中被追問的始終是整體、整全,把握者由之一道被包含在問題之中。[14]36

形而上學的主題是,位于存在者之上的東西——存在者之整體。[15]37

這里的判斷和答案非常清楚,形而上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思辨,形而上學面對的是萬有、萬物、萬法和萬相,它以萬有之整體、萬物之整全為對象,追問并思考這“整體之有”和“整全存在”如何存在,以及這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樣的形而上學,明顯帶有本體論的意義和特征,因此被海德格爾稱之為存在論或根據律的形而上學。很明顯,這是一種有根的形而上學,而不是簡單空洞的抽象思辨?!啊烤篂槭裁创嬖谡叽嬖诙鵁o反倒不在?這個被我們視為第一位的問題就是形而上學的基本問題?!盵16]21海德格爾的這個世紀之問,關切的就是哲學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它清晰地告訴我們,“無”是形而上學的核心。之所以說“無”是形而上學的核心問題,首先指它是最廣泛的問題,其次它也是最深邃的問題,最后它還是最源初的問題。因為“無”覆蓋了“一的一切”,它不會為任何“物”所限制,它包含了世界之“萬有”。不僅如此,它還包含了以往曾在的有、現在的有和將來的有,它的疆域和邊界沒有任何限制,不管“有和非有”,還是“無和非無”,都落入這個問題,最后還包括無本身。因此,解開“無”之謎,就能給出哲學之形而上學的最終答案。

那么,究竟什么是“無”呢?或者說,我們該如何理解“無”呢?中國古代思想家是這樣思考的。

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4]188

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4]354

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成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17]296

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18]195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18]117

上述莊子、何晏和王弼的觀點非常有代表性,他們是中國哲學史上“以無為本”形而上學思想的杰出代表,特別是何晏的《無為論》短短50余字,以鮮明簡約的語言和深邃凝練的思想,將“無”的本質和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堪稱中國哲學的絕唱,為歷代所稱頌。

(一)“無”是整體,為萬有之根據

所謂根據,在哲學本體論的意義上,它指的是一種最終和最極致的東西,存在物因它而出現,存在物又因它而消失。有它,存在物就在;無它,存在物就不在。它是一種整體、整全的存在,它也是一種由此及彼、物我玄同的存在。它讓萬物出現,但同時又隱藏了自身,所以它存在又不存在。因此,海德格爾說“根據本質上屬于存在”[15]303。

“無”的本質就在于——它無形,但讓存在物顯形;它無言,但讓存在物代言;它無名,但讓存在物成名。無,是“無”的本質,也是“無”的全部特征?!盁o”不依賴任何存在物,但它有賴于“無”的理解者而現身,可一當現身為某物,它立刻又將自己隱藏起來。從本體論的意義來看,無無,則無有;無有,也無無。有無,不一定有有;有有,也不一定有無?!盁o”是有和無的共同體,或者是有和無的同一性存在。所以老子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有無相生,不自見也不自是,微妙玄通而深不可識。

(二)“無”無象,而讓萬有有象

“無”的本質在于囊括萬有,盡攬萬物,包容天地,給一切存在物提供依據,讓一切存在物成為它所是的樣子。但是沒有一個“有”,沒有一個“物”能和它相提并論,更不可能與它相同或相似,所以“無”無象。這樣,讓萬有有象而不現身,讓萬物出現而隱身,就成了“無”的另一個本質特征。老子非常清晰地揭示了“無”的這一特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12]89-90。

(三)“無”無名,而讓萬有有名

名,是有的規定,也是物的指稱,是萬有之象和萬物之狀的符號。因為有物、有象、有形、有聲,名隨之而出,物隨之而成,有隨之而定。但開物者、成務者、定形者、命名者并未因之而有名,也并未出現在其物、其象、其形、其聲之中,反之卻以無的方式將自己隱藏起來。所以,莊子說:“天下幽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盵4]124得而不德,形之不形,體盡無窮,這即無的本體歸屬。

