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探究

2015-01-17 23:20林霄
學理論·上 2015年12期
關鍵詞:社會責任感自媒體大學生

林霄

摘 要:自媒體的興起,推動和促進了網絡教育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提供了新途徑和新渠道,給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诖?,須充分認識自媒體的特點,并就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隊伍建設、大學生素養培養及教育形式的轉換等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4-0194-03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內在、靜態的心理狀態、自覺意識、情感體驗或素質,更是一種基于心理過程的外在、動態的社會責任行動;是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和特殊情感認同,更是對社會責任的堅決態度及負責的行動,是大學生社會責任認知、社會責任認同和社會責任行動的有機統一體[1]。簡而言之,就是大學生對自身、家庭、社會、國家的自覺意識和對應承擔責任的義務。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國家的要求、社會的需要,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培養國之棟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時代,更需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自媒體的內涵

“自媒體”(We Media) 的定義由美國媒體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共同提出:“We Media ”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解釋說來,自媒體的主體是人,人人都是信息、新聞的傳播者;依托信息科技高度的交互性、自主性的信息傳播技術快速發展[2]。自媒體作為經濟全球化孕育下最受大眾青睞的科技產物之一,其自身多元化、草根化、開放性、交互性、隱匿性、平等性和“去中心化”等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著當代人渴望自由、平等、多元、多面的互動交流需求,是大眾自覺意識的表現。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其中使用即時通信的網民規模達5.88億,使用率為90.6%,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歲人群;報告指出有53.1%的網民認為自身依賴互聯網,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網民以63.9%的高認同比位居第一。自媒體已滲透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年學生中有極高的普及率和使用率及用戶黏度。

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大學生作為自媒體平臺占比較高的使用群體,自媒體平臺改變了其生活、學習、工作和思維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自媒體環境下,言行相對自主、開放和隱蔽,一些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隱患也日漸凸顯,并沖擊著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如何應對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成為新時期教育的重點。

1.不同意識形態的價值博弈

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信息傳播的無國界對接,不同文化相互交織、沖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西方敵對勢力搶奪互聯網話語體系的主導權,將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通過網絡媒介肆意傳播,意圖侵蝕消解我國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達到壟斷全球互聯網輿論的目的,給我國的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正處于成長與變化的重要時期,其立場、認知與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不成熟,對自媒體時代多元價值觀念的判斷能力較弱,加之部分大學生存在從眾性與盲目性,極易被自媒體信息中夾雜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所侵蝕,淡化自身社會主義的優越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陷入價值認同困境,在困惑中,易將自身錯誤的價值認同觀念借由自媒體傳播給他人,形成惡性循環。這種價值觀認同的“缺失”,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同與養成,甚至會給國家的安定團結帶來隱患。因此,高校應通過發展主流價值認同來引領、整合、推動社會責任感教育,圍繞“社會責任感”的價值教育,使社會責任感教育成為師生間尋求價值認同、構筑價值共識的過程[3]。

2.自媒體環境失范問題

自媒體構筑了開放性的社會話語系統及話語空間。在自由、開放、無約束的大環境下,不論是民間話語還是主流話語,無論在民間輿論場或主流輿論場,自由意志在相互碰撞、融合,激發思想觀念新火花的同時,也帶來諸如低俗、暴力、色情、虛假、反社會、反道德等內容的話語失范問題。

由于互聯網環境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政府及職能部門監管不全,網絡話語失范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自媒體獨特的隱蔽性、匿名性、免責性等特點,使部分用戶將平日無法釋放的壓力宣泄于自媒體平臺,或夸大其詞,或刻意營造網絡謠言,各種負面情緒或謠言容易蔓延,因此,自媒體環境更凸顯了規范監管不力這一突出問題。大學生作為人格趨于成熟的“半社會人”,甄別能力有限,易盲目相信或投入他人謠言推波助瀾而不自知,潛移默化中降低了個人社會責任感及道德標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來自學業、未來職業規劃、情感交流等諸多方面的壓力,使大學生有很強的同理心,抗壓能力弱,他人在網絡上宣泄的負面壓力易使其陷入消極、頹廢的情緒中,若長期被負面情緒包圍,極易迷失自我,失去對自身、家庭以及社會的信心及責任心,失去對社會責任的堅定立場,將無法承擔社會責任。

3.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地位的消解

傳統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模式,多是教育者向學生單向灌輸主流的教育理念,內容多以教育者的視角解讀,在教育主陣地有著強大的主流道德觀念及輿論優勢。但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話語嚴肅且說教意味濃厚,教育內容和形式多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學生學習興致不高;大學生相對差異化、分散化的看法在主流思想的浪潮中易被忽視,學生自身個性及特點易被埋沒,教育收效不明顯。自媒體打破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權威性地位,自由、生動、快速、無障礙、無時空界限的傳播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內容,賦予了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權利,提供了反復學習教育課程的技術支持,提供了即時反饋、交流學習的平臺,開創了學習進度動態化的網絡模式,滿足了大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加強了大學生交流溝通的訴求,釋放了大學生的選擇空間,充分給予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極大激發了大學生的熱情,網絡化教育模式正日益受到學生的青睞,消解了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影響力。

