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教育階段閩東畬族民族文化傳承現狀概述

2018-05-14 10:51孫詩芬趙峰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9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小學教育

孫詩芬 趙峰

【摘要】畬族文化璀璨而富有價值,但在畬漢融合、城市化進程加快的今天,畬族文化的傳承并不樂觀。教育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傳承現階段的畬族文化,更能推動古老文化的革新。因此,探討和研究小學教育階段的畬族文化傳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畬族文化;小學教育;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共有70.87萬人,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和浙江省,共有54.62萬人,占全國畬族人口的77.07%。畬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遷徙過程中,創造了許多燦爛的畬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畬族文化不僅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畬族傳承和發展的基礎。在畬漢融合、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現代社會,畬族文化傳承的現狀并不樂觀。

一、小學教育階段畬族文化傳承現狀

教育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傳承現階段的畬族文化,更能推動古老文化推陳出新,因此,教育是我們在文化傳播中需要加以重視的重要途徑,而小學教育階段更是重中之重,它對孩子品行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畬歌畬舞正在逐漸消失

畬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勞動過程中經常以歌對話,極具生活情趣。在此過程中,盡管鮮有伴奏,但還是發展了出不論在歌調還是曲調上都極具特色的詩歌,其中以長篇敘事詩歌—《高皇歌》為代表。在日常勞動生活和祭祀活動中,畬歌、畬舞都是畬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由于畬歌不常用且沒有文字記載,現在,三十歲以下的畬族人鮮有會唱畬歌的,更不用說小學階段的學生了。盡管個別的特色小學會進行畬歌教學,但由于歌詞不甚理解和曲調與現代音樂有較大出入,畬歌這一燦爛音樂形式漸行漸遠,正面臨失傳。

(二)畬拳漸漸衰落

畬族人民酷愛體育運動,拳棍結合,尤其以畬拳為代表,在畬族傳統家庭中世代相傳,還在反抗傳統壓迫剝削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陳吊眼、許夫人等人還曾組建畬軍配合文天祥抗元。曾經在家家戶戶都可以聽到的練拳習武聲,到現在畬拳傳承后繼無人。無論是畬族聚集地還是畬漢雜居的畬族青少年都不再練習畬拳,對曾經畬拳的燦爛輝煌也不甚了解。畬族聚集地內的中小學體育課對畬拳并無開展特色教學,只有在校外有零星機構開展畬拳教學,生源有限,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政府對畬拳還需進一步挖掘和保護。

(三)畬族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遺失

畬族人民崇尚青藍色,服裝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其中畬族婦女的服飾獨具民族特色,美麗的鳳凰服更是色彩斑斕,以頭飾和彩帶為亮點。畬族服飾基本是純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成本高。另外,從業者年齡偏大,后繼者的培養面臨巨大挑戰。由于長期與漢族人民雜居,現在畬族男女服飾基本上與漢人無異,已經很少有人穿畬服了,導致民族服飾逐漸衰弱。許多畬族聚集地的青少年覺得鳳凰頭髻太過于麻煩和厚重,畬服落伍而不時尚,早已沒有穿畬服的習慣,更沒有屬于自己的畬服,只有在大型畬族傳統節日或者祭祀活動以及校園內畬舞表演時看過畬服。甚至于與漢族雜居已久的畬族小學生再沒見過畬服,而是成為照片中凝固的風景線。

畬族小學生幾乎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和學習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更別說是傳承了。若無法采取有效措施,若干年后,畬族手工藝將失傳。

(四)畬語成為弱勢語言

畬族語言是畬族人民自身獨特的語言,是畬族文化的載體,更是畬族文化的根。但畬語并沒有文字,很難進行考證及整理。目前,大部分畬族家庭仍在使用畬語交流,同時,畬族語言也吸收現代漢語的大量詞匯表現新鮮事物和概念,但也面臨著畬語失傳的危機,許多畬族小學生在學校和老師同學都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回家后和家長交流時使用畬語夾雜著普通話的形式,只會使用常見的簡單畬語。而在個別開設畬語課程的畬族聚集地的小學里,教師教授畬語詞匯時,沒有具體形象的事物概念,學生學習吃力,興趣不高。