王弼指出:“名也者,定彼者也;稱也者,從謂者也。名生乎彼,稱出乎我。故涉之乎無物而不由,則稱之曰道;求之乎無妙而不出,則謂之曰玄。妙出乎玄,眾由乎道?!盵19]197這就是說無和玄、道同一,或者無和玄、道具有“同一性”,它們玄同為一,玄通萬有,玄奏妙理,玄擁道德,共同主導了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的形而上學。

三、“道”的核心理念

中國哲學是以“道”為中心的哲學,中國文化也是以“道”為中心的文化?!暗馈笔侵袊軐W和中國文化的“靈魂”,“道”也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總綱”,無道不道,無道無論,中國哲學離開道寸步難行,立刻會失魂落魄、褪去壯闊豪邁的生命動力。因此,中國哲學之構建必不能缺“道”,更不可失“道”。

那么,何謂道?道的核心是什么?如何認識和把握道?道的意義和價值何在?這些問題,是準確把握中國哲學之靈魂的關鍵。

道者,萬物之奧。[12]194

道者,萬物之所由也。[4]476

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4]95-96

道,于大不終,于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4]202

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15]541

夫玄道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19]2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20]176

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論述,對“道”得到確切而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暗馈苯^對是中國哲學的第一理念,牢固地占據著中國哲學的核心地位,不論理性深度還是思想高度,不論本體論把握還是形而上學建構,不論實踐論還是人生論,在三千多年中華文化長河中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回響,推動中國哲學和中國思想一次次聚變升華,積淀凝聚了豐厚的思想底蘊和智慧力量,成為中華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世代傳承。

(一)道是萬物之由

有不生有,物不生物;物由道生,有從無出;德配天地,玄同為一。這是莊、玄、禪本體論的一致立場。其中,“道”始終居于中心,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有從無,無從一,一從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中國哲學盡人皆知的理念法則,但關鍵是道從何而來?又因何而起?甚或我們究竟該如何把握道的命脈?避免陷入概念的謎團而糾纏不清。

中國哲學的“道”,類似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海德格爾說,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也是不可定義的概念,還是人人自明的概念。表面上看,人人都知道存在,都看到存在,其實人們看到的、談論的都是存在物,而非存在本身。對那存在,或者存在本身,仍然未曾接近,也不能把握。而哲學要追問和思考的恰恰是存在,而不是這個(類)或那個(類)存在物。因此,他說:“存在才是哲學真正的和唯一的主題?!盵21]13他認為,只有進入“存在”——那真正有待思想的世界,我們才算是展開了哲學的思考。海德格爾嚴肅地指出“哲學必須去追問存在者之存在”[15]21。

與之相類似,人們日常津津樂談的道,往往是某些道的概念、或關于道的替代物,并非道本身。而這些道的概念或替代物,通常由所謂的知名人士給出和設置,人們卻為之爭論不休,甚或背道而馳,離道越來越遠。與海德格爾的“存在”一樣,道既不可定義、也不可替代,世界上沒有任何概念能跟道同一并論,也沒有任何存在物能等同于道。由于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無為無形,寂然無體,所以道根本沒有適合的“名”來稱謂,也沒有對應的“象”來代表,如果一定要給出,那也只能是“無名”之“名”、“無象”之“象”,老子勉強用“道”這個字謂之,哲學家們也用自然、一、大、玄、天、冥、寂、絕、樸等而代稱。中國哲學史上,莊子對此闡釋得尤為清楚,“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4]336。

盡管道無為無形,不可見、不可言、不當名,但道仍然無可懷疑,仍然真實地存在著,并期待著召喚。我們可以借鑒海德格爾把握“存在”的辦法來把握“道”。海德格爾認為“存在向來是存在者之存在”[21]21。存在總會通過某種存在者現身,其中有一種存在者——此在,最接近存在,經常以存在者的方式領會著存在,并敞開存在之大門,遨游于存在世界。這個此在,它的使命就是“為它的存在而存在”。[22]129而人恰恰是能夠成為“此在”的唯一預備選手。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這一資格,僅僅是那些追問存在、思考存在,且超越存在者自身之存在,并進一步跨越存在之大門、進入存在世界的人才有資格成為這個“此在”??梢?,“此在”具有“同一性”,“此在”是一種“由此—及彼”的存在者,它超越一切存在物、也超越自身而進入存在領域并把握著存在,它的使命就是呈現存在。

