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主題框架內容及方法

2024-05-08 13:33文明風
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文明風

【摘 要】跨學科主題教學有利于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主題是跨學科教學的紐帶,跨學科主題教學可借鑒IB課程中“我是誰”“我身處的時空”“如何表達自己”“如何組織自己”“世界如何運轉”“共享地球”的主題內容框架,達到概念、技能、態度和行動四個方面的目標。在具體教學中,先明確教學步驟,再開發適合的課程模式,最后運用適當的方法開展教學。

【關鍵詞】跨學科主題教學 主題框架 內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2-16-04

社會不斷變化發展,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新信息,學生必須具備整合知識、綜合學習的能力?;谶@一背景,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顯得尤為必要。

一、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

分科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高效率地獲取學科知識,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分科知識不利于綜合解決實際問題。在跨學科主題教學中,教師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將多個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串聯起來,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完成任務??鐚W科教學的主題基本以社會問題為主,將學科知識整合、相聯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參與協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學科知識,并發展“4C”技能。

(一)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稍O計拓展內容,供學有余力或有興趣愛好的學生選學,注重讓學生經歷活動過程,強化情感價值體驗?!?/p>

依賴記憶的課程教學會更強調學生個人的努力,忽略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全球跨文化、生命等更宏大主題的思考和把握。在這種課程導向下,學生缺少對自然萬物和社會更深層次的體察和同理心,無法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來理解社會事件,無法進行改變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探索??鐚W科主題教學指向創造,通過揭示自然和社會中的現象、問題,帶給學生新奇的感受,使學生開啟探索性的理解之路。這樣的課程無法用記憶來框定,它需要學生和教師共同體驗、互動與生成,而正是在與不確定的知識、現象對話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最深刻的記憶。因此,跨學科主題教學能夠帶給學生更為豐富的課程體驗,進而在體驗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

(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學科知識

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基于現實世界的挑戰,將現實世界的問題作為跨學科研究的重點,從而使孤立的學科知識或能力聯系起來。它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與有形和抽象相關的復雜認知結構??鐚W科主題教學在跨學科知識中尋求共性要素,通過銜接、重組等方式將知識要素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打破學科界限,使教學更加集中和連貫,幫助學生對學科知識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另外,不同學科的知識可以以主題為節點聯系起來,如此一來,主題便成為打破學科知識邊界、整合學科知識的橋梁??鐚W科主題教學作為跨學科學習的“連接樞紐”,幫助學生縱向確定學科內部知識體系的發展脈絡,橫向連接跨學科概念,形成知識網絡。[1]

(三)發展學生“4C”技能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ability)、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 ability)、創造能力(creativity ability)是21世紀學生應具備的四項基本技能??鐚W科主題教學已成為培養學生“4C”技能的重要教育載體,其內涵與“4C”技能的培養要求不謀而合。

現實世界的問題通常是多學科的,并且出現在復雜的系統中,這些問題經常與系統交織在一起,需要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獨創性和各方的參與。[2]跨學科主題多元化,往往涉及多樣化且有趣的知識,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對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行批判性思考。以現實世界的挑戰為中心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環境可以培養學生在開放實踐中的創造性思維,同時鼓勵團隊溝通和協作,學生通過提問發展批判性思維。[3]

二、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容目標

(一)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容

跨學科主題教學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符合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和社會對綜合人才的需求。主題是跨學科教學的紐帶,它將各個學科聯系起來,串聯起跨學科教學的內容,因此跨學科主題教學首先要確定主題。

可以借鑒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簡稱IB課程)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IB課程以六個主題作為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容框架,本文對其內容進行調整,如表1所示。

六大跨學科主題包括學生可探究的具有全球性意義的根本性問題,指向人類、世界、宇宙的普世性、根本性重要議題,教師可將相關學科知識盡可能地整合在這些主題中。這六大主題下又可以設置小主題,如“世界如何運轉”以自然規律、科學現象為主,讓學生探索身邊的科學,結合自然學科知識探究生活中的各種物理、化學現象(水的蒸發、結冰、融化,聲音的傳播,金屬的腐蝕與防護,光合作用等)。從“這一切是由什么構成的”和“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研究出發,了解并解釋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現象。各個年級都要圍繞主題確定學生可接受和感興趣的小主題,學習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二)六大跨學科主題教學的目標

這六大主題教學指向四個目標:概念、技能、態度和行動。

第一目標為概念。包含形式、功能、原因、變化、聯系、觀點、責任、反思在內的八個子概念。這些重要概念也稱為關鍵性問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思考世界的概念透鏡,啟迪學生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探究。

第二目標為技能。技能是指基于單學科和跨學科的學習逐漸形成的應對千變萬化、充滿挑戰的世界的各種能力。包含社交技能、溝通技能、思考技能、研究技能以及自我管理技能,是跨學科所需和所發展的各種技能。每一個技能都包含一系列的子技能,如社交技能包含責任、尊重、合作、化解矛盾、做決定、在小組中擔任一定角色等子技能。

第三目標為態度。態度指學生表現出的基本價值觀,以及對學習、環境、人的認識。態度指向個人的身心健康和集體利益,包括欣賞、使命感、信心、合作、創造力、好奇心、移情、熱情、獨立性、正直、尊重、寬容在內的十二個內容。

第四目標是行動。行動指將以上各項要素付諸實踐。在跨學科主題教學理念中,教育須打破知識教育的藩籬,要拓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探究知識后將社會責任感落實到行動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方法

