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的“兩型社會”建設

2009-04-13 06:58簡新華
學術月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兩型社會環境友好消耗

簡新華 葉 林

[摘要]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人類節約高效開發利用保護資源、資源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保護改善優化環境、環境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皟尚蜕鐣钡脑u價指標體系由四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為目標層,主要通過各級指標加權得出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兩型社會”建設程度;第二層次包括“資源節約指數”和“環境友好指數”兩個方面,分別反映社會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的狀況;第三層次為基本指標,包括總量指標、發展指標和潛力指標;第四層次為三十六個具體衡量指標。通過運用該指標體系,可以較為全面地分析、衡量和比較“兩型社會”的發展水平?!皟尚蜕鐣苯ㄔO的主要途徑為: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兩型產業”和“兩型生產”,實行“兩型消費”,研究開發和采用“兩型技術”,改革創新相關法規以及建設“兩型政府”等等。

[關鍵詞]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兩型社會”

[作者簡介]簡新華(1947-),男,湖北省武漢市人,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

葉林(1978-),女,浙江省寧波市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武漢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生態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041(2009)03—0065—07

建設“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進入21世紀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兩項戰略目標和任務。要真正建成“兩型社會”,首先必須明確“兩型社會”的內涵、外延、特征,“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影響因素和主要途徑,解決什么是“兩型社會”、怎樣建設“兩型社會”的基本理論問題。但是,目前理論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剛剛起步,遠遠沒有形成正確系統的理論,更沒有達成共識。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作初步探討,以彌補相關研究的不足。

一、什么是“兩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resource-conserving socie-ty)是人們合理開發利用和切實保護各種資源,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維持生態平衡,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社會,也就是人與資源和諧的社會,即人類節約高效開發利用保護資源、資源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各種活動中盡量減少廢物排放,有效防止環境污染,不斷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的社會,也就是人與環境和諧的社會,即人類保護改善優化環境、環境能夠支撐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由于環境要素中包含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又包括環境資源,環境和自然資源之間互相重疊、交叉、融合,共同構成大自然。土地、河流、礦山、森林等是自然資源,也是構成環境的重要因素;空氣、水、大地、植被等的狀況作為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又構成環境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義的資源和廣義的環境,實際上是相互重合的。正是由于環境與自然資源之間互相重疊、交叉、融合的復雜關系,人們對“環境”和“資源”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資源是環境的一部分,是環境為人類提供的一種服務功能;另有的人則認為,環境是資源的一部分,可稱為“環境資源”。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把“資源”和“環境”作為兩個概念,“資源”為人類提供有形的生產資料,為生產和生活提供物質基礎;“環境”提供生命支持、廢物吸納、生活舒適和美感等功能,都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人的介入,資源和環境會按照自然規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然地進化,也不存在什么污染、破壞、浪費、惡化或凈化、保護、節約、優化的問題,也沒有判斷資源和環境狀況是好或壞、有利或有害的必要。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完整地涵蓋了經濟社會系統中物質流、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密不可分、各有側重、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關系;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質,都是要做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各種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古今中外早就有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思想,只是到近三十年來才逐步形成明確的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20世紀80年代才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近幾年才完整地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和要求。

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受宇宙飛船內資源循環特征的啟示,提出了減少資源消耗、循環利用資源的“循環經濟”思想。1972年,羅馬俱樂部公開發表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人類如果不改變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狀況,“增長的極限有朝一日將在今后一百年中發生”。1972年6月5日—16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信念和要求。1992年6月3日—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文件中。以保護環境為核心,多處提及與環境友好含義類似的“環境無害”概念,并提出了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要求。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環境保護白皮書》中提出,要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是中國最早提出的,但是把兩者并列、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卻是比較新的。在2005年3月12日舉行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5年10月8日—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提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2007年11月,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型社會”建設從目標、政策走向實踐。

二、“兩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

明確了什么是“兩型社會”,還需要提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準確衡量一個社會是不是“兩型社會”或者“兩型社會”建設的進展情況。