中國哲學史上,能夠成為這個“此在”,實現“由此—及彼”的跨越,并進入“道”之存在世界的人,類似于莊子推崇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天人。真人無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天人無物,只有他們才能放德而行、循道而趨,理解并把握這“萬物之由”的真實存在。同時,道之哲學的確立、思想的發揚光大,主要在莊玄禪三大體系,其集大成者的代表就是老子、莊子、何晏、王弼、僧肇、達摩、慧能等人,正是他們使“道”成為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擁有了無窮的思想魅力。

(二)道是思想之極

不同于科學,道之思是本體之思,即形而上之思?!翱茖W不思想?!盵23]11海德格爾的這一論斷深刻地劃清了人類思想與科學的界限,即本體論哲學與其他一般科學的界限,保障了哲學的獨立性和純粹性?!斑@一論斷意味著科學只是一種理性能力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手段,無論其有多么突出的貢獻,它永遠不能解決存在物存在以及如何存在之問題,存在問題歸屬于形而上的本體思想?!盵24]

海德格爾的研究告訴我們,科學只關心存在物,科學從來不關心存在??茖W思維只沉迷于存在物之物的屬性,探究存在物如何為我所用,而從不關心存在物的存在性及相關問題,更不關心存在物的本體命運和整體關懷。恰恰相反,關心存在物之整體、關心存在本身,是哲學的主要使命。而哲學只有當它關心存在和存在物之整體,并對此進行形而上的追問時,才能稱之為本體論的或嚴肅的哲學,而這正是道的終極思想和終極追求。

道之思總是把目標指向最深和最終的根源,并且以極盡的方式表達出來。道之謂道,就在于道的存在是無形、無名、無聲、無味的,因此對道的思想和把握也必然要與之相適應,這即是形而上的、本體論的、同一性的思想,而此種思想乃思之極致、思之巔峰。這種思想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整體性和整全性,它致虛至一,無內無外;它無我無彼,超越有無。因此,致道的最好方法就是無問、無應、無思,問道不知道、應者失道;論道而非道,知者不知道?!盁o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4]323。

僧肇的思想非常有代表性,他說:“玄道在于絕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隱于無形,故不見以見之。大音匿于希聲,故不聞以聞之?!盵25]167所以,一以視之、無以體之、悟以識之、天以得之,是道之思想的極致追求,這是中國哲學的思想標志,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

(三)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無為而無不為,這是中華民族最有影響力的哲學精神,也是中華文化引以自豪的思想原則,在中國思想史上擁有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質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深深打上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東方印記。道無為而無不為,在哲學實踐上,一舉突破了本體論和實踐論、形而上學和人生論的界隔,互補互成,交相輝映,譜寫了豐富精彩的中國思想文化篇章。

“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盵4]188無為是道的總體要求,也是道的內在屬性,更是道的本質規定。無為而無不為,給處于社會壓迫下的人們預留了廣闊回旋的思想余地,使生活困頓窒息的人生擁有了更多自由選擇,讓中國哲學的智慧綻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貢獻出非凡的智慧力量。

無為出于道,道源于自然。老子最早給出無為的本體依據,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體特征就是無為,郭象的概括非常有代表性,“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11]9。以自然為正,以無為為始,無不為而成,天地是杰出的榜樣和代表。為何?因為天地無私,無私是無為的基本前提?!疤觳划a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盵4]191天地無私,才能化陰陽、序四時、成萬物、載山河、行風雨、明日月;圣王無私,才能德配天地,聚民心、服萬眾、歸天下、定四海;個體無私,才能玄通萬物,無是非、破對待、同內外、釋生死、暢無極??傊?,唯無私,才能德充于內,應物于外,外內玄合,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自然之大法,天地之大德,道德之總綱。

四、“心”的整體把握

中國哲學本體論的主題是“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盵4]191。道之乾坤、無之本體、思之宗極,都要求相適應的主體能夠擁萬里情懷而思接千載,齊日月光輝而心映天地,感通應物而瞬對四海,實現物我同一、玄鑒洞照式的把握。莊玄禪的共同立場就是寄心托物、心映世界,通過“心”的整體把握,完成本體論的玄通升華。

