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社聯動”: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支持研究

2022-04-23 14:04陳靜劉軍萍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2年1期
關鍵詞:學前教育

陳靜 劉軍萍

摘要: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面臨父母照料難、社區托管難、隔代支持難,以及只能購買基礎的學前教育服務等問題?;诩彝ソ逃Y本的視角進行研究發現,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困境源于家庭自身教育資本復合型弱勢、家庭學前教育支持類政策的精準落實到戶機制不完善、社區普惠型托育服務供給不足、兒童社會工作項目的碎片化運作等因素。通過“五社”銜接與復合強化提升共助機制的滲透性,以原生家庭和社區學前教育環境為工作對象,從環境嵌入、關系聯結、韌性增加、素養提升等維度改善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教育資本累積與轉化困境,倡導兒童主體型家庭幼育觀,優化家庭學前教育資本,構建育幼友好型教育環境。

關鍵詞:生活迫境;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五社聯動”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6–7640(2022)01-0050-12

一、引言

流動社會背景下的千萬家庭依托勤奮耕耘與艱苦立業為社會發展進步釋放勞動智慧與價值。學前教育階段作為人力資本蓄積的黃金時期,其投入和產出會對國家或地區未來的勞動者素質產生深遠影響?!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在強調教育公平以及協同治理的同時,明晰對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重視與關注。[1]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要辦好學前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 與此同時,家庭是兒童教育的啟蒙地,家庭教育資本的結構與質量影響著兒童早期乃至一生的發展。

通過流動來尋找更好的生活機遇是中國城鄉社會諸多青年家庭的生存策略之一。青年打工者流動務工方式呈現多樣化的人戶分離狀況。[3]打工者的工作選擇及生活境遇與其文化程度、工作技能和社交網絡相關。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通常從事薪酬和福利不確定的工作,在習得和具備一定的技能后游走于城市或城鄉間尋找生存與發展空間,家庭月收入僅能夠維持基本衣食住行開銷。在不斷適應和融入新環境的同時,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需要面對來自就業、婚戀、安家、育兒、養老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其家庭學前教育資本蓄積易出現復合型弱勢,只能購買基礎的學前教育或托育服務。在實地調查中發現,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兒童學前教育狀況堪憂,父母照料陪伴難、社區托管難、隔代支持難并存。家庭在育幼投入方面的資源分配與整合能力不僅關乎家庭經濟、社會和教育資本的循環蓄積,也影響著兒童學前教育質量保障。如何通過構建整合性的學前教育支持服務框架以優化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能力與環境,是夯實其家庭內部育幼保障和形成“家庭—學?!鐣备咝Ч灿龣C制的關鍵。

二、流動社會背景下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治理困境

學界對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隨遷兒童教育治理的研究圍繞學前教育政策制定、社會組織參與支持、學前兒童入園難點以及家園共育等角度展開討論。其中,政策保障及財政支持不足是制約學前教育資源均衡配給的關鍵因素;青年打工者家庭經濟來源不穩定、工作與居住環境變化等增大了其學前教育資源整合與鏈接的難度;育幼支持性資源如何通過社會工作介入滲透到家庭層面是難題。

(一)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協同治理

首先,隨遷子女“入園難”在于打工者工作及住所的不穩定性,嚴重影響了其對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4]對于經濟資本短缺難題,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多數研究的共識。文化資本對于增強家庭觀念的學前教育意識具有重要影響。[5]部分研究建議開辦以家長繼續教育培訓作為突破點的家長學校,彌補打工者文化資本不足所導致的育兒知識與能力弱勢,重塑隨遷子女家長的教育觀念;通過優化打工者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為打工者家長學前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6]

其次,強調以政府為治理主體的研究認為,應通過修訂學前教育立法,增加對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隨遷子女教育權益保障的關注,高效動員專業化的學前教育機構以優化社會扶持力度,共同促進打工者父母以科學、合理的方式應對子女學前教育困境。[5]社區公共資源的短缺以及服務意識的缺失制約著隨遷子女學前教育支持性服務供給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社區教育資源整合與打工者家庭教育水平提升成為治理路徑。[7]

最后,居住流動性破壞了家庭社會資本,信息源和社會網絡被打亂,家庭與社區成員或教師失去聯系;兒童正常的學習體驗被打斷,影響孩子的應對能力,加劇親子關系的緊張程度。頻繁移居會導致孩子輟學率高,成年后收入較低,早婚早育的可能性增大。[8]頻繁移居會降低兒童入園的準備程度[9],不利于孩子未來學業的繼續發展。頻繁移居會導致幼兒身體健康狀況不良,加之缺乏持續協調的醫療保健,兒童的健康狀況不佳。為減少移居給兒童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公共衛生系統應通過在父母和醫生之間提供必要的聯系為頻繁移居的兒童建立持續、協調的健康護理。[10]處于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普遍缺乏家庭遷移決策參與權,而家庭遷移決策是復雜和多層次的,給予兒童家庭決策參與權可以提高他們對家庭遷移并發癥的認識,減少居住流動性帶來的安家阻礙。[11]家庭應該在移居時更加關注孩子的態度,并聽取孩子的意見。

