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耦合協調視角下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的關系研究

2024-05-04 04:22段逢樹
中國商論 2024年7期
關鍵詞:空間計量流通產業耦合協調

摘 要:文章基于產業耦合視角,采用實證分析的方式對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的關系進行探究,空間計量模型和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第三產業占比對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影響顯著,政府財政支出、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數量、每萬人專利擁有量都能正向影響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但平均受教育年限經檢驗并不顯著,即受教育年限對兩個產業協調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經檢驗,政府財政支出、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數量以及每萬人專利擁有量均對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平均受教育年限在影響產業協調發展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這一數據表明受教育年限的長短并不會顯著促進或阻礙兩個產業的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促進信息和流通產業協調發展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產業;流通產業;空間計量;產業耦合;耦合協調;產業協調發展

本文索引:段逢樹.<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7):-151.

中圖分類號:F2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4(a)--04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方式,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更是加速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網購已成為常態,市場的需求對流通產業提出更高要求,傳統的商貿流通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流通企業要想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繼續生存,轉型升級成為必經之路。與此同時,信息產業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興的信息技術推動了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加速融合。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信息化技術的普及,信息和流通產業的協調發展已成大勢所趨,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回顧以往學者的研究,學者們比較關注信息產業與流通產業間的關系,不少學者提出兩者間存在密切的雙向因果關系。本文從空間角度深入探討兩個產業間的耦合協調發展情況,通過實證研究探索影響兩個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的相關因素,為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提供借鑒。

1 研究假設

第一,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物質資本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隨著物質資本的不斷增加,尤其是固定資本存量的積累,當地社會經濟和各類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固定資本作為物質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存量越大,越能顯著提升各產業的產能,進而促進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等多元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加快兩者間的耦合協調發展。第二,內生增長理論強調人力資本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人力資本的優劣多以該地區人力資本的質量和數量來評估,就產業自身而言,人力資本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人力資本的規模與質量與產業協調發展之間具有正向關系。第三,經濟增長理論認為技術進步能夠促進產業發展,依靠高新技術發展起來的信息產業更是如此,高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帶來了流通產業的轉型升級,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對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均有利。第四,據相關學者研究,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能夠反映該地區的產業集聚情況,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有利于壓縮企業購置成本、通信成本,促進產業集聚效應的產生。作為服務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受到整體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即在良好的產業發展背景下,相應的基礎設施越完善、市場環境越有利,所以,第三產業的占比至關重要。第五,政府出臺的任何產業政策初衷都是為了幫助各產業更好的發展。近年來,政府對信息化發展給予高度關注。為推動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并助力流通產業順利實現信息化轉型,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便利條件,此舉也對流通和信息兩個產業的協調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綜上,本文提出假設1~5:

假設1:固定資本存量能夠正向影響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

假設2:人力資本對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

假設3:技術進步對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假設4:產業結構優化對流通、信息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具有正向影響;

假設5:產業政策正向影響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與指標選取

為深入了解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的耦合協調度,本文將中國各省市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耦合協調度(D)定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分別為物資資本(K)、勞動力數量(LN)、勞動力質量(LP)、技術創新(R)、產業結構(I)和政策支持(P)。物資資本以各省固定資本存量為依據,億元為計量單位;勞動力數量通過統計各地的職工人數得出,萬人是計量單位。以平均受教育年限為指標對勞動力質量評估,“年/每人”是計量單位;以每萬人專利申請數量為指標對技術創新的能力評估;以第三產業在GDP中占比評估產業結構;政策支持則選取各省市對第三產業的財政支出作為衡量標準,億元為計量單位。本研究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各省統計年鑒,選用30個省市2013—2021年面板數據來測度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耦合協調度。

2.2 面板數據模型

本文分別用K、LP、LN、R、I、P表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質量、人力資本數量、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共六個影響因素。因需測算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假設上述影響因素符合C-D生產函數,采用面板數據對上述模型進行改寫,并進行具體分析,得到最終面板數據的計量模型。其中ε為隨機誤差項,i和t分別表示地區和時間。為方便研究,簡化上式如下:

2.3 空間計量模型

為深入研究兩種產業間的空間集聚效應,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測度。在模型中,廣義的空間面板計量模型如下。其中,wij為空間權重矩陣中不同元素;xitk為第k個外生性解釋變量;μi為區域i的個體效應;θk為外生解釋變量空間滯后系數;γt是時間效應;α是截距;εit是誤差項;φ指誤差項的空間自相關系數;ρ指因變量空間滯后系數。τ的數值情況表示面板數據的動態或靜態,若τ非零,表示動態空間面板數據,反之為靜態。當φ為0時,廣義的空間面板計量模型將同時展現出內生交互效應和外生交互效應,進而轉變為空間杜賓模型的形式;當φ為0且θ取值為0時,僅有內生交互效應,原模型變形為空間滯后模型;當θ、τ和φ取值均為0,則模型變為空間誤差模型。根據上述限制條件可以推斷,空間誤差模型和空間滯后模型均源自空間杜賓模型,是其衍生出的特殊類型模型。本文選擇hausman來建立模型,利用Stata14進行軟件建模,對空間杜賓模型進行Wald、LR檢驗。

3 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

回歸分析時,要對變量間的相關性和共線性進行檢驗,若變量間相關或多重共線,會使系數估計值不準,顯著性減弱,經檢驗,所有變量并無高度相關性和共線性。本文進行hausman檢驗發現p=0,說明假設的六個影響因素指標適用于應用固定效應模型。

