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高校文學經典教學的思考

2018-02-07 02:26李巧玲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文學大學生文化

李巧玲

(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青年一代大學生能否理解、認同、接受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文學經典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對于文學經典的學習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則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新媒體時代,影像文化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以穿越、魔幻、尋寶等為題材的網絡文化和以娛樂、消遣為主的大眾文化的泛濫,使得深刻而充滿理性的文學經典作品被邊緣化。大學生作為閱讀文學經典的主要群體,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更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新媒體時代關注高校學生對文學經典的閱讀和探索文學經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文學經典教學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各種思想精華,有益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加強對高校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文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過歷代讀者長期閱讀鑒賞而篩選出來的精華,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學的最高成就。它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較為穩定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文學經典形象的間接性、內容的廣闊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高校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學生在充分認識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體驗人類情感的豐富性與細致性、領悟思想認識的獨特性與深刻性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完善學生的個性品質,滋養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品位修養。因此,引導大學生進行文學經典閱讀和鑒賞勢在必行。

二、高校文學經典課堂教學的現狀

1.教學管理者和教育者不夠重視。講到文學的專業教育,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及其相近專業等。漢語言文學專業毋庸置疑必須開設經典誦讀課程,但一些與文學關聯性較小的專業如一些理工科專業,這類專業的學生是否也需要學習文學經典,一些學者則提出質疑和反對。這種觀念在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當中普遍存在,管理者以及教育者的不重視直接導致文學經典課程無法開設,或者課時一再被壓縮。

2.文學經典的課堂教學內容千篇一律。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越時間和跨越地域的永恒價值。但由于文學經典尤其是古代文學經典中的語言晦澀難懂,長篇贅述,再加上抽象高深的哲學思想和年代久遠的時代背景,客觀上給大學生造成了閱讀障礙。長期以來,經典文學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離不開固有的教學模式: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課堂講授信息量大而與當下聯系又不足,因此,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

3.文學經典的課堂教學觀念陳舊?!耙粡堊?、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理念已經完全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效果只會讓學生“睡倒一大片”或者“低頭玩手機”。在互動性強、多種媒體方式不斷變化的新媒體環境下,傳統課堂講授的方式已經很難再受到大學生的歡迎?!盁o用”和“無趣”成為很多大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的最直接印象,這種印象又從心理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動機[1],最終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文學經典的疏離,傳承文學經典、傳統文化也就無從談起。

4.文學經典的課堂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傳統的高校教學,學生獲取信息以紙質書籍、報紙、雜志為主。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更加廣泛。特別是新媒體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有聲文字(電子雜志)、電子相冊、視頻音頻、Flash動畫、3D虛擬場景等多種形式。目前,文學經典的教學卻沒有把學生的需求和教學方式很好地結合起來,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的教學狀態,很難適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法也使部分學生得過且過,很難提高他們對文學經典的學習興趣。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文學經典教學的對策

葛兆光先生在《古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十講》中曾說:“現在是急功近利、講究實用的年代,那些看上去既不能增添技能又不能變成資本的古代社會與文化知識,只有通過一些‘包裝’和‘烹調’才能使他們感興趣?!保?]所謂的“包裝”和“烹調”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用“新媒體”“新調料”來包裝“新內涵”,從而使學生喜歡并且愛上文學經典。

1.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應轉變思路。文學經典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和集中體現,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學習文學經典,這對于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學習文學經典不僅僅是讀懂經典的內涵,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去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思辨的能力對于任何專業的大學生來講都是必備的能力之一。不僅如此,文學經典的學習還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文學經典中所蘊含的優秀人文思想、豐富的情感體驗、對事物的審美態度等對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大學生通過閱讀文學經典,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而且能夠修養身心、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指引未來,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文學經典的教學活動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轉變思路,在文學經典課程的設置上,不僅是少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應該成為所有專業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的通識課。

