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語文教育思想的現實意蘊

2015-01-26 11:40董春華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1期
關鍵詞:教科書陶行知識字

陶行知是民國時期眾多教育改革家的先行者,他對語文教育研究涉及廣泛,在語文課程目標、識字閱讀寫作教學、教科書選文標準、生活課程體系方面都有其獨到的見解和實踐,時至今天仍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輝,為當今的語文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

陶行知 ?生活教育思想 ?語文教學

視教育為快樂事業的陶行知,視教育為畢生追求的陶行知,視教育為最有可為之事的陶行知,以追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體制為己任,畢生追求實現正義與自由的教育理想王國。其師范教育、鄉村教育、職業教育、幼兒教育的理念已為大家所熟知,鮮有人論及陶行知對語文教育的獨到見解和實踐。本文以陶行知生活語文教育思想為切入點,闡述其在識字閱讀寫作、語文教育目標和教科書選文等方面對當代語文教育的現實意義與啟迪。

一、陶行知語文教育思想核心理論——生活教育

1.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受到杜威實驗主義兒童中心論的影響,回國以后深入思考積極實踐,基于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鲝?。他指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睘樯罱逃贫宋鍌€目標:提倡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人生存的前提是具備健康的身心,人生活的基礎是積極的勞動獲得,人學習知識要采用科學的態度,人的高級追求是詩意地看待生活,人生活的最高階段是創造性改造生活。陶行知以人的生活發展階段展現了不同階段生活與教育的關系。這是尊重生命個體、尊重生活本源的教育理念,是與新時代新課程相統一的教育理念??偠灾?,生活提供給人生教育不竭的教育資源,培養優秀的人才、能夠更好地生活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理想。以生活為教育本源是終身教育永恒不變的內容,為了更好地生活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將“教授法”一律改為“教學法”。他提出:“教學做是一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痹趯嵺`中出真知。例如:種田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在水里學,在水里教。一切生活的教學都要如此。實踐教學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內容,實踐是生活教育的必由之路。既然“做”是核心,那么如何“做”呢?當然不是盲目地做,不是隨心所欲地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勞力而不勞心,是只做而不思考,更不用說有創新的想法了;勞心而不勞力,只會停留在想法層面,不能得到驗證。所以,只勞力或是只勞心,都不是陶行知眼里真正的“做”,他主張“在勞力上勞心”。是先有生活后有思考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告知我們要體味生活,關注自然,才能創造和諧社會。真正的實踐是在生活實踐基礎上的思考與創造,是用實踐中獲取的智慧反過來指導生活。教育的可行之法是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唯有培養出重視實踐的人才,才能夠征服自然,“天人合一”,營造和諧社會。

二、陶行知語文教育思想的現實意蘊

1.識字閱讀寫作——生活語文教育的主體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推行平民教育,想以此實現正義與自由的教育理想,而平民教育最主要的內容是普及識字。對于識字教學,他非常重視識字教材的編寫,并最先提出了識字教材編寫的檢測原則,即“拿幾百萬字的書來檢測,看哪一個字發現次數最多?其最多者為需要,其次多數發現者乃是次要”。編選最常用的字作為識字教材的主體,并在陳鶴琴先生《字匯》的基礎上,親自編輯了《平民千字課》和《老少通千字課》。上至六七十歲的老者,下至六七歲的孩童都是平民教育的教學對象。他還研究規定了課時和教具,以《千字課》為例,全書共96課,要求用96天完成,每天學習一小時。要求采用幻燈和掛圖等輔助教具。不僅如此,他還重視識字普及的成效,設立了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平民問字處。他事事躬親,從教材編寫到課時教具,再到推行機構的輔助,他甚至想到平民識字后,應讓其真正體會到識字讀書的樂趣,號召同道之人編寫《平民周刊》、《平民叢書》、《平民職業小叢書》,旨在讓剛剛識字的人可以讀懂簡易的文章。我們在偏遠農村推行掃除文盲和半文盲的教育實踐和陶行知一體化的平民教育,都是在追求人人識字、家家讀書、個個明理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批判了傳統教育書本中心和教師權威中心論,認為傳統教育“看不起小孩子”,或是“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用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拿大人的標準強加給孩子,把大人理想當成孩子的理想,“小孩子沒有地位”,沒有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思考?,F實生活中,多少家長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家長本身不了解語文學習的本質,讓孩子閱讀,只讓孩子以考試為目的去閱讀,卻從不引導孩子體會閱讀的樂趣和真諦;讓孩子寫作,只關注應試作文技巧,從不引導孩子“言為心聲”,觀察自己真實的生活,傾吐自己真實的想法。這也正是當今語文教育的缺失。陶行知提出“兒童的生活才是兒童的教育,要從成人的殘酷里把兒童解放出來”,不僅在民國時期極具教育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就是在普遍重視教育的今天,仍然閃現著思想的火花,照亮獨具中國特色的教育之路。我們的語文教學要以我們自己的生活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資源的大寶庫,在生活中學語文。

