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載與此岸性認定

2024-05-10 05:51宋志明
關鍵詞:太虛張載本體論

宋志明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 北京 100872)

張載(1020—1077)字子厚,陜西鳳翔郿縣(今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由于從學弟子多為關中人,故所創學派被稱為關學。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出任祈州司法參軍,遷丹州云巖縣令。入京后官至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等。他實際做官的時間不長,主要精力放在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方面。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潘拯、邵青、范育、劉公彥皆出于他的門下。他是程顥、程頤的表叔,曾在一起談論過學問,有共識,也有分歧。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參與宋明理學初創,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齊名。他作為宋明理學思潮的開創者,已邁出這一思潮發展歷程的第一步。弄清楚張載的貢獻和局限,對于了解宋明理學的來龍去脈,顯然是一項有學術價值的工作。本文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探討,就教于方家學者。

一、獨辟蹊徑

成吉思汗屬下的重臣、契丹學者耶律楚才把中國思想地圖概括為三教并用,叫作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按照耶律楚才的概括,儒家僅在政治領域占據優勢。無論哪個民族的人當上皇帝,都必須倚重儒家,采取儒家政治哲學,借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力求長治久安。道家和道教在養生領域占優勢。中醫大夫通常都有道家和道教背景,養生之道是道家和道教的強項。佛教在精神領域占優勢。佛教否認此岸的真實性,強調彼岸的真實性,以彼岸為精神歸宿,主張外在超越。也許耶律楚才是契丹學者的緣故,在他所生活的時代盡管宋明理學已經問世,可惜他對此并不熟悉。他口中的“儒”,顯然是指傳統儒學,沒有看到新式儒學與傳統儒學之間的區別。宋明理學作為一種新式儒學,不僅限于治國,還兼有治身、治心的功能,已完成全方位拓展。

三教并用說用于概括唐代學術尚可,用于宋代學術顯然不合適。在北宋年間,這種格局已經被宋明理學家解構了。宋明理學家不甘心偏安于政治哲學一隅,開始向養生領域、精神領域全面挺進,遂改變了三教并用的格局。政治哲學固然是傳統儒家的強項,但也有缺陷。傳統儒學一般單講政治,不講人生哲學,似乎只關心統治者的意向,專門為皇帝出謀劃策,并不關心普通民眾的精神需求。傳統儒家口中的圣人,似乎是指“圣王”,不包括普通人。圣人即便沒有爵位,也得想方設法給他弄個爵位。譬如,孔子是大家公認的圣人,可是沒有一天得到過王位。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還是設立《孔子世家》一節,尊孔子為“素王”,即“有王之德,無王之位”的意思。在傳統儒家口中,圣人即便不是“圣王”,也得是“圣官”,絕非普通人。這種單純的政治哲學把人生哲學排除在外,能否起到“治國平天下”的作用,大打折扣。張載是第一個意識到傳統儒學缺陷的儒者,并試圖把傳統儒學改造為人生哲學。他創立的儒家人生哲學既同儒家政治哲學兼容,同時也超越了傳統儒家的政治哲學。他認為,治國之道的根本在于治人,而做人的根本在于八個字:“存,吾順事,沒,吾寧也?!盵1]63人生在世,有兩點最重要:一是“順”,即順應自然,不要勉為其難。他的這種觀點顯然吸收了道家的智慧,提倡一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二是“事”,有所作為,有事業心,以事業為重。張載的這種觀點是典型的儒者態度,他巧妙地把儒道兩家的人生態度融會貫通了。談人生不能不涉及人死,因為人死正是人生的限制,也是人生哲學中的一個重大話題。張載的前四個字,說的是人生哲學;后四個字,說的是人死哲學。他借鑒佛教的智慧,用一個“寧”字把儒佛兩家融會貫通了?!皩帯北硎菊业骄竦臍w宿,這正是佛教的主張;“寧”表示心安理得、無怍無愧,這正是儒家的主張。關于死亡的話題,傳統儒家諱莫如深,不愿談及??鬃拥牡茏幼勇氛埥剃P于死亡的問題,孔子很不高興,他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2]張載是第一位論及死亡的儒者,闡述了一個儒者應當有的人生觀和“人死”觀。他用儒家人生哲學補證儒家的政治哲學,使后者在政治上的優勢更加穩固。

