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012-05-10 02:11蒙加茂
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 2012年3期
關鍵詞:因材施教

蒙加茂

摘要:教師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特點,以史明智。教學要還課堂于學生,因材施教,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地培養學生,能讓學生正確地掌握歷史、運用歷史。

關鍵詞:創新教育思想;還課堂于學生;因材施教;以史明智

我從教二十多年,教了十幾年的初中歷史,踏踏實實地經歷了應試教育的凄冷與火熱,也轟轟烈烈地嘗試了素質教育的辛酸與甘甜?;仡欉@段歷史,始終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始終在不斷探索和總結中改進自己。因為我們在為國家的興望和民族的振興培養新型的人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經,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教育無法停止的課題。下面結合自己這些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認識。

一、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做博學的偶像教師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老師要樹立起創新教育思想。傳統教育的老師奉行的是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模式,教學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傳授歷史知識上,而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只是停留在應付考試上。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沒有學習興趣,沒有求知欲,學生的創新思維受到極大的制約。創新教育,要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的,為此教師要探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未來的追求,著重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不僅包括學習能力,而且還包括創造和發展學習的能力。老師在歷史教學中應樹立起以創新為核心的思想,即創造教育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目標。

創新教學的思想不是說樹立就能樹立的,它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教師對歷史學科的充分認識和理解應用的基礎之上的。歷史貫穿于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能形成。因此,歷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學歷取得時的知識水平,也不能憑借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應對一切課堂教學,而要經常鉆研教材,以便“溫故而知新”。同時,還要經常了解史學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歷史學科和史學專著的高度來研究教材,而不能把自己的認知水平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學大綱、教本,理清線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識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居高臨下、旁征博引、厚積薄發和深入淺出,使課本知識簡約化、系統化和整體化。

二、以學生為主體,還課堂于學生

處在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網絡高速延展的今天,要求學生要不斷地自我超越,這已經是社會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權威型的課堂教學很顯然和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之間出現了脫節,一言堂灌注式的教學不利于存在著個性差異的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不利于現實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的發展。因為傳統的權威的一言堂,學生基本上是被教師看作是活的知識容器,教學活動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是被壓制的,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嚴重地制約和影響了學生創造思維和能力的有效發揮。同時,為了應付各種考試,教師千篇一律地役使學生按既定的軌道運行,最終學生就成了選定工廠的產品,也進一步泯滅了學生的想象和創新意識。由此,實施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素質教育必須首先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從教壇上走下來,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平等和諧關系,還課堂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和需求的不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教學實踐中踐行:一切為學生和學生的發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方法,創造促使學生自主的積極的活動情景,使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實現自我鍛煉和發展,不但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增長了才干,而且激發、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問是還課堂于學生最簡單也是最有成效的一個方法。讓學生多提問題,哪怕是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教師不急于否定,要正確引導,學生能否正確提出問題,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引導,提出問題的本身也蘊含著創造思維的火花,多給學生一些提問題的時間和機會,真正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天地,以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三、因材施教,加強學習方法的總結引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互動。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注意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的實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古語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方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自主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下水去游泳或拿著魚桿釣魚,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生在自己自主的活動中不但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在不斷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實踐中發展——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培養了自己的獨創精神和能力。學習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教師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心理變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新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最快最好地掌握新的學習方法,促進知識的強化和鞏固。

四、讀史使人明智,在比較和聯系中運用歷史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知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與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完成這一歷史運用的兩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較和聯系。關于比較,是歷史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不僅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辯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并能通過比較認識事物的本質。例如,通過比較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中國維新變法的內容,學生能從中國變法內容的不徹底認識到中國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和落后。關于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清知識點外,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縱向(或橫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而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對于學生正確地運用歷史知識指導現實社會的發展尤為重要。例如,將中國清末閉關鎖國的史實和今天的改革開放的成果聯系起來,就能讓學生對今天的偉大事業充滿信心,從而樹立起正確而遠大的理想。同時,運用比較和聯系更有利于對學生加強“以天下為已任”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進行忠于祖國,為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而不懈努力的愛國教育。

只有學生對歷史知識充分理解,并能以史明智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為新的時代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歡
因材施教
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初中數學隱性分層教學研究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淺談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因材施教
高中語文作文分層合作運營教學的實踐探索
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
對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
卷首語
因材施教的實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揚長避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