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錄取新體系

2009-08-22 07:35向立中
湖北招生考試·理論 2009年4期
關鍵詞:高考改革差異化多元化

向立中

[摘要] 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應堅持以人為本,應以教育的本質和高考定位、轉型期的差異化特點、國外高考改革的經驗及國情實際為依據。如此,才能有效促進教育公平,使人才脫穎而出;才能推進中學素質教育,進而促進高校自主辦學。

[關鍵詞] 高考改革;多元化;差異化;考試評價

[中圖分類號] G40-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004X(2009)08-036-05

潘懋元教授對教育的基本規律的觀點有二條:一條是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外部關系規律,即教育要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制約,并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起作用;一條是教育和人的發展的內部關系規律,即教育既受教育對象身心發展、個性特長的制約,又要協調好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影響諸要素,引導和促進教育對象的成長朝著預期的培養目標健康發展[1]。依照教育的基本規律,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適應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適應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此,圍繞改革的目標,構建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新體系尤為必要,本文就此談點想法,以就教同行。

一、構建新體系的依據

1. 維護教育本質,審視高考定位。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和促進人的發展。長期以來,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績作為錄取新生的唯一標準[2],雖然高考成績僅僅是對考生學業水平一次性的測量結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偶然性,而且這種考試制度極大地忽視了對考生平時能力、素質、品行的評價及其文化潛質全面發展的預期,但由于它是履行教育使命嚴格甄選受教育者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高考分數與學生命運、教師的教學成果以及學??己藰I績等都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所以形成為人才選拔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再說,現行高考所承載的巨大社會責任,已超越了它的應有功能,成了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教育的本質已被應試教育所扭曲。因此,為應對國際間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與人才競爭,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教育必須真正承擔起傳承文化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使命,以人為本,對高考制度進行有效改革,以促進普通教育觀念的全面落實,因而素質教育必須改死板的終結性的學業測量為靈活的過程性的學業、能力、素質、品行多元化的綜合評價。

2. 把握轉型期特點,應對差異化要求。我國的科舉考試沿襲了1300多年,其間不斷進行的改革并不罕見。北宋時期政治家王安石的“熙寧變法”與“荊公新學”,就曾著力整頓官學、興辦地方學校、培養專業人才,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明洪武三十年(1398)“南北榜”的科場案件,多名試官被處死或以老戍邊,榜首狀元被問斬,所選貢生全部罷黜,從而引起了大力度的科考改革,直到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中國的新式大學堂一律照搬西方大學制度,上述考試制度的變遷,均與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借鑒前蘇聯模式,自1952年開始實行全國統一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這一制度雖然在“文革”期間曾一度被廢止,但這一制度一直為精英教育階段的高校招生所沿用,20世紀末的高校招生仍是按照各高校的培養能力和國家投入劃定錄取分數線,確定招生規模。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為滿足不同社會群體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將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各類民辦高校迅速興起,于是,促使了中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快速轉變。邁入21世紀后,我國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攀升,2000年的平均毛入學率為12.5%,2003年增加到17%,2005年為21%,截至2007年10月已達23.6%。隨著教育優先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貫徹,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預計到2020年,我國部分地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率先超過50%,進入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新一輪轉型。伴隨這種轉型,中國的高等教育將呈現這樣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加速差異化,表現為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高等教育類型層次的差異、多樣化人才需求的差異,此外,還有教育制度的不斷創新、國民教育與非國民教育比例的變化、辦學形式的改變等。這種差異與變化在轉型期將普遍存在且會不斷發展。到那時面對多種差異,倘若仍然堅持不分地區、不分培養目標實行千校一卷式考試,仍然用統一的標準選拔學生,顯然不適合教育轉型要求。因此,從現在起高校招生政策應反映各地的區域經濟、資源環境、民族文化、人口特征及人才需求等諸多因素,嘗試制定地方性錄取標準;試行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采用各自適宜的招生辦法選拔多樣化的培養對象,分別制定考試、評價和錄取標準。為了讓千差萬別的考生能各得其所地進入高校并接受高等教育,就應允許考生同時申報多所高校,多所高校亦可同時錄取同一考生,而最終選擇由考生自主決定。

