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構想

2011-07-01 09:39王緯偉楊豪中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評價文化遺產

王緯偉 楊豪中

摘要:系統闡明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的目的與意義,認為應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科學決策,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進理論研究。在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步驟、方法,明確表述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的整體思路與框架。

關鍵詞: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11)02-0077-05

正如我們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技術的因素導致社會的發展在速度、深度、范圍上均產生深刻的變革。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觀念的轉變,不同文化間的沖突與影響,全球化的趨勢都嚴重沖擊了民族、地域文化的獨立性以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此同時,大量的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因為各種原因遭到人為破壞,或是缺乏適當保護,使其蘊含的重要價值喪失殆盡,這對人類社會而言損失重大,也對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

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標志著國際社會對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取得共識,并將開展最大范圍的合作與行動。然而,此公約將文化遺產限定在“文物”“建筑群”“遺址”等物質性范疇內,(僅日本在1950年頒布的《文化財產保護法》提出了“無形文化財”概念)尚未全面概括文化遺產的多種形態,即未強調作為文化主體的“人”在文化的演變與傳承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局限了文化遺產的“形態”與“載體”的范疇。事實也證明:僅對物質實體的保護并不能有效阻止文化的破壞與消亡,因而引發了各類組織及國際社會對文化形態的全面審視,并最終于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的概念表達不僅是文化的特性,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屬性,它相對完善了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環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主要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但通過各類組織的宣傳與保護實踐活動所初步取得的成效,它已為社會普遍接受,保護工作也成為人們的共同意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經驗都處在逐步積累與交流的過程中,各地區、國家由于各方面條件、認識的不同也有所差異,但對于整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言,目前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

即確認我們所擁有的具體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主要通過政府機構組織的普查工作以及學術機構、民間團體的調研,來全面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詳細資料,并整理歸檔。各種非物質文化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歷史淵源、傳承群體等,為各類機構提供宣傳與教育素材,也為保護工作及理論研究奠定基礎。但由于文化自身在不斷發展、演變,故相關資料也需要定期地更新與補充。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選擇

即在普查與調研的基礎上確認真正有價值并需要保護的項目,通過初步地篩選、綜合評價來申報和建立各級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以及急需保護的瀕危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其自身價值、代表性、獨特性、瀕危程度等各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全面、系統地對其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去偽存真,確認其價值。有的放矢,為保護工作的力度、緊迫性、措施等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兩種名錄的建立有利于促進各國家、地區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有效地宣傳并加深非物質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增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即確認了需要保護的項目的基礎上,如何去保護的具體操作,這既需要理論研究的指導,也需要具體的政策、資金等條件的支持與協調,還需要長期的監控與管理,定期對保護效果及發展變化等具體情況再評價,并在此過程中及時總結、反饋、交流,深化理論研究,調整保護策略與措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的目的與意義

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主要內容可以描述為圖1所示的框架??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評價是確認其價值及建立保護項目的前提,也是整體保護工作體系的重要內容與環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與價值評價制定了基本的原則與標準,我國政府在2005年也發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規定了申報的范圍、要求、評審標準等,但此類標準均為原則性的描述,在評審過程中缺乏可操作的、全面、客觀、科學的內容。目前僅有少數發達國家已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套評價標準和管理辦法,不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也在國家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科學評價。有效決策

我國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但并非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都具有重要價值或急需采取保護措施的,國家與社會也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其全部進行保護與管理。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較科學地在普查或申報的基礎上對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進行甄別鑒定,給予價值、瀕危程度的評定,公正合理的進行選擇,再根據各項目不同的重要程度及特點等評價結果作出決策,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與協助,將目前尚為薄弱的資金與力量有針對性、高效率地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在保護工作實施以后,對保護實踐的評價則可以反映項目管理的效率,保護的效果,以便保護計劃和措施的及時調整。