心,無論是道家、玄學、還是禪宗,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人體器官,或者孤零零的抽象存在,在莊玄禪思想家那里,心原始地與道互構互成、玄同為本體,這是它們共同的哲學態度和一致的形而上學立場。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4]55

目將熒之,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4]50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4]416

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26]181

心者,是總持之妙本,萬法之洪源,亦名大智慧藏。無住涅槃,百千萬名,盡心之異號耳。[27]200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20]98

通過上述思想家對心的定位和論述可以看出,心能載道、也能成物,心可持本、也可生法,心有皆有、心無皆無,心虛道存、心通德合,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心無所不有,無所不成,無所不能。由之形成的心齋、心本、心源、心成、心知、心法、心持、心妙、心量、心識、心徹、心藏等概念,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成為中國哲學獨特的思想資源。

(一)心源為本,萬法同根

心是萬識之源,心是萬慧之本,心是萬法之根,無心則無識,無心也無得。心在何處?心不在我,亦不在物。莊玄禪所謂的心,不是我之心,也不是物之心。我之心偏而不正,往往以自見代正見,以自念代彼念,以自識代共識,所以真正的本體之心、道德之心、天地之心、般若之心,一定不能是“我心”,我心非心。同樣,物之心也不是心,因為物之心被欲望主宰、被功利捆綁、被需求控制,欲望之滿足、功利之達成、需求之實現是它的根本目的,這樣的心不能本萬有、序四時、同道德、一天人。

莊玄禪所謂的心是天地之心、有無之心、般若之心。這樣的心,非彼非此,物我同一;無是無非,玄同道德;不去不來,智慧光明,所以被稱之為天地之心、有無之心、般若之心。所謂心源為本,萬法同根,其本質就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4]30。

與我并生者是天地,與我為一者是萬物,這樣的我就完成了本體論的更新與超越,可以游心于物、游心于天,可以乘云氣、騎日月、馳風雷、挾宇宙,完成華麗的蝶變,轉身跨越進入至高至大至廣至遠至一的涅槃境界。天地其根為一,萬物其本為一,有無其法亦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亦一;一之所起,一心所成,萬物皆生,大放光明。這一就是整體、整全、整一;一的把握,一的一切,就是“心”的整體把握,也即本體論的把握。

禪宗大師弘忍告誡慧能:“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盵20]88本心何在?在天不在人,在道不在物,在無不在有。唯天人合一、道德同步、有無相生,本心才能得到安頓,并釋放出智慧的光芒。我之本心就在天地有無之間。這里,“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20]101。

(二)心知為知,神通妙識

中國哲學中,知分為大知和小知,內知和外知、無之知和有之知。大知、內知和無知之知,是心之知,心之知知天地之德、萬有之本、有無之宗。小知知物、知有、知是,謂人我之知,感官之知、肉體之知。大知知遠、心知知本、無知知道,小知知近、外知知物、有知知是,大小、遠近、有無之分根本上是本末之別。

心知為大知,大知大德,神通妙識,玄鑒萬有。所以莊子要人們“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鈞,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4]385。在老子和莊子看來,大知者必是有德者,即執大道者,也是神游宇宙的至尊者。他們往往遠忘天地、近遺萬物,外攬宇宙、內體己心,曠然無累而暢耀無極,與物俱往而無所不應。暢無極則玄同死生,無不應則無所不知,無不知者則大知大徹。心知知一,神知知天,大知知道。

心知是大知,大知致道。心知無內外,大知無物我。從根本上說,心之知是致道之知。而道總是遠離于有。所以,老子要我們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摒禮遠教,而圣、智、仁、義、禮、教等,都是有知之知,是有害于大知大道大德的負累,是違背自然天地人性的繩索,必須拋棄。因此,莊子要我們知忘是非,灑心去欲,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直入無有之鄉,與自然同體,與萬象同觀,與日月同光,與山河同在。很明顯,心之知也是主體的自由之知。唯自由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才能得到無限的發揚光大,在此莊玄禪哲學已經通向人的生命哲學,極其珍貴。

