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語文課程基地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2021-11-20 00:13郭靜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1年11期
關鍵詞:課程基地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郭靜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許多地區結合本地的語文教學實際,建設了一批語文課程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與運作積極推動了語文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同時,對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本文依托本校的語文課程基地建設,從幾個不同角度論述了課程基地建設對于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所帶來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基地

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地方都結合本地區的語文教學實際,組織和開展了語文課程基地建設,語文課程基地為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條件。中學語文課程基地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中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中心,憑借語文課程基地,我們可以組織本地區、本學校的語文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研究,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應用新的語文教學研究成果,立足于服務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語文學習。

但一直以來課程基地的研究重點偏重于對學生素質的提升、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設施的改善,而對開發與實施課程基地的主體——教師的重視相對不夠,對教師在進行課程基地開發的具體條件認識不夠,沒有發揮語文課程基地的引領作用,僅僅把語文課程基地作為教學研究的普通平臺,沒有起到語文教學和研究的示范作用。

如何在基地建設中更科學、更有效的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從而達到以基地成長教師、以教師發展學生的目的。對此,筆者依托本校的語文課程基地建設,對利用基地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借助語文課程基地,轉變教學理念

語文學習是中學最重要的基礎學科,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決定和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效果。開展語文課程基地建設,提高學校的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師的語文專業能力,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教學效果。在語文課程基地的建設中,我們要借助語文課程基地,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語文教學能力和水平。

1.明確語文課程基地建設的目的和目標

基地建設要基于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發展而開發,注重學生本位,著眼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尊重并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修養,進而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有效的實踐路徑,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機會和平臺。

2.明確語文課程基地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課程基地是現有課堂教學的延伸升華和轉型升級,重點是把資源、理念、方法、路徑整合起來,形成實體化的新型學習環境,把目前被升學應試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教學,整合改造成師生生命成長的大學堂。海州實驗中學語文課程基地,充分利用海州現有的地方文化及豐富的資源優勢,以地方(海州)詩詞誦讀為抓手,開發地方語文資源,通過學科特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組織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校學科教學特色的形成。

3.明確語文教師在語文課程基地建設中的作用

教師是課程基地建設的主體,也是課堂深度學習的主要推動者,每個教師都應全程參與課程基地的規劃建設。教師應當用研究的眼光去重新審視已有的課程、教材,審視習以為常的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進行課程的整合與創新。課程基地建設內容的確定,需要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評價等多種角度來思考,學科組教師全員參與的過程,就是教師對本學科育人價值和育人目標深入思考的過程,更是各學科教師對實現教育價值和育人目標而開展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的過程。

二、利用語文課程基地建設,落實培訓工程

針對以往的學科培訓雜亂無序現象,自語文課程基地建設后,我們要利用基地扎實推進各項培訓工程,以提高培訓的實效性。

名師工程。學校語文學科實施三級師資培養體系,第三層級——以學校青藍工程為依托,在備課組內,以“青藍結對”的方式對工作五年以內的新教師實現一對一的幫扶指導。第二層級——以學校語文骨干教師為主導,成立語文學科青年教師成長聯盟,引領青年教師提高專業能力;第一層級——以市級名師工作室為載體,借助特級教師、市級名師的專業優勢,引領骨干教師提升專業發展層次,培養教學名師,并鼓勵他們積極申報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這種分層實施的師資發展體系,最大的特點是能夠促使教師在學習團體的督促下,制定專業發展目標,夯實專業發展過程、實現專業能力提升。

系統培訓工程。從常規的外出學習開拓眼界,到聘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再到系列專業比賽,讓新教師歷練教學基本功,錘煉教學智慧,讓骨干教師形成教學思想,從而有效提升語文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能力和校本教研能力。

如基地開設的“讀書工程”。教師的職業決定了必須博覽群書,學校通過讀書工程,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豐厚教師的文化底蘊,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設立了至善讀書節,分學科成立了教師讀書社,印制了精美的讀書筆記,為每位教師每年訂閱一份專業報刊,開展讀書沙龍等讀書交流活動。在此基礎上,面向語文老師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學科讀書活動,如針對教學活動延展讀書內容,針對名家研讀專著,針對校本教材開發研讀地方文化典籍等,讓語文教師的讀書更豐富、更全面。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性,教師都必須認真學習課程理論,閱讀大量的資料來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便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

三、依托語文課程基地建設,提升教學能力

1.參與課程基地的前期建設

參與校園環境的設計。為了更好地營造課程基地和校本課程的氛圍,語文老師帶領學生參與設計校園的每個角落,讓校園的每個地方都溢滿書香,如文化墻、文化長廊、開放式書吧、樓道墻面、標語牌、班徽等,讓校園環境在古樸中迸發著活力,達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的完美結合。

參與語文功能場館的升級改建。語文專用教室的內部設計更離不開語文教師的創意,如學校的書法教室、閱讀書吧等,都是老師帶領學生親手設計和擺放,從而為師生創造了更好的學習活動空間。