已有研究多從政府、社會、學前教育機構及家庭等責任主體視角切入,分析流動務工者家庭子女學前教育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案,較少考慮青年打工者群體的“流動性”特征,忽略公共服務訴求表達和精準化滿足。打工者家庭遷移的最初時期面臨諸多復合型困境挑戰,然而卻鮮有對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困境分階段細化的研究。本研究擬基于家庭教育資本視角,把家庭作為孩子學前教育的重要場域,細化家庭責任和教育觀念的影響,探討如何構建以提升家庭學前教育資源積累與轉化能力為核心的學前教育多元主體協同共助機制。

(二)家庭學前教育相關政策的制定與立法

學前教育是國家重大民生議題,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續完善城鄉兒童學前教育方案。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查閱政府部門網站,根據國務院和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政策文本,對1949—2021年的家庭學前教育相關支持政策進行整理(見表1)。

1949—1977年,學前教育服務主要以集體福利的形式供給;1978年至今,大量以集體形式開辦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關閉或轉賣,學前兒童照顧問題逐漸回歸家庭、社區和市場,提升家庭科學育兒能力開始成為政策導向。學前教育政策在明確多主體職責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提出對困境學前兒童家庭的幫扶對策和幼兒的家庭教育和監護能力的提升策略。然而,以家庭為單元的學前教育政策未能在實踐層面細化和完善不同類型困境家庭學前教育應對方案。

(三)社會工作介入家庭學前教育的相關研究社會工作對困境兒童學前教育治理至關重要,當前學界的研究對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學前教育治理、對兒童家庭學前教育資本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多維度探討,對社會工作在教育治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如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流動學前兒童情緒管理活動方案時存在介入技巧不足、社會工作者角色模糊等問題[12],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社會工作的介入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兒童家庭的社會資本,對于提高兒童社區教育質量、推動兒童社區教育發展、解決兒童社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等具有必要性。在實際踐行中,倡導通過調查社區流動學前兒童數量、為流動學前兒童對接更多的學前教育機構以及引入更多社會資源等措施介入流動學前兒童社區教育實踐。據此改變流動學前兒童社區教育的思路,以增加流動學前兒童社區教育的機會[13],豐富流動家庭在流入地的社會資本。

有研究既考慮社會資本,也強調經濟資本,從國家輔助社會工作機構的視角提出應對策略,針對早期教育公共服務嚴重缺乏的情況,提出讓社會工作機構作為主體,提供專門的早期教育服務與管理,通過結合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區營造項目、爭取國際和國內兒童相關公益基金的合作、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以及構建養育者支持網絡等方式介入0—3歲流動嬰幼兒早期教育活動,在豐富流動嬰幼兒父母科學育兒知識的同時,有效指導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育兒項目開展。[14]不僅利用政府購買服務促進項目運營以從經濟層面減輕社會工作機構的負擔,同時也通過多方社會資源的引入豐富早期教育公共服務的社會供給。

針對不同類型的困境兒童,社會工作介入的方法路徑不同。有研究以流動兒童中的特殊群體,即少數民族流動兒童作為研究對象,著重關注流動兒

童的生態系統及其所蘊含的豐富資源,針對少數民族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倡導國家教育助力,充分挖掘社會工作在兒童教育中的潛在價值;同時通過政策傾斜,給予社會工作群體資金和政策幫扶,以此引導社會工作利用專業優勢助力少數民族流動兒童的教育發展。[15]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和貧困兒童早期發展的本土化實踐研究指出,專業社會工作發展水平有限,即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遲緩、社會認知度不夠、工作崗位設置尚不成熟等,且社會工作對流動兒童早期發展的關注不足。[16]可見,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早期發展還存在諸多阻礙,機構內人力資本短缺成為顯著問題。

社會工作在介入困境兒童學前教育問題中還充當著相關教育資源鏈接的媒介。在介入學前融合教育過程中,社區社會工作通過宣傳、教育和組織等方式動員社區力量及開發社區資源,將特殊兒童的個人優勢與社區資源結合,使特殊兒童得以轉變和成長。[17]在幼兒園教育中,學校社會工作者充當服務的直接提供者及流動學前兒童相關主體關系的協調者和資源鏈接者。通過加強社區、學校和家長的聯系,及時將社區活動信息反饋給家校,提高家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有效性,以此助力兒童相關良好品質的養成。[18]還有研究針對流動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提出采用“一校一社會工作者”制度,以社會工作者充當農民工子女和學校之間的媒介,幫助農民工子女融入學校和社會,適應城市生活。[19]

