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撂荒的法律對策

2018-05-14 17:05曹歲新韓萍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法律對策農村

曹歲新 韓萍

[摘要]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在我國的農村大量出現,農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農村土地屬于集體所有,是國有土地的一種形式,和礦產資源一樣,是不可再生的。土地撂荒使農村實際耕地面積減少,影響了我國的農業效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長久以往任由其發展,將對我國的經濟效益產生較為惡劣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正確界定農村土地撂荒的含義,分析農村土地撂荒問題的成因,提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土地撂荒;法律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11 [文獻標識碼]A

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在我國農村時有發生,大面積的耕地由于農民的拋種而變成雜草叢生的荒地,不能產生任何收益。農村土地撂荒現象雖然能夠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不再純粹依賴土地謀生,可以有多種社會發展路徑可供選擇,但是土地屬于一種社會財產,是我國國民經濟賴以生存的資源之一,如果一直任由其無節制的撂荒,會嚴重影響土地資源價值的發揮,對糧食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既不科學合理,也不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

1 農村土地撂荒的含義

農村土地撂荒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指農民對土地的關注度減少,沒有輸出相應的資本和勞動力,導致土地荒蕪、閑置的現象。農村土地撂荒根據農民對其投入成本來說,可以分為顯性撂荒和隱性撂荒。顯性撂荒是指農民對其完全沒有投入,土地被擱置兩年或兩年以上。如果農民對土地投入比以往少,土地仍然處于耕種狀態,叫做隱性撂荒。隱性撂荒的區分較為困難,本文中提出的撂荒泛指顯性撂荒,提到的農村土地,泛指耕地。

2 農村土地棄耕撂荒的原因

2.1 農業生產獲得的收入和投入不成正比,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

我國大面積的土地用于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傳統經濟作物,這些糧食作物的生產周期較長,而且種植的投入較大,得到的收益卻很少。由于物價上漲,造成我國的農村勞動力價格上漲。雖然糧食價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國家已經出臺了一些惠民政策,但是與農民花費的土地流轉租金和勞動力成本不成正比。從對糧食種植和農民務工的經濟收入數據來看,農民種植獲得的利潤遠低于他們務工獲得的利潤。因此,農民種植土地的積極性受到了影響,造成土地撂荒。

2.2 農村勞動力持續性的脫離農業,農業勞動力投入不足

我國農村城市化的浪潮影響著我國的農業人口,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大量農民為了賺錢,拋棄現有的土地,涌向城市打工,留在家里的只有不具備耕種能力的老人和兒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農業耕種勞動力已經降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下。勞動力的流失,無疑增加了農村勞動力成本。糧食生產的收益本身就不高,他們發現與其雇傭勞動力種地,不如撂荒土地進城務工,造成土地的大面積撂荒。

2.3 自然災害影響農民收入

農業生產受到自然因素制約較大。全球氣候日趨惡劣,極端天氣時有發生。農業生產本來就是靠天吃飯,自然災害直接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民面臨的耕種風險變大。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下降。水災、旱災會造成耕地大面積減產。從另一層面來說,農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匱乏,農民自身的技能水平不高,一些新型技術的推廣有很大難度,農村耕作的技術難以提高,增加了生產成本和降低了生產效益。由于種地難,收益難,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耕作的積極性,造成土地大面積撂荒。

2.4 土地流轉缺乏機制,不能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價值

土地流轉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或者減少土地撂荒。但是我國的土地流轉價格評估機制不完善,對土體流轉價格沒有權威的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農村干部沒有解讀土地流轉制度的內涵,有的過度干涉農民土地流轉,更有甚者,一些農村干部利用權力,越過農民,強行對土地進行流轉, 而且土地流轉的監管機制相當不完善,對土地產權問題辨別不清,一些農民進城打工,然后將家中的土地閑置,這些問題都造成了土地大面積撂荒的發生。

3 土地撂荒的法律對策

土地撂荒嚴重影響我國的糧食生產。我國政府必須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或者指定規范性立法,控制并限制撂荒現象的發生。

3.1 通過政策法規的大力度宣傳,提高農民對撂荒現象的認識

土地不是私有財產,是一種社會財產,土地撂荒,實際上已經對社會資產造成了浪費和破壞,從某種程度來說,已經觸犯了法律。政府應引導農民主動對土地進行責任承擔,并且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對已經撂荒的土地,政府應該鼓勵農民,讓其重新耕種。對于將農用地私自轉化為非農用地的行為,相關監督部門要嚴肅查處,避免土地在流轉過程中,變為他用。政府應出臺相關法律,禁止農民私自撂荒土地,并且加強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土地撂荒的重視程度。土地流轉也同樣是一種社會行為,因為土地不是私有化的,必須在法律的監控下進行。

3.2 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

為了促使農村土地正常流轉,政府要結合當地特色,建立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土地流轉平臺可以促使土地流轉,防止土地無限的被流失和浪費。政府必需發揮職能,加強對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的監督,并且派專人成立土地流轉糾紛調解機構,讓土地流轉有序、有法的完成。土地流轉是限制土地撂荒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必需加強對土地流轉制度的建立,避免土地撂荒現象的發生。

3.3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科學規劃和投入力度要加強

雖然自然災害不會受人的意志發生轉移,政府可以從農村基礎建設方面多下功夫。農業、農村基礎建設可以降低自然災害對土地的破壞性影響。政府可以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加大農村水利建設,這樣可以抵御一部分水災、旱災或者其他天災對土地造成的影響。為了激勵政府對農村基礎建設的積極性,可以將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納入政府的績效考核,對他們的建設結果進行目標考核。政府要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銀行可以加強對農村小額信貸體系的投入,這些服務體系,都可以為農民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以提高他們對農業耕作的積極性,鼓勵他們投入農業生產。

3.4 從提高農業效益角度入手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

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農村土地地勢特點,在農村中建立農業示范點,為農民推廣科學種田。利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鼓勵農民參加職業培訓,通過科技手段提高農業培訓的質量,農民學習了農業新技術,自然提高了種地的手段。通過科技手段種田,可以使農業畝產提高,收入增加,農民種地有了積極性,可以從種地中得到高收益,自然不會拋棄土地。

3.5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種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對廣大農民來說,種地的收入對他們來說是養老的依靠。土地撂荒現象說明我國的土地制度已經無法對農民形成保障。 農民受不到社會的保障,認為靠天吃飯無法達到養家糊口的目的,所以對土地進行了拋棄。因此,必須有健全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民進行保護。用社會保障制度,替代土地保障功能。 應該從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快農村低保制度建設,而且要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讓農民老有所依,政府應承擔起責任,籌集社會保障資金。

綜上所述,農村土地撂荒現象歸根到底是由于農民種植土地獲得的收益較少,使農民進行耕種的積極性受到了影響。政府應充分發揮職能,制定一些法律、法規,促使農民耕種土地的收益得到提高,恢復他們對種植土地的積極性。政府要建立好適宜的土地流轉制度,保證土地正常流轉,避免土地從農用地變為非農用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更多的土地撂荒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徐莉.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解決農地拋荒問題——以四川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0(3).

[2] 詹琳.農村土地拋荒問題探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0(7).

[3] 王為民,李相敏.農村土地撂荒問題的社會保障視角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8).

猜你喜歡
法律對策農村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網劇“禁播”事件的法學思考
農村剩男現象法經濟學思考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分析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分析
內蒙古礦產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現狀及其法律對策研究
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現狀及其法律對策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