(二)完善保護環節。促進理論研究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尚在起步階段,任重道遠,普查與申報工作雖在層層推進,但當前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分析,保護與利用的方法與模式以及保護實例的分析等方面,尚無全面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價值的科學評價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前提環節,非物質文化綜合評價體系本身也是保護理論研究的組成部分,與其他方面的理論研究是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體系的建立也需要借鑒已有的理論研究成果,同時,綜合評價體系建立后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一步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提供更廣泛的視角及一定的理論基礎。

(三)提高保護及管理工作效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管理與保護實踐也是一項長期、繁重的工作,綜合評價體系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管理部門提供評定方法與依據,提高項目評審的科學性、通用性、可操作性及項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避免因為行政部門與專家間,或專家之間的認識不同而產生較大的差異。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的構想

評價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認識活動,傳統的以定性為主的評價模式方法簡單,操作方便,但主觀傾向明顯,評價結果缺乏可靠性。相比而言,現代評價模式綜合了數學、運籌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知

識與經驗,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并在各領域都有比較成熟的應用,例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科學的理論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價問題奠定堅實、科學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評價不僅僅是針對具體問題的多因素、多指標的“綜合”,也是對于保護工作不同階段的不同評價對象、不同評價內容、不同評價主體的多學科理論的“綜合”。無論評價目的與方法有何差異,現代綜合評價都遵循科學性、實用性、規范性、綜合性等共同原則,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復雜體系,還需根據其特點,在構建綜合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全面考慮,理清思路,建立整體框架。

(一)評價的組織與步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系著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因而需要官方設立專門的機構,組織各領域內的相關專家、學者、民間人士等,按照合理的組織結構,建立公正的評價程序。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保護工作的特點,評價程序應有計劃、有步驟進行:

(1)分類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涉及了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根據其形式特點設立了五個主要類別,此研究領域內的學者出于科學研究的目的也設立了各種分類。分類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途徑,不僅標識出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表現形態,也意味著它們有不同的內在特點與價值側重。例如:同時入選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陜北民歌”與“岐山空心掛面制作技藝”,它們都反映了一定地域內長期形成的習俗與生活方式,都具備一定的歷史價值,但“陜北民歌”更多體現的是地域人群的情感表達、交流方式,側重于藝術與社會學等人文價值,而“岐山空心掛面制作技藝”更多體現的是地方性的飲食習慣以及長期積累的制作經驗,側重于人對自然界產物的適應和改造經驗等科學性價值。所以,在評價過程中,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采用同樣的具體評價指標,正如我們不能將民歌與掛面放在一起比較孰優孰劣一樣,必須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進行一定的分類,區分其價值屬性與重要程度。具體分類方案需要結合綜合評價方法及指標體系的設計確定。

(2)分階段評價。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有豐富表現形態,但其本質是活態性的,是通過傳承人或群體延續下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只是宣傳、交流、利用等,更需要重點關注傳承人或群體的狀況及其所處環境,為其提供必要的資助與機遇。許多有重要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傳承人及群體的衰落而面臨瀕危的處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評價也不僅需要價值評定,還需要對其現存狀態作出評估,為保護項目的緊迫性及保護力度等方面的決策提供依據。價值評定與現存狀態評估的評價對象、評價目的不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評價在整體上需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價值評價,包含資料的真實性、價值屬性、重要程度的分類評定,評價對象為非物質文化本身;在第一階段確認了其真實性及價值后,對其現存狀態作出評估,評價對象為非物質文化現存狀況、傳承群體與其所處環境,即考察其瀕危程度。并綜合前兩階段評價結果,作出決策,明確需要保護的項目,并著手保護項目的申報、立項、加入不同保護名錄、開展保護實踐等工作。

此外,文化總是處于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文化之間的接觸與影響會導致不能明確預測的演變結果,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這種接觸與影響更加頻繁,保護工作本身也是人為的干預文化演變的過程,甚至評價過程中確立的指標體系也會對保護項目的申報產生導向性。所以,在保護措施開始實施后,需要對保護項目尤其是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監控,觀察和研究文化演變的機制,確認保護效果的優劣,驗證相關的理論研究與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及時總結經驗,定期以考察保護措施的效果及文化演變狀況為目的進行第三階段評價,當傳承群體等狀況變化較大時,可結合第二階段重新評價,并根據后兩階段評價結果,合理調整措施。甚至在保護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原因可能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嚴重破壞與變異,喪失原有價值,這就需要全面的重新評價乃至取消保護項目。