心知是大知,大知知無。有知是小知,小知不知。僧肇指出:“圣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云:‘圣心無所知,無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故能默耀韜光,虛心玄鑒,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然則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于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于事外?!盵28]147無知無不知,世外之知即是根本之知,心知者玄鑒,大知者同一。

(三)心持為持,內外鑒照

持,是人的行為方式,也即實踐過程。中國哲學自古就將持分為二種,一謂心持,一謂物持。心持持心,同一、致道、合德;物持持物,物物、物我、物心。心持者智慧觀照,內外明徹,神通縱橫;物持者物形障目、物欲塞心、物累負身。在通向大道的路上,加持得越多,負累就越重,迷惑也更多,因而離道就越遠。

心持一持。郭象指出:“一者,有之初,至妙者也,至妙,故未有物理之形耳?!盵11]9初始、至妙、無形,都是一的本體屬性,持一就是本體的、整全的形而上的操持,類似于海德格爾存在物之存在的操持?!按嬖谀耸潜驹??!盵29]72這本源之一,其大無涯,其小無界,其高不可攀,其深不可及,其古不可溯,其遠不可見,容萬物萬形,納天地山河日月星辰,數不勝數,大不可及、小不可分,只能以一謂之,以道字之。對此,沒有一個相應的“有”或“物”可以把握,心持是唯一的選擇。所以莊子說:“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盵4]492

心持無持。道的存在,一的根據,無的形象,德的特性,并不是一無所有、毫不存在,而是因為這存在無以概括、無以描述、無以表達,任何有、任何物都難與之比擬并名之、形之,因此以莊玄禪為代表的中國哲學一致地以無稱謂。無的把握,即是對萬有之道、萬象之根、萬念之一、萬法之源的把握,對此,只能通過心知、心持、心識的整體方式去神而通之、玄而會之、妙而識之、應而備之。所以,心持無持,則無所不持;無所不持,則大道大備、大一大成。在莊子看來,這不持之心,就是天地宇宙之心,也即大備之心?!胺虼髠湟?,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盵4]377

心持不持。持大備者不易,持大定者不為,持大成者不有。心不持之,以一持之;心不持有,以無持之;心不持名,以道持之;以道、以一、以無持之,無所不持。莊子指出:“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故圣人觀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謀,會于仁而不恃,薄于義而不積,應于禮而不諱,接于事而不辭,齊于法而不亂,恃于民而不輕,因于物而不去?!盵4]158一而不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持而不持的本質就是同自然,應天地,合道德,明日月,序四時,這即心持不持的至高法則。

五、“悟”的思想方法

“悟”,是中國哲學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構成中華民族獨特而顯著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完全可以稱之為悟的哲學和悟的文化,“悟”不僅主導了中華思維模式,也陶鑄了民族心理結構,具有鮮明的東方色彩和中國意味。

禪宗六祖慧能“道由心悟”思想的產生和形成,不僅推動禪宗獲得波瀾壯闊的發展,也把“悟”氣象萬千地升華為本體論的方法,猶如明亮的閃電,在中華大地和中國思想文化的天空釋放出耀眼的光芒,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

何謂悟?在中國哲學文化中,悟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含義:(1)以心傳心,體悟把握;(2)以心印證,形象接物;(3)以心妙識,神通萬里。

“悟”的方法,不是邏輯的方法,不以辨析推理為主,也不以抽象概念演繹為長,它是一種心有心得、心全心成的思維方法。根本上,它是生命情懷與智慧的直觀感悟,讓人的生命和心靈豁然明亮,躍然解放升華,暢通于天地萬物。它的本質特點是以心傳心、心印心悟,讓天地萬法,盡在我心;世界萬有,皆為我得;并進一步將之凝聚升華為本體的萬有之德、天地之德,直了大道、大一、大成之光明,直達天道、玄冥、真如、涅槃之境界。

“悟”的思想方法,發端于《周易》,源始于老子,形成于莊子,拓展于玄學,匯聚集成于佛學,脫穎放大于禪宗六祖慧能?!吨芤住分^卦不能原本、象不能窮道、言不能盡意;老子謂道之妙、徼、微、幽、玄、恍、隱、虛、無、一,等等;莊子謂“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和“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等等;都需要人們一致本體而盡攬萬有,解心釋神而知會萬端,用心去體悟、感通、遷想、靜思、神照、妙識。這樣“悟的方法”就逐漸成了中國思想的主要方法,并由之登上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舞臺。