在如何治身的問題上,一直是傳統儒家的弱項,而是道家和道教的強項。在北宋年間,情況發生了變化,有一位闖入者進入了這塊地盤,那就是宋明理學。在養生領域,道家或道教已不再獨霸天下,儒家也要分一杯羹。北宋年間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叫作“儒醫”。一些落第的儒生不像以往那樣,去做一個教書的私塾先生借以糊口,而是懸壺濟世、治病救人,以行醫為職業。他們依托的背景,不再是道家或道教,而是儒家。懸壺濟世其實就是儒家“兼濟天下”觀念的體現。張載作為闖入者,對養生之道感興趣,有過專門的研究。他從儒家的人生態度出發,對養生之道的體會是:“道所以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道也遠矣?!盵3]35這里的“肖”,是效仿的意思。他覺得順應天地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違背自然、背道而行將自食惡果、傷身害性。他把天地比作父母,子女回歸父母身邊,自然會收獲安寧和喜悅,減少諸多煩惱。南山詩人翁森的詩句“綠滿窗前草不除”,就是采取藝術的形式描寫張載養生之道。張載所創立的新式儒學,足以發揮治身的作用,把道教和道家統統擠到后排。

在如何治心的問題上,也是傳統儒家的弱項,而是佛教的強項。佛教基于對人生價值的否定,抱定外在超越路向。佛教認為,人生就是諸多苦難的因緣集合。人生最初遇到的苦是生、老、病、死等四苦;四苦之外又加上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等衍成八苦;極而言之,苦有上百種之多,真是“茫??嗪?,回頭是岸?!蹦敲幢税对谀睦??彼岸是佛的世界。與彼岸相對的此岸,就是人所生活的世界,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人自己不能脫離此岸,必須仰仗佛祖的點撥開示。這就是佛教的外在超越說。佛教所說的“超越”,不屬于事實判斷,而屬于價值判斷,同“價值實現”是一個意思。佛教外在超越的路向以二元世界觀為基礎。針對佛教的外在超越路向,張載在本體論層同佛教展開對話,試圖奪回話語權,達到“以儒治心”目的,不再“以佛治心”。他作為這一領域的闖入者,也在治心上做文章,把儒家所說之“心”當作安身立命之道,主張“立心”“大其心”,建立起儒家的信仰世界。

站在儒家立場上,張載不再像佛教那樣低吟“人生是苦”的悲調,開始高唱人的贊歌。承續儒家性善論傳統,張載只相信此岸的真實性,不相信彼岸的真實性。他提出的四句教不啻是一篇宋明理學家的宣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痹谶@里,“天地”是此岸世界的別稱,表示世界的總體性?!傲⑿摹本褪钦业揭粋€關乎世界總體的本體論觀念,作為哲學思考的理論基礎。他覺得哲學家的責任就是提出一個本體論理念,來理解和把握天人總體。第一句講的是天學,第二句講的就是人學?!傲⒚本褪鞘谷说男袨橛兴裱?,體現人格價值。第三句表明他的學術立場?!巴ァ敝傅木褪怯煽?、孟、荀確立的儒家學脈。為什么要“繼絕學”呢?因為儒家在學術上遇到的兩個勁敵,一個是佛教,另一個就是道家和道教。張載以弘揚儒學為職志,力求找到新的講法。要達到“繼絕學”的目的,就必須同佛道兩教競爭,講出儒家的本體論和世界觀?!袄^絕學”就是開發傳統資源,復歸一元世界觀,否定佛教二元世界觀的思路。最后一句表達以天下為己任的儒者情懷,為人類的未來著想?!疤健本褪呛椭C,他希望自己創立的學說能為人類創造和諧社會提供理論依據?!伴_太平”就是對未來有所期許,確立價值取向,尋求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他認為本體不是佛教所說的真如或佛性,就是先儒曾經說過的氣。打個比方說,氣好像水,液體的水可以凝成固體的冰,但并不能改變一氧化二氫的性質;氣好像樹干貫穿整個大樹一樣。倘若離開樹干,大樹還稱得上大樹嗎?同樣道理,倘若離開氣,世界還稱得上世界嗎?“天地”是張載獨創的關于世界總體的觀念,肯定了世界的真實性,認定天地就是人最終的精神歸宿。這種儒家式精神追求影響很大,甚至變成民間的一種風俗。從北宋開始,婚禮形成三拜風俗,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高堂,第三是夫妻對拜。在三拜里,天地被擺在第一位,這說明中國人最高崇拜對象,從來不是虛幻的彼岸,而是真實的此岸。