部分外文文獻相對側重從健康、保健護理等角度出發理解隨遷子女的各方面問題。農民工家庭面臨來自語言、健康知識、住房和衛生、工作環境安全、獲取保健等方面的諸多挑戰,需要通過調整護理實踐策略,為生活貧困或居住在低資源環境中的人群提供護理服務。[20]也有研究基于社區服務和社會支持現狀,提出運用多維度社會支持的干預框架,強調通過社區服務為流動人口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21]社會及社區力量助力流動兒童教育治理也得到較多關注,家庭社會支持對流動兒童的學業發展有預測作用,社區社會資本可顯著影響流動兒童的適應力等方面。[22]

社會工作針對困境兒童學前教育的介入側重社會資本的引入和積累,注重經濟資本的輔助與支持,并且較為經常性地充當社區、學校及家庭教育資源或資本鏈接的媒介,期冀以社會工作、國家及其他社會資源等家庭外部力量的匯聚為生活迫境型家庭學前教育注入科學性、持續性及有效性支撐。

三、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本的蓄積與轉化

(一)理論依據

資本可以理解為能轉化成優勢的財產總和。[23]舒爾茨(Theodore Schultz)和貝克(Gary S. Becker)將資本概念進行了擴展,將知識、技能、體力等納入

其中,認為教育投入有利于人力資本的蓄積。[24]布迪厄系統闡述了經濟、社會及文化資本在不同形式下的相互轉化。經濟資本以財產權的形式被制度化,以金錢或其他物質性財富的形式獲取具體的商品和服務;社會資本被概括為行動者在特定場域中的網絡身份為其帶來的諸如位置、聯系等資源。文化資本被定義為所有與文化或文化活動相關的財產或資產,涵蓋有形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及處于有形和無形之間的文化資產。[25]圖書、社會常識與技能、學歷等有形或無形文化資本是家庭和學校實施教育的工具資本。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教育資本指在教育上投入資金帶來的收益。結合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加以理解,教育資本是與教育產業相適應的資本形式。作為新興的產業資本,教育資本旨在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創造出新的資本,例如通過為社會提供有用的知識和人才,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文化水平和素質能力。[26]在打工者家庭隨遷子女教育研究中,教育資本被視為涵蓋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要素的綜合環境。[27]在關于教育資本代際傳遞的研究中,教育資本具體指父輩自身具有的教育資源,包括父輩的教育年限、教育成就、教育經歷及教育觀念等。教育資本的代際傳遞不同于其他資本,不僅需要親力親為,還需要多方條件的協作。[28]家庭學前教育資本涵蓋了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經濟資本涉及家長的職業、兒童的居住環境;社會資本包括父母關系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也包括家庭的社會關系網絡;文化資本涵蓋了具體狀態的文化資本、客觀化文化資本、體制化文化資本及流動人口家庭教育文化等。[29]新城市居民身份的認同、家庭育兒理念與方法的更新、家庭社會網絡的構建以及經濟資本的積累有助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教育資源多維渠道的獲取。

相關研究指出,教育資本可以歸納為依托教育關系,在長期教育過程中將教育、觀念、能力等轉化為學習者教育收益的資本;根據教育關系發生的環境的性質、所承載的內容以及造成的影響,可將其劃分為四個維度:環境維度、關系維度、能力與經驗維度、心理維度;具體是指教育關系發生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與教育關系相關的角色,教育關系模式和質量、教育者擁有的教育經驗和能力、教育者對學習者的心理預期及影響。教育資本有其特殊屬性,形式上表現為教育互動過程中的教育關系;內容上包括教育能力、觀念和傳統,以及教育關系發生的環境、載體和心理等;過程上則是基于教育者和學習者的關系進行長期的資本積累、生產與再生產。[30]此處的教育者不局限于家庭本身,還包括社區、社會工作者、學校、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各參與主體同處于過程事件中,形成以學前教育治理為中心的組織聚合,通過結構和功能整合、關系協調等促成參與主體有序嵌合,最終形成一體化行動策略以賦能家庭教育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優化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能力。

作為教育資本的一種轉化來源,心理韌性資本也在家庭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韌性具有內在性和適應性兩個特征,即在非危機時期發揮關鍵作用和在危機時期做出靈活反應與積極適應。[31]心理韌性指代“能屈能伸”的心理彈性,它涵蓋抗逆力與復原力,是個體生活應激時的積極防御,也是經歷危機后力量的重新蓄積。家庭心理韌性指家庭在逆境中適應、轉變與成長的過程。韌性資本是家庭資本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更突出家庭心理資本的表達,是避免家庭遭到傷害及在受到傷害后促使其復原的優勢力量。[32]

在家庭處于困境時期,加強家庭成員間的聯系與溝通對于兒童學習品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心理韌性水平高的家庭善于運用優勢資源幫助兒童面對和克服困境。同時,家庭心理韌性的強弱還與家庭資本的積累有關,資本積累程度深的家庭,其家庭成員在面對流動或者留守危機時表現出的心理韌性也較強,從而有助于更好地適應環境,實現在新環境中的良好發展。[33]在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兼顧謀生創業與育兒的歷程中,韌性資本的積累可以轉化為家庭教育的優勢資源。

