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幼兒習慣教育,提升幼兒教學效率

2021-12-16 16:50羅嬌嬌
當代家庭教育 2021年31期
關鍵詞:家園共育學前教育

羅嬌嬌

摘 要:本文在了解幼兒習慣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幼兒習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教育角度出發,分析了幼兒習慣教育的基本原則。最后對如何開展幼兒習慣教育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為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水平找到新方向。

關鍵詞:習慣教育;學前教育;行為問題;家園共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 (2021)31 -0049-02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quo of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 Then from the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reschool habit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develop children's habit education,hoping to find a new direction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eywords】Habitual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Behavior problems;Home-kindergarten co-education

“習慣”是反映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影響生活質量與行為方式。學前階段(3-6歲)是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國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面對新的社會發展形勢,幼兒教育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將習慣教育作為重點內容,這樣才能為促進幼兒成長奠定基礎。

1.幼兒習慣教育現狀分析

“幼兒習慣教育”的這一術語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針對生活素養、道德情操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在學前階段教育中,幼兒習慣教育已經成為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注幼兒的活動權利,不將活動內容強加給幼兒,并將“習慣”拓展到學前自我教育的范疇,使幼兒在教育活動中有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加快良好習慣的養成。幼兒習慣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幼兒習慣教育可有改善幼兒的日常生活習慣以及自理能力等,因此圍繞幼兒的習慣養成,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關注家園共育模式,為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

但是目前,幼兒習慣教育依然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例如,幼兒園在學前教育中通常會設置豐富的活動,但是家長普遍存在工作繁忙、對幼兒園活動參與積極性低等問題,導致活動缺乏連續性,習慣教育斷層的問題屢見不鮮。同時文獻[1]也指出,部分家長有鮮明的個人想法,或在社會中處于高層管理位置,或見多識廣,此類家長的幼兒習慣教育中往往存在優越感,習慣于將職場、生活中的一些思維模式帶入家園共育模式下,認為幼兒教育應該聽從家長,甚至強調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容侵犯,這種問題也會影響幼兒習慣教育效果。

針對幼兒習慣教育現狀,研究人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根據相關數據與調查探究可知,部分家長對幼兒的習慣教育較忽視,其認為幼兒園教育的重點為知識教育,其沒有對教師的各項行為進行配合,給幼兒習慣教學的效果帶來較大傷害。部分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的習慣教育也沒有清晰認識,在實際教學中會更加偏向于理論,忽視了習慣教育的實踐性,降低了幼兒習慣教育的執行性,難以使幼兒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隨著民辦幼兒園的增加,多個幼兒園的規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擴展,教學上的激烈競爭也給習慣教育帶來些許偏差,逐漸淡化了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降低幼兒教學效率,給幼兒習慣教育帶來不良影響。

2.幼兒習慣教育培養的基本原則

(1)家園共育是教育的基礎

幼兒本身處于一個快速認知社會、養成生活習慣的階段,所以在幼兒習慣教育中,教師必須將家園共育作為基礎點,在認識到家園共育現狀的基礎上,強化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使幼兒園與家庭之間形成合力,緊抓幼兒習慣教育內容,這樣才能保證習慣教育的有效性。

(2)重視日常不松懈

幼兒園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的細節習慣,在課上課下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全面引導,通過大量集體活動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必須循序漸進,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逐步積累,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確保幼兒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3)創新活動方式

幼兒習慣教育本身具有復雜性,所以在教育環節需要教師放開視野,避免教育形式俱進,應該合理利用現代化學前教育手段,以先進教育思想為依托,改進教育模式,盡量優化幼兒的行為表現,促進幼兒可對行為習慣產生自我反思,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優化習慣教育思維

在進行幼兒行為習慣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最直接的參與者,其教育教學理念將影響幼兒習慣教學的效果或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保持較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發揮指導與榜樣作用,增強習慣教育的實踐性。在實行正式教學前,教師要全面分析不同幼兒的實際特征,即使教授的行為習慣相同也要采用對應的教授形式,不僅能增強幼兒的學習模仿興趣,還要帶有較強的執行性,有助于真正改善其行為習慣,提升教學效率。

3.幼兒習慣教育思路分析

(1)以教師為橋梁,構建家園共育的新模式

幼兒教育需要家庭與幼兒園的各方努力,因此為了保障幼兒習慣教育目標的實現,幼兒園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橋梁作用,推動家庭參與到幼兒習慣教育中,為家園共育提供必要保障。

在教育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將幼兒園的幼兒園習慣教育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家長反饋,根據家長提出的意見適當調整教育方案,這樣有助于提高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積極性。在幼兒園活動中,教師可將與幼兒習慣養成有關的內容,分門別類地粘貼在“家長園地”一欄,使家長與孩子們一起完成活動,例如以周為時間單位,記錄每周幼兒與家長是否按時起床、起床后是否疊被等,通過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比賽,實現了共同學習,可以真正發揮家園共育模式在幼兒習慣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對于教師而言,家園共育模式下應該重視與家長的交流,通過微信、QQ等手機APP將幼兒園制定的教學目標告知家長,使家長能夠監督幼兒在家中的習慣,并理解各種教學計劃的實施。同時教師也應該與家長之間構建信息交流機制,全面了解幼兒在家庭生活中基本狀態,盡早區分班級內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性,為因材施教奠定基礎。