張載確實獨辟蹊徑,找到了一條新式儒家的理路,改變了三教并立的格局。他賦予儒學新的功能,使之兼治國、治身、治心于一身,使儒家再次成為意識形態中的主角。宋明理學思潮的進一步發展,使他的宏愿變為事實。自從宋明理學問世后,佛教、道家和道教都被擠到后排,不再享有治心、治身的榮耀。

張載開創的宋明理學是針對佛教講的,以推翻佛教關于彼岸真實、此岸虛假的判斷為宗旨,試圖把被佛教顛倒的世界觀再顛倒過來。只有解構佛教虛無主義世界觀和出世主義人生觀,才能為新式儒學的發展開辟道路,才能重新樹立儒家一元的哲學世界觀。在這方面,張載有首創之功。他的世界觀同佛教正好相反,堅信此岸世界的真實性,指斥彼岸世界的虛幻性,重申儒家正視現實的哲學立場,摒棄了虛無主義和出世主義。他認為真實的世界只有一個,那就是以氣本體為基礎的此岸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人天總體。張載作為氣本體論學說創立者,以氣為人天總體哲學基礎。儒學講究獨善其身,也講究兼濟天下。張載的志向是“為萬世開太平”,所表達的正是兼濟天下??上膶W說在宋明時期沒有成為主流,被淹沒在獨善其身的話語之中。

二、太虛即氣

在張載之前,講氣學的論著很多,如淮南王的門客編纂的《淮南鴻烈》、如王充的《論衡》、柳宗元的《天對》、劉禹錫的《天論》等等。這些論著都是從質料角度講氣,并沒有從本體論角度講氣。張載是講氣本體論的第一人。據《宋史·張子本傳》記載,張載“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形成了氣本體論學說。他接受玄學家的理論思維教訓,不在道家資源尋找本體論觀念,就在儒家的資源中尋找。他找來的本體論觀念就是氣。他對氣做了本體論詮釋,表現出理學家特有的風度。

張載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氣彌漫在空間,擔保著人天總體的真實性。宇宙間都是氣的存在,沒有絕對的虛無狀態。張載把道教中的太虛觀念引入儒學,對它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理論含義。用現在的話說,太虛就是空間的意思。太虛與氣在張載那里是等值的?!疤摷礆狻敝械摹凹础?,就是“等同”的意思,意思是說,廣大無垠的宇宙即便處在虛空狀態,時刻也不離開氣。張載有時又從“至靜無感”“清通不可象”的意義上,把“太虛”稱為“太和”。氣處在本然狀態,同太虛不能分離,“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散而為太虛”[4]7。氣足以證明萬物的真實性,足以推翻任何虛無主義觀念,足以消解虛幻的彼岸觀念。在廣袤的太虛中,萬物或聚或散都是氣的表現形態:氣聚而為萬物,氣散而為太虛。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盵4]7具體存在物都是由太虛之氣轉化而來,有生有滅,都是暫時的存在狀態,故稱為“客形”;而太虛之氣則無生無滅,處在永恒的存在狀態,故稱“本體”。氣和萬物的關系,猶如水和冰的關系一般。水在寒冷的環境中,結成各種各樣的固體的冰;在溫暖的環境里,冰融化成液態的水。水和冰有共同的本體。同樣道理,氣和萬物也有共同的本體,那就是氣。他強調氣的絕對性、本體性、無限性和永恒性,消解了佛道二教的二元世界觀,又回到了一元的哲學世界觀。