傳統的經濟增長評價指標側重于經濟規模、速度和效益,如GDP總量、增長速度、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投入產出比、對外貿易額、就業人口、人均收入等等。雖然這些經濟指標可以部分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但經濟增長帶來的日益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卻不能從上述經濟指標中得到充分反映,不可能用這些指標去衡量“兩型社會”。如同對傳統GDP指標的批評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對現有經濟增長的評價指標體系也提出了質疑。

建設“兩型社會”,就是要解決經濟增長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評價指標,用以衡量“兩型社會”建設的狀況,同時也就能全面客觀地評價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套新的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規模、速度、水平,更要反映社會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現狀、努力程度和發展潛力;既要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實際狀況,也要反映相對狀況;既要反映靜態情況,更要反映動態發展。整個指標體系必須遵循客觀性、可行性、綜合性、動態性、簡明性和合理性的原則;并能較為全面準確地衡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兩型化”程度。

“兩型社會”的指標體系,主要反映某一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的程度。同時,由于“兩型社會”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消費、人口、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因此,評價指標也應該全面反映這些情況;又由于“兩型社會”涉及的因素太多,評價指標不可能面面俱到、無所不包?;谏鲜隹紤],我們提出一套簡明扼要的“兩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目標層。主要通過各級指標加權得出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兩型社會”建設程度;第二層次包括“資源節約指數”和“環境友好指數”兩個方面,分別反映社會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面的狀況;第三層次為基本指標,包括總量指標、發展指標和潛力指標;第四層次為第三層次的具體衡量指標。整個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第二、三、四層次指標的具體說明:

(一)“資源節約”指數

這一指標首先分為三個三級指標,分別涉及資源消耗總量指標、資源消耗發展指標和資源節約潛力指標。

1.資源消耗總量指標。它主要體現某一國家或者地區的資源消耗總量。這一指標下設三個具體衡量指標,分別為一次能耗總量、水資源消耗總量和重要礦產資源消耗總量(對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等主要資源的消耗情況進行加權指數化處理得出),這三個指標就可以基本衡量某一經濟體對這些主要資源的各年靜態消耗情況,也可以通過各年的指數變化分析社會在“資源節約”方面的動態變動情況。

2.資源消耗發展指標。它主要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消耗水平,包括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和人均生活資源消耗等七個指標,單位資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消耗的節約水平。一般來說,隨著工業化的深入,后工業化國家的單位GDP的資源消耗呈下降趨勢,這反映了產業結構、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人均生活資源消耗往往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由于生活消費水平提高引起資源消耗增加造成的。

3.資源節約潛力指標。它主要反映社會對資源節約的努力程度和節約潛力。這里主要考慮了R&D;投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能源加工轉換效率等三個關鍵指標,這些指標衡量了社會在節約資源方面的技術進步投入和發展潛力。同時,根據發達國家在節約資源方面的經驗,必要的政策法規和對公民節約資源意識的教育,都對提高資源節約起到很大作用,因此,這里還設置了促進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建設和公民意識兩個軟指標。這兩個指標可以作為參考,也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進行量化處理。

上述各層次指標可以通過設置的權重進行處理后得出量化的“資源節約”指數,通過對該指數的橫向和縱向對比,就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社會在資源節約方面的狀況、變化趨勢和發展潛力。

(二)“環境友好”指數

這一指標首先也分為三個三級指標,分別涉及環境影響總量指標、環境影響發展指標和環境保護潛力指標。

1.環境影響總量指標。它反映社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總量情況。由于環境問題涉及很多方面,因此,這一指標下設八個具體衡量指標,分別涉及生產中的“三廢”排放總量、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主要垃圾和廢棄物、噪聲污染、環境事故和環境治理費用等。這八個指標基本可以反映社會生產和生活對環境的總體影響。

2.環境影響發展指標。它主要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影響的水平,下設了單位產值的“三廢”排放量和人均生活污水垃圾產生量等六個指標。一般來說,單位量可以反映社會在生產和生活兩個方面對環境影響的程度。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對環境的污染水平會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情況,通過對這些指標的縱向和橫向比較,可以考察社會在環境影響方面處于什么水平以及是否出現了拐點等。