佛學西來、玄學崛起,進一步加強了以“悟”為中心的直觀洞照而情理會通、形象把握而遷想妙識的系統思維方式。玄學玄引風流、玄對山水、玄思生命、玄析名理、玄暢本末、玄冥有無,禪宗悟印山河、悟照萬相、悟接妙理、悟潛有無、悟覺般若、悟識真如、悟致涅槃,等等,不僅促進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以“悟”為中心的思想方法得到了波瀾壯闊的發展,而且推動“道由心悟”的思想得到根本確立,并且獲得巨大的生命力,譜寫出燦爛輝煌的思想樂章。

傳佛心印,道由心悟。[20]175

本心生萬種法,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20]191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圣所測,直見本性,名之為禪。[26]56

森羅萬象,一法印之,所謂心也。心也者,寂然幽邃,廓爾沖融。[30]351

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31]157

事須理智兼釋,謂之頓悟。并不由階漸,自然是頓悟義。自心從本己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得者為頓悟,即心是道為頓悟,即心無所住為頓悟。存法悟心,心無所得,是頓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為頓悟。聞說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頓悟。聞說我不著(著下脫我字),即不取無我,是頓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頓悟。[32]80

慧能和禪宗這里,心與道、心與法、心與萬物、心與涅槃已經完全同構同一,具有了形而上的本體論意義。頓悟也由此躍然升華破空而出,釋放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芒,發揮著積極的本體作用,頓悟后——同天地、通萬有,悉本末、合天人,和內外、暢無極,泯是非、均彼此??梢哉f,頓悟即心,心即頓悟。我心我悟,頓悟見性,見性成佛。心統攝一切,悟成就一切;心通法通,覺悟成佛。心生萬種緣,悟得真佛現;一悟見性成佛,一悟立地致道;一悟圓通一切性,一悟即識如來佛。這即“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盵31]650

(一)一心之悟,直觀妙得

心是悟之本,悟是心之體,心悟不二,本體同一。二者互為依存,互相成就,使心之悟躍然生輝,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禪宗祖師達摩說:“心即眾善之源,心為萬德之主。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回,亦從心起。心是出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盵26]190然而,如何起眾善、本萬德、通涅槃、潛三界、法輪回、覺般若、尋出世、求解脫呢?答案非常清楚,一心之悟,直觀妙得。

所謂一心,包括三層含義:(1)專心,專一、專致之心;(2)本心,本我、本體之心;(3)同一、整體、整全之心。心之專致,在于棄絕功利、棄置是非、棄除各種知識雜念,讓心專注于真如大道、般若涅槃;心之本體,亦即我之本心,源于本我,不離自性,不離真如大道;心的同一性與整全性,意謂心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是整體性、統一性的,不是單向度和片面的。唯如此,三位一體才能一心悟之、得之、成之。一心之“悟”的關鍵在于“一”和“定”,身心不一,純白不備;神生不定,大道不載。所以,慧能要人們堅守禪定?!昂螢槎U定?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盵20]160唯如此,才能心開悟道,直觀妙得,一通涅槃而無所不至,一致萬有而無所不得。

“不離一心,悟之即是?!盵31]156悟是佛學和禪宗的根本方法,無悟無佛、也無禪,佛學和禪宗的機要就在心悟。心悟的本質特點是直觀妙得,其妙識、妙見、妙知、妙得,其妙音、妙有、妙想、妙理,全靠心的直觀頓悟而來。直觀而妙得真如,直了而頓悟涅槃,是一心之悟的最高追求。因此,貴直觀體悟,輕邏輯推理;重感性把握,輕思辨分析;用整體的心靈和生命情懷,感悟天地宇宙之氣象,把握社會人生之命運,洞悉本體存在之大道,洞鑒個體生命之真諦,成為禪宗哲學的根本精神。