張載反對佛道二教把有無關系割裂開來,強調有無皆統一于氣。他指出,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可以叫作有,都以氣為本體;而無形的“虛”(氣散的狀態)、“性”(天性、乾坤、陰陽)、“命”(規律、必然性)、“神”(變化的功能)等,都是氣的本然狀態。有無只是氣的聚散、隱顯兩種存在狀態。故儒家只接受“幽”“明”之辨,不接受“有”“無”之辨。萬物可以區分為“潛在”和“顯在”兩種狀態,前者為“幽”,后者為“明”?!坝摹彪m不可見,絕不等于“無”或“空”,實際還是“有”。他堅決否認佛道二教的虛無主義觀點,重申儒家注重現實的立場。

玄學所造成的體用兩橛問題,在張載的氣學中也得以解決。他用氣把二者統一起來。他分析說,如果按照“以無為本”的說法,在“有”之前曾有所謂“無”,仿佛世界本來不存在,而由“無”產生出來。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把“無”看成是無限的存在,而把“有”看成是有限的存在,導致體用關系的割裂。他指出,佛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只知“體虛空為性”,而不知“本天道為用”,結果導致“以山河大地為見病”[4]8的謬見,竟把萬物說成是真如本體顯現出來的幻相。玄學和佛教武斷地割裂體用關系,不懂得氣乃是把有無、虛實統一起來的本體。張載否定出世主義立場,又回到儒家的入世主義立場。

依據氣本體論,張載主張合內外之道。他指出,佛道二教從直觀感覺出發,把“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對立起來,把“有感”之內與“無感”之外當成了判斷有無的依據,其實不懂得“氣無內外,假有形而言爾”[5]21的道理。氣本身無內外可言,為人所感知的有形之物,乃是氣的暫時狀態;人所產生的感覺,也只是“客感”而已。張載由此得出結論:“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難盡住者一也?!盵4]7

在張載那里,道不具有形而上意義,僅是指氣運動變化過程,從屬于氣。張載把氣的這種運動變化過程叫“道”。他說:“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盵4]9按照他的解釋,天就是對散而未聚的氣的稱謂,“道”則是指氣聚氣散的變化過程,都是氣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張載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氤氳相蕩、勝負屈伸之始?!盵4]7道包含了氣的浮沉升降、動靜相感等變化,就是氣化過程,乃為氣本身固有??傊?,天是氣之天,道為氣之道。這種解釋大大地深化了古代的氣學思想。

氣為什么會有運動變化的功能?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張載的解釋是:氣化的原因就在于氣本身,“動非自外”[6]11。他說:“一物兩體者,氣也?!盵6]10太虛之氣本身就包含有對立的兩方面,如虛實、動靜、聚散、浮沉、升降、相蕩、健順、陰陽、剛柔等,然而,對立的兩個方面又是統一的。事物的運動變化,原因在于統一物內部對立面的相互作用(“二端故有感”,“感”即相互作用),這叫“一故神(自注:兩在故不測),兩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地之所以參也?!盵6]10正由于統一體內部有相互對立的兩方面,才產生神妙的作用;也由于對立物是統一的,所以才變化無窮。事物內部既有對立,又有統一,這叫“參”。張載還對矛盾統一體做了辯證的分析,認為“兩”與“一”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在相互結合中起作用?!皟刹涣?,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盵4]9張載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抓住了辯證思維的核心與實質。

