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創新工場實訓模式研究

2017-06-03 19:54金凌燕
中國市場 2017年13期
關鍵詞:高職院校

[摘要]高職院校想要在社會中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體現其培養人才模式的教育特色,文章以紹興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工場的實訓模式開展狀況進行研究,積極探索以創新工場實訓模式為抓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推動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工場;實訓模式

當前,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高職院校教育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如何抓住發展的春天,立足于職業院校培養模式的特色,利用好創新創業的育人平臺,培養創新創業特色人才,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在這個時期尤為重要。而創新工場正是高職院校培育創新創業特色人才的重要平臺。而目前,在高職院校建立創新工場的高校尚且不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工場實訓模式可借鑒成果極少?;诖?,文章著重研究創新工場的實訓模式,為高職院校創新工場實訓模式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國內外創新工場發展現狀

創新工場是指以創新知識為主要載體,為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業者及中小企業提供從種子階段到企業獨立發展階段所需的資本、技術、人力、咨詢、法律等一系列專業服務支持的創新組織與服務機構。[1]

在匹茲堡創新工場的目標是幫助高潛能的技術型公司有效吸收高科技人才、專業知識和企業風險資本,增加種子企業在成長階段的成功率。創新工場在愛爾蘭香農地區是區域知識發展網絡的綜合元素,激發企業創業潛力,促成新型企業文化可持續發展。

國內第一個創新工場于2009年9月4日由李開復在中關村創辦,并在次年9月完成了創新工場的第一個項目“豌豆莢手機精靈”。李開復致力于為早期創業者提供服務,幫助早期創業的公司快速成長,并開發具有較高市場價值和潛力的產品。[2]

創新工場給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其從業務技術創新到商業起到了質的飛躍。創新工場自身存在著巨大的潛力,給企業提供一系列服務支撐,能使其迅速進入市場,同時處于啟動和成長階段的企業把創新工場作為技術和知識密集的理想地點。

2創新工場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分析

從現有發展現狀來看創新工場都以公司模式獨立運營的形式出現,極少有高職院校涉及該領域。鑒于高職院校的教育功能,創新工場的“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特色中必定有別于其他培養模式。

21創新工場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供資源和平臺

創新工場作為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具有其獨特的創新功能和育人特色。學校給創新創業學生提供資金、場地和管理的同時,在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工藝創新及市場推廣等方面給予專業知識、職業經驗和科學技術上的師資支持和保障。除此學生還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企業給予的資源優勢。通過創新工場平臺的實踐項目,讓學生參與到創新研究中,拓展創新意識、提升創新思維以達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育人目的。結合創新工場平臺將學生的創新成果通過企業快速轉化為產品,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22創新工場是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

高職院校依托創新工場實現產教融合有三種有效途徑:

一是產品研發技術相對領先?;趧撔鹿龅膭撔履芰?,其設計理念、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工藝加工水平都能處在社會前沿,為學校教師、企業技術骨干進行科研成果研發提供強有力的實踐平臺。

二是專業課程設計更為科學。避免專業課程設計脫離實際的尷尬場面,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可根據產業的市場走向,將最新的技術、知識、技能、工藝等內容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設置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以知識支撐實踐的可行性,以實踐證明知識的科學性。

三是師資培養更加全面。創新工場是校內師生和校外企業的紐帶橋梁,學校根據創新工場的實踐成效整合資源以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既能進課堂傳授知識又可下企業進行實踐指導的“雙師型”教育人才。

23創新工場有助于校企合作渠道的拓寬

創新工場提供學生創新創業資本的最終目的是走向企業、服務社會,讓創業實體成為社會的新鮮血液。通過創新工場項目的開發可增加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拓寬合作渠道,緊密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同時可幫助企業對員工進行技術、技能、知識等方面的培訓。在項目研發的過程中,能拓寬師生對相應專業領域的了解,使產業和專業結合更加一致。促進教師對企業、企業對學生、學生對企業的互相了解,更加明確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企業可針對性地招收員工,學生能更好地選擇企業。此外對校政企“三位一體”合作模式起到了拓展和推動的作用。

3高職院校創新工場實踐成效

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工場以創業孵化為主線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實踐途徑分三個步驟。

31雙向選擇,共建團隊

為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徑,營造良好的產學研合作生態,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創設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的“創新工場”。創新工場通過企業與專業對接、教師與項目對接、學生與項目任務對接,建立產教融合利益共同體。圍繞企業業務發展狀況、對專業建設的貢獻考核、管理運行規范加分、考核結果的運用等方面建立考核機制?,F有引進企業17家,教師參與企業項目25項,企業共享教學案例50個,學生參與企業頂崗實習實踐40人次。