(二)一體之悟,靜默沉思

禪宗是靜默的哲學,也是沉思的哲學,這已為世所公認。讓主體心靈寧靜而自由地綻放,幽思妙悟,感通宇宙本體、悟解生命真諦,融匯涅槃大乘境界,是禪宗哲學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追求。

“物我冥一,乃曰涅槃?!盵30]209所謂一體之悟,就是體盡無窮,體盡生命價值,喚醒沉睡的自我,悟識宇宙人生真諦,在靜默沉思中,讓智慧如春天里的花朵遍地開放,讓思想的靈光在天空中自由穿梭,讓我之生命和心靈彌貫古今,與化日新。這里的一體,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內容:(1)萬有之整體;(2)心靈之整體;(3)物我彼此同一之整體。

這里的一體,即“彼此同一”的一體或整體。我是緣起、彼是終極,悟是起始、識是歸宿,我之清凈心、如來心、般若智慧心發揮著重要作用。同一性的基本結構是在此為我、在彼是物,在此為心、在彼是道,在此為我之世界、在彼是宇宙鴻蒙,等等,由此及彼是它的根本特性。所以,唯我有鴻蒙,我心有如來佛覺,方能同為一體?;勰堋拔倚淖杂蟹?,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20]191,講的正是這個道理。因此,一體之悟實質上就是宇宙天地之悟、生命情懷之悟、心靈精神之悟。

對靜默體悟者來說,即使面對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山一水,他們仍然能精微默探、玄鑒妙識,緣起開懷而達自然之性,體性抱神而暢萬物之極,玄幽萬古而寄生命之情。在靜悟者眼里,一草一木系的是宇宙萬物,一花一葉關的春夏秋冬,一山一水托的是遼闊鴻蒙,靜默的是心,沉思的是我,體悟的是道,由此構成心靈和思想的交響曲,彈奏出優美的哲學旋律,匯入中華文明的千古浪潮而奔騰不息。僧肇說:“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盵25]21天地萬物一體觀之,玄道有無一體悟之,則能縱橫盡得,普見化身。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指的就是此種頓悟成果。這即是靜默體悟的最佳境界。

(三)一瞬之悟,頓悟成佛

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這是神秀對慧能的鑒賞與評價,極為中肯貼切?;勰苁铺祗@般地橫空出世,其最大貢獻就是創頓悟之宗、弘大乘之旨,發揚光大達摩以來禪宗精神,極大拓展了中國哲學和中華思想的發展空間,促進中華文化躍上新的發展臺階、進入新的發展歷程。

不立文字,以心傳心;頓悟見性,立地成佛。這是慧能一派與其他佛學的最大區別?;勰芡乒琶刃?,以稀世曠有的天才性卓見遠識,推翻一切固有束縛、排除種種思想障礙,不立一切法,以無立心、以心傳心,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縱橫盡得、直入涅槃。頓悟之法由此冠絕天下、為世所稱頌?;勰艿恼軐W思想也因此躍然而出、獨放異彩,并以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為中國哲學和中華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瞬間的領會頓悟,是一種電光石火般的智慧觸碰與激發,是一種江河奔騰般的心靈會通和情感泉涌,剎那間出神入化、如夢如幻,頃刻間似火似焰、光彩無限,讓思想的光芒輝耀世界,釋放出巨大的魅力。攬無窮生命意蘊于當下,映萬道心靈霞光于眼前;胸臆通千載而不動容,思緒卷風云而弘宇宙;同自然而體本末,觀萬象而入涅槃;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頓悟者如鳳凰涅槃重生,進入全新的生命世界。