(二)分析框架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本弱勢包括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兒童教養方式缺乏科學性,社會關系資源匱乏;兒童入讀學校的師資力量有待提高、教學設施不夠齊全;兒童入園與升學存在困難等。[27] 《河北省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學前教育提供支持,[34]但在政策落實過程中卻發現仍存在政府支持性資源供給難以與隨遷子女實際學前教育需求相匹配的難題。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在遷居過程中不斷轉換家庭外部的教育場域、逐漸瓦解家庭原生社交關系網,這對家庭學前教育注意力分配、資金投入、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帶來諸多考驗與挑戰。生活環境轉換伴隨著社交群體改變和教育資源來源漸趨復雜化,打工者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鏈接教育資源以賦能兒童學前教育需要更多牽涉謀生與養家的綜合權衡和思慮。

生命歷程理論闡述了每一次經歷或每一個節點對個體成長和發展產生的不同程度影響。外出打工對于青年群體而言,既是個體生命歷程的關鍵轉折,也是其家庭資本蓄積的關鍵路徑。在謀業與兼顧家庭照料的雙重壓力下,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本弱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家庭的社會關系處于重建或轉換期,家庭社交助力脈絡單薄;第二,居住空間不穩定,家庭教育環境營造與建設現狀堪憂,教育環境支撐薄弱;第三,青年打工者大多初為父母,育兒經驗與能力缺乏,家庭教育經驗與素養不足;第四,家庭心理韌性資本的積累缺乏支持和輔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缺乏空間與關系媒介的承載,缺乏育兒素養與心理韌性的協同促進,進而使得家庭學前教育資本處于復合型弱勢中。

結合口述史和參與式觀察方法,對生活迫境型青年家長、隨遷兒童、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幼兒園領導、教師等進行訪談,對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狀況進行分析和歸納。重點以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對其學前教育資源積累、轉化與鏈接的自述為主線,回溯隨遷兒童學前教育保障的形式與內容,在教育環境、社會交往、教育素養及韌性資本等四個維度上討論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的弱勢類型與成因,闡釋多元主體參與學前教育支持服務的機制與路徑(見圖1)。

四、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精準化育幼支持的缺失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自身的學前教育資源整合能力較弱與社區支持性服務結構缺陷,影響著隨遷幼童成長環境的優化。這主要體現在兒童社會工作項目的追蹤鏈接不足、家庭親子教育支持服務內容缺乏、社區未重視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家庭學前教育科普方案等方面。

(一)社區對生活迫境型家庭育幼需求的調查與支持不足

工資收入是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生計的支柱性來源、家庭經濟資本的組成部分和學前教育資本積累的基礎。生產技術進步減少了大量常規性、重復性的工作崗位,對新時代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勝任力提出更高要求。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流動時期的工作多集中于城里人不愿意干的體力活,工作時間長、報酬低;如流動經營的蔬菜水果攤、回收廢品、工地干活等。這類工作環境條件差、收入不穩定、健康安全缺乏相應保障、對體力和勞動時間有較高要求,影響打工者家長對嬰幼兒照料、教育、陪伴時間及精力的投入。

不種田以后,工作也難找,我們沒什么文化,干不了那種識字的活兒,社區也沒有這方面的幫助。老鄉介紹了個工地,孩子他爸就去了,賺的錢也就能吃喝。孩子們在附近民辦幼兒園上學,在家時一起在租住的平房院子里玩。我們是外來居民,很少到社區去跳廣場舞,學不會。孩子們也不怎么去社區籃球場。(HXW20191101)

附近公辦幼兒園就沒幾個,人家本地一般家庭的孩子也不一定都進得去,更別說我們外地來的了。私立幼兒園有三四個,還有專門搞藝術的,聽起來是好,可就是貴,也擔心孩子不能適應。(ZSY20181205)

1.社區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制度未對生活迫境型家庭提供有效支持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在學前教育選擇中面臨制度性困境。首先,公共住房政策的排外傾向、戶籍登記制度在社區的普及滯后,導致打工者家庭在流入地頻繁變換住所。在城市綜合治理過程中,部分城中村社區的家庭安置機制存在排外性,導致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頻繁搬家,直接影響了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空間的穩定性。其次,公辦幼兒園普惠性資源的享用名額有限,隨遷子女異地就學的機會受到戶籍、本地居住時長等證明性材料的限制,青年打工者往往就近選擇民辦幼兒園托管子女,而民辦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良莠不齊成為打工者家庭在學前教育方面的困擾。在資源有限、整合程度不高的背景下,社區學前教育資源分配存在家庭經濟貧富分化的傾向,外來打工者家庭兒童的學前教育難以得到有效支持。