三、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責任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渠道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詮釋是國家、社會和公民應該承擔的責任,核心是培養公民的責任感和道德觀。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和情感,調節人的思想與行為,固化成為個人實踐活動的“方向盤”和“指南針”,牽引著現實的主觀改造和客觀改造活動[4]。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契合,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保障和實踐伙伴。而互聯網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提供更廣泛、快速、更強大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可以說,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渠道和新嘗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價值追求,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承擔著“引領大學生價值觀念健康發展”的時代重任。其科學性要求社會責任感教育遵循事物客觀發展之規律,以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舍棄陳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吸納多元化教學成果,契合時代之發展和民族精神,牢固樹立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開創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模式。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在現階段能解決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存在的問題。自媒體自身開放性、交互性、自由化等特點,加速了知識傳播的寬度、深度及廣度,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課堂教育延伸至互聯網,加強各校大學生間的交流,通過線上線下的評價體系,給予大學生自身更客觀,更多元的分析評價。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要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為大學生豐富和擴充知識體系搭建了一個網絡平臺,更滿足其作為“半社會人”了解社會資訊的訴求,為日后融入社會群體積累寶貴經驗。另一方面,自媒體時代下,開拓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新領域,打破原有教育界限的桎梏,為大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提供技術支持,實現個性化學習,保證了學習的成效。

四、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突破

自媒體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大學生較依賴的媒介載體,其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提供新視角,也帶來新的改革路徑。

1.自媒體時代教育隊伍素質的提升

自媒體時代,急需打造一批責任意識強、熟悉自媒體、善于利用自媒體進行宣傳和教學的高素質教育工作者,引導大學生群體走上互聯網道德教育之路。

第一,培養與深化隊伍的自媒體認知。因教育者對自媒體的認知良莠不齊,高校應積極開展培訓,普及自媒體相關知識和技能,聯動自媒體相關企業,熟悉自媒體運作方式及未來發展趨勢,培養自媒體環境下教育工作者的前瞻性思維方式和網絡教育意識的敏感度,系統拓展社會責任感教育認知,激發教育隊伍的潛能和興趣,達到提升隊伍自媒體化的目的。

第二,鼓勵與創建隊伍自媒體化。高校應大力支持教育工作者開通自媒體平臺,親身體驗、熟知自媒體,借自媒體整合教育資源,創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內容,填補網絡社會責任感教育空白、搶占自媒體平臺教育陣地,為教育發聲。

第三,明確與強化隊伍角色。自媒體時代下教育工作者兼具多元化和跨領域性的特點,只有明確的工作角色,才能有效避免片面看待教育使命和教育內容等問題。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扎實推進工作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各大新興媒體的操作技巧,洞悉自媒體發展趨向,強化自媒體環境下的教育意識,培養靈活應對網絡突發事件的能力,調整和引導高校社會責任感教育動態化、常態化發展。

2.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自媒體素養的突破

所謂自媒體時代大學生自媒體素養,是指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對于自媒體所具有的獲取、解釋、分析、評估、使用和創造的能力,是自媒體時代語境下對大學生提出的教育要求,是衡量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內在素養修煉的重要標準。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大學生的媒體素養仍處于自發狀態,且存在基礎性缺失,自媒體環境下一些不良因素對大學生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唯有不斷突破和創新,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第一, 吸收與內化自媒體知識的突破。隨著技術革新,自媒體不斷推陳出新,要求大學生不僅熟知自媒體類型、性質、特點、用途等,更應深入了解信息自身的價值取向,科學把握自媒體發展動向,從紛繁復雜的信息表象中獲取真實的信息內涵,實現自媒體的傳播信息到自我素質提升的內化[5];社會責任感教育作為包含國家、集體、家庭和自我責任感四要素的有機整體,體現了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然而自媒體時代充斥著碎片化信息,不少大學生養成依靠直覺和聯想的跳躍性閱讀和思考的方式,削弱了自身思維的條理性、連貫性、深刻性與系統性。無形中形成了受教育者思維方式跳躍性、連貫性差與教育內容完整性、系統性間的矛盾。高校作為學生系統學習知識的場所,應結合自媒體的特性,開展靈活多樣的自媒體能力課程培養模式,組建專業隊伍適時洞察自媒體技術發展動態,并運用自媒體平臺開展主題教育,提升大學生網絡環境下的自我素養。

