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2021-10-12 01:51侯京淮
傳播與版權 2021年9期
關鍵詞:學術期刊融媒體創新發展

侯京淮

[摘要]互聯網科技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融媒體傳播成為主流傳播方式,這對出版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為出版行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基于融媒體視角,對學術期刊創新發展的優勢進行分析,并研究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策略,旨在為出版單位實現融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學術期刊;創新發展;思路;策略

我國現有期刊種類已經過萬,而其中學術期刊所占比例較高。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4年公布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名單,共5737種學術期刊。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融媒體傳播對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如何在融媒時代背景下有效突出學術期刊的引領作用,增進學術交流,增強學術傳播力,形成強大的學術凝聚力,以此推動我國學術科研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學術界中相關人員重點思考的課題。融媒體的發展為學術期刊這類傳統出版行業提供了融合發展的平臺,但由于學術期刊本身所具有的顯著特征,如專業性強、可靠性強、學術性強等,使得其在融媒體時代的發展受阻。因此,在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創新發展思路、打造利益共同體是其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和舉措。鑒于此,本文基于學術期刊的可持續發展角度,深入研究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創新發展的優勢概述

(一)專業領域內保持較高的影響力

我國眾多學術期刊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在各個專業領域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其中《電力系統自動化》《石油勘探與開發》等學術期刊,不僅在國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國際上也得到了本領域學者的認可。這些專業領域的學術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擁有眾多相對固定的讀者,其創新型內容和專業知識是其他媒體難以媲美的,因此,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在業界,其都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地位[1]。

(二)編輯人員隊伍穩定且業務整體水平高

從文化層面來看,學術期刊編輯往往接受過較高層次的文化教育,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通過長期編輯工作,眾多學術期刊培養了一大批業務素養過硬和能力高的專業人才[2],建立了一支相對穩定的編輯人員隊伍。因此,在學術期刊創新發展中,出版單位只需要對現行制度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隨后根據融媒體時代對編輯人員的具體要求和新標準,展開系統性的培訓,并進行相應的考核,即可幫助編輯人員掌握融媒體新思維,揮編輯人員應有的優勢,培養一支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編輯人員隊伍[3]。

(三)基礎建設已經形成規模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個領域與互聯網的融合度不斷提高,使得各個領域的發展對互聯網產生了更高的依賴度,相應的互聯網也推動了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4]。對學術期刊來說,其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加速推進數字化建設進程,在線采編系統、數字化出版和各類學術期刊資源數據庫建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同時,在數字化采編平臺的支持下,編輯審稿速度大幅度增加,進一步規范優化了編輯部的業務流程[5]。另外,在學術期刊出版過程中,一些主動化排版、校對軟件得到編輯部的廣泛使用,使得各類期刊資源的整合變得更加高效和快捷。而學術期刊資源的整合既可以推動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進程,又可以進一步延伸學術期刊內容服務及資源價值,為學術期刊融媒體推廣與應用夯實了基礎[6]。

(四)高質量內容豐富

在全媒體時代,雖然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但是“內容為王”始終是內在要求[7]。學術期刊通過同行評議保證了其學術性,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加之學術期刊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了大量優質內容資源。學術期刊將優質內容資源再加工,以視頻、動畫、音頻等方式通過廣播、電視、新媒體等渠道進行傳播,能起到知識科普、學術交流、宣傳推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在推送期刊文章時采用了有聲閱讀的方式,也有一些學術期刊推出了在線課程。這些外在傳播的表現形式,其內核依然是學術期刊豐富的高質量內容。因此,豐富的高質量內容是學術期刊在融媒體背景下創新發展的一大優勢。

二、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創新發展策略分析

(一)注重外部資源整合,開辟發展新路徑

在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應轉變發展思維,在主動整合外部資源的同時,積極為社會提供服務,如與廣播電視臺建立合作關系,借助廣播電視渠道,通過受眾喜聞樂見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眾傳播前沿科技知識和專業知識[8]。學術期刊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開闊受眾的科技文化視野,又可以提升學術期的刊影響力和知名度,更為關鍵的是也能促進學術理論和實踐應用的結合,對社會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對廣播電視臺來講,其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減少節目采編成本,又可以避免專業知識匱乏而導致節目內容出錯[9]。新媒體平臺建設存在一定門檻,需要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F階段學術期刊已經可以應用音頻、視頻、動畫等展現方式在多平臺展示、推廣學術論文,例如通過有聲讀物、短視頻課、原理動畫展示等方式推廣學術論文。在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整合外部資源的方式可以應用在互聯網方面的融合發展中,以此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專業性和互聯網傳播的便捷性,從而實現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10]。

(二)建立融合共享數據庫,實現融合發展

建立融媒體共享數據庫是學術期刊一條創新的共享資源途徑?;诩夹g層面來講,雖然學術期刊的各類學術資源存儲在后臺數據庫當中,但是數據庫往往有兩大類選擇,一是SQL數據庫,二是NOSQ數據庫,并且在同一大類的數據庫中,也有多項選擇。以SQL數據庫為例,在數據管理庫選擇方面,有Oracle、SQL Server、DB2等選擇;而在NOSQ數據庫中,也有Redis等鍵值數據庫、Mongo DB等文檔型數據等選擇。

現如今,數字化學術期刊在存儲數據庫選擇方面未能進行統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各類數據庫中存儲的數據相比傳統出版物更加豐富多樣,如音頻、視頻等數據都可以存儲在數據庫中,這是傳統出版物不具備的優勢。以中國知網平臺為例,學術統計和分析功能可以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閱讀體驗,且支持學術期刊資源下載。另外,共享數據庫可以將各種學術期刊的數據資源的格式進行統一,為網絡、廣播等直接提供文獻、信息等數據查詢服務。