2.善于挖掘經典文學中的新內涵。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曾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的書籍中,四大名著盡數在列,而《紅樓夢》更是高居榜首。究其原因,有相當一部分調查者認為是名著與當代讀者的“隔膜”,語言晦澀、敘事繁雜,再加上高深的哲學意識與不同的時代背景,客觀上也構成了閱讀障礙[4]。因此,在文學經典的教學過程中,除了關注文學經典中的人文思想、審美情感、語言特色等,更要揭示文學經典作品在當下的意義,關注作品、人物與當下現實生活的聯系,賦予文學經典中作品、人物等以新的內涵。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的生命力能夠“持續不斷引起當下讀者閱讀的興趣,持續不斷地對當下情境中的讀者發揮作用”[5]。比如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中邀請的各位專家無不是賦予經典文學作品以新的內涵,從不同角度揭示文學經典對現代人學習、工作、處事等方面的啟示意義,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3.不斷更新課堂教學理念。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開放性,因此文學經典的教學也需要建立一種開放的教學理念。與其讓學生昏昏欲睡或手機不離手,不如在課堂上把手機或電腦設備利用起來,引導學生去關注網上與課程相關的信息。如通過運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去查找相關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概括,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思路,從而完成老師設定的目標。在文學經典教學課堂中,應圍繞構建以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才能使課堂的四十五分鐘真正高效地利用起來,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4.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新媒體時代,高校的學生大多是在視覺化、媒介化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更加熟悉和容易接受圖像、視頻和輕松、有趣的網絡語言。而文學經典中,因其艱深晦澀的文字,冗長繁復的篇幅和相去甚遠的時代背景等,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學生接受文學經典造成了阻礙。面對這樣的學習主體,老師只有利用這些新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全方位、多渠道地優化教學設計,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課前,老師利用教學平臺發布任務并推送相關資料,學生利用手機就可查看這些音視頻、文字、微課視頻等,學生在上課前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課堂上,老師再針對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作業中完成好的部分點到為止,而對學生作業中有待提高的部分則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課堂四十五分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強化知識點,可以采用競賽以及參與互動游戲的形式,比如文學經典中的生字詞,老師可以嘗試以游戲競賽的形式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文學經典也離不開誦讀,在誦讀環節,可以讓學生借助一些誦讀平臺或者“為你誦讀”類似這樣的APP進行誦讀練習,這些平臺和APP可以幫不同的人物配音,并且可以上傳分享,供大家互相學習和交流。在鑒賞詩歌時,老師可以制作微課視頻讓學生迅速掌握格律詩的常識。這樣,學生可以在課前課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反復觀看學習。在鑒賞戲劇時,比如劇本《雷雨》,可以讓學生觀看周樸園和魯侍萍相見的視頻,引導學生分小組探究周樸園或者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還可以請學生分組演出一段劇本等。通過一系列的自學探究、分組合作和演中學等方式,學生在樂于接受的情況下對文學經典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5.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新媒體時代,徹底顛覆了以往老師給學生打分的傳統。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借助新媒體,比如教學平臺、QQ、微信、微博、論壇、博客等新媒體實現全面、客觀、動態的過程。利用教學平臺,在課前,老師推送視頻、發布資料,可以查看每一個學生的動態學習情況;在課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可以利用教學平臺或者QQ群、微信群,查看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后的拓展延伸也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發布、反饋。這種全新的評價方式更多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讓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認識自我,在自我發展中建立自信。通過多元評價,可以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健康的發展。不僅如此,學生和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依據評分標準,學生之間通過問卷調查、論壇等方式來推選優勝者。當然老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要強調關注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強調自我反思,不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給對方打分數或劃分等級上,最終實現學生在自評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評中認識自我、精益求精,在評他時賞識他人、取長補短。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很顯然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促使文學經典在“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均得到有效的傳承和創新,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近年來高等教育領域也在嘗試改革,“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等賽事的舉辦就是高等教學領域做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文學經典的教學也必須進行不斷的嘗試和探索,同時要更新理念,進一步適應新媒體時代要求。只有這樣,高校學生才會愿意閱讀經典、學習經典和傳承經典。

猜你喜歡
文學大學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誰遠誰近?
大學生之歌
我與文學三十年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