3.1 回歸結果及分析

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得到以下結果,如表1所示。

3.2 穩健性檢驗

前文理論提到技術進步可以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測度,為保證實證結果準確可靠,本文以每十萬人中高等院校在讀人數來衡量技術進步指標,對數據采取穩定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對比上述兩表,不同變量的系數以及核心解釋變量具有極強顯著性和一致性,回歸結果穩健。

4 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

4.1 空間相關性分析

(1)Morans I指數。本文采用Morans指數來檢驗空間相關性。 Morans I的取值范圍為(-1,1),若該指數為正值,則說明空間相關性為正,且取值越接近于1說明單位空間正相關程度加強,關系越緊密。但是,假如Morans I的取值為負數,并接近-1,表明其負相關程度逐漸增強,空間差異性越發顯著;若取值接近0,則代表各空間單位間的關聯性非常微弱,處于較獨立的狀態。本文對2013—2021年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耦合協調程度的數據進行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Morans I取值大多在(0,0.1)范圍內,超過該范圍的取值也大多在0.1左右,且P值均為0.000,這就說明,在空間上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度呈正向相關關系,表明中國各省流通和信息產業在長期穩定的空間內,其耦合協調發展呈現正相關。

(2)Morans I散點圖。經測算,2013—2021年中國的信息產業和流通產業耦合協調度為0.471、0.505、0.456、0.478、0.498、0.496、0.511、0.497、0.501,其中,2012年耦合協調度為0.456,取值最小,相比而言2016年和2011年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度較高,Moran散點圖如圖1所示,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區域間的相關性做深入研究。圖1~圖2分別為中國信息產業與流通產業2017年和2018年耦合協調度的Moran s I散點圖。由此可以看出,產業的耦合協調度隨時間的變化幅度不大,故本文僅對2014年、2018年的散點圖做深入分析。兩個年份中一、三象限的省份占70%以上,這說明在空間分布上,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表現出正相關,驗證了兩個產業在空間上存在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本研究通過Moran s I指數和散點圖,對兩個產業的空間相關性做了深入分析,證明了兩個產業在空間層面是明顯的正相關,故空間要素是影響信息產業與流通產業耦合協調度的重要影響因素,考慮到該因素,本文選擇空間計量模型做進一步研究。

4.2 實證結果分析

根據Hausman檢驗結果,本文選擇個體固定效應空間杜賓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技術效率的空間誤差項在1%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在發展環境差異較少且鄰近的區域,空間因素對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從1%的顯著性水平進行分析,固定資本存量的增加能夠正向推動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這一數據代表資本投入在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協調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符合文章假設。同樣,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勞動力數量同樣能正向促進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且作用明顯,故增加勞動力數量能有效促進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但勞動力質量指標并不顯著,原因在于我國具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流通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遠超過對質量的追求,因此勞動力數量在該產業中發揮著更為顯著的影響力,而對勞動質量的要求則相對較低。此外,在5%顯著性水平下,技術創新能力對于推動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協調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這表明,實現兩個產業的協調共進,技術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符合上文假設。除此之外,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中占比對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根據實證結果,第三產業占比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對兩個產業協調發展的促進力度最為顯著,也就說明第三產業對推動兩個產業的協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1%的顯著水平上,產業政策的支持也正向促進兩個產業的協調發展,表明當前中國政府出臺的相關產業政策能夠扶持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和面板數據模型驗證了平均受教育年限、勞動力數量、每萬人申請專利數量、固定資本存量、政府財政支出以及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六個指標對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的影響程度。實證結果表明,上述影響因素中,除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外,其他指標均能正向促進兩個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且固定資本存量、產業結構、人力資本數量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影響頗大,平均受教育年限未產生顯著影響。

5.2 政策建議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財政、行政等方面政策,減少兩個產業協調發展過程中的阻礙。流通產業應壓縮產業信息技術成本,積極支持自主研發和創新,鼓勵企業探索并應用新興信息技術,助力其探索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對于信息產業,政府在降低稅收的同時,可以為信息技術的研發注入動力,支持產學研結合,擴大信息技術應用范圍。第二,建立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政府要梳理流通產業和信息產業人才緊缺情況,相應的制定人才引進計劃,為兩個產業的協調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政府可以承諾一定的優惠政策,幫助人才在當地更好的就業和生活,如解決住房、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問題,實現人才引進來、留得住。不僅如此,還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要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創新技術,組織產業精英集中學習,及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培養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重視職業教育,注重技術人才的職業技能培養,為產業協調發展培育大批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李肖萌.流通產業與信息產業協調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20.

占智康.信息產業對流通發展的溢出效應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8.

董承華,劉國輝.信息技術提升流通業效率的路徑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2):31-34.

項姬秀.跨境電商與物流鏈的融合發展: 基于產業結構優化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21(24):108-110.

陳智.人工智能的消費升級效應及其推動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24):122-125.

謝紅嶺.農村消費升級與流通產業集聚的耦合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24):146-149.

猜你喜歡
空間計量流通產業耦合協調
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中國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空間計量視角下的金融集聚與政府行為研究
廣東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流通產業的投入產出和計量經濟方法研究
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分析
我國流通產業休閑化發展的模式、內涵與動力機制
空間計量方法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應用現狀研究
基于六普數據湖北省出生人口孩次性別比的空間計量分析
云南流通產業休閑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