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學本”之路 拾“語訓”之趣

2017-01-29 08:08王小燕
課外語文·上 2017年9期
關鍵詞:學本訓練方法

王小燕

【摘要】“學本課堂”需要我們高段語文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能超越教材、整合教材,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文本特點,引導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感受體驗。本文按照對“點”的理解、對“練”的操作、對“學”的思考等三方面論述了小學語文高年級語言訓練的重要性。立足教材,找準語言訓練點,有效地落實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值得高年級語文教師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高段語文;語言訓練點;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語言訓練點是師生進行語言訓練的紐帶。筆者認為,立足教材,找準語言訓練點,有效地落實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值得高年級教師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對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值也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一、對“點”的理解

“點”就是語言訓練點,就是指那些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既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于學生習得言語模式,積累語言材料的詞、句、段等。

語文課教學內容的確定,不光要關注“內容”,更應該關注“語言”。因為“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怎么寫好”,對于大多數人卻是秘密。因此在高段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破解“秘密”,找準語言訓練點。

二、對“練”的操作

(一)在梳理課文上練——化難為易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概括的技能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表達是否完整、連貫,表達是否有邏輯性,學生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教師就要結合實際,適當進行基本表達技能的訓練,例如我們可以采取簡答填表的方法組織訓練學生。

(《半截蠟燭》)

《半截蠟燭》一文情節緊張,扣人心弦,采用表格的形式,抓住人物的活動來概括主要內容,可以降低概括的難度。這一練習主要落實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學習按文中人物活動,在分段概括的基礎上再進行總體概括。又如《找駱駝》,雖是中年級的課文,但我們可以提前進行引導與滲透這種訓練方法:

(《找駱駝》)

教師根據表格,讓學生結合畫出的句子進行填充,再通過“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進行說話練習,例如“老人因為看到路上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就推斷出那頭駱駝的左腳跛了”。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抓住路上一些蛛絲馬跡變化的描述,推測出駱駝在這條路上的活動情況,運用關聯詞來表達所探究的結果與原因之間的關系,使理解內容與學習形式達到了有機結合。

學生的概括能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扎實訓練。因為大部分學生的概括會出現過于簡單或過于繁瑣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給予指導、訓練。研究中,我們交給學生一把開啟大門的鑰匙——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方法一:從幾個人物的活動去概括,如課文《半截蠟燭》《地震中的父與子》。

方法二:概括一個人的活動(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如課文《我的舞臺》《跑進家來的松鼠》。

方法三:從幾個方面概括,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從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四件小事來概括)、《少年閏土》(從文中四個事例概括)

方法四:按時間順序概括,如《山雨》。

方法五:按地點轉換的順序概括,如《頤和園》。

(二)在學生質疑處練——巧妙暗示

教學實踐中,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質疑。怎樣最佳地解決學生的這些問題成了當今教學的熱點。此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練習,激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幫學生解決問題搭設臺階。

如筆者在執教滬教版《跳水》一文時,充分利用了設計練習 的方式巧妙地解決學生的問題,有力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第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了下面四個問題:(1)船上的人為什么不救孩子?(2)爸爸為什么用槍瞄準孩子,而且說:“不跳我就開槍了!”他真會開槍嗎?(3)課文以跳水為題,為什么只有第九、十自然段寫跳水,前面都沒有寫?(4)40秒鐘的時間為什么說它很長呢?這四個問題中,前兩個問題與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為了幫學生解決這兩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設計了下面的練習:

孩子的處境→只要( )就( )

其他人的表現→( )

船長原本( ),說明船長( );

船長實際( ),說明船長( )。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朗讀和默讀課文,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后動手完成上面的練習。尤其是最后一個填空,學生的意見可以各不相同,可以說船長聰明靈活;可以說船長機智勇敢;還可以說船長遇事不慌張,能積極想辦法解決。這些答案均符合課文內容,老師都應對其進行肯定。練習對學生起到了導思的作用。通過有步驟地讀課文,學生完成了上面的練習,也就將問題順利解決了。