2.半閉環型社交圈不利于其與社區公共育幼資源全面對接

影響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經濟資本蓄積的因素不僅包括自身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還包括城市落戶和安家困難、社會就業培訓體系不健全、社區就業扶助滲透性不足等。調研發現,社區對外來打工者家庭缺少“精準到戶”的管理與服務;對外來打工者的職業素養缺乏詳細的調查,以至于在就業信息提供、就業單位介紹以及為打工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工作能動性不足。在社區就業支持缺乏有力輔助的境況下,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以同鄉或工友網絡提供的就業信息為流動與安頓的線索,讓兒童就近入讀收費較低的民辦幼兒園或是在工作環境中能兼顧照料兒童成為多數家庭的選擇。當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形成內在生活、育兒信息與資源分享的閉環群體以相互關懷和支持時,他們雖然一方面通過互聯網接受著城市社區育兒理念的熏陶和逐漸明晰究竟什么樣的學前教育是科學合理的,但是另一方面在自家兒童實際學前教育資源的鏈接上卻無法實現與諸如家園共育、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等體系較為全面的對接。

(二)兒童社會工作項目碎片化運作,難以滿足多元化育幼需求

1.家庭社會交往層面的社區支持較少

家庭社交網絡的脆弱不僅受制于家庭自身社交能力的貧乏,也受空間、制度、文化等環境資源稀缺的影響。從縣城或鄉村到城市空間的轉換對打工者家庭的信息接收、處理、反饋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亟需生活迫境型打工者在特定的場域中通過積極的社交來融入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重建。調研發現,部分青年打工者家庭對兒童社會工作項目的認知和求助意識模糊,而社區層面的互助型組織在青年打工者家庭社交網的重構中尚未形成有效、系統的交往平臺,且橫向和跨地域共建意識有待提升,致使兒童社會工作項目在運作方面會遇到服務與需求錯位的情況。例如在外來務工子女關愛項目運行過程中,青年打工者家庭因工作地址不斷變化,兒童將隨遷和轉園到新社區,對社會工作項目的跨域服務對接提出要求?!八槠钡难a救型學前教育幫扶機制難以有效應對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支持的難點。

城里不比村里,鄰居都見不上幾面,更別提串門了。有時候家里有個什么事,都找不到人來幫忙,不熟悉,不好意思麻煩人家。(ZZY20190105)

我們畢竟是外邊遷來的,在生活上不適應別人和別人不適應自己都很難避免,別人不理解就不理解,也不靠他們過活。您說的兒童社會工作,我們也不了解,什么幫助不幫助,沒聽說過。(JJ20181201)

2.社區志愿服務難以可持續地對接流動中的打工者家庭

生活與教育環境變換考驗著學前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在生活環境變化過程中缺乏給予兒童開導、鼓勵和關心的意識,對于培養兒童的環境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處于未知或模糊狀態。社區志愿者提供的諸如陪伴、生活照料、趣味游戲等活動對于學前兒童的性格教育和心理健康發揮積極作用。然而,社區志愿者在提供跟隨性支持服務時需要協調團隊建設、資金募集、項目設計、組織治理與人員培訓等工作,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難以可持續地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難以和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建立信任關系,難以跟進助力家庭社會關系資本的重建。此外,打工者家庭受原有生活慣習的牽絆,缺乏主動尋求與接受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識,甚至存在抵制的消極情緒。

(三)家庭親子教育心理輔導與危機應對機制不完善

1.家庭韌性資本蓄積和轉化途徑單一

研究發現,隨父母流動的兒童相較于留守或半流動的兒童在學習品質、專注力和毅力上有更大的優勢,心理韌性資本高的家庭善于運用優勢資源培養子女克服逆境的心理品質。[33]流動的生活狀態對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而言是艱辛和轉機并存的。在流動所帶來的居住地和社會交往關系不穩定、學前教育資源獲取困難等壓力下,能否積極接受變化、化解消極情緒取決于家庭心理韌性資本的建設。而在現實中,家庭流動直接揭露了家庭韌性資本不足的弊端。從家庭內部看,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關注;家庭情感交流與互動形式單一,且具有間斷性;家庭在新環境中的頻繁搬遷、換工作也間接影響子女對新生教育環境的積極適應。

要是真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家,還能種種地,街里街坊也熟悉。(XQ20181206)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韌性資本在流動初始階段的蓄積得益于原始家庭或土地所提供的保障,如部分受訪者談到如果在城里沒有找到工作可以回到家鄉務農。在流動過程中,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境遇出現分化。部分獲得相對穩定薪酬和住所的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能順暢地融入新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完成學前教育資源的鏈接,以奮斗者的身份和心態實現家庭韌性資本的蓄積和轉化。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若在多次更換工作后仍處于溫飽生活邊緣地帶,流動性就業和不穩定的經濟來源弱化了其社會適應的能動性和信心,脆弱的家庭教育保障能力對家庭韌性資本的積累產生負面影響,在幫助隨遷子女適應新生活、開辟教育新情境時會面臨諸多心理阻礙。