(三)建設融合發展共同體,提高學術期刊知名度

學術期刊雖然擁有豐富的優質內容資源,但是受制于自身專業學術的定位,使得其在市場推廣宣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融媒體平臺在傳播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如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因此,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優勢來彌補自身的缺陷,積極進行融媒體建設,以提升推廣宣傳效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例如,學術期刊在廣告營銷方面存在顯著的不足和短板,導致廣告商很少對學術期刊進行廣告投放,這使學術期刊難以借助廣告渠道提高影響力。但學術期刊若在專業領域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并擁有較為龐大的用戶群體,例如,在各大短視頻平臺上擁有數萬乃至數十萬粉絲,或在專業領域擁有大量作者資源以及可以挖掘的內容資源,則會引起該專業領域中廣告商的高度關注,并對其進行廣告投資,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學術期刊的知名度,進而有利于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

(四)加快人才隊伍轉型發展

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更多以新媒體為主要渠道,這使得傳統紙質媒體的讀者逐漸減少。針對這種情況,學術期刊應在傳統紙質媒體傳播的基礎上,積極向融媒體多渠道分發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的發展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高度重視編輯隊伍的專業化和采編過程的流程化,對編輯隊伍提出新的要求,如編輯人員需掌握音頻、視頻、動畫等技術,培養融媒體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為適應學術期刊融合發展要求,出版單位也應加快人才隊伍轉型發展,建立專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編輯隊伍。首先,出版單位要加大對新媒體編輯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等渠道實現專項資金的精準化投入,可以促進新媒體編輯隊伍建設水平的提高[11]。其次,出版單位要維護平臺建設,增加用戶對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黏度,定期更新平臺內容,并搭建互動模塊與用戶進行互動。同時,針對互聯網用戶的碎片化閱讀特點,編輯部應對學術期刊的內容進行加工處理,確保其在適應用戶閱讀習慣的同時,可以滿足用戶對學術期刊內容閱讀的實際需求。但是在此過程中需要強調的是,編輯部對學術期刊內容的加工不得過度,應確保平臺推送的內容始終堅持專業、嚴謹等原則。最后,出版單位要加強平臺宣傳。在實踐中,學術期刊既要在傳統紙質出版物上印刷期刊各新媒體賬號的二維碼,鼓勵投稿人掃碼關注和在社交平臺上轉發宣傳,又要充分發揮融媒體優勢,與其他學術期刊網絡平臺等建立合作關系,不斷地提升學術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五)加強內部資源整合,推動標準化發展

學術期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優質內容資源,以數字化轉型為代表的學術期刊資源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F如今,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內部各類資源的整合缺乏標準性、兼容性,這使得各類數字化學術期刊資源缺乏統一標準。以中國知網為例,其在早期的文檔閱覽僅支持CAJ格式,與萬方數據平臺的PDF格式不兼容,導致內部資源難以共享互通,在此過程中,其也出現了重復采集學術資源的問題,從而造成了各類資源的浪費。因此,中國知網平臺積極創新閱讀方式,為用戶提供了多種格式的文檔閱覽服務,確保用戶可以用單一閱讀軟件同時閱讀多個數字化期刊平臺的信息。除此之外,在融媒體背景下,人們的閱讀方式變得多元化。中國知網也為用戶提供了手機閱讀、HTM閱讀等方式。中國知網在格式方面的完善是基于用戶需求的媒體融合的具體應用,這要求國家從標準化層面規范融媒體產品和數字出版物,尤其是元數據的標準化建設,這樣才能有效整合學術期刊內部資源,滿足用戶的實際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的發展不僅面臨新的挑戰,還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并實現自身的長遠穩定發展,學術期刊應對發展理念進行創新,積極應對融媒體時代發展帶來的挑戰,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實踐中,學術期刊既要注重資源整合,拓展新發展渠道及推動標準化發展,又要建立融合共享數據庫,實現融合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并要加快人才隊伍轉型發展,確保學術期刊依托融媒體實現創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源,謝文亮.融媒體時代專業期刊學術共同體的發展瓶頸與因應之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4):515-521.

[2]柴純青.融媒體環境下教育學術期刊的運營思路與轉型策略—以《中小學管理》雜志為例[J].編輯學刊,2021(02):59-63.

[3]董瀟瀟.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20):92-94.

[4]張眉.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以江蘇省5種高職高專學報為例[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20(03):56-59.

[5]王微,陳廣仁,吳曉麗.新媒體背景下文摘類科技期刊的轉型路徑—《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的轉型探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5):581-586.

[6]李春紅.融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能力的構建[J].新聞研究導刊,2019(21):38-39.

[7]楊建華.全媒體時代的“內容為王”有何新內涵[J].人民論壇,2020(18):140-141.

[8]王順善.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人才隊伍建設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50-154.

[9]董德英,李曉冬.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業務可持續發展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7(10):126-128,168.

[10]武怡華.融媒體背景下出版類期刊“兩微一端”發展探討[J].出版廣角,2016(11):75-77.

[11]王劍.海洋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精細化智慧管理的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11):38-42.

猜你喜歡
學術期刊融媒體創新發展
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
新創辦的學術期刊發展探討
融媒體時代領導者媒介形象重構與認同
融媒體背景下健康類紙媒的轉型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融媒體業態將決定報業未來
總局首次開展學術期刊資質審核認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