第二, 接納與構建自媒體價值觀教育的突破。自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呈多元化、低可信度、“去中心化”、復雜多樣等特點,分散著大眾對傳統價值體系的關注度,消解著傳統意義上的權威,沖擊著正統價值觀念,促使“無核化”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凸顯。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慮自媒體自身特點,判斷信息傳播的價值取向,把握大學生自媒體素養的核心,重點培養大學生解讀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其面對紛繁復雜的自媒體環境時,仍能做出公正、客觀的信息價值判斷,明確信息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取向。

第三, 改造與創新自媒體技術能力的突破。自媒體雙向交互模式,突破傳統單向性傳播模式的界限,使人人都可能成為傳者和受者,大學生群體往往習慣利用自媒體抒發己見、傳播思想。需要大學生提高利用自媒體技術的能力,獲取、加工、處理信息,并參與自媒體傳播,切實提升其在自媒體環境下的地位及作用,為日后把握、利用自媒體動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教育者應善于利用自媒體平臺向大學生傳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分享我國傳統文化,促進教育陣地自媒體傳播動態化、常態化。加強自媒體的監管體系,在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下結合實際,創立專門機構、掌握先進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實現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專業化、規范化。

第四,顛覆與重塑自媒體內容方式教育的突破。自媒體自身便捷化、多元化、開放性的裂變傳播模式極大程度節省了參與者接收傳達訊息的成本,其自身虛擬性、無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一定程度上使參與者在互聯網環境擁有隱瞞、虛構自身身份,擺脫現實約束力、網絡行為自由化的權利。低成本、低約束、高能效的傳播能力,使自媒體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同時,也帶來信息可信度低、網絡參與者心理隱疾等問題。因而發展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必須從內容到形式上與時代同步,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提升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接受能力;積極應對網絡環境下的種種弊端,正確引導社會責任感教育發展;加強對大學生的關愛和心理撫慰,借助不同形式的溝通,緩解和解決因對網絡的過度依賴而產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問題;開展自媒體環境下如心理知識推送、心理交流互動等形式多樣的教育工作,疏導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

3.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形式的轉換

當今社會,自媒體環境離不開社會責任感教育,而發展社會責任感教育也一樣離不開自媒體平臺,但目前,社會責任感教育不能完全駕馭自媒體平臺為其所用。因而如何開展切實可行的教育形式轉換,是有效教育的關鍵。

第一,教育話語生活化。傳統社會責任感教育傳達的內容,多來自書籍文刊,表述形式文本化、語言凝練但略顯晦澀,不具備生活化氣息。自媒體環境下的話語形式自由且富于生活化,文本話語在自媒體語境下不具備競爭優勢,需轉變話語形式以滿足教育對象的實際需求。利用生活化語言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發揮責任教育導向功能,幫助大學生全面、深刻、自主地掌握自媒體環境下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提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成效,切實幫助大學生甄別自媒體平臺中紛繁復雜的信息內容,升華其道德標準;教育者在自媒體平臺發表如“心靈雞湯”等,題材貼近生活的感悟與思考,透過富有感染力的生活點滴向大學生展示社會責任感教育,引起共鳴,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第二,教育對話平等化??萍嫉陌l展帶動傳播方式改變,自媒體時代,多視角、多觀點、多立場并存的傳播特點,實現了使用者自媒體環境下的平等化,帶動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群體由傳統“師尊重教,師道尊嚴”的教育理念向師生平等交流的方向轉變,促使傳統教育單向輸送的教育形式向教育主客體雙向互動轉變。教育工作者應舍棄“唯師尊”的習慣定位,明確師生關系平等化,釋放教育工作中的絕對控制權,鼓勵學生自主性發揮,促進師生交流溝通平等化,創建師生平等交流的自媒體平臺,在交流中促進大學生對自我社會責任感的新認知。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應建立平等對話制度,凈化學校自媒體交流環境,規范教育主客體交流行為,營造相對自由的教育氛圍,促進師生間、學生間、老師間的平等交流,為即時了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發展現狀提供了可能。針對大學生反饋的問題,及時予以處理,為高校搶占網絡輿論陣地、推動自媒體環境良性發展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魏進平,馮石崗.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機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2]丁凱,曹石亞.自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網絡交流新特點與高校宣教網絡的優化[J].江淮論壇,2014(5).

[3]劉小蘭,楊立國.新媒體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探究[J].教育,2015(7).

[4]唐亞陽.楊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6).

[5]張泰來.新媒體素養: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版,2010(1).

[6]陳志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社會責任感自媒體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問題對策
基于大眾文化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途徑研究
淺談化學教學中德育思想的滲透
建筑師的社會責任感
自媒體時代慕課對民辦院校高等化學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全民記者團”:濟南電視臺與“百姓記者”的“握手”實踐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