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探究

2024-05-08 14:26張艷艷劉芳
基礎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積極心理品質家校合作小學生

張艷艷 劉芳

【摘 要】積極心理品質建構著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特征,它有助于學生克服困難和挫折,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激發學生的無限潛能。當前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存在一些困境,小學教育應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構建家校合作模式,采取給小學生傳遞積極的情緒體驗、探索積極的人格特質、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診斷預防心理疾病等有效策略,以此促進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 家校合作 積極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2-78-05

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逐步呈現“低齡化”傾向,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和普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制定《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這個舉措更加突出了素質教育時代下學生心理品質的重要意義,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各種途徑協調配合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順應了教育發展與學科改革的新趨勢。對于義務教育階段而言,學校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而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心靈成長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僅僅依靠家庭的力量,更不能單單依靠學校主場所的力量,而應當家校合作,共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機制保障。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通過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

一、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言的,它改變了傳統心理學中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為中心的研究,更加側重于對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的預防等,以一種積極心理取向關注人發展的心理潛能。積極心理學在美國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應運而生,促使積極心理學從積極的優勢視角對個人心理進行探索,積極強調個人具有的正面素質與能力,探究其產生的原因與作用機理,并尋求適宜的途徑為個人素質與能力的培育提供條件。

有研究者對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界定[1],認為積極心理品質是指先天生理發展與后天環境影響下所形成的正面、積極、穩定的心理品質。有研究者認為,“積極心理品質就是衡量個體心理水平高低的一切正向心理指標的總和。積極心理品質不僅包括某些積極人格特征,還包括為了獲得良好結果而靈活進行自我調節能力以及自我調節過程中的積極情緒體驗”[2]。

從微觀上說,積極心理品質是指在日常生活、學習以及面對困難的時候,使學生能夠有積極的心理態度、養成樂觀的心理去克服困境的二種品質。因此,積極心理品質更加關注個體心理品質中積極的一面,注重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人的潛能,致力于人的健康、良性發展,使人不斷追求幸福。[3]而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更早地塑造其積極的心理品質,養成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人格,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更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從而積蓄積極的力量,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內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傾向,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處理自身的社會關系中,形成自尊、自強、自信、真誠、善于與人溝通交流的心理傾向。積極的心理傾向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并且處理好人際關系,這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教師要以樂觀的心理培養學生,使他們形成樂觀的心理品質。心理品質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與人交往的情況,樂觀的心理品質會促使學生更好地處理事情,而消極的心理品質則不利于問題解決。

二、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現狀問題

積極心理品質是提升小學生幸福感的關鍵。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正處于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關鍵階段,家庭和學校是影響其積極心理品質發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調查的數據表明,在大多數的品質上,例如知識與智慧、勇氣、仁慈、正義等,學生總體情況還是可觀的,但是在創造力、洞察力、領導力這些品質上,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展不均衡,主要的表現有:學生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的意識不強,教師缺少對積極心理品質的認知與引導,家長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的意識薄弱。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現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家庭因素導致的問題

一方面,部分小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家長的逼迫下接觸大量理論知識,課外時間興趣班、輔導班接踵而至,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被家長重視,其心理問題與日俱增,一定程度上加劇小學生的厭學心理,從而導致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薄弱。

另一方面,家長由于自身的學歷因素、認知因素等,缺乏對孩子心理上的疏導,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引導有所欠缺。

(二)學校因素導致的問題

不僅家長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一些學校和教師也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校也沒有足夠的師資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有的學校雖然設置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往往形同虛設,缺乏專職人員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室空置,這些都不利于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三、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意義

家庭與學校是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兩個重要場所,二者在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過程中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4]因此,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合作,促使二者在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上達成共識,逐漸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推動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與提升。調查研究表明,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不僅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同時也可以有效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幫助其找到更有效的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成長環境,促使家庭教育朝著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向發展。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開展家校合作模式培養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已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趨勢。

四、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路徑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家校合作模式的開展對于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不僅能更好地挖掘和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而且有利于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特質、積極的社會環境、積極的心理干預等方面。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更有利于家校合作模式下培養小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因此,學校和家庭應協力制定有效的策略,以此來激發和培養小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1.為學生創造積極情緒體驗的機會

