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態勢

2017-01-21 15:31曾小紅陳海鷹謝龍蓮李曉娜
熱帶農業科學 2016年11期
關鍵詞:國內文獻計量

曾小紅+陳海鷹+謝龍蓮+李曉娜

摘 要 基于CNKI文獻,檢索以農業、農田、農戶、耕地、水域、林業、森林、草原、濕地、退耕和生態補償、生態效益補償為主題,從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機構、研究對象、地域和方法等方面對1988~2016年間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文獻計量分析。分析顯示: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論文數量逐年增長,但并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對象以農戶受償意愿、補償方式、補償額度、補償的法律問題等為主,研究領域涉及森林、草原、耕地、濕地等;研究手段方面,目前仍以實證研究為主,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逐步增加,但仍有待加強。從多角度對中國農業生態補償有關文獻成果進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客觀地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 農業生態補償 ;文獻計量 ;國內 ;研究態勢

中圖分類號 F3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1.026

Abstracts Using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1988 to 2016)as data source,we chose agriculture, farmland, farmer, cultivated land, water area, forestry, forest, prairie, wet land, farmland returning to woodland and eco-compensation,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as the searchable keyword to analyze China's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2340 papers were found to be related with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 began in the 1988s and expericed increasing yearly, but didn't formed a stabilized core authors's group, research institution were dispensed.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objection focusing on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studies were located peasant household compensation will, compensation way, compensation standard,legal question and so on. Meanwhile, reseach field from forest, grassland, farmland to wet land.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must be reinforced,because the empirical study still the main methods.

Keywords agriculture eco-compensation ;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 China ; research status

農業生態系統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生態系統,同時也是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最為廣泛的生態系統,涉及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生物物種等諸多資源,是一種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1]。隨著人為活動影響加劇,尤其是生產規模擴大、農業投入品的增加、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等,使得農業資源短缺、農業環境污染等問題不斷涌現,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并已成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農業生態補償是一種運用財政、稅費、市場等經濟手段激勵農民維持、保育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節農業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內化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安排。作為生態補償的一個具體領域,農業生態補償范圍更具特定性和針對性,主要包括對被破壞的農業資源環境進行恢復與治理成本的補償、對實施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農業生產行為及農戶的補償以及對有關主體因保護農業資源環境而放棄發展機會的損失補償等方面[2]。2008年《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于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3]。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并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濕地、草原、森林生態補償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4]。

盡管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起步較晚,但由于國家在戰略層面的高度重視,其相關研究也吸引大量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的關注,研究對象涵蓋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多個領域,研究內容涉及補償法律制度、補償形式、補償標準、補償政策等多個方面。為更全面、客觀地了解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本文在文獻計量學方法的基礎上,試圖從不同角度對中國農業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

1 數據來源

本文以 “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文獻檢索來源。文獻檢索的時間段設定為1979~2016年。為了有效提取農業生態補償相關論文,運用高級檢索方法,相繼以農業、農田、農戶、耕地、水域、林業、森林、草原、濕地、退耕和生態補償、生態效益補償為主題同時進行檢索,檢索式為:SU=農業+農田+農戶+耕地+水域+林業+森林+草原+濕地+退耕 and SU=生態補償+生態效益補償,共獲取各類文獻3 850篇 。將獲得的文獻信息導入Excel表格中,人工手動逐一排查,剔除通知、簡介等不規范和無效的文獻后,共得到有參考價值的農業生態補償相關研究文獻2 341篇。

以上述檢索到的文獻資源為基礎,通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定量分析文獻的題錄信息,對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領域的論文規模、發表年份、發表刊物及研究主體進行分析,并依據關鍵詞統計方法分析了當前研究的主題內容。

2 研究基本情況

2.1 文獻計量分析

從檢索結果來看,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相關文獻從1988年開始出現,但在1998年(含)之前,每年均低于10篇;直到1998年,期刊論文數量才有所突破,達到14篇;2007~2014年,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期刊論文到快速增長期,從2007年突破100篇為132篇,到2014年達到291篇,增幅達41.3%;2015~2016年,期刊論文的數量開始減少(如圖1)。