32互動交流,共建專業

(1)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共同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把人才培養作為校企合作的核心內容,在專業規劃、實訓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擬定中,要求各專業積極對接企業用人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合理確立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推進專業內涵式發展。充分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這一匯聚行業、企業專家平臺,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訓基地建設。

(2)緊跟技術發展趨勢,安排專業教師下企業。把教學內容貼近技術發展前沿作為專業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組織開展“專業教師帶著課程下企業”實踐學習,根據所授課程內容對接企業,進一步更新專業教師授課專業知識,明確授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以校外資源整合為手段,組織校外優質師資參與課堂教學。把優秀技術人員、知名學者專家引進作為豐富教學內涵的主要手段。擴大選修課范圍,聘請紹興知名專家、學者開設 “專利知識實務”“情感與婚戀”“公益與慈善”等多門課程。如:結合專業前沿信息技術開設不同方向的專業課程供學生選修,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與專業技能要求相對應的技能訓練內容與課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4)設立專業獎學金,推進企業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激發學生積極性,增強企業與學生互動作為激發教學活力的主要方法。設立專業獎學金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推動企業融入專業教學,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如:浙江布聯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信息工程學院設立專業獎學金,鼓勵優秀學生參與到企業項目研發中。通過學生參與企業項目研發,專家參與工作室學生指導、市級軟件服務外包項目的競賽組織和省級軟件外包項目的競賽培訓、“雙師”課程的教學、課堂教學研討和指導等教學活動中,在促進軟件技術專業建設、提高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

(5)企業專家共同參與教學資源的開發。企業技術人員、學校專業教師共同開發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如:機電工程學院與寧波凱耀、精功科技、浙江凱達、紹興杰維模具、浙江物產元通等多家企業合作,引導企業參與機電技術實訓基地實訓課程開發,共同制定實訓教學內容,與合作企業共同編寫和出版了《基于PROTEUS的電路與PCB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與仿真》《單片機系統的PROTEUS設計與仿真》《PLC技術與應用項目化教程》等多部教材。

33共享資源,共同發展

(1)注重專利技術積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重視服務產業發展的技術成果積累,在政策輔導、業務培訓等途徑支持專業教師走訪企業,了解企業技術需求開展技術研發。關注行業新發展與技術需求,聚焦海綿城市發展的新趨勢,結合紹興市組織申報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城市的有利契機,組織建筑類專業教師組建研究團隊,圍繞“海綿城市”的材料、裝備等多個方面申報并授權專利共30項。

(2)發揮合作平臺作用,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在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由我校為主發起成立紹興市機器換人服務中心,以“政府的助手、企業的幫手”為定位,以服務為宗旨,積極推進“機器換人”工作,服務地方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組織承辦紹興市中小企業“機器換人”培訓推廣會,多次應邀赴諸暨、新昌、柯橋、上虞等地,為當地中小企業精英培訓、塊狀經濟集聚區企業培訓,作專題宣講。先后完成了《紹興市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柯橋區印染行業“機器換人”推進工作方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印染行業“機器換人”推進工作方案》等政府重點工作規劃、方案的編制工作。承接了紹興市、嵊州市、諸暨市、柯橋區、上虞區等地的《基于GB/T 12643—2013標準的工業機器人認定》工作。組織完成《紹興市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2016年度)》工作及《紹興市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認定》工作。同時,受袍江開發區經發局委托,全權運營管理“紹興袍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印染行業‘機器換人工程服務平臺”,為期3年。

4結論

高職院校創建校內創新工場,能帶動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種創新資源,既積極發揮了學校辦學體制優勢,又通過聯合互動創新創業學生掌握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樹立就業信心,成為企業認可的現代技能型和技術型人才,真正實現專業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參考文獻:

[1]劉欣茹,鐘書華創新工場:概念、功能與啟示[J].生產力研究,2013(2):141-143

[2]秦倩倩,王依文探訪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J].IT 時代周刊,2011(2):67-69

[3]吳也白創新孵化需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以上?!皠撔鹿觥睘槔齕J].科學發展,2015(76):72-75

[4]馬文剛創新工場:向投資領跑轉型[J].投資有道,2012(9):42-44

[5]豆丁網創新工場概念、功能與啟示[EB/OL].[2011-09-08].http://ww wchuangxincor n /about/

[6]張歡,樓林煒進擊“孵化器”——論創新工場實現目標體系與整合文化資源之路[J].中國電子商務,2014(21):110.

[作者簡介]金凌燕(1980—),女,漢族,浙江臺州人,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

猜你喜歡
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大學生頂崗實習存在法律問題的成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