積極情緒是讓人感覺良好的情緒,例如興奮、喜悅、驕傲、自豪、崇拜、感激等情緒,積極的情緒體驗會讓一個人變得更加積極,也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等方式。而帶有消極情緒的人則處于焦慮的氛圍中,他們往往急躁不安,不能妥善地處理好自身的情緒,沒有良好的情緒體驗感。例如當孩子在考試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時,在眾多家長討論該話題的情境下,帶有積極情緒的家長會借此機會更好地回應孩子,安撫好孩子的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傳遞給孩子積極的情緒,讓孩子在以后遇到此類事情時能通過緩和自己的情緒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消極情緒的家長則會責怪孩子,逼迫孩子說出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原因,這樣既不能幫助孩子妥善解決問題,也不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緒。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無疑為成人敲響警鐘,如何讓學生體驗積極的情緒呢?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離不開家校共同的努力。

過度的不良情緒會對人的心理和生理都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家校之間應采取合適的方式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緒,并且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一方面,家長合理宣泄自身情緒。家長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來宣泄不良情緒,例如可以和家人甚至是孩子心平氣和地進行有效溝通,孩子在此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家長這種處理不良情緒的方式。他們也會在遇到困難時選擇和同伴、信任的朋友及教師訴說,這時家長便可以和孩子敞開心扉,“通過積極的情感表達和鼓勵”[5]向孩子傳遞積極的情緒。

另一方面,學校通過開展活動傳遞積極情緒。學校應當發揮心理課程的優勢,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和心理團體輔導,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戶外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自身的積極情緒體驗。例如開展學會分享的秋游活動,在活動中設置勞動成果分享和食物分享等環節,學生會感受到同伴之間的關懷與照顧,進而感受到溫暖,學會感激,這便是積極的情緒體驗。在這個感受幸福與快樂的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布置寫日記的作業讓學生記錄有意義的事情。久而久之,不管是“學會分享”“學會寬恕”,還是其他“品味生活”的有效實踐活動,都會給學生帶來愉悅的體驗,讓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此外,教師可以開展“轉移注意力”“運動緩解消極情緒”等主題活動,讓學生習得培養積極情緒的一些方式方法,多途徑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親身經歷積極情緒體驗帶給自己的好處等。

總之,多種多樣的家校合作方法能夠傳遞給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不僅需要學校做出努力,而且需要家長極力配合學校工作,這樣才能夠促進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

2.探索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發展應歸因于他們投身于滿意而高興的活動,保持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生活理念。在這個過程中,積極人格特質則為其提供穩定的內在動力,主要通過對個體的各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通過激發和強化成為一種習慣性的生活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家校合作是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重要途徑,學校和家庭之間應配合協作共同探索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以此來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具體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很長,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要做到理解尊重孩子,讓孩子知道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家長并不是孩子高高在上的長輩,而應保持一種親密的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密互動會增進彼此的感情,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教會孩子與他人融洽友好相處,“建立友好型、平等的家庭教育模式”[6]。讓孩子認識自我,對于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都應該理性地對待,揚長避短,而不是扼殺孩子的本性。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與呵護下,養成自信、勇敢、勤勞、善良、正直等積極人格特質,并努力把其積極的影響發揚光大。父母還可以通過家庭生活公約來幫助和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家庭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賽來增強孩子的團結意識,引導孩子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挫折與困境等,讓孩子在與父母的親密接觸中逐步探索積極的人格特質,塑造自身積極的人格品質,進一步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其次,學校教育探索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一方面,在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五育”對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全方位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學??梢越⑺刭|拓展訓練基地,以體育課、心理班會的形式開展溝通、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訓練活動,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等。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觀,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應該做到尊重學生、賞識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長善救失”的教育原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此外,學??梢蚤_設家長輔導課程,向家長講述培養孩子積極心理人格的重要性[7],并提供可行的教育方法,始終以學生的人格品質為抓手,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探索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