張載以氣論太虛、統有無、一體用、合內外、言氣化、辯一兩,提出了高于前人的深刻洞見,取得了寶貴的理論思維成果。

第一,他以氣為萬物的本體,達到了古代元氣論的高峰。張載認為,萬物都是太虛之氣凝聚的表現和結果,萬物最終又復歸為氣,這就把漢代以來的質料之氣變成了本體之氣。在張載那里,氣被看成萬物的共同本質。氣可以轉化為種種有差別的東西,但是氣又不同于某種具體的東西。氣通過聚散的形式表現為本體與事物之間的轉化。個體事物是有限的,存在與否受到氣的限制;而氣作為本體,沒有任何限制。氣無生無滅,永恒存在,充塞宇宙整體。

第二,由于強調氣的能動性,他把世界理解為諸多矛盾的統一體。在張載之前,一些哲學家在解釋世界時,通常把氣描述為構成萬物的質料:由混沌之氣分化為陰陽二氣,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形成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按照這種解釋,宇宙原本似乎處在靜的狀態,萬物產生之后,也才從靜而入動。這種理論遇到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靜如何可能轉化為動?張載找到了破解這個難題方法,那就是否認宇宙有一個靜而不動的混沌狀態。他認為氣本身包含著陰陽兩端的矛盾運動,把氣本體論同樸素辯證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第三,在道氣關系上,張載把氣看成道或理的載體,把道或理看成氣化的過程和規律,表達了規律性與實體性相統一的深刻見解。張載說:“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涂,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盵4]7按照張載的氣本體論,不存在一個獨立自足的理,理應當從屬于氣。王夫之、戴震等后來的哲學家,正是沿著張載的這一思路,試圖解構天理本體,舉起經世致用大旗。

不過,張載的氣本論尚有一些不成熟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其一,他所說的“太虛之氣”尚未完全擺脫具體物質結構的特性;他用氣的聚散這一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來說明本質與現象的關系,顯然是不科學的。張載常把氣喻為“升降飛揚”的“野馬”(游氣),在講到氣的運動特性時說:“以人言之,喘息是剛柔相摩,氣一出一入,上下相摩錯也,于鼻息見之。人自鼻息相摩以蕩于腹中,物既消爍,氣復升騰”[7]177,這種氣顯然具有通常所說的極細微、易流動的直觀特性,而尚未達到物質抽象的程度。其二,張載把本然之氣看成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把具體的形器看成是“形而下”的存在,認為本然之氣比具體形器更根本。他說:“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盵4]9本然之氣是清通的,具體形器不過是氣化之“糟粕”。在這種說法中,隱含著把世界二重化的傾向,隱含著把太虛與現象世界對立起來的傾向。

三、天人合一

以氣為本無疑是張載哲學體系的基本特征,不過并非張載哲學的旨趣所在。張載的理論旨趣,在于論證天人合一,把儒家人性論建立在氣本體論基礎上。太虛即氣說講的是天學,天人合一說講的是人學。

在氣本體論的基礎上,張載建立起二重人性學說。他說:“合虛與氣,有性之名?!盵4]9人稟受太虛之氣,就構成人的本性。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普遍的本性,這叫“天地之性”。人出生以后,由于稟氣不同以及環境習染不同,每個人又有其特殊的、具體的人性,這叫“氣質之性”?!疤斓刂浴睙o所偏頗,故是“善”的來源;“氣質之性”則有偏傾,故有可能流于“惡”。這是一種二重人性論。這種說法受孟子“性善”說的影響,但又對孟子有所修正。張載既解釋為何說人有善的本性,也解釋了產生“惡”的原因。張載強調,由于人性的二重性,故而普通人都應該善于反省自己,不斷克服“惡”的方面,以求實現“善”。他說:“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盵5]23他從氣本體論來說明人性,但仍然承認了“善”是先天稟賦的道德觀念,承認了人有“天德良知”。至于如何從價值上中立的氣,引導出有價值意味的“天德良知”,這是張載沒有解決的問題。程朱理學從有精神規定性的天理,引申出人有“天德良知”,在學理上可以自洽,而張載在學理上無法自洽。由于這個原因,程朱理學只接受張載的結論,卻不認同他的論證方式。