3. 了解國際趨勢,吸納他國經驗。為了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當今世界各國都在圍繞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為突破口的教育改革[3]。

美國是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各地各州一般制定和形成了相應的教育規劃、教育法規和招生制度,各高校招生均享有充分的自主權。美式特點可以概括為“多要素評價”、“綜合性評審”、“差異化標準”、“多方式錄取”、“雙向性選擇”以及“社會化監督”等諸條。在美式招生過程中,各高??梢赃x定各自不同的評價要素,但一般包含民間機構舉辦的學術能力評估考試(SAT)和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的成績要素、地方性合格要素、高中課程成績要素和其他特長(如獲獎等)特殊招生要素。其中,“綜合性評審”是對多重要素評價合格學生進行擇優選拔的終極條件?!安町惢瘶藴省笔菍⒏咝7謱臃诸?比如將高校分為強競爭性、高競爭性、較高競爭性和競爭性4類,各類高??煞謩e選取前述評價要素中的有效要素而設定標準?!岸喾绞戒浫 蓖ǔ7譃椤疤崆颁浫 ?、“正常錄取”、“滾動錄取”和“開放錄取”,其中“開放錄取”即憑高中畢業文憑直接入學,多為社區學院采用?!半p向性選擇”,一方面是高校選拔學生,多所高??赏瑫r錄取同一學生;另一方面是學生選擇高校,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多所高校并最終選定就讀學校。早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時期,為了適應教育的發展,美國不同類型與層次的高校均采用了不同的招生評價方式和多樣化的錄取標準,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由于美國缺乏國家組織的全國性統一高考,也沒有全國統一設置的中學課程大綱和畢業會考,這種考試制度,導致美國中等教育質量嚴重下滑,因此,美國當前實施的強國教育計劃,就是試圖通過教育改革以建立全國統一的考試標準進而用以檢測全國統一的學業教育水準。此外,近年來,美國還對SAT的考試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即將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的選擇題考試形式改為突出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的閱讀理解、啟發式測驗法和論文式測驗法。

同美國相比,俄羅斯的高等學校擁有相對獨立的自主權,并且正在立法允許大學自治。在俄羅斯,改革之前的高校招生實行自主招生,以中學畢業考試和大學入學考試相結合來選拔新生。本世紀初,由于該國教育質量的持續下降,同時受我國高校招生統一命題考試的影響,2001年普京政府發布并試行《關于試行國家統一考試的決定》,試圖用國家統一考試取代原有的“中學畢業考試”和高校自主命題的“大學入學考試”,借以促進公平競爭,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學生負擔。

與美、俄不同的是,德國的大學入學考試是中等教育第二階段的畢業證書考試,原來的規定是獲得中學畢業證書的學生,便可自由進入高校深造;后因高校資源不足,便增加了競爭性的學術測試,實行“限額招生”制度。

由此可見,當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高考制度改革的特點是加強國家統一考試,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注重對考生能力、思維的過程評價,同時關注學生成長發展;增加學生的選擇自由等。把握國外高考制度改革的趨勢,借鑒他國的有益經驗,可以為我國高校招生新體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啟示。

4. 結合國情實際,依法大膽推進。我國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和管理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關于高考改革的試點探索,高考制度一直處于動態的發展之中。特別是從世紀之交的教育轉型期開始,高考在招生計劃、科目設置、考試內容、高考時間、志愿填報和錄取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不斷深化。1999年強調考能力,試行“3+X”考試科目改革,2002年推廣到全國;2000年北京、安徽等部分省市增加春季高考;2002年考試時間縮短為2天;2003年22所高校試行5%自主招生、部分省市自行命題;2005年實行招生“陽光工程”;2004年在原標準化考試試驗、高中會考制度基礎上,開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此項實驗將于2010年推廣到全國;2008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性意見》,是制定高考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據。有調查顯示,我國現行的高考制度的社會認可度是很高的,當然完善改革的呼聲也很高。因此,在高考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進程中,更應緊密聯系實際,慎重對待、嚴格遵循現有的政策法規和實驗改革部署,從時間選擇、空間地域、方法手段、人才培養以及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等多維關系上,大膽進行改革。