3.家校合作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諸多不健康的信息充斥著學生的周遭,對學生的健康心理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同時對社會的良性發展與健康運行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良好的社會環境是促進青少年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能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學校和家長應合力營造良好積極的社會環境,共同保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其積極心理品質。

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還需要融入社會的各種資源,建立社會的合力,因為離開了社會大環境的支撐,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就是盲目的,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8]學??梢院彤數氐男睦斫ㄔO機構協商合作,邀請專業學者來學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品質教育、科研等工作,使雙方相互促進。學校還可以與學生家庭所在社區進行溝通合作,邀請社區專業的工作人員建立“社區心理驛站”等對學生和家長定期進行心理疏導,以保證學生和家長在校外的積極心理。此外,相關部門、社區應與學校和家長齊心協力,宣揚社會正能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端正學生的心理和思想態度。社會上有很多值得小學生學習的榜樣人物,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公益活動,發揮榜樣的作用,讓學生親身體驗榜樣的力量。一樁樁真實的案例潛移默化中會促成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讓學生沐浴著良好的社會風氣健康茁壯地成長。

4.診斷預防心理疾病

除了通過積極的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家庭和學校更應該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診斷。

首先,一方面,對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來說,要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心理訴求,給予學生科學恰當的指導與幫助,協助學生做好心理診斷與預防工作。對于學生來說,要做到真正的溝通,需要善于傾聽,懂得傾聽的重要性,在傾聽與溝通中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心理教師需要定期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根據心理健康測驗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作出相應的評分,并根據檢查與評分的結果來制訂有針對性、更高效的心理診斷與預防方案,提高心理診斷預防危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學??梢越⒔∪W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例如建立學校的心理輔導中心、心理工作咨詢室、心理醫療診斷機構等,并打通教師與班級心理委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五級預警防控體系,充分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來健全完善小學生的心理診斷預防機制,利用更加先進的技術手段做好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識別、預防與診斷工作,確保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以此更好地建立全方位的診斷預防心理疾病的健全體系。

其次,對于家庭來說,家長應當協助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診斷預防工作。一方面,家長可能由于心理健康意識淡薄,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應該轉變觀念,意識到父母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維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應配合學校,多學習有關孩子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應多與學校、心理教師等溝通,了解學生的在校學習情況、生活適應情況等,及時發現問題并與孩子交流,幫助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有效疏導,如果發現孩子存在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家長切忌對教師隱瞞孩子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因為心理問題而被“貼標簽”,或者擔心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不同而被嘲笑,家長應該明晰如果隱瞞細枝末節會導致風險增加,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危機事件。所以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中發現其存在心理問題的時候,應該及時上報學校,與學校相關機構和部門合力解決,從源頭上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與干預,防止更加嚴重的心理疾病發生。

當然,當學生的心理問題超出家庭與學校的控制范圍時,應當求助社會,盡快組織安排專職心理健康機構進行診療,幫助學生盡快康復,以免耽誤學生診斷預防的關鍵時期,多方合力共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毋庸置疑,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積極心理品質的黃金時期,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日后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學校作為學生人生教育的主要學習場所,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更應該通力合作抓住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教育,讓學生從小就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家長的重視,而且需要學校和心理教師、任課教師的有力支持,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從本質上提高小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1-45.

[2]王婷婷.中小學積極心理品質評估的若干思考[J/OL].(2013-12-06)[2023-10-13].https://www.cnsaes.org.cn/homepage/Upfile/2013126/2013120667014837.pdf.

[3]伍雪.家庭教育視角下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3(35):51-53.

[4]邵敏敏.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家校合作實踐路徑探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0):16-18.

[5]同[3]52.

[6]杜小敏.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一新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7):156.

[7]王迎春.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內涵與途徑[J].啟迪與智慧(中),2021(7):10.

[8]謝郁.家校合作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內涵與途徑探索[J].新課程,2020(35):236.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品質家校合作小學生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
大學生黨員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對策分析
特區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調查研究
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討
大學生心理危機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討
淺析流動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方式
家長參與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對青少年的外化問題行為的影響機制分析
家校合作問題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
我是小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