(二)評價方法的比較與選擇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有多種,其過程類似,例如明確評價目的,確認評價對象,選擇評價者,確定評價指標及權重系數,建立綜合評價模型等,但針對同樣的評價問題,不同的評價方法會得到不同的評價結果,甚至結果差異顯著。原因在于評價過程本身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例如指標選擇,評價主體差異,計算方法等,是一個復雜作用的體系,其機制還有待于相關學科進一步的研究與改進?!霸u價目的與方法的匹配是體現評價科學性的重點方面。正確理解和認識這一匹配關系是正確選擇評價方法的基本前提?!痹u價方法所提供的是分析與判斷的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評價目的,不同評價對象,因而需要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甚至需要混合幾種方法使用,以期獲得更準確合理的評價結果,即評價過程本身也是需要“設計”的,需要與相關專業人員配合,還需進行試驗與比較,擇優選用。根據選擇的相關評價方法的相應數學模型,可以將多個評價指標合成為最終評價值,用以評價對象間的比較和排序,結合現代的管理模式,建立規范性程序軟件,提高評審工作、項目管理的效率。

(三)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都是基于對指標的分析判斷,故而指標體系也有類似的共同準則,例如指標的獨立性、代表性、差異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評價體系涉及了價值評價、瀕危評價、保護評價等問題。對于類似于評價事物的價值屬性或價值大小問題,受評價主體自身及主體與對象關系的限制與影響,無法對評價對象提出較為明確清晰的普遍性標準,傳統模式主要依靠評價主體(專家)的經驗與綜合素養或結合簡單的影響因素,以定性為主。而僅依靠定性評價會因為評價主體的不同而產生較大差異,評價標準與結果大多為二元式判斷或簡單的等級式指標,缺乏科學性、可操作性及管理的效率,難以作出相對準確的決策。因而科學的評價既需要專家的鑒定意見,也需要在評價過程中,結合相關理論研究,根據對評價對象的全面綜合的分析,篩選可明確、客觀、適度反映其特點的量化指標,同時利用相關的統計數據,從而相對客觀地區分不同項目的重要程度,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在評價指標及其權重確立的過程中,需要咨詢相關領域的專家,由于各專家的專業背景存在差異,其意見會有不同程度的傾向性,甚至其個人影響力會左右最終結論,所以同樣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全面的統計各種觀點與意見,綜合考慮、協調。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眾的感受和影響是更加直接、深刻的,因而指標的設立也需要充分的調研,特別關注民眾意愿,并將其納入指標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整體框架構想如

四、結語

誠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4年關于全球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研討會中所提及的:全球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威脅、機遇、挑戰并存,將文化傳統及價值傳承給下一代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而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性的意識、專家群體、資金、保護經驗等條件是保護工作的最大障礙。

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實踐的檢驗,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對評價方法、指標體系等內容進行不斷地調整與完善,與相關理論研究相互促進,相互協調。整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很龐雜的體系,對于我們這樣受全球化沖擊很嚴重的發展中國家,更需要社會各方面人員與群體的共同努力與協調,逐步的積累經驗,尋求合理的模式與方法。保護工作不僅僅是將現存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也必然會促使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現象的產生,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未來的希望。

參考文獻:

[1]馮驥才,文化批評[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151-153.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5.

[3]于海廣,王巨山,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27-31.

[4]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77-80.

[5]申維辰,評價文化——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業評價研究[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34-42.

[6]劉啟波,周若祁,綠色住區綜合評價方法與設計準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42-47.

[7]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8.

[8]UNESCO.Globalization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UNESCO,2005.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評價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綜述
試論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小學教育的對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苗族鼓舞的傳承及發展探討
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安全綜合評價應用探究
基于熵權TOPSIS法對??谑嗅t療衛生服務質量的綜合評價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學英語寫作評價中的應用
鄭州市各縣(市)創新能力綜合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