陶行知倡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寫日記,日記是每一個人一天心靈的寫真,是學做文章的最好方法。每天不同的生活便是寫作的源泉,寫日記便“自然產生出活的文章”。做教師的“要做些兒童文學給兒童看,做些民眾文學給民眾看”。當教師的要積累生活,所謂“身教重于言教”,今天我們也在倡導教師寫“下水文”,給學生樹立模仿學習的典范。陶行知鼓勵教師每天寫日記,把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手所寫的文章發表出來。教師關注生活,以生活為源泉進行寫作,才能夠做好“先生”。他倡導師生共同擷取生活的“活水”,用“活”的文字,寫“活”的文章。當下我們作文教學過于重視寫作技巧的學習,脫離生活的實際,憑空臆造,最缺乏的就是對生活的思考和源于生活的寫作。作文與生活相聯系,是解決學生作文假大空的唯一方法,作文與生活相結合,必然賦予文章新的時代內涵。endprint

2.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生活語文教育的載體

民國時期陶行知就對教科書的選文標準提出質疑。提出中國的教科書還是以文字為核心,封建時代和民國時期都是以認字和認句為中心。從前教科書的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民國教科書的文字是依著三民主義的宗旨。但教科書僅僅是教識民權的字,不教如何拿民權;教讀民主的書,不教如何做民主的事。教科書雖以文字為中心,卻沒有把最好的文字收進去。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課僅教幾個字,僅傳授一點零碎的知識。學生讀了一課就再無興趣,沒有進一步的課外閱讀做引導。教科書文字中心之過在于以文字當教育,以為文字之外別無教育。陶行知對教科書一針見血的批判不僅適用于其生活的年代,縱然時光斗轉,今天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學生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教師機械地引導學生如何準確地抓住標準答案,分數成為了孩子的唯一評價標準,以及教師的唯一評價標準。

陶行知倡導“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一句話,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作指導,以整個生活系統為中心,組成一個生活指導用書系統。他提出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要拿生活為中心,讓文字為生活服務,教科書應該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這才能稱之為教課書。生活教育是通過各種生活課程來完成的,生活的系列課程大致分為五類:健康生活、勞動生活、科學生活、藝術生活、社會改造生活。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我國最早的校本課程體系。他的生活課程體系為建國以后的學校課程設置提供了參考樣本,為今天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

教科書內容的選擇要依托三種標準來衡量:要有引導人動作(行動)的力量;要有引導人思想(思考)的力量;要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創新)的力量。這與我們當今社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宗旨確實有著驚人的一致。讓閱讀與生活緊密相連,對于課外閱讀指導產生新的理解,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不僅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探險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指導;讀《少年維特之煩惱》,不只是一部描寫情感的小說,更是一部青少年戀愛指導書;讀法布爾的《昆蟲記》,更要增加孩子親近自然和昆蟲的機會。教師要體察名著閱讀與生活的關系,挖掘文學作品中的積極要素,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地思考問題。

3.健全人格的培育——生活語文教育的目標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培養,各門學科的設置目標就是培養為現代社會發展服務的合格人才。所以,語文學科作為各個學科的基礎學科,是“人”的培養最重要的載體。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目標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绷己脗€性和健全人格是一個寬泛的表述,在具體語文教學中由教師體會、理解和把握。而當前的應試教育下,語文課程更多地是對于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忽視了個性和人格的詮釋與評價,或者說是很難用考試的形式來進行評價。陶行知的辦學旨趣在今天仍值得我們揣摩和學習。他提出:“教師的一部分生活也是學生,教師和學生都要負學問的責任。做學問最忌的是玄想,武斷,盡信書,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們要極力地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試驗,實證,推想,會通,分析,正確,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焙喲灾?,教師和學生要有科學的精神。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是物質環境當中的人。對于四周的環境,最忌是茍安,同流合污,聽天由命,不了了之。他倡導師生成為“有進取性的人,對于環境總想加以改造。我們應該秉著美術的精神,去運用科學發明的結果,來支配環境,使他們現出和諧的氣象。我們要欣賞性地改造環境,要有美術的精神”。無論是惡劣環境還是優越環境,我們不僅是物質環境當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做人中人最要緊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計和耐勞的體魄。無論世事變遷,終要有大丈夫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目標明確清晰,研究知識和學問,就要讓學生會觀察、會提問,勇于求證和實踐,鍛煉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態度。我們三維目標之“知識和能力”在陶行知的教育理想中更具體更有指向性。我們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和繼承,最為重要的是具備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積極實證的精神,這才真正詮釋了我們課程目標的“良好個性”理念。對于“三維目標”之“過程與方法”,陶行知更是詩意地理解為是要欣賞性地改造,是運用知識來改造環境,是追求和諧的氣象。在20世紀初就進行了很好的解讀?!扒楦袘B度價值觀”在陶行知的目標中更顯示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他提出了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應具備“大丈夫的精神”,是不屈服的意志,是獨立的思想,是民族的氣節,是耐勞的體魄,是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大公無私的容量。這樣的情感培養目標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更易使教師在教學中提煉和升華,這樣的表述會讓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心中升騰起浩然的民族正氣。

另外,陶行知提出了“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的生活教育讀書法。他認為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一樣,都是給人用的。讀書是形式,其終極目的是用書。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書才是值得閱讀的好書。他倡導辯證地看待書中內容。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睍豢梢匀?,有疑問的地方就要質疑提問思考。傳統教育教學生讀死書,死讀書,抹殺了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生活教育教學生學做人,教學生學會生活。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讀活書,活讀書,讓讀書時刻與我們相伴,與我們的生活相伴吧。

————————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董春華(1971-),女,遼寧鞍山人,遼寧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 張茂林】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科書陶行知識字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我們的100期紀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錄
識字
識字兒歌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識字謎語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陶行知生活力專題研究的形成及其發展趨勢
陶行知的賞識教育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