3.環境保護潛力指標。它主要反映社會在保護環境方面的技術進步投入和發展潛力。這里下設七個指標分別衡量生產中的“三廢”處理情況、降低環境污染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情況、法律法規和公民環保意識等方面的情況,其中兩個軟指標可以作參考和量化處理。

對上述指標進行加權處理后,結合對各年情況的分析和橫向對比分析,可以較為全面地刻畫社會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狀況、發展趨勢和發展潛力。

(三)指標體系的具體運用

通過各級指標的指數化處理后,可以得到一個一級指標,該指標可以綜合反映某一個社會在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情況和社會的“兩型化”程度。這樣,我們既可以考察社會的“兩型化”程度,也可以分析社會在資源節約或者環境保護方面的發展情況,還可以通過二級指標具體分析社會在資源節約或環境保護某一方面的情況。此外,通過各級指標的各年對比分析,可以反映社會在綜合層面和各個具體層面上的動態發展趨勢。例如,在綜合層面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曾利用類似的指數,考察了中國的資源節約情況,發現1980—2003年期間,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節約指數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下降態勢,總體降低了68.3%。具體層面上,利用《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算出中國2004年產業能源消耗強度大約為1978年的1/3,這表明中國在節約資源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另外,通過上述指標,還可以對不同社會各個層次或者具體方面的“兩型化”水平進行對比分析,考察它們在“兩型化”程度上的發展差異。例如,在“環境友好”層面上,運用上述指標體系可以對各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排名;在具體層面上,如在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通過對比美國、中

國和日本可以發現(見表2):2004年,美國單位產值能耗(化石燃料)為日本的1.79倍,而中國為日本的7.55倍,中國與日本在節能方面的差距極為明顯,節能潛力很大;在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方面,考察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值指標可以發現,日本的單位面積土地產值為美國的9.66倍,中國的46.47倍,日本產業在利用有限土地資源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在單位產值二氧化碳(C02)排放量方面,中國為日本的12.82倍,美國為日本的3倍,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還需要做很多工作。2005),GDP數值來自世界銀行網站,土地面積數據采目《中國統計年鑒2006》,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來自《2006年環境表現指數》。

以上情況說明,運用上述指標體系可以較為全面地分析、衡量和比較“兩型社會”的發展水平。

三、“兩型社會”建設的主要途徑

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增長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觀的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幾十年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都迫切要求中國建設“兩型社會”。如何建設“兩型社會”?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技術水平、消費水平和方式、生活習慣、制度特征、文化傳統等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因此,建設“兩型社會”的途徑和方法也不會完全一樣。我們這里主要提出建設“兩型社會”的基本原則和途徑。

(一)開展“兩型社會”建設的調查研究是首要任務

“兩型社會”具有許多新現象、新情況、新特點,“兩型社會”建設面臨許多新問題?!皟尚蜕鐣钡奈拿?,不是農業文明,也不是工業文明,而是生態文明。建設“兩型社會”僅有技術創新、制度創新還不夠,還需要生態創新。由于建設“兩型社會”是中國剛剛提出的戰略目標,而且存在許多還沒有來得及研究的新現象、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迫切需要開展全面、系統、深入的、跨學科的創新性研究。國內外目前對“兩型社會”的研究,總的來說,相當缺乏,極不深入,許多方面急需進行創新性研究。只有通過科學研究,明確“兩型社會”的內涵、外延、特征、衡量的指標體系和方法,弄清“兩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影響因素和主要途徑,人們才能正確認識什么是“兩型社會”、怎樣建設“兩型社會”,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建成“兩型社會”。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根本途徑

循環經濟是指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循環經濟的特點和優勢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化、清潔化、高效化。也就是說,減少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流通、消費等)中的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把廢物轉化為資源,進行廢物的循環再利用,實現清潔生產和消費,提高經濟效益。由此可見,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建設“兩型社會”的根本途徑。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消費→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環境污染后果。循環經濟則倡導一種建立在物質被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使得整個經濟系統包括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循環經濟認為,“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而沒有真正的廢棄物”,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在循環經濟中,環境合理性和經濟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循環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新的能夠保持生態平衡的高效生產和生活方式,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重要意義,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有助于化解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真正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中國正處于工業化過程中,不僅要對已經出現的資源與環境問題認真加以解決,而且要對以后的發展方式、生活方式按照建設“兩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設計,最好的選擇就是發展循環經濟。