二、建立新體系的原則

1. 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高考事關教育發展、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高考公平又是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基礎。公平就是權利平等,而權利平等又需要制度保證,因此,高考改革的中心是高考制度的變革和創新。然而要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要加快創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這種制度不但要體現考生的起點公平、選擇學校和專業的機會公平,體現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同時,還應力爭做到考生公平、學校公平、區域公平。目前考生公平已是關注的焦點,現階段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高考錄取分數線的巨大差異造成的起點不公平,農民工、流動人口和勞動者的子女在高考競爭中的機會不公等,并未引起社會尤其是相關部門的重視,雖然區域公平作為群體公平已得到關注,比如對特定地區和群體實行降分錄取,但是降分并不是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人才選拔不公平的最好辦法。特別是對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勻、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發展不均衡等高等教育發展不公平的現象,還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因此,要促進教育公平,我們的高考改革既應細化和深化相關的制度和措施,還應建立和健全監督保障機制,力求創建誠信環境,以防止權力、金錢介入招生考試。

2. 有助于人才脫穎而出。高考改革要有助于人才脫穎而出,重點是人才選拔標準和人才選拔方式的改革。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需求,“學科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系統綜合的思維素質、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應是人才的重點。在人才選拔方式上,要徹底改變“一考定乾坤”的單一選拔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錄取新體系”。即在改進完善現有的統一“標準化考試”的基礎上,輔以“多因素評價、綜合性評審、差異化標準、多方式錄取”的新模式。弱化一次性測量、強化多元化評價、打破“唯分錄取”的傳統做法,樹立對考生的“全面評價”觀,即通過評價,為考生提供知識、能力、特長和潛質的評價報告,在考生的初高中時期,就能使他們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以利于他們為著成才而努力拼搏。

3. 有助于中學素質教育。高考的主要功能是為高校選拔新生,同時由于“以考促學”的作用,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學習能力提高、心理素質和品格意志養成也有著不可低估的正面的積極作用;對學校而言,高考又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動力。高考與素質教育本無沖突,二者應是統一的。將考試分數作為選拔新生的唯一標準,加上學生期待值過高、家長望子成龍、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心態使然,造成高考與素質教育沖突,致使高中學校為了應試不得不迫使學生死記硬背,學校不得不實行題海戰術和培優補習,而且不得不對學生進行超負荷訓練,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壓抑學生的求異思維。顯然,這是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因此,要真正實現高考促進素質教育,首先就應為學生減負,就應大力改革高考的內容和形式,引導中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促使學生生動活潑健康地成長。

4. 有助于推進高校自主辦學。根據《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條“高等學校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節系科招生比例”。第三十三條至第三十八條在“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制定教學計劃、選編教材、組織實施教學活動”,“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方面要給高校多項辦學自主權等等。那么,如此諸多方面的自主權中,其辯證關系如何呢?筆者認為,在這些辦學自主權中,招生自主權是“源”,其余的辦學自主權則是“流”,沒有“源”,就沒有“流”。因此,要有助于推進高校自主辦學,首先則應從“源頭”抓起,在解決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同步進行管理體制改革,理順三對關系:一是理順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根據《高等教育法》,高校是辦學實體,辦學行為屬民事活動范疇,政府對高校實施行政管理的主要職責是進行投入、評價,按照憲法和法律引導辦學行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此前提下,其他權利應依法下放給高校,對非國民教育的民辦高校更應如此。二是社會與高校的關系。高校要為人的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因為高校招生的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影響辦學效益和服務社會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履行這些使命時,要有獨立進行價值選擇和判斷的權利。三是理順高校內部的關系,包括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管理人員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在實施自主招生的過程中,高校內部要加強自律,進行有效監控,嚴防腐敗。

三、建構多元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錄取新體系

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錄取新體系的主要框架,由標準化考試、多元化評價、綜合性評審、差異化標準、多方式錄取、雙向性選擇、社會化監督、專業化實施及信息化操作等9個模塊組成。具體應落實好以下5個方面:

1. 標準化考試,統一組織。剖析國外高考改革趨勢,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國情,高考改革要堅持統一的“標準化考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時間分區域組織實施。要深化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考試內容要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的實際,突出對考生能力的考查,以避免與高中考試內容重復,同時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負擔。

2. 多元化評價,因校制宜?!岸嘣u價”一般包含4個評價元素即標準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及招生高校專項測驗。因此,要積極推進《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指導性意見》,盡快將考生在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選拔項目。尤其應在高考形式上,改變一張試卷同時為學術性大學、一般高校、高職高專分別選拔學術性研發人才、工程應用型人才和技術型勞動人才的狀況。譬如學術性人才的選拔,招生高??稍黾拥诙唽m棞y驗,以體現學校優勢和專業特色。在高考制度上,應降低統一的標準化考試的權重,將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作為主要依據,學業水平考試可以不計全部課程,打破文理分科的思維定勢,優選數門課程考試優異的成績計入學業水平考試參與選拔評價,以有利于學生的特長發揮和個性發展。在此必須強調的是,在多元化評價中所獲得的每個考生的標準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及招生高校專項測驗的結果應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高??筛鶕约恨k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對不同因素賦予不同的權重,制定各自評審方案,進行綜合性評審,以便擇優錄取。

3. 差異化標準,注重個性。差異化標準是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以統一“三個差異”的理念為基礎即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為適應并促進考生的個體發展差異以及適應并促進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差異,結合高校本身辦學特點的差異,科學合理地培養各得其所的人才。譬如對高職高專教育而言,在大眾化教育階段可以根據前三項(標準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選拔錄取,在向普及化教育轉型期間可免除標準化考試直接入學;而對高水平大學則可自行組織入學專項測試,以便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地選拔出學業水平、綜合素質、個性特長、創新精神、發展潛能、志向理想及人生目標相適宜的人才入學深造,以提高學校辦學效益,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4. 多方式錄取,拓展機遇。多方式錄取對高校而言,是為吸引考生報考,提高報到注冊率而設計的;對考生而言,可以擴展他們選擇高校的時間和空間,以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兩者都是機遇的拓展。而為了這兩者的有效拓展,我們可以采用提前錄取、提前預錄、正常錄取、滾動錄取和開放錄取方式:提前錄取一般為錄取藝術、體育或其他特長考生,高校和考生共同提前敲定,提前注冊方式;提前預錄的考生可以等待到被其他學校正常錄取之后解除預錄約定;正常錄取是常規性大批量的錄取方式;滾動錄取是為正常錄取之后與有關高校失之交臂的考生提供補錄機會,時間延長期限可控制在一個月之內;開放錄取適用于職業教育,即憑高中畢業證書注冊入學。實施多方式錄取是對高等學校辦學水準的社會檢驗,其生源狀況取決于教育質量和就業質量的高低,完全受控于市場規律,因而對高校辦學理念會有更高要求。

5. 雙向性選擇,充分自主。雙向選擇是對高校單向選拔考生而言的,它給以考生充分自主的選擇權,考生可以自主申請、自主擇校、自主選擇專業,也可以自主決定是否參與各種錄取形式,包括申請學校數量,最后就讀哪所學校等等。

總之,構建多元化的高校招生考試評價錄取新體系,就是要加強社會化監督,達到促進社會公平之目的。由于新體系付諸實施的信息儲存、傳輸與處理紛繁復雜,因此,還應注意開發現代化的信息處理系統和有效操作管理。

[參考文獻]

[1]戴家干.制度創新是關鍵——從恢復高考30年大型公眾調查看高考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7-11-14.

[2]李松林.國外高考改革的新動向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6).

[3]周作宇,常桐善.美國最大公立大學系統怎樣招生[N].中國教育報,2009-2-17.

[責任編輯:黎陽]

猜你喜歡
高考改革差異化多元化
探討構成因素在當代雕塑語言中的多元化體現
巧用“多元化”,賦能“雙減”作業
大型企業集團差異化管控模式探索與研究
縣域農村配電網規劃建設現狀典型性分析
美國化學課堂多樣化學習評價方式帶來的新思路
計算機基礎課程差異化教學研究
中外電視廣告差異化表達方式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高考雙軌制改革的意義及難點探究
專業化PK多元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