2.親子情感賦能教育服務不足

受經濟能力和工作條件的牽制,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經常早出晚歸,為工作奔忙,相對于家庭生計的維系,他們投入較少時間與子女進行情感溝通。情感互動失敗在打工者家庭中普遍存在,生活理想狀態與現實的差異形成的沖突使打工者家長傾向于通過憤怒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滿與疲倦,負面情緒的積累與爆發間接導致兒童情感的異化,甚至造成心靈創傷,使得親子間情感關系變得脆弱。社區在為打工者家庭親子溝通提供教育支持服務方面可以發揮積極功能,例如通過填補打工者子女的心靈空缺,以情感對話的形式喚起家長關愛與教育幼兒的初衷,進而實現親子情感鏈接,賦能家庭學前教育資源整合。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家庭情感支持通常被認為是居民生活私域,社區工作者對于家庭情感支持類服務的認識處于起步階段,加之與外來流動家庭入戶互動的機會較少,進而難以及時嵌入家庭情感教育以賦能親子情感鏈接。

(四)社區未重視面向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幼育科普方案

1.家庭學前教育經驗支撐不足

首先,青年打工者大多初為人父母,其育兒知識和技巧的學習多源于家庭長輩和鄰里相傳的經驗,主動尋求或嘗試選擇科學育兒方式的意愿較弱。在學前教育方式的選擇上存在兩種情況:部分家庭出于家中有老人參與隔代撫育以及節約生活成本等考慮,選擇將孩子留在家中,由家庭照料替代學前教育;部分家庭在流動時期未能及時備齊孩子異地入園幼托的支撐證明材料,選擇將學前兒童暫時留在身邊撫育。

媽媽經常說城里孩子嬌氣,不容易相處,讓我不要跟他們鬧矛盾。(LJY20181109)

想過讓爺爺奶奶過來幫忙照顧孩子,但是來了也沒地方住,就只能自己先帶了。(ZQQ20190203)

部分青年打工者尚未充分意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以幼童為主體的學前教育依舊不足以與義務教育的不可或缺性相提并論,這也是家庭學前教育素養匱乏的重要根源。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隨遷兒童的生活場所大多是工地、菜市場、巷口等,他們或是缺少同齡孩子的游戲與陪伴,或是缺乏課堂紀律的約束,學前教育的空白或缺失在其進入小學后會轉化為學前語言和文化基礎的薄弱,進而影響學習成績的提升。

其次,在學前教育內容上,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在生存和環境張力下易于忽視子女早教的重要性。家長與子女交流的話題主要聚焦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及安全等問題,鮮少關注兒童興趣愛好、交友觀念、說話方式等關乎兒童早期智力開發與全方位能力培養層面。

2.社區扶助性育兒服務缺失

首先,社區學前教育方面的社會組織生態建設與扶助服務多以物質補給與精神慰藉為重心,對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方面的支持性服務較少。對于學前兒童教育權益保障的宣傳途徑單一,社區學前育兒人才崗位設置較少,難以落實精準入戶的育兒知識科普教育工作。社區學前教育科普意識薄弱,多個社區未將流動兒童早期教育列入社區工作目標中。

幼兒園信息、入學培訓?我們都沒聽說過,一個打工的,誰管我們這么多。孩子上公立幼兒園又有戶籍限制,沒辦法只能上民辦的,貴就貴點,比不上強。(HYN20190103)

我們社區也不好搞,這每家每戶都不熟。咱要是去宣傳了,找不到人不說,人家也沒心思聽。再說了,要真有個矛盾,我們也不好處理。(XJZ20190105)

其次,社區育兒服務供給能力不足,育兒服務的供給除了需要科學、專業的知識和人才,還需要財政支持。社區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在缺乏相應政策支撐的前提下,由社區自發組建育兒幫扶團隊、制定扶助機制或引進專業育兒機構等較難實現。

最后,社會組織以項目制的方式嵌入社區治理體系,與政府不穩定的合作模式影響其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服務供給的專業性不足。

(五)家庭學前教育支持政策精準落實到戶機制不完善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弱勢,既受家庭內部資本蓄積途徑單一的制約,也與家園共育、市場介入、社區支持等各方治理主體相互嵌合程度較低,難以持續把最新隨遷子女政策精準落實到戶有關。從環境、社交、教育素養及韌性資本四個維度可以將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弱勢歸納為四種類型:家庭學前教育環境支撐欠缺型、社會關系脆弱型、心理韌性薄弱型、教育素養匱乏型。接下來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多方治理主體嵌合程度不足對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的影響。

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環境營造與建設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家庭學前教育環境支撐體系的短缺,如社區面向低收入群體的托育機構較少、隨遷子女關愛輔助型社會組織難以持續對接服務對象等。一方面,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通過削減子女的學前教育成本以維持基本的家庭生計,在幼托環境質量的參差不齊與幼托成本的居高不下迫使諸多家庭放棄教育機構專業性的育兒方式等情形下,社區因無法及時完善對隨遷子女學前教育信息的調查和記錄,導致隨遷學前兒童成為學前教育資源配置結構中的邊緣化人群。另一方面,在城郊租房以節省生活開銷的普遍性以及頻繁異地搬家使得隨遷兒童難以在生活環境變化過程中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生計存在隱蔽性,家庭收入、開銷和分配難以精確統計,使兒童的學前教育支持服務難以實現精準對接,社會工作的專業輔助與志愿服務的關愛幫扶難以深度嵌入到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治理中。