又如《慈母情深》中的“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這句話,學生對為什么把“我的母親”放在后面提出質疑。針對這一問題,教師以“如果是在播放電影,你看到怎樣的一幕”這樣的口頭練習進行引導,讓學生明白這就像是放電影一樣,這是一個有特別意義的鏡頭,這是一位疲憊、困倦母親的身影。

(三)在想象空白點練——演繹精彩

選入教材的文學作品,大多有一定的藝術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填補、拓展,留給讀者更多感悟和回味的空間。我們在備課解讀教材時應深入鉆研,挖掘蘊藏在內容和文字背后的東西,深入任務深處,找出“空白”點,設計成練習,組織學生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為課文補充情節、段落;續寫課文的結尾;為課文補寫插敘的內容,等等。研究中,師生共同捕捉這些空白點,然后教師啟發學生,指導學生立足文本,開展合理的想象,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例如體會動物叫聲的內涵

老舍爺爺一向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叫聲,它在前后院沒完沒了地咕咕,并且沒有什么理由,仿佛在說:“ ?!彼谔飰?、墻根叫著,叫聲顫顫巍巍、如泣如訴,仿佛在說:“ ?!钡搅讼碌暗臅r候,它的叫聲發了狂,仿佛在說:“ ?!?/p>

(老舍《母雞》)

這個訓練不僅讓學生體悟到對母雞叫聲的厭煩,更把老舍精辟讀到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對課文1—3節進行了一次整體

小結。

2.例如體驗人物心理活動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班?,是個問題!”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p>

漁夫在說這段話時,心想: 。

(《窮人》)

該練習是對課文主人公漁夫心理活動描寫的補白。教師在指導時讓學生聯系前文中有關漁夫一家生活貧窮和對惡劣天氣的描寫,體會漁夫一家生活的艱難,感受漁夫當時的矛盾心理。此語言訓練點既有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語言重組的表達訓練。

不管是體會人物心理活動,還是補充課文情節,或是哪種訓練形式的想象寫話練習,都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根據文本材料,結合實際生活展開合理的想象。因為想象不是隨意胡思亂想,而要有依據,這樣才能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最終使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在于文本本身,而是達到思維的訓練、語言的內化、情感的認同。經常這樣訓練,才會有助于學生從說到寫,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對“學”的思考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卑呀虒W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之上,這是教學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因此,語言訓練點確定的重要任務,就必須立足于學生已有的起點,充分展示學習的過程。確定學生學的起點既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中,還可以在課后。

(一)課前及時診斷

若是低年級,可以嘗試采用“有代表性的學生課前訪談”的形式來探尋學情。那對于高段的孩子來說,我們可以通過課前預習單等多種形式,甄別學生對字詞等知識點的掌握,提前進行“摸底排查”。

(二)課中敏銳捕捉

預設的學習起點是靜態的,但課堂中現實的起點是動態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甚至會到達教師預設之外的新起點。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學生學的全過程,創造學生探索的機會,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為了充分展示學生學的變化,教師應該在設計教學訓練點時“低就”,慢慢引導學生“高攀”。

(三)課后準確評估

教學后針對課堂中的“練”,可以進行科學的評價與分析,讓這一課的結束成為下一課新的學習起點。同時,課后的有效練習也可以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讓學生的學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語文課姓“語”,就應該實實在在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根據高段的目標、學生的實際情況、文本的特點,舍棄次要的語言訓練,突出主要的訓練點,引導學生在語言訓練中感受體驗,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領悟語言規律,享受人文精神,提高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家發,劉云生.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田凌艷.課堂信步:小學語文教學探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吳忠豪.從教課文到教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龍賢東)

猜你喜歡
學本訓練方法
談高中數學習題訓練方法與答題技巧
壁球反手擊球技術及其訓練方法
跳遠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方法
借力“語言支援”,構建學本課堂
教育尋真
滲透“學本”思想 構建有效課堂
簡論1min跳繩訓練方法
整體·聯系·學本
淺談“學本”課堂中教師的角色觀B
鋼琴視奏訓練方法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