2.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

課程開發是課程實施的關鍵,語文課程基地建設必須重視語文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根據學校實際和本校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開發中學語文課程資源。例如,本地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利用地方的語文教學資源,開發有學校特色的語文教學資源,就可以不斷地豐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從而使課程基地的建設更有特色。

語文課程基地的開發和發展,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了教師語文學習和專業發展的空間,更為重要的是激發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教師們利用各自的興趣、特長和優勢,開發出不少深受學生喜愛的校本選修課程,如《古今文人詠海州》《海州神話傳說賞讀》《放飛的翅膀——初中生寫作教程》等。

同時以社團活動和節日活動為主線,開設了系列語文活動。社團系列主要從閱讀類、表演類、寫作類、書法類四個方面成立了海韻文學社、玉蘭詩社、海棠劇社、銀杏書法社和經典誦讀社,這是學生的第三課堂。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節日系列從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校園文化三個方面開展了“紅色記憶征文”“緬懷先烈勵志演講”“元宵燈謎會”“端午民俗會”“中秋誦詩會”等活動。這些課程和活動適應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推動了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了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促進了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借助基地活動展示,提高反思和研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監控和評價校本課程的實施,學校借助市級優秀校本課程的評選,舉行了校級語文精品校本課程評選,從文本理論到課堂教學再到成果展示,在評選展示中找差距、促提升,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同時也讓校本課程更加精品化、前瞻化。

語文課程基地建設需要教師的智慧和實踐,教師不是理論專家,而是善于反思的實踐家。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學校的一項新興活動,教師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整個開發活動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性,值得老師反思的內容更是很多,因而反思就有其特殊的作用。語文課程基地要求參與的語文教師寫教學反思,并用沙龍研討的方式交流教學反思。

除了校內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同時升級拓寬語文校外學習的空間。語文老師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場館、歷史遺跡,如中國百年語文人研究院、海州文化民俗館、孔望山、石棚山、花果山、朐山書院等,豐富學生的學習載體,開展海州文化民俗活動探尋、古城遺跡尋訪、海州名人專題探究、《西游記》與海州地方文化等實踐性、探究性校本課程,豐富學生的語文生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現和創新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他們在更為寬廣的學習空間里接受文化熏陶、精神濡染。

校本課程開發是語文課程開發和發展的關鍵。在實施國家統一課程的基礎上,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在內容上要聯系本地區的語文教學實際和本學校語文教師的實際去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語文教學資源。例如地方方言的學習和利用,就是很好的語文學習的地方資源。有特色的地方語文教學資源來自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很多知識對教師來說也是陌生的,這就意味著校本課程開發將帶來教學思想的變化與教學內容的變化,意味著教師需要自己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負責課程實施、課程評估,因而必然有助于教師課程能力包括制定課程目標的能力、確定課程內容的能力、實施課程的能力、評估課程的能力等的全面提高,因此,通過這些活動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實驗中學]

我國基礎教育實施“以縣為主,省級統籌”管理體制機制。地方政府在基礎教育管理過程中,無論是在組織體系的構建、教育資源的配置,還是在管理方式的變化、發展路徑的改進等方面都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如何在新的時期,充分激發地方教育活力,調動教育領域基層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有機結合起來,需要地方基礎教育的綜合改革實驗,以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

當前教育領域中的主要矛盾為人民群眾對公平有質量教育的需求與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感知度最高的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主要是區域內不同學校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需要從人民群眾身邊的教育改進做起,著力以區域為單位,抓住四個關鍵點,開展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

第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這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教育規劃的目標。要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需要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發展的格局。首先,涉及區域內部不同領域教育的協同問題,即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家庭教育、校外培訓四種教育形態的協同,也就是教育治理的協同。其次,涉及不同學段的管理協同,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三個學段之間的相互銜接問題。突出的問題為幼小銜接問題,尤其表現為幼兒園小學化問題;小升初銜接問題,尤其表現為通過考試選擇初中學校的問題;初升高銜接問題,尤其涉及普職分流問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關鍵之一。

第二,基礎教育不同學段的教育改革訴求不同。學前教育主要是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問題,這就需要地方學前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公辦幼兒園的建設力度、擴大普惠性民辦園的比例;安全優質需要教育、婦聯、公安、發改等部門的協同治理。義務教育主要是優質均衡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辦學質量的均衡,涉及區域內教師隊伍的科學建設和管理,推進教師縣管校聘制度的落實落細,促進教師交流輪崗,均衡師資配置。高中教育主要是多樣化發展的問題,隨著普職分流在部分地區的深入推進,部分家長對考試的焦慮前移,既要加強傳統意義上的普通中學、職業中學、技術中學的建設,也要加強綜合高中(既有普通中學的性質也有職業中學的性質)的建設,形成多樣化高中的辦學格局。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的關鍵之二。

(薛二勇,《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0日02版)

猜你喜歡
課程基地語文教師專業發展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新常態下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師培訓模式的分析
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困惑與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語文教師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教學
新時期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探究
教育生態學視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隊伍專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論學習共同體下的教師專業發展
立足課程基地 推進教學改革
構建活動化校本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