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視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蓮文化傳承路徑研究

2018-05-14 17:05黃成偉曾芳芳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年9期
關鍵詞:產業融合傳承

黃成偉 曾芳芳

[摘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手段,對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當前,農村產業融合所展現的效益日趨凸顯,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局面在我國鄉村建設中逐漸呈現。在產業融合的視角下,以武夷山五夫白蓮文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五夫白蓮文化底蘊的分析挖掘,提出運用文化來提升一產、二產、三產的開發路徑選擇,并從政策環境、融資渠道、利益聯結、自覺意識、人才體系、產業標準六個方面進行白蓮文化傳承的保障措施研究。

[關鍵詞]產業融合;五夫白蓮;農業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題,首次提出了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大政策導向。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和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分別針對農村產業融合做出部署,2018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問題擺到國家戰略高度。由此可見,國家農業發展的思路與戰略的轉變。當前,國民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我國農業農村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階段要振興鄉村關鍵在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本文選取產業融合為農業文化傳承路徑研究的分析視角,以期對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對農業文化的傳承路徑和保障措施做一定的探析。

1 武夷山五夫白蓮文化底蘊挖掘

1.1 種植歷史悠久

武夷山五夫鎮素有“白蓮之鄉”的雅稱,五夫白蓮早在隋朝時期就已開始種植,根據《五夫子里志》記載,五夫白蓮屬于建蓮品種,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傳統五夫白蓮從農歷正月二十七日柴頭會后栽種,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土壤環境,加之自隋唐起源的包括采摘、脫粒、去殼、漂洗、通芯、烘烤等十幾道工序的傳統手工加工技藝制作,使其具有粒大色白、稍燉即熟、久火不化、馨香撲鼻的特色品質,為蓮中精品之一。南唐保大二年,受中主李璟派遣,查文徽率兵攻打閩國建州王延政,行軍駐扎于五夫,班師回朝后將五夫白蓮進獻,自此到清末,五夫白蓮一直作為貢蓮進貢皇室。

1.2 融入民俗生活

龍魚戲是五夫鎮當地獨有的傳統民俗文化表演活動。龍魚是由鯉魚演化成的龍。龍魚戲最早起源于五代時期的“蓮魚戲”,為鄉人辭舊迎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民俗活動。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19歲的朱熹榮登進士,鄉人為了勉勵后生以朱熹為楷模,將“鯉魚躍龍門”增添在蓮魚戲原有的表演內容之中,此后經過衍化漸趨成為五夫一項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動。龍魚戲寓意莘莘學子只要韜光養晦、厲志貞亮,終能撥云見日,跳入龍門。斗轉星移,五夫鎮至今仍保存著龍魚戲傳統的表演形式,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到鄉民家中表演,以祈福新的一年如意安康。

1.3 與朱子文化相得益彰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五夫歷來享有“鄒魯淵源”的美譽,鐘靈毓秀、名賢區藪。紹興十三年(1143)初,朱熹跟隨母親來到五夫,開啟了在五夫長達50余載的生活,朱子理學也是在此萌芽、發展與成熟。白蓮具有諸多深刻的寓意,在理學圣地的五夫,白蓮文化很好的與朱子文化相互交融,并流傳著“祝夫人煮蓮教子”的典故。朱熹幼年喪父,年幼的朱熹謹遵父親生前教導,焚膏繼晷,從未懈怠。朱熹之母祝夫人見朱熹如此發奮,煮了一碗蓮子湯給朱熹食用,并用蓮子成長生成的故事隱喻教誨朱熹,學習讀書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2 產業融合視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蓮文化開發路徑選擇

2.1 融入文化發展白蓮種植

當前,中國的許多地方在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包括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相似、市場同質化競爭逐漸顯現,產業融合路徑創新力不足,個性缺失、喪失特色、體驗不足等問題。融入文化發展農業,提升農業產品的內在品質可以起到增加農產品價值的作用。文化節慶活動是時下一種農業產業形態,是通過舉辦文化節的形式,利用文化提升農業價值鏈的重要手段。五夫已經連續舉辦五屆的以“美麗武夷,荷花五夫”為主題的中國五夫荷花節,形成了古街巡游活動、“樂游荷塘”體驗活動、“五夫白蓮”創意菜肴、“荷花仙子”剝蓮大賽等活動表現形式。以白蓮文化為紐帶、白蓮產品為依托,挖掘、弘揚與五夫白蓮相關的歷史、民俗風情、農事習俗等文化,有益于白蓮產品的銷售,帶動白蓮種植產業的發展。

2.2 依托文化包裝白蓮產品品牌

五夫白蓮文化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在當前條件下如果很好的將其與市場經濟相融合,依托白蓮文化的內涵包裝白蓮產品,打造具有五夫特色的白蓮品牌,可以發揮傳承并弘揚白蓮文化的功效。社會數據化和科技化的發展,使得產品品牌已超出僅限于商標概念的范疇,變得更多承載品牌文化和核心價值的表現傳達。文化元素是構成品牌包裝價值中最為重要的要素。品牌與文化的耦合,能夠促進品牌價值的實現,并可獲得倍增與放大效應。品牌文化是五夫白蓮品牌資產的主體部分,根據五夫的朱子文化遺跡、民俗文化龍魚戲、祝夫人煮蓮教子等進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白蓮文化中所蘊藏的人文、情感以及文學價值,明確白蓮產品品牌的文化定位,重視消費者的文化感受和審美體驗,塑造具有文化共鳴性、差異性、鄉土性的五夫白蓮品牌。