三、制約畬族文化傳承的因素分析

近幾年,我國政府逐漸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規和文件。例如,《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關于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的通知》《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然而,畬族文化仍在流失,逐漸喪失了自己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歸結其原因,可以分為畬族文化自身的因素和外力因素兩個方面。

(一)文化自身因素:歷史發展造就文化自卑

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包括畬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稱為“蠻僚”“畬蠻”,甚至被視為“野人”。畬族人民受到統治階級的歧視,甚至為了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進行了多次暴動。由于種種原因,畬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落后于漢人,漢族文化知識是權威的代表,因此便產生了對畬族文化的自卑感。而這種對畬族文化的自卑感,使他們內心對畬族文化不贊同,主動地拋棄了本民族文化。這種思想就像是蛀蟲腐蝕了畬族人民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覺,在這種心理下,家庭教育并不重視文化傳承教育,畬族小學生對畬族文化無法進行潛移默化的學習,更加阻礙了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影響文化傳承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民俗文化并無書面記載,例如畬歌、畬婚、祭祀禮儀等僅靠口耳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承。在畬漢融合、普通話日益普及的現在,畬語傳承在不同年齡層是有區別的,能流利使用畬語交際的人年齡偏大;而脫離了畬族聚居大背景的青年人在學校和家庭都較少使用畬語,使得文化傳承出現了斷層,極大地影響到了畬族文化的傳承。

(三)外力因素: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

在畬漢通婚和城市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畬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而脫離了畬族聚集的大文化背景后,一代人、兩代人、三代人之后的畬族小學生青少年在意識中,大多喪失了畬族文化傳承的意識,摒棄了畬族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長此以往,無法在畬族家庭中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漸漸被漢化而逐步走向衰弱。

(四)課堂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又不夠重視

在學校應試教育的大指揮棒下,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往往重視成績的提高而忽視民俗文化的傳承。在少部分開展畬族民俗文化教育課程的學校中,漢族學生認為畬族文化與自己無關,上課積極性不高,畬族學生在長期的文化自卑和逐步漢化中,認為漢族文化是先進而文明的,對畬族文化學習興趣不高,對本民族文化習俗的學習亦一知半解,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在畬族家庭中,由于本身畬族經濟落后等原因,家長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觀念也落后,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對畬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脫離了本民族文化就無法保證自身身份的完整性的民族觀念。在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雙重缺失的環境下,畬族小學生更是無法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

(五)社會環境過于浮躁,受到外來文化的強勢影響

在普遍推崇現代文明的社會環境中,畬族文化無法排斥外來文化以保證自身文化的完整性,反而被外來文化所排斥。在“韓風”“日風”“歐美風”等外來文化的沖擊下,許多畬族青年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喜愛。他們以漢化、脫離畬族文化特征表明他們在向現代化和現代文明邁進,而認為畬族文化并不是一種潮流所在。因此,畬族的文化標志和自身的特點正逐步被現代社會所摒棄。

畬族文化要傳承發展,需要內外因共同作用,加強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畬族人民應該消除文化自卑,樹立脫離了本民族文化就無法保證自身身份的完整性的民族觀念,加強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意識。另外,重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重作用,發揮課堂學習的巨大效果,開展豐富而又覆蓋面廣的畬族特色活動,培養畬族小學生的民族文化學習興趣。同時,相關政府部門也應該加以重視,抓好小學教育階段的文化傳承,配合學校和民俗文化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文化傳承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更加努力搶救、挖掘、整理才能讓畬族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黃景強,陳鵬程.畬族文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2]劉淑萍.淺談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數據庫建設[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24).

作者簡介:孫詩芬,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2015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趙峰,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教師。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小學教育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簡析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探究“學講計劃”背景下的語文教學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研讀教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
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與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談小學語文課堂的生活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