張載把人性區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強調為學目的就在于改變精神氣質,回歸善的本性?!盀閷W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薄白兓瘹赓|”本是一個道德修養的問題,為了說明其可行性,張載把人的知識區分為“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按他的說法,所謂“聞見之知”,即由感覺經驗而獲得的知識,乃是對于事實的認知;所謂“德性之知”,也就是“誠明所知”或“天德良知”,并非來自感覺經驗,而是良心的自我發現,乃是道德價值之知。他沒有沿著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邏輯去發展,卻沿著孟子“盡心、知性、知天”的思路,走向追求“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反身內求的認識路線,主張“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8]24。所謂“大其心”,就是對于道德理性的直覺。這是獲得“天德良知”的唯一途徑,同經驗積累沒有關系。所以他說:“德性之知,不萌于見聞?!盵8]24這種“德性之知”,建立在道德修養論基礎上,是關于宇宙人生最高原則的領悟。它不始于見聞,只是一種價值預設,并且同“天地之性”相通。這樣一來,在“天德良知”論域中,張載也像孟子那樣,把“聞見之知”排除了。

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他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盵9]183天人合一觀念固然早已有之,但最明確的提出者則是張載。他沒有把天與人直接等同起來,而是借助氣把二者聯系起來,強調“人不可以混天”[9]189。他相信,圣人與天道相通,“圣人體天地之德”,能夠把天道和人事“一滾論之”[9]178。他認為前儒常犯兩種弊病,一種是“言天者遺人”,另一種是“語人者不及天”。

盡管天人合一是儒家的傳統觀念,可是并沒有從理論上做出論證。于是,自秦漢以來,便出現了儒者“知人而不知天,求為賢人而不求為圣人”[10]386的情形。張載從對儒家思想資源即《論語》《孟子》《中庸》《易傳》等典籍出發,“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10]386,試圖用氣把天與人內在地統一起來,改變漢唐以來“天人二本”的情況。他是怎樣實現這一意圖的呢?

首先,張載把氣看成天人合一的本體論基礎。張載認為,只有先“識造化”即懂得氣化的規律和原因,才能體味天地之德,達到圣人境界。他說:“易,造化也。圣人之意莫先乎要識造化。既識造化然后其理可窮?!盵9]206張載通過體悟大易生生之旨,確立了“氣之生是道是易”的觀念,然后轉向“窮理盡性”和“窮神知化”,試圖對儒家學說做出本體論證明。

其次,張載提出“性即天道”的思想,找到了聯結天人的中介。即所謂“天性”,實則是氣的本性。萬物“各正性命”,遂有人之性和物之性之分。對于人來說,“仁義之道,性之立也”[11]235。由于天道和人性有聯系,故知人和知天可以相互貫通,“知天知人,與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同意”[11]234。在這里,張載用氣化觀念把變易法則與人性意識之間的關系打通了?!吨杏埂氛f:“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睆堓d依據這種觀點,認為誠明互補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關鍵。不過,對于普通人來說,應當把“明”放在首位,由“明”入手,逐漸達到“誠”。只有以認識天道為前提,方可透徹地了解人性,張載把這叫作“窮神知化”。他的這種思想特點,規定了此后理學發展的基本方向,并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維度的形成。他以天人合一的架構,支撐起儒學的務實精神,借以扭轉佛道二教尋空、蹈虛、體無的價值取向,試圖重新確立儒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努力彰顯儒家入世主義導向,可以說是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一個要點。