2.3 根植文化開發白蓮產業休閑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形態和消費形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維文化價值,已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實現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文化內涵是推動休閑農業開發的動力源泉,文化資源是開發鄉村旅游業和持續性發展的基礎。以白蓮文化為載體,融合朱子文化、傳統民俗,深度開發五夫特色文化資源,通過原真保留白蓮文化、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白蓮產業休閑的內在感召力與吸引力,加強白蓮文化旅游的創意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保證游客能夠切身感受到白蓮文化的歷史底蘊。如結合白蓮傳統的制作工藝、獨特民俗活動,開發具有鄉土氣息的文化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借助朱子文化遺址的特色和優勢,設計朱子五夫生活體驗游項目;此外,可針對海外游客打造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驗的白蓮文化產業休閑項目。

3 產業融合視域下武夷山五夫白蓮文化傳承保障措施

3.1 優化白蓮文化傳承的政策環境

政府部門對于白蓮文化傳承具有支持引導作用,政府部門應該做好全方位地調查、搜集和整理白蓮文化工作,在對白蓮文化進行全面確切了解研究的基礎上,健全文化傳承的管理體制,完善領導機制,提高監管力度,明確文化傳承的主管單位。通過制定土地開發、財稅支持、文物保護等政策,制定文化傳承保護的法律法規,堅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與投資力度,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和信息服務為促進白蓮文化傳承營造優質的政策服務環境。

3.2 創新白蓮文化傳承的融資渠道

白蓮文化傳承關乎的是整個鄉村體系的運行,在進行白蓮文化傳承的過程中,需要有穩定的資金鏈供給,需要創建財政保障、金融傾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融資格局。確保財政對于白蓮文化傳承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政策資金的指引作用,從而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身于白蓮文化傳承。政府部門需要制定鼓勵政策,充分利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采用項目融資和債券融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資金籌措,打破進行農業文化傳承時的金融供給不足,提高農業文化傳承經營主體的信貸可得性。

3.3 完善白蓮文化傳承的利益聯結

白蓮文化傳承離不開農業經營新型主體的參與和金融、工商、社會資本的注入。產業融合可以拓寬白蓮產業的價值延伸鏈,讓農戶從白蓮產業中合理分享全產業鏈所帶來的增值收益。在進行參與白蓮產業融合發展中,參與主體復雜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為了白蓮文化傳承永續發展需要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努力引導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合作和激勵相容關系,引導不同類型經營主體之間、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甚至分層發展、分類發展、網絡聯動新格局。

3.4 提升白蓮文化傳承的自覺意識

傳承主體對于農業文化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是傳承農業文化的紐帶。農業文化傳承的主體是農村居民,在農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勞作中就滲透了農業文化。在全球化浪潮和舶來文化的沖擊下,不少不符合中國鄉土社會的文化進入了農村,對農村文化的傳承造成了嚴重影響。重視加強對白蓮文化的保護,需要加強白蓮文化的教育,讓人們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了解所居住地所擁有的悠久燦爛的文化,激發文化自豪感,提升文化傳承自覺意識,積極投身參與白蓮文化傳承事業。

3.5 建立白蓮文化傳承的人才體系

白蓮文化傳承保障必須突破人才制約的瓶頸,造就更多能夠服務于三農的鄉土人才。培育以文化傳承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人,采取文化教育培育,創新培訓機制,鼓勵以農業合作社為中心的機構承擔對農村居民的文化傳承知識培訓,對于進行白蓮文化旅游開發的從業者,開展技能培訓,提高經營素質。鼓勵新鄉賢積極發揮作用。積極開展與農林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人才戰略優惠下鄉政策,創新鄉村文化傳承人才引進機制,大力吸引專業人才參與白蓮文化傳承。

3.6 構建白蓮文化傳承的產業標準

白蓮文化傳承需要以白蓮產業持續性發展為載體,構建標準化、專業化的白蓮產業標準,生產品質優越、綠色健康的白蓮產品。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升級和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趨強烈,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會更加注重農產品全產業鏈的透明化。通過加大對白蓮提質增效的研究,同時參照借鑒國際水準,多方共同制定白蓮產業的標準體系,規范白蓮產品的制作、銷售、服務流程,開展白蓮生產的標準化管理。嚴防過程監管,推行食品安全授權人制度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4 結語

中國農業的發展仍舊處于轉型時期,第一產業的產業鏈、價值鏈在農村區域仍然較短,同時中國城鎮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農村產業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礎。產業融合是符合我國目前農村發展實際和要求所提出來的重要決策。中華民族擁有底蘊深厚、璀璨耀眼的農業文化,在國家大力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的條件下,積極挖掘鄉村社會中所蘊含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優秀傳統農村文化,分別利用文化來提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并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創新融資渠道、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保障農業文化的傳承,從而加快城鄉農村資源要素配置,推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補齊城鄉融合發展的短板,推動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張勝利,高志強,肖化柱.休閑農業的文化價值論——基于全國休閑農業調研的思考[J].世界農業,2016(10):77-81+93.

[2] 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和著力點[J].中州學刊,2016(05):43-49.

[3] 白增博,孫慶剛,阿依姆妮薩·阿卜杜外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農村三產融合研究——基于日本“六次產業化”經驗[J].改革與戰略,2017,33(12):134-138.

猜你喜歡
產業融合傳承
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研究
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數據時代廣告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與機制分析
基于貿易轉型背景下的大連服務貿易發展對策研究、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旅游經濟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