2.2 刊載文獻來源

經統計,共有725種期刊刊載了國內與農業生態補償有關的學術論文信息。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認為,大量的專業論文在相關期刊的數量呈不均勻分布,其出現次數與所刊登刊物的專業密切程度有關。而根據刊載論文的遞減順序排列,可以把期刊分為關注這個領域的核心區、相關區和非相關區[5]。根據本次的檢索結果,結合埃格黑(L.Egghe)的布拉德福核心區數量計算法,即r0=2 ln(eE*Y)(r0為核心數量,E為歐拉系數,E=0.577 2,Y為最大載文量期刊的載文量)[6-7] 。r0=2 ln(1.781 8*84)≈16,即處于核心區域的期刊有16種(見表1,其中《林業資源管理》和《中國林業經濟》均發文20篇,比率為2.77%;《北京林業大學學報》和《干旱區資源與環境》均發文18篇,比率為2.49%;所以本表共列出18種期刊)。這18種期刊占被統計期刊總數的2.48%,而載文量卻占全部文獻量的25.81%。由此可見,這18種期刊是與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文獻密切度較高、處于關注該領域的核心區的刊物。就核心區各大期刊來看,《林業經濟》載文量最大,共84篇,占總載文量的11.60%;其次分別為《綠色財會》(72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48篇)等。

此外,還有諸多農業生態補償研究論文刊載量較小、處于關注該領域的相關區和非相關區的期刊。其中,載文量只有1篇的期刊有376種,載文量為2篇的期刊有146種,載文量在3~16篇的有184種。分析這些期刊發現,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涉及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經濟、生物多樣性、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這與生態補償作為涵蓋經濟學、環境科學、法學、社會學、農學、林學等多學科交叉、跨學科研究的領域特征相一致。多學科視角的關注和研究力量參與對促進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視域、研究方法和手段等的拓展與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3 作者及機構分布

在文獻計量分析中,通常將第一作者的分布作為確定核心作者群的主要依據,以便發現該研究領域的骨干力量[8-9]。本文檢索獲取的2 340篇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期刊論文(不包含碩博士論文)中,共有4 157位作者,其中第一作者(包含獨立作者)共1 943位。根據普賴斯(Price)的核心作者統計公式:(N1為核心作者至少應發表的論文數;Nmax為統計年段內最高產的那(幾)位作者的論文篇數),只有發文數在N1以上的作者才能稱為核心作者[10-11]。

在2 340篇期刊文獻中,以第一作者發文最多的是鞏芳,發文8篇,即Nmax為8。據普賴斯理論,得出N1≈2.11。按照取整選擇即發表3篇及以上期刊論文的作者為核心作者人選。經統計,發表有關農業生態補償主題的期刊論文達到3篇以上的第一作者有88人,共發文326 篇,占 2 340篇論文中的 13.94%,與普賴斯定律的50%存在顯著差距。這表明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統計結果顯示,2 340篇期刊論文涉及的4 157位作者共分布在1 452個研究機構中。對作者所在機構的分析發現,國內發表與農業生態補償主題有關的論文超過30篇的研究機構有15個,占研究機構總數的1.03%;發文量超過30篇的15個研究機構中,高校有12所,其余3個為科研機構(見表2)。這15個研究機構共發論文750篇,占總發文量的32.05%;其中,12所高校共發文607篇,4個科研機構發文143篇,分別占總發文量的25.94%和6.12%。說明我國涉足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研究機構主要以高校為主,科研機構相對較少。從空間分布來看,這些研究機構主要分布在我國學術力量較集中、研究水平較高的大城市,如北京(包括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等7個機構)、長春(東北林業大學)、蘭州(蘭州大學)、福建(福建農林大學)等??傮w看來,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目前還沒有形成核心研究群體;而且,很多研究機構只是初涉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或只是對其中個別問題發表一些看法,沒有對農業生態補償進行較為系統化、深層次的研究。

3 內容分析

3.1 關鍵詞分析

對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文獻的發文關鍵詞進行統計并根據關鍵詞的含義對同義詞進行合并,可以發現,在上文述及的2 340篇期刊論文中,共涵蓋4 115個關鍵詞。其中有147個為出現10次以上的高頻關鍵詞(見表3)。通過這些高頻關鍵詞可看出目前我國農業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熱點,如生態補償機制、退耕還林(草)、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農戶、對策、生態補償標準、農業面源污染、受償意愿、生態服務價值功能等等。出現頻率低于10次的其余3 968個關鍵詞中,僅出現1次的關鍵詞達2 967個,出現2次的關鍵詞有521個,出現3到9次的關鍵詞有478個。大量低頻關鍵詞的存在,表明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所關注的問題較為廣泛和多樣化。