五、構建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支持框架

“五社聯動”指通過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和社區公益慈善資源共建服務對象有效幫扶機制的不斷探索,深化和拓展社區的內涵和外延,尤其是地域與網絡互助空間的縱橫連接,更精準地實現物質、資金、技術與服務的共建共治共享。[35]“五社聯動”在黨建引領加社會協同的特色社會工作服務中,可提升多元主體助人的實效,增強社會工作項目的可參與性、靈活性、可持續性和創新性。[36]

(一)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理念的更新

調研中發現,流動務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理念的轉變以及教育能力的進步。

首先,學前教育理念轉變在家庭環境資本維度有所體現。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在流入地場域和慣習的熏陶下,傾向于將學前子女送入當地教育機構、為子女配備當地教育材料、陪伴子女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任務等,在子女的具體培養方式上逐漸向當地家庭靠近。部分家長也有了“不跟著當地學校學習,會跟不上小學教育進程”的觀念。

其次,學前教育能力進步體現在家庭心理韌性資本維度上。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異地生活、異地工作、異地鄰里交往和子女異地就讀的經歷增加,家庭在處理子女接受學前教育方面的壓力時有了更多以往經驗的參考及鄰里互助的扶持,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有所提高。家長教育關注的短缺在削弱家庭情感教育體驗的同時,也使得隨遷兒童在適應環境變化過程中更容易培養獨立意識和獨力生活能力。

(二)“五社聯動”的滲透與共助

“五社”關系中固有的情感、互助、溝通等資源的鞏固和發展為流動社會流動危機的治理提供了關鍵要素。[37]而“五社聯動”構建支持性服務框架旨

在協助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化解教育環境支撐欠缺、社會關系脆弱、心理韌性薄弱及教育素養匱乏等學前教育資源弱勢,以社區為服務平臺和載體,通過將精準入戶的學前教育服務嵌入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學前教育資本增能過程中,促進社會工作組織和志愿工作者積極參與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環境重塑、社交關系網重建、心理韌性資本蓄積和家庭學前教育素養培育等過程中,豐富家庭學前教育資源的獲取渠道。

1.“社區+社會工作者”實現學前教育環境賦能

社區是“五社聯動”機制的資源整合與配給輸送的督促中心。社會工作者承擔著服務供給、資源鏈接以及政策建議等使命。作為“五社聯動”的主導力量,在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教育環境的改善中,社會工作者通過聯絡信息資源、提供專項服務、解讀和傳遞政策賦能家庭友好型學前教育環境營造。

(1)社會工作者賦能信息連接?!拔迳缏搫印敝械纳鐣ぷ髡甙ㄉ鐓^居委會和社會工作機構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者。他們基于“助人自助”的專業理念與方法為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的職業選擇、技能提升、子女教育、家庭住房等提供專業信息指導與協助選擇服務。首先,立足青年打工者家庭的現實需求,在廣泛收集打工者家庭就業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處于各個階段的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其次,以社區為綜合服務平臺,構建信息聯通機制,設立社會工作者“服務咨詢角”,主動鏈接社區外各企業的就業信息和各大院校的教育招生信息。通過社區服務平臺與青年打工者家庭保持定期溝通和交流,在雙向溝通中實現信息的傳遞與反饋,把信息資源分享給青年打工者,為其開辟多樣化的職業選擇和子女學前教育選擇路徑,為打工者家庭踐行科學化學前教育理念創造條件。同時,社區也是連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義工和其他社會資本的主要媒介,信息聯通機制也同樣適用于“五社聯動”各主體的溝通和交流。家業、事業、房業、學業是流動家庭奔走忙碌的方向所在,也是流動打工者在“天道酬勤”軌道上所勾畫生命的藍圖。[37]

(2)社會工作者及時搜集和反饋家庭學前教育需求。在家庭經濟、住房及托育等問題上,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的愿景與訴求復雜多樣。子女托育、家庭住房、就業保障等不僅需要社區工作人員的指導性服務,更需要政府政策的關注與保障。而社會工作團隊可以介入社區,配合社區居委會開展相關工作。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中的行政化組織,是社區居民政治生活的引領者,也充當政策訴求的傳播媒介,可以通過收集青年打工群體的生活訴求,形成政策議案傳遞給政策制定者,實現住房或教育政策的適當傾斜,優化青年打工者家庭的育兒環境。

2.“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搭建青年打工者家庭社交關系網

社區志愿者在助人層面的專業方法培訓、工作質量和效率方面與專業社會工作者有區別。他們秉持善愛助人的情懷,從情感支持和環境營造層面為青年打工者家庭支持性服務框架注入力量。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作為社區的外來人群,在參與社區治理、了解社區文化、融入社區生活方面還存在困難,需要社區加以引導和協助。