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二個要點是為儒家孝道提供本體論擔保。他強調進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不僅把自己看成社會的成員,而且把自己看成宇宙的成員。在他眼里,天猶如自己父親,地猶如自己的母親,把自己放在晚輩的位置。在無形的天空彌漫著氣,叫作“乾”;在有形的大地凝聚著氣,叫作“坤”。人好像乾天坤地的孩子一樣,“混然中處”。作為人理應對天地履行孝道。自宋朝流行起來在婚禮拜天地的儀式,恐怕同張載的氣學有關系。出于“百善孝為先”的觀念,張載稱贊舜、申生、曾參、伯奇等孝子,把孝道說成了宇宙中的普遍原則,鼓勵人們自覺地對宇宙盡大忠、盡大孝。他在《西銘》中寫道:“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毁F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以成也。存,吾順事,沒,我寧也?!彼J為,每個人都應當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無怨無悔地生活在天地之間,盡自己作為宇宙成員的責任,收獲心靈上的安寧,促成社會的和諧。

張載在主觀上認同儒家倫理規范,但無法用氣學為其提供本體論依據。他對佛教此岸說的回應比較到位,而對佛教彼岸說的回應還不到位。他似乎沒有意識到,佛教預設彼岸,目的在于搭建精神世界,以滿足人們渴求超越的精神需要。張載否定了彼岸預設,卻沒有搭建起儒家精神世界,不能徹底推倒彼岸說。如果沒有精神世界為前提,顯然無法講到超越性,因為找不到超越之處。張載氣學的話題僅限于解釋此岸世界的真實性上,卻無法對儒家倫理規范做出本體論證明。佛教貫徹外在超越路向,以彼岸為超越目標,那么,儒家貫徹內在超越路向,該以哪里為超越目標呢?張載無力回答這個問題。氣在價值上中立,從氣既不能引申出正價值,也不能引申出負價值。氣沒有約束力,不能為價值判斷提供理由。張載講出人對于氣的順應關系,弘揚了儒家的孝道,卻不能建立儒家式的精神世界或價值世界。

張載的氣本體論重申世界的真實性,清除虛無主義迷霧,再次推動中國哲學的發展。張載哲學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哲學已告別宗教時代,又回歸一元世界觀軌道。張載的理論貢獻很大,但也有局限。由于他沒有講出超越性,故而大多數理學家不認同張載的氣本體論,而認同程灝、程頤兄弟的天理本體論。二程超過了他們的表叔張載,找到了解決辦法,別出心裁拈出“天理”二字為本體。天理本體既有存在意涵,也有精神意涵,比單純的氣更為復雜。他們以天理的精神層面為基礎,搭建儒家式的精神世界,對佛教彼岸說做出強有力的回應,終于找到儒家的安身立命之地。由于這個緣故,在整個宋明理學的思潮中,占據核心地位的觀念是二程的天理本體論,而不是張載的氣本體論。新式儒學被人們叫作宋明理學,而沒有叫作宋明氣學,就依據于此。龔自珍有詩云:“但開風氣不為師?!保ā都汉ルs詩》),張載氣學雖未成為主流,但不能不承認,他的氣學確實開啟了宋明理學的新風氣。他回應佛教此岸說在先,才有二程回應佛教彼岸說在后。張載是開宋明理學新風氣的人,卻不是奠基人。二程以天理本體論為基礎,搭建起儒家的精神世界,開啟了儒家關于超越性講法,使天理觀念后來成為理學家的共識。

猜你喜歡
太虛張載本體論
張載“太虛”概念當代爭端辨析
太虛之境——雷安德羅·埃利希當代藝術展
天問一號
張載的“變化氣質”之道
張載家訓不只是橫渠四句
“關學”的精粹及其對后世的啟迪——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
當代太虛拳的價值審視與推廣策略研究
CP論題能為本體論論證提供辯護嗎?
張栻的本體論建構及其體用邏輯探析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