了解了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價值和確定了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容后,需探討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方法。首先要開發教學步驟,其次要開發一種課程模式來落實教學,最后要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教學步驟在“4+1”課程模式中開展教學。

(一)開發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基本步驟

開發跨學科主題教學包括選擇主題、寫概述、確定教學資源、組織學習內容、布置環境、安排結尾活動、評價等基本步驟。[5]

一是選擇主題。在六大主題中根據學生的年級選擇適合他們的主題,如果教學團隊是第一次在綜合課程中合作,應該考慮選擇微小的主題。

二是寫概述。教師需簡單寫出主題概述或概要,包括概念、技能、態度和行動四個目標。

三是確定教學資源??紤]和準備教學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如實驗器材、視頻音頻、教具等)和社區資源(如要協商好校外場地)。

四是組織學習內容。首先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主題;其次根據主題選擇和組織相關的學習內容,并基于前置問題了解學生對相關主題的認識;最后設計模擬學生可能會參與的活動。這些活動包括通過建構知識表達對概念的理解、討論真實的問題、在實驗中觀察記錄、實地考察、研學旅行、訪談、角色扮演、解決問題過程的匯報、繪畫展示、分享經驗、師生評價等?;顒又饕詽M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目的,因此學生在經歷活動后知識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拓展。

五是布置環境。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材料,設計和布置教室環境,或選擇合適的場地,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方法如下:展示一首歌、一個社會議題、一幅畫、一個視聽影像;進行考察探究活動,進行一場角色扮演,安排一份訪問社區專業人員的時間表和問題清單;提出一個現實生活的問題,組織學習小組討論分析問題。

六是安排結尾活動。教師與學生共同協作,設計一個總結方式,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收獲和疑問??偨Y方式可以包括書面表述(如手抄報、黑板報、記錄表等)和語言陳述兩種方式。

七是評價環節??梢圆捎迷\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三種評價方法。診斷性評價是在單元開始前,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或者考查他們已知道的與主題有關的內容。形成性評價是每日不間斷地評價,用以確定學生日常學習情況。在形成性評價中,教師分階段記錄每次布置給學生的作文、家庭作業、小測驗以及參與課堂學習的情況,并記錄在評分指南上??偨Y性評價是總結學生從該單元中實際學到了什么。

(二)開展“4+1”課程模式

“4+1”課程模式是每周用1天的時間實現完全的跨學科主題教學,對常態課程的“4”產生積極作用,從而實現“4+1>5”的效果。

這一課程模式的精髓在于結構的平衡,不擾亂分科教育,也不讓綜合部分比重過大,每周1天的時間實現完全的跨學科的主題教學,教師使兩種課程模式產生強關聯。[6]

“4+1”的配比是為了適應我國分科教學的常規形式,不至于讓跨學科教學部分比重過大,出現混亂,從而有效平衡分科教學與跨學科教學,使之互相補充,全面發展學生,既學習知識又學習能力。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筆者通過文獻閱讀整理了適合跨學科主題教學的一些方法,但各個方法不是涇渭分明的,可以互相融合,如可以在現象教學中融入研學旅行。

1.現象教學

現象教學中的“現象”一詞指可觀測到的現象,也包含社會現象,因此它是超越學科邊界的?,F象教學可以培養學生面向未來與生活時所需的核心能力,要基于本土情境,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建構。[7]現象教學的第一個特征就是跨學科,教學內容指向社會現象,如“科技和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等。第二個特征指向真實的任務。任務目標的選擇更多地來自學生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現象,如設計景點旅行方案,這樣的項目任務更加生活化和情境化,有助于學生體認和理解。

2.項目式學習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將學生的學習任務當作項目處理,使學生在真實性問題、開放性情境、綜合性學科協同下分析、解決問題并展示項目成果。另外,學生需協同合作,利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和查找的信息資料,像職業人員或科研人員一樣完成工作。項目式學習注重形成性評價,以多主體、多元化評價學生知識、能力、品格、素養情況。[8]教師可以把一個主題融入一個項目,然后依據項目分析課(分析問題)、項目研究課(解決問題)、項目匯報課(展示評價)三個步驟開展項目教學,項目最好具有實際生活價值。[9]

3.研學旅行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頒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研學旅行往往融入自然、歷史、人文、科技、地理等主題,諸多主題可讓學生在研學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可以開展跨學科主題式知識研學、學科焦點式知識研學、郊游研學等。[10]無論哪種形式都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廣泛綜合的知識,在積累生活技能的同時放松身心。

【參考文獻】

[1]YE PQ,XU X H. A case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curriculum to cultivate“4C skills”[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7):6.

[2]同[1]1.

[3]同[1]1.

[4]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項目的實施:國際初等教育課程框架[R].國際文憑組織,2010:12.

[5]PATRICIA L ROBERTS,RICHARD D K.跨學科主題單元教學指南[M].李亦菲,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29-30.

[6]張悅穎,夏雪梅.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4+1”課程實踐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49.

[7]李艷,李家成.芬蘭現象教學的外在特征與內在機理[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12):62-70.

[8]王恒富.項目式學習的價值定位與應然選擇:以“‘運河思政:跨學科協同育人探索”項目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1):24-27.

[9]韓思思,楊杰.基于項目的初中物理與工程跨學科實踐:以“制作潛水艇模型”項目為例[J].物理教師,2023,44(1):40-43.

[10]仇盼盼.研學旅行課程知識的默會原理及其培養[J].中國教育學刊,2022(4):74-7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