3.2 研究領域分析

從本文所檢索到有關文獻的4 115個關鍵詞中可看出,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對象及領域的分布情況。以生態補償為關鍵詞的出現603次、生態效益補償(132次);研究領域對象的關鍵詞如生態補償機制(125次)、補償機制(75次)、補償標準(60次)、補償資金(52次)、森林生態效益補償(49次)、補償基金(48次)、補償方法(20次)等,這說明國內在農業生態補償方面從補償機制、方法、資金等方面開展研究,逐漸使農業生態補償這一體系得以全方位的覆蓋。

此外,在研究農業生態補償領域的文獻中,農業生態補償這一關鍵詞出現了54次,此外以森林生態補償(27次)、草原生態補償(25次)、農田生態補償(16次)、流域生態補償(6次)等為關鍵詞,及自然保護區(15次)、濱海濕地(10次)、黃土高原(10次)、耕地(19次)等為關鍵詞出現,這說明國內農業生態補償已涉及農業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涵蓋了森林、草原、濕地、耕地、農田等多個領域。

補償政策是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我國生態補償政策的提出從2005年12月頒布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開始[12]。之后,隨著國內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要求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呼聲越來越高。雖然目前尚未出臺國家層面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及措施,但從近幾年黨中央一號文件可看出,制定和實施嚴格的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勢在必行。目前,江蘇常州市等地區已在國內率先制定和推行區域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前期以水稻田為補償重點[13]。而國內其他地區的農業生態補償多以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退耕還濕、退田還湖等為主要政策內容。在本次檢索中,這些關鍵詞共出現了136次。

3.3 研究地域分析

在前文所述4 115個關鍵詞中,有394個關鍵詞與研究地域有關,其中包括云南(14次)、北京(10次)、甘肅(10次)、貴州(9次)等省域名稱的關鍵詞共有245個;涉及鄱陽湖濕地(19次)、西部地區(9次)、甘南黃河水源補給區(8次)、洱海流域(7次)、等區域名稱的關鍵詞150個。這些涉及不同研究地域的大量關鍵詞的出現,說明農業生態補償的研究地域范圍已涵蓋我國多個層次區域。此外,有關文獻中涉及國外研究區域的關鍵詞也頻繁出現,如英國、德國、日本等。這表明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研究視域并非局限于國內,有關學者在其研究中也關注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

3.4 研究方法分析

在國內農業生態補償2 340篇研究文獻包含的4 115個關鍵詞中,共有198個關鍵詞涉及農業生態補償的研究方法或理論模型。其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條件價值評估法(CVM)(26次),其次是最小受償意愿(WTA)(19次)、博弈分析(16次)、logistic回歸分析(13次)等;此外,層次分析法(6次)、最小數據方法(4次)、SWOT分析(4次)等方法在有關研究中也時有運用。條件價值評估法(Con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主要基于被調查對象的直接回答而評估環境物品的價值,被認為是可用于環境物品和服務的非利用價值評估的有效方法,也是近10年來國內外生態環境經濟學中最重要和應用最廣泛的關于公共物品價值評估的方法[14-15]。而在生態補償研究中進行博弈分析,是基于該方法能揭示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所在,并為促成個人與集體理性的統一、實現集體最優提供途徑[16-17]。另外,還有生態系統服務和交易的綜合評估模型(InVEST)模型、最小二乘法、因子分析、生境等值分析方法(HEA)、多準則模糊分析模型、層次結構模型、VAR模型、A·古林法等出現一次或兩次的關鍵詞。多種研究方法和模型的運用,一方面說明當前農業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手段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不再停留在對問題和對策的定性闡述層面。但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論文在關鍵詞中未標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另有一些對有關研究方法的關鍵詞描述存在不規范。 針對上述文獻的有關分析可看出,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總體上側重于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多來自有關實踐經驗的歸納與總結。

4 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獲得的2 340篇有參考價值的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文獻,利用文獻計量學相關方法,對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領域的發文規模、刊載刊物及研究主體、領域、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我國的農業生態補償從提出到開始全面關注時間并不長。從1988年第一篇有關農業生態補償的論文開始,論文數量呈波動增長趨勢。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載文期刊主要集中在生態學、資源與環境、農業科學、生態經濟等領域,同時也涉及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的一些領域,表明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已逐步受到多學科的關注,這與生態補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跨學科研究的領域特征相一致。從研究機構的分布看,開展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的機構主要以高校為主,科研機構相對較少;同時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研究群體;就作者分布而言,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領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2)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對象已涉及農業生態系統的各個層次,涵蓋森林、農田、草原、耕地等多個領域?,F有研究熱點主要包括生態補償機制、退耕還林(草)、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農戶、對策、生態補償標準、農業面源污染、受償意愿、生態服務價值功能等,但有關研究所關注的問題也呈現出廣泛和多樣化特征。從研究地域范圍看,國內農業生態補償已涵蓋我國多個層次區域。同時,有關文獻中涉及國外研究區域的關鍵詞也頻頻出現,表明國外農業生態補償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也已得到有關學者關注。

