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2012-10-15 03:37賈秀險
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2年2期
關鍵詞: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賈秀險

關于高校培養人才的類型的探討已經夠多的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趨一致。有人認為,實用型人才培養是高職院校的任務,研究型人才培養是普通高校的任務;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實社會發展缺乏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精英”。而另一種相悖的觀點則是:滿足就業需求最缺乏的是動手能力強的“巧匠”。出于不同的人才培養目的,培養模式也涇渭分明:職業教育適用于實習實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適用于科學研究,互不涉足,以鄰為壑,各行其是。

為什么不從多樣化的角度來面對人才培養的觀點紛爭呢?

多樣化人才的培養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是同一個問題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無論是高職還是本科,無論是工科還是理科,無論是實訓還是科研,都需要把理論素養與應用能力結合起來考慮,都應該與社會的需求、發展的規則聯系起來操作,都應該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這種理念指引下,思路才會開闊,模式才會靈活,目標才會清晰,效果才會良好。一批開放式、分層次的多樣化培養模式才會順勢而構建;一代創新型、復合型的多樣化人才才會應運而造就。

摘要: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內部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然結果。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個性發展為原則,以開放式教育體系為前提,以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為依托;實行分類培養,注重個性發展與復合型人才培養;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創新激勵機制;打破封閉模式,創設開放式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多樣化評價標準和高水準質量保障體系,以實現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056-03

一、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1.市場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

從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連續擴招,招生人數急劇上升。截止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6.5%。與之對應,高校畢業生人數2009年已高達610萬,并以每年將近30%的速度增長。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階段。大眾化教育期間,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職業類型的擴充與崗位種類的增多,對人才的需求變為多樣化、多層次、多規格。從宏觀上講,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成為市場經濟發展和大眾化教育階段的必然要求和顯著特點。

2.高校內部系統結構改革的必然

從微觀上講,高校內部系統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和劃一性滯后于經濟發展需求,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成為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校系統結構轉向由不同規模、層次、學科結構和辦學形式構成,由單一性向多樣化發展,是構建創新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基礎和必然條件。

二、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及條件

1.素質教育與個性化發展

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素質教育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高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用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發展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用新的素質教育人才觀和質量觀改造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改造和優化專業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用新的素質教育“內化觀”和“發展觀”改造課堂教學和方法;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方法教育作補充,促進學生創新;素質教育還強調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樹立“知識傳授、知識創新、知識物化一體”的現代大學職能觀,以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相統一為核心的現代大學人才觀和人才評價標準,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現代大學發展觀,面向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大學服務觀。

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注重個性化發展為原則。注重個性發展涵義有三層:①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與教學組織更能體現學生個體差異和具體要求,實施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展。②進一步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增加教學與管理的柔性與靈活性,調動學生主動性。③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興趣愛好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自主設計發展方向。

2.開放式教育體系

“蘇聯模式”與“解放區模式”是影響當前中國大陸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傳統”。其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但“蘇聯模式”講求“專業對口”的專業設置與運行機制,“解放區模式”追求集中統一的教學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延緩了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因此,建立開放式、一體化教育體系成為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前提。

3.評價與質量保障體系

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所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和行動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要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瘪R丁·特羅指出“大眾型的高等教育系統是多樣的,因此的社會功能、標準等也是多樣性的?!迸隧淌谝舱J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前提是多樣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樣化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從而也應當有多樣化的教育質量標準?!毙聲r期高等教育質量觀,是著眼于個體在原有基礎上知識結構、文化價值觀、理解和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提高的相對質量觀。是為了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保護和發展學生個性與差異的多元質量觀。因此,建立不同的質量標準體系,對學術研究型、應用開發型、經營管理型、復合交叉型和高職技術型等不同層次與類別的人才培養進行評價是關鍵。

多樣化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體系是由教學指揮、教學運行、教學評估、教學信息管理與質量監控四個子系統組成的。四個體系的配合與協調是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有力后盾。

三、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設定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教學和管理應具有一定彈性,確保異質、多元的人才目標和規格得到制度保障。

1.實行分類培養,注重個性發展與復合型人才培養

分類培養方式是因材施教、落實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采用“平臺+模塊”的結構形式,建立分類人才培養方案?!捌脚_”指全校公共必修課體系和學科基礎課體系;“模塊”指專業基礎課體系、專業課體系、專業選修課體系和全校公共選修課體系,模塊類別按課程性質或功能劃分。學生在學習全校公共課、學科基礎課等平臺課程基礎上,選修不同的課程模塊進入不同專業。專業選修課開設數量至少應達到應修課程的兩倍。在教學中,注重貫徹“分類培養”原則,針對不同專業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和進度。

