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

2009-06-15 09:35任立明
中國教育科學雜志 2009年2期
關鍵詞:心理素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

任立明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在校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渲泄。再者,我國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也顯得越來越嚴重:由于家庭的殘缺,如父母離異、喪父喪母的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孩子等現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環境。有關研究表明: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與心理素質較差、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我們必須重視開展對全體學生的心理教育,使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困擾,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營造優美的校園,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以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里繁花絢麗,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廊樹蔭下看書……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的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促進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形成與發展。良好的環境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起到了的重要作用。因此,創設各種有利情景,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猜你喜歡
心理素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
本期話題:如何有效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淺談心理素質課程的重要意義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探索
微課在心理健康團訓師培養中的應用探討
多動癥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策略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幼兒心理素質與良好行為習慣、問題行為的關系
基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健康課程
地方高校學生干部心理素質提升探析
少年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著成中值得關注的48個生活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