慧能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盵20]120堅持般若無相、萬法無滯、心念無住,為頓悟打開了萬千空間,使頓悟者擁有了無限的自由,不論何時、不論何地,都可以得智慧到彼岸,獲解脫向涅槃。他明確地告訴人們:“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若識自心見性,一悟即自佛地?!盵20]102為何?慧能認為,心不著物,心地無累,無染無著無雜,來去自由,自在解脫是無念。無念者,于念而無念,所以立無念為宗。外離一切相為無相,無相者,于相而離相,般若無相,般若無法,般若無知,所以立無相為體。一切處所、一切時中、一切諸法,念念不住,念念不愚,無縛無滯為無住,所以立無住為本。由于無念無相無住,由于無雜無著無染,由于無累無物無縛,智慧暢通而自由自在,所以瞬間即可頓悟成佛。這樣,慧能就打開了面向頓悟之境的所有通道,使頓悟前景燦爛光明地呈現于人們面前,人人可盡得般若智慧,人人皆能內外明澈,并暢快地走向如來清凈之地,這即大乘光明的根本意義。所謂“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20]106,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破,萬里無云萬里天。頓悟的本質是不著于法,也不執于相;不著于物,也不執于我;不著于有,也不執于得;不著于色,也不執于念。做到無法、無相,無執、無念,無物、無我,唯如此,才能識自本心,和光同塵,直至菩提。所以慧能說:“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盵20]150

很明顯,“悟”是中國哲學天然的思維模式,也是中國哲學獨特的本體把握方法。無悟無識,無悟無知,無悟無思。體本末悉玄冥在于悟,暢萬物通天地在于悟,達死生致無極也在于悟。悟而知之、悟而識之、悟而思之、悟而通之,唯有如此才能打開中國哲學的大門,并通達思想的絕域之境?!拔颉钡母咎卣髟谟谒钦w的、本體的把握,是飽含宇宙情懷的全身心直觀洞悉,是傾注全部生命體驗的智慧領會,它立于個體的精神境界和宇宙意識,通于主體的生命情懷和壯闊理想,并由此會通暢神、玄同萬法、思接千載、幽賞妙理、同于大道。中國哲學正是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全面的構建和確立,并展開了源遠流長的思想實踐和波瀾壯闊的文化創造,推動中華文化獲得了氣象萬千的發展,結出累累碩果,傲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巔。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論人的自由之本質:哲學導論[M].趙衛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4]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海德格爾.討論班[M].王志宏,石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基本概念[M].黃瑞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8]海德格爾.根據律[M].張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9]海德格爾.論哲學的規定[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0]海德格爾.同一與差異[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1]郭象,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2]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劉安.淮南子·原道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海德格爾.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M].趙衛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5]海德格爾.從萊布尼茨出發的邏輯學的形而上學始基[M].趙衛國,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

[16]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17]何晏.無為論[M]//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中國歷代哲學文選·兩漢-隋唐編:下.北京:中華書局,1963.

[18]樓宇烈.王弼集校釋: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0]慧能.壇經[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21]海德格爾.現象學之基本問題[M].丁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2]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

[23]海德格爾.什么叫思想[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4]徐良.“同一性”與“玄同論”:海德格爾和郭象的本體論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界,2021(2):48-59.

[25]僧肇.涅槃無名論[M]//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26]達摩.少室四論[M].成都:巴蜀書社,2006.

[27]大珠禪師.大珠禪師語錄[M]//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28]僧肇.般若無知論[M].//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

[29]海德格爾.基礎概念[M].張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30]張春波.肇論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1]釋道元.景德傳燈錄[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2000.

[32]楊曾文.神會和尚禪話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6.

“Tao from the Nature” and “Tao from the Heart Realization” (Part 1): The Ontology of Taoism, Metaphysics and Zen Buddh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bstract] The thoughts of Taoism,Metaphysics and Zen Buddhism maintain mutual radiance and shine brilliantl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Their ontological ideas prominently represent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and speculative height of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a trinity, leading the naturalism, liberalism, spiritualism, and individual lif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showcasing the rich inner heritage and magnificent ideological realm of Chinese philosophy. Its mutually inherited and isomorphic “ontological basis, metaphysical concepts, ideological methods, practical pursuits, social values, and life settlement” and other fields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reflecting the unique styl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shining with unparalleled charm and brilliance, and promoting Chinese philosophy to stand proudly among the worlds ethnic cultures.

[Key words] nature;heart realization;Tao; ontology;Chinese philosophy

猜你喜歡
道法自然中國哲學本體論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當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場地設計與中國傳統建筑理論
從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談中國歷史研究的整體觀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駁岸景觀設計探析
論中國哲學的現代定義
蘇格拉底之死對中西哲學差異的闡釋
微電影本體論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