在賦予學生適度選擇空間和構建合理知識結構兩個維度上加強建設,建立剛柔并濟的彈性教學管理制度和良性的教學運行機制。建立一年內兩次畢業、兩次授予學位的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在學制規定年限前或推后四年內畢業。推行“平臺”招生和教學制度。1~2年內不分專業,待基本修讀完全校公共必修課和學科基礎課后,依照學分績點和個人意愿自主選擇專業或轉平臺和轉專業。

完善主輔修制,打造全能、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雙學位、雙專業和輔修專業機會。學生除主修一個專業外,通過選修或輔修可獲得第二、第三專業主干學科基本知識,具有兩門學科以上知識與技能,成為既懂專業技術又懂經濟和現代管理、具有市場經濟頭腦和國際貿易知識、并掌握外語工具的復合型、多功能型人才能。

2.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創新激勵機制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多樣化辦學實踐,著力培養“三種能力”,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實踐教學設計上,突出創新性和應用性。增設創新學分和職業技能學分,延長實踐時間,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建立院校兩級實驗教學體系,保障實驗教學。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優勢和特色,把實驗、實習與生產相結合,把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貫穿于培養方案始終。

將舉辦院校、省、國家各級各種競賽、參與導師科研及國際合作項目等途徑作為激勵機制,通過課內外兩個課堂、理論和實踐兩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打破封閉模式,創設開放式教育體系

深入推進校際、區際、國際合作,豐富人才培養模式,增強教育體系的開放性。通過與校際、區際、國際院校資源共享、學分互認、師資互聘關系,實現合作與交流。開設校際課程,實施通識課程,規范跨校選課管理,聯合編寫教材,共建實驗室,建立以科研為基礎的合作培養模式。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際合作,創造條件引進國外師資,接收留學生,與港澳大學和國外大學建立“2+2”、“4+0”聯合培養或其他交流合作學習方式等,構建外向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4.建立和完善多樣化的評價標準和高水準的質量保障體系

(1)評價范圍全面化。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評價依賴于外部評估,必須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社會機構、用人單位、畢業生、公眾與輿論等外部機構的監督、審核和評價;同時也依托于內部評估,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系統的、可操作的、全面的評估指標體系,主要集中于對作為辦學實體的院系教學水平的評估上,面向全校進行綜合性的教師教學水平、課堂教學質量、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畢業設計、學位授予質量等評估。

(2)評價手段創新化。高校應創新評價手段,探索建立包括專家信息子系統、師生信息子系統和用人單位反饋子系統的教學信息管理與質量監控系統。專家信息子系統主要通過檢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教學環節,收集靜態和動態教學信息;學生信息子系統主要通過學生反饋教、學、管三方面信息;教師信息子系統主要反饋學生學習信息;用人單位反饋子系統主要反饋畢業生工作能力與德才素質以及畢業生對學校教學改革的建議。多種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學決策指揮系統,為管理決策和改進教學管理提供可靠依據。

(3)評價標準多樣化。多樣化質量評價標準要求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個性與共性相統一,形成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相呼應,“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對“知識”層面的評價,主要以多媒體、網絡等先進手段為依托,以考試形式、方法、手段改革為推動,創新考核形式:對必修課程實行“自考課程認定”、“一紙開卷考試”,對選修課程,嘗試“自組卷考試”、“論文(設計)替代”、“實作考試”等多種方式改革。對“能力”層面的評價,堅持“一點突破,全面開花”的方針,獎勵在第二、三課堂活動中獲優異成績的學生,甚至采取抵沖課程學分或納入總學分的辦法激勵學生展示個性才能。對“素質”層面的評價,實行非量化評價,不以知識多少、能力高低評價結果,可采取文理互選課程、開設心理輔導等素質教育課程等方式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教育質量觀[J].中國高教研究,2000,(1).

[2]徐玲平,田靜萍.高等院校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J].教書育人,2007,(5).

[3]袁世鷹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3,(3).

猜你喜歡
創新型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天津推出創新型企業領軍計劃
物理復習課堂中復習內容的設計*
美國化學課堂多樣化學習評價方式帶來的新思路
校企合作下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數學問題解答方法多樣化探討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