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心理活動課融入品德教育的研究

2016-01-15 21:18田光華
關鍵詞:品德教育融入

田光華

摘 要: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原則,心理活動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專門課程,在開發潛能,促進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同時,在實施環節,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中,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中達到了塑造學生心理、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達到了育德之功效。

關鍵詞:小學心理活動課 品德教育 融入

一、問題的提出

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是指中小學各學科要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學科教學是中小學校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小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要活動是課堂教學,學生在學習期間的全面發展主要是在各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是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的必然要求。

心理活動課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擇業輔導為主要內容,通過情景體驗、角色扮演、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的系列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觀念,樹立理性的價值觀,增強其情緒調控能力和耐挫能力,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活動課程。它是一門新興的、開放性的不斷發展的門類。

在小學,很多學校已經將心理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課表,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培養、訓練,使學生心理品質受到實際鍛煉和切實提高。遵循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原則,心理活動課在承擔著幫助學生健康地發展,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培養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健康情緒等的同時,也擔負著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這種任務是隱性的,潤物細無聲的。那么如何在有效完成心理活動課任務的同時加強或有效地融入品德教育呢?筆者結合實際談談我們的實踐與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對品德概念的認識

品德是道德品質這一倫理學概念的俗稱,也可叫做德性。所謂品德,是指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

人的品德與道德行為是密切聯系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為總是以一定的品德為基礎的,而人們的品德又總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為體現出來的。道德行為是品德的基礎。沒有一定的道德行為積累,就不可能形成品德,道德行為是品德的客觀內容,品德是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心理活動課因其內容的豐富性、活動形式的多樣性為其融入品德教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2.對心理活動課的認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兩個階段,一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階段,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是非、羞恥的觀念,成年人逐漸告訴他什么是美的、丑的、對的、錯的。他在做某事時,做得好就獲得鼓勵,做得不好就會受批評,這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強化過程。另一種是學習,是從父母、大眾傳播、同齡伙伴中學習,形成道德品質的過程。當孩子長大,他會把成人灌輸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的規范來評價自己的行為。再后來他就能用這些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能夠自律了??鬃诱f:“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少年時期通過教育培養的良好心理品質,猶如天生自然一樣。這就決定了開展小學生心理活動課的必要性。

小學心理活動課是指按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培養、訓練,使學生心理品質受到實際鍛煉并得到切實提高的課程。 它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以正面教育為主的活動課程,輔導目標重在發展、預防。

心理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目的專一。心理活動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學會調適自己的情緒。第二,以學生活動為主。強調的是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進行體驗、感受,以提高心理素質。第三,有一定的系統性。作為一門課程,心理活動課有自身的目標、計劃和固定的內容,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活動。

三、發揮課堂教學優勢,從實施途徑上融入品德教育

利用心理活動課學科特有的優勢,我們從途徑層面上進行了嘗試與實踐。

(一) 以內容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為全體學生服務,要能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體的和諧發展。

小學心理活動課主要以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擇業輔導為主要內容。而按照《小學德育綱要》內容,在小學德育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礎。為此,為了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同時也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我們要求教師在設計活動內容時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共同需要及共性問題,同時要體現出階段性特點,符合其心理發展規律。如一、二年級活動應突出學校適應和學習興趣培養;三、四年級則突出學習習慣養成和人際交往;五、六年級突出情緒、品德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從內容上,兩者本身就有相互交叉的部分,比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和品格等內容就具有一致性。這些內容既是心理活動課應該完成的,同時也是德育目標要求小學階段應讓學生努力做到的。

有效內容的選擇與落實,不僅促進了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個性的培養和塑造,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品德,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二) 以環節結構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家杜威認為,兒童的成長就是個體的經驗由變壞變好的過程。學生的自我體驗包括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動體驗。這些自我體驗可以通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創設一定的情景,營造一定的氛圍來實現。為了有效地實現活動目標,我們要求心理教師在每一節課環節結構的設計上通過“活動區、明理區、互動區、實踐區”的結構形式,來有效地完成活動目標的。

1.活動區:通過小游戲等活動的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體驗到某些情感或理解某些道理;設計或創造出學生生活中某種情景和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此情此景中親身體驗、表明態度,從而得到某種認識、啟示和教育,改變態度和行為。