(3)國內農業生態補償領域的研究方法已漸趨多樣化,其中,條件價值評估法(CVM)、博弈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最小受償意愿(WTA)等是該領域運用較多的研究方法??傮w上,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較側重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多來自有關實踐經驗的歸納與總結。

盡管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文獻近年來呈不斷增長趨勢,該領域研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正逐步得到拓展和加深,研究方法也由定性分析趨向定性和定量方法結合;但已有研究顯示,國內農業生態補償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研究理論與方法體系尚有待構建完善,學界對于農業生態補償的一些重要問題尚缺乏足夠關注和深入探究,如農業生態補償對象的空間界限及其等級劃分、補償所涉及利益主體關系結構特征、補償標準核算方法及其時空分異性、補償政策的社會經濟效果及環境效應,等等。這些方面研究成果的有效積累,對于農業生態補償空間的選擇、合理的運行模式及補償標準的確立、補償政策路徑的優化等均有重要意義,也是今后有關研究應注重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當前,國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態補償主要以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退耕還濕、退田還湖等為主要政策內容;但隨著農業經濟社會發展及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復雜化,現有補償政策功能及其作用空間的狹窄(隘)性已越來越明顯。因此,結合國家及有關地區農業生態環境維護的長遠需求,加強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創新,建立健全國家和區域層面農業生態補償政策體系,是國內農業生態補償實踐有效開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曉宇. 生態農業建設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49.

[2] 金京淑. 中國農業生態補償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1.

[3] 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http://www.gov.cn/jrzg/2008-10/19/content_1125094.htm.2015-4-21.

[4]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EB/OL].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5-02/02/c_133964284.htm.2015-7-25.

[5] 張海燕. 關于布拉德福定律及其應用的若干思考[J]. 情報探索,2013(12):19-21.

[6] 彭 輝,姚頡靖. 基于文獻計量的我國文化產業版權保護研究進展分析[J]. 理論月刊,2015(11):50-58.

[7] 劉金立,邵征翌,張 健. 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海洋學科學術論文分布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4):6 797-6 798,6 802.

[8] 寧寶英,王 彥. 30a《干旱區地理》論文發表趨勢:基于文獻計量分析的結果及啟示[J]. 干旱區地理,2011(3):541-549.

[9] 戴湘毅,唐承財,劉家明,等. 中國遺產旅游的研究態勢——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分析[J]. 旅游學刊,2014,29(11):52-61.

[10] 鐘文娟. 基于普賴斯定律與綜合指數法的核心作者測評——以《圖書館建設》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2):57-60.

[11] 劉春臘,劉衛東,陸大道. 1987-2012年中國生態補償研究進展及趨勢[J]. 地理科學進展,2013(12):1 780-1 792.

[12] 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zyw/zywj/2006-02/15/content_344610.htm.2015-4-21.

[13] 2014年起常州對水稻田等推出農業生態補償[EB/OL].

http://js.people.com.cn/html/2014/02/15/288919.html.2015-4-21.

[14] 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 條件價值評估法的發展與應用[J]. 地球科學進展,2003(3):454-463.

[15] 蔡銀鶯,余亮亮. 重點開發區域農田生態補償的農戶受償意愿分析——武漢市的例證[J]. 資源科學,2014,08:1660-1669.

[16] 宋 敏. 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博弈分析[J]. 學術交流,2009(5):83-87.

[17] 馬愛慧,蔡銀鶯,張安錄. 耕地生態補償相關利益群體博弈分析與解決路徑[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7):114-119.

猜你喜歡
國內文獻計量
基于文獻計量的數據素養及其教育領域研究態勢分析
淺析國內會計準則和香港會計準則的差異及兩地準則趨同建議
國內電子商務學術研究進展分析
我國醫學數字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國內職業高原(2002—2016)研究進展與述評
國內外智庫研究態勢知識圖譜對比分析
國內不動產登記制度初探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國內二手市場交易模式的影響研究
基于文獻計量分析我國生物科學素養研究狀況(2001~2016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