(2)結合幼兒心理特征做習慣引導

與成人相比,幼兒的心靈世界是美好的,對新鮮事物充滿期待,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應該把握幼兒的這種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并選擇能被幼兒接受的方式進行習慣教育。例如在很多幼兒在吃午飯時,身上往往掉有很多飯粒,雖然屢次提醒但是效果不顯著,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自編《小衣服的遭遇》故事,將幼兒身上的衣服擬人化,扮演衣服在被飯粒弄臟后哭泣、傷心的橋段。這種故事的形式很容易引起幼兒的共鳴,使幼兒認識到吃飯時掉飯粒會使自己的衣服“受傷”,所以在吃飯時要盡量避免掉飯粒。

同時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會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師、家長的關愛下能夠使幼兒的情緒更加安定并享受愉悅,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心理成長特征進行有計劃的習慣教育,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例如,部分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會因為自己的表現不理想而哭鬧,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變化,成為幼兒參與集體活動的“推手”,幫助幼兒順利完成活動,并配合語言激勵的方法,讓幼兒感受到完成任務的喜悅。長此以往,幼兒可逐漸養成堅韌的心理,做到迎難而上。

(3)找準幼兒的行為問題

在幼兒習慣教育期間,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研究,了解每個幼兒的行為習慣,并對其中的不良行為進行跟蹤、分析,找到問題的根源,并做針對性教育。例如,很多幼兒存在挑食的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食物的口味不理想、幼兒吃飯時有小情緒或本身存在挑食情況等。教師需要針對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進行干預,例如針對食物口味不理想的情況,教師可以發揮示范作用,大口吃菜,帶動幼兒進食;而對于吃飯時有小情緒的幼兒,可在吃飯之前適當鼓勵,如贊揚該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良好等,可幫助幼兒快速擺脫不良情緒。對于挑食的幼兒,則需要幼兒園與家庭雙方合作,幫助幼兒更正調適問題。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針對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特定行為開展主題活動,在室內打造不同的活動場景,通過構建互動性的情景,幫助幼兒改變不良習慣。例如在組織禮儀兒歌比賽中,可以設置《小弟和小貓》的故事活動現場,在集體活動中模擬故事環節,激發幼兒習慣意識,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4)樹立榜樣,正確引導

幼兒習慣教育中榜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幼兒快速確定學習、模仿的對象,最終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必須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凡是要求幼兒養成的良好習慣,都需要教師做好表率。例如與其他教師見面時,教師之間要禮貌的問候:“你好”,他人需要協作時要主動幫忙等。在飲食起居上,吃飯前教師應該主動洗手,并口述洗手時的注意事項,如注意節約用水、合理使用洗手液、如何清潔手指等,使幼兒能夠模仿教師學習;在飯后應該漱口或刷牙,保證口腔健康。在教室內,教師要保證走路輕聲、小聲交流等,使幼兒了解室內的行為規范準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幫助幼兒了解行為規范的相關細節,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習慣。

除了教師以外,幼兒的集體活動生活的小伙伴也是模仿的對象,所以在班級活動中教師要表揚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幼兒,使其他幼兒可模仿學習,發揮榜樣作用。

(5)正確引導,耐心鼓勵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本身就是復雜的,受年齡、認知能力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難度更大,若采用批評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教育理念的不足,而且要多利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在幼兒表現出良好行為時及時表揚。例如,在排列站隊時,男孩更加調皮,因此組織站隊的時間長,但是當教師發現某一男孩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自覺站隊時,就可以立刻給予口頭表揚,激發其他幼兒學習的欲望。針對那些自控能力弱的幼兒,教師要更有耐心,善于發現幼兒身上的每一個進步與閃光點,通過“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幼兒成長。

(6)加強品德行為的習慣教育

幼兒園教師應培養幼兒多方面行為習慣,如學習、禮儀、生活與安全等,為改善幼兒綜合素養,在該階段最重要的行為習慣即品德習慣教育。具體來說,當前教育教學的重點目標即為立德樹人,在幼兒階段通過有效的引導、教授可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情感認知與德育習慣,在真正教學時教師需借助適宜的道德標準來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活動讓幼兒養成愛家鄉、愛祖國的樸素情感,運用禮貌用語并友好地與其他小伙伴相處,讓幼兒在該階段就養成相互照顧、相互關心的習慣。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幼兒教師要定期講解不同節日的隱含意義,如“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或“十一國慶節”等,利用多種節日知識來引導幼兒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的精神,幫助其在較小階段就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

此外,幼兒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教授具體的行為習慣,比如,對年齡較大的幼兒,可借助相關習慣教育知識幫助其養成“自己事自己做”的行為習慣,若其擁有的能力較強要養成主動為集體與同伴服務的習慣。為鞏固幼兒各項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教學效率,幼兒教師還要定期向家長匯報幼兒園傳授的習慣教育知識,家長與教師需完美配合,借助家庭和學校教育,幫助幼兒徹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其綜合素養。

4.結語

針對幼兒習慣教育的復雜性,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關注每個幼兒的差異性,并在家園共育模式下,探索新的教育方向,最終為推動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彩虹.生活化的幼兒數學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

[2]劉欣.開展幼兒的道德啟蒙教育策略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

[3]向水針.提升幼兒教師體育教學能力的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刊),2020(08).

猜你喜歡
家園共育學前教育
在活動中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
傳統節日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施初探
家長助教對促進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研究
淺談小班幼兒良好習慣培養之方法
當前幼兒環境教育策略探研
單一向復合的發展研究
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中歌曲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
淺論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管理
論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領藝術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