(三)發展“兩型產業”、實行“兩型生產”是建設“兩型社會”的主要措施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生產是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而生產必然要消耗資源、影響自然環境,不同的產業類型和產業結構、不同的生產方式,消耗資源和影響自然環境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既有大量消耗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產業和生產,也有資源消耗不多、環境影響不大甚至節約資源、保護和優化環境的產業和生產。因此,建設“兩型社會”,必須創造條件,大力發展“兩型產業”,以“兩型產業”為主導實行“兩型生產”,這應該是“兩型社會”建設的主要措施。所謂“兩型產業”,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節油、節水、節地、生態、環保等產業;所謂“兩型生產”,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生產,是采用集約型、內涵型方式進行的生產。循環經濟的方式就是“兩型生產”的方式。必須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真正做到以“兩型產業”為主導、以“兩型生產”為主體。

(四)實行“兩型消費”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措施

消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生產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消費。消費也要消耗產品和資源,也會影響自然環境,不同的消費內容、水平、結構、方式,消耗產品和資源、影響自然環境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既有大量消耗產品和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消費,也有產品和資源消耗不多、環境影響不大甚至節約產品和資源、保護和優化環境的消費。因此,建設“兩型社會”,必須創造條件,提倡和切實實行“兩型消費”。所謂“兩型消費”,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消費,不僅是要節約消費,反對鋪張浪費、奢侈揮霍,而且對消費產生的廢物也要回收利用、無害化處理。循環經濟不僅是生產資源和排放物的循環再利用,而且包括消費排放物的循環再利用,盡可能做到生產和消費的零排放。必須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切實轉變公眾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

(五)研究開發和選擇采用“兩型技術”是建設“兩型社會”的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需要有相應的循環技術,“兩型產業”和“兩型生產”需要有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技術,即使是“兩型消費”也離不開相應的技術支持,因此,必須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進行合理的技術選擇、技術創新和管理,制定相應的技術研發和支持政策,重點研究開發和選擇采用“兩型技術”,給“兩型社會”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所謂“兩型技術”,就是合理開發各種資源、資源替代、節約高效利用資源、防止和治理污染、保護和優化環境的技術。

(六)改革創新相關法規制度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制度保證

發展循環經濟和“兩型產業”、實行“兩型生產”和“兩型消費”、研究開發和選擇采用“兩型技術”,又都需要相應的法規制度作保證,否則這些都可能只是良好的愿望,不可能變為現實。必須按照“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深化體制改革,進行制度創新,加強法治,以保證“兩型社會”順利有效地建設。包括深化“兩型社會”建設的綜合配套改革(市場、企業、投資、技術研發、就業、住房、戶籍、社會保障、土地等制度改革),制定和實施資源開發、利用、節約、替代、定價等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優化、污染防止和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法律法規等。

(七)建設“兩型政府”是建設“兩型社會”的組成部分

“兩型社會”包括“兩型政府”,要求政府機構和行為也必須節約資源、保護和優化環境,如果政府是資源浪費型、環境污染型的政府,而且會產生示范效應,上行下效,“兩型社會”不可能建設起來;而且,“兩型社會”建設離不開政府,發展循環經濟和“兩型產業”、實行“兩型生產”和“兩型消費”、研究開發和選擇采用“兩型技術”、深化體制改革、進行制度創新、加強法治等,都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在“兩型社會”建設中,必須努力建設“兩型政府”,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政府,協調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做到合理的分工協作,更好地發揮政府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責任編輯:沈敏)

猜你喜歡
兩型社會環境友好消耗
學會愛自己
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圖書館治理
切削油液專用環烷基基礎油的開發及其應用研究
Clear Your Mental Space
城市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If We Burne d All the Fossil Fuel in the World
“兩型社會”視角下的長株潭服務外包產業集群分析研究
“兩型社會”背景下長株潭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環保新型緩蝕劑發展狀況與展望
環保型切削液的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