2.明理區:通常是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加以引導, 讓學生充分感悟。體驗與感悟是心理課常用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達到育人的作用,學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時,自我認識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如針對有的小學生在公共汽車上大聲喧嘩,旁若無人;有的小學生在公共綠地摘花摘葉,亂扔垃圾;有的小學生在廣場路邊胡亂擁擠,不守秩序;有的小學生在排隊場合加塞兒,一擁而上等現象,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通過例舉大量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真實實例,讓學生分辨出什么是真誠?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公共道德等,學生在分辨是非的同時,思想品質也得到了升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

3.互助區: 同學之間結合實際分析自身情況,形成自我認識,提高自我認知能力等。在如在學校生活中,小學生很難控制自己的意識和行為,在活動內容安排上老師們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思想傾向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們自己辯論,自己反思,自己感悟,自己反省……

在相互分析、辯論中糾正自己的不良傾向,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習慣。

4.實踐區: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活動體驗,感悟,達到自我提升之目的。

當然,這幾個環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一定要按此順序操作,環節可根據具體的內容教師進行調控安排。各個環節是環環相扣的關系。學生在其中體驗、感悟,促進了自我感悟、自我反思水平的提高,從而也有利于學生道德認識水平的提高,并逐漸內化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 以方式方法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小學心理活動課由于其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多樣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就為融入提供了寬闊的空間。

1.情境式。教師創設某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此情況下表明態度、采取行動。如“盲人過街”的活動,通過讓學生幫助盲童過街的啞劇表演,強化學生助人為樂的觀念,誘導類似的行為和美德。

2.訓練式。如為了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按某種操作要求由教師對學生進行重復訓練。如“學會傾聽練習”、“良好學習和行為習慣”、“發散思維訓練”等活動。

3.游戲式。教師設計精簡、短小的游戲進行教學活動,活動內容和目的通過游戲活動來實現,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得到教育和得到心靈上的啟示。如“二人三腿比賽”“雙人單腳跨繩賽”等就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助的優良品質。

4.辨析式。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或者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辨析。如“誰是誰非”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提高道德水平就有促進作用。

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組織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除了運用常見的講授法、自述法、討論法外,還可以運用訓練法、表演法等。

訓練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練習、實踐、鍛煉的方法。如注意力訓練、意志訓練和行為訓練等。

表演法。在活動中讓學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場景,使學生以角色的身份,充分表露自己或角色的認知、情感、人際關系、內心沖突等心理問題,以達到渲泄情感、消除壓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提高交往能力的目的。

(四) 以改進人際關系為切入口融入品德教育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是搞好教育的首要條件。心理教育更是如此。在心理活動中,教師要明確認識到:自己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學生也需要被尊重和接納,只有在尊重、接納、民主和諧的人際環境中,學生才能自主地、有安全感地成長。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要寓理以情,以情動人;要借助環境的陶冶,情景的感染,活動的激勵,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認識自我、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并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諸如學習、交往、情緒調適、理想抱負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只有經過自我探索,才會獲得經驗,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良好的師生和生生人際關系,為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打下了基礎。新型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感到心情的放松,學生在教師鼓勵的言語與行為下,促進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良好道德品質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四種關系并不是獨立的,要想達到目的,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預設,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 加以融入。一節活動課中,可能同時可以用上,需要教師高超的課堂教學能力。而有些教學內容本身就包含品德內容,教師只要在過程教學中就很好體現。而有的心理活動課內容不包含,就需要教師采取人際關系等方面加以研究與提煉??傊?,只要有心,教師一定會找到融入的突破點。

四、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促進了健全人格的形式與發展,良好的品德修養逐步養成

1.心理活動課充分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以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為目標,以活動為中介,以個體的經驗為載體,通過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活動的展開過程中認識自己、發展潛能、獲得自助能力,真正激發了學生自求發展的積極性,學生在獲得自助能力的同時,必然帶動良好品德的形成與促進。

2.我們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特別是讓那些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看到了希望,拾起了前進的勇氣。

3.加快了學生道德品質內化的進程。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靠說教而成,學生只有經歷了內心的沖突,在自我感悟與體驗中才能將品德要素轉化成自身行為的一部分。

五、參考文獻

【1】吳發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作與管理 【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任俊.積極心理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

【4】鄭雪等譯校.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

【5】教育部 文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

猜你喜歡
品德教育融入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究
注重培養體系構建 提升品德教育質量——基于“互聯網+”的品德教育實踐策略
新加坡小學品德教育目標芻議
淺談小學品德教育
圖畫故事書對兒童品德教育有積極作用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作用
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融入“概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探析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方法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