(1)創建共享共治平臺。社區治理的內核在于社會關系的締造與聯結、社會資本的培育與累積、社區精神的維系及社區溫度的催升。[37]“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共享共治聯動模式旨在基于社區這一共同服務載體,將專業社會工作者與志愿者隊伍相結合,充分利用各方資源服務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群體。第一,在社區內部設立針對青年打工者家庭的“流動驛站”,通過社會工作者對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信息收集、處理、整合,增進社區對該類群體生活動態的把握,便于將該類群體納入社區服務和管理的范疇。第二,在社區綜合服務平臺上建立社區專項基金,通過社會組織與企業開展合作開辟多元籌資渠道,保障社會服務供給的持續性,助力社會組織對心理干預相關的社會服務項目的承接,協同扶持個性化社會服務項目運作,為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本的蓄積提供物質保障。由社會工作者制定活動方案,社區志愿者協助實施,對癥下藥,為其培育和鏈接社區學前教育資本,以加速青年流動家庭對社區生活的融入。針對青年打工群體育兒時間、精力缺失問題,由社會工作者帶頭,在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興趣閱讀坊、周末影院或小義工組織等,有序安排社會志愿力量在接受相應培訓后參與其中,幫忙照看、陪伴社區留守兒童及父母無暇顧及的隨遷子女,在豐富其課外生活的同時,也能提高其各方面的社交能力。第三,“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聯動模式是教育資源鏈接的主導力量。借助社區成熟的社會關系網與社區所屬的鄰近托育機構取得聯系,由社會工作組織介入、志愿者團隊作為輔助,為青年打工者子女爭取就近入園的機會。同時將托育機構列為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本的來源之一,通過社會工作者定期溝通,為打工者家庭和教育機構之間搭建起相互聯系的橋梁,這也有益于其子女異地就學歸屬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2)拓展社區文化包容性。兒童學前教育環境的營造離不開社區文化的孕育和滋養。社區文化與流動青年打工者的家庭文化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些差異足以阻礙青年打工群體融入社區。相互了解以至于理解是促進文化融合的有效手段,因此,應在社區建立需求反饋制度。增設社區文化節、家庭親子日等互動環節,有助于增進社區家庭間的了解,有助于隨遷子女對新環境中主導文化的掌握,同時也有益于填補家庭內部的情感交流空缺。家長親子活動的參與、教育期望以及對日常生活的組織等是家庭進行文化投資的重要途徑。此外,建立社區緊急聯系機制,把社區緊急聯系電話留給每一戶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以便在青年打工者分身乏術、無暇照看或者接送孩子的情況下,社區組織能夠為居家兒童提供臨時的生活照料替代服務。

3.“社區+社會組織”促進家庭韌性資本積蓄

社會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重要協同力量,在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治理中發揮著整合社會資源、直接提供服務的載體作用。因此,具備政治性支持的社區自治組織與可實行項目化運作的社會組織聯動將賦予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韌性資本積累的獨特動力。

(1)心理輔導增強家庭凝聚力。社區積極引入以流動家庭或流動子女為重點服務對象的專業社會組織,與專業社會組織建立聯動機制。在專業社會組織的指導和介入下,根據社區青年打工者家庭現狀,設計有針對性的“一對一”綜合性心理咨詢服務,由社會工作者和義工聯動主導。通過定期向目標群體開設心理課程、開展個案工作,引導青年打工者關注、關心、呵護學前兒童,引導其注重學前教育與道德教育,注重與子女的心靈交流。同時,通過社會工作者與學前兒童的零距離溝通,助其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質,并將學前兒童的深層次心理需求傳遞給父母,促進親子雙方的相互理解,改善家庭關系,拉近彼此間的情感距離,以此提升家庭共同應對生活迫境的韌性。

(2)凝資聚力維持家庭外部保障。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心理脆弱除了家庭內部情感凝聚松散外,還與各類生活保障和支持的缺失緊密相關。社區關懷、祖輩支持、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的不可攜帶性是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缺少心理依靠的關鍵因素。在社區和社會組織之間建立聯席會議制,將社會組織的教育資源和社區實地情況進行實時分享和匹配,社區工作人員的入戶咨詢有助于獲得青年打工者家庭和隨遷子女的新信息,促進實現各主體間的信息互通。通過社區聲音和社區力量為有特殊育兒需求的家庭提供物質支持,增強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工作和育兒的信心與應變力。

4.“五社聯動”培育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學前教育綜合素養

“五社聯動”是社區創新型治理模式之一,以社區為綜合服務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主導力量,社區志愿者為輔助力量及社會資本為資源補充,旨在通過共建共治共享調動社區內五大行為主體及行動力量,使其彼此聯系、協同運作,在社區資源協調整合、再分配及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家庭教育觀念、教育能力、教育經驗、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家庭教育素養的培育,為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及教育資源鏈接賦能,為打工者子女學前教育營造“家”的氛圍。

(1)樹立兒童主體型學前兒童教育觀?!凹摇笔莻€人或社會群體身份認同的呈現場所,[38]是學前兒童“自知”與“他知”的空間,“家”是學前兒童認識自我、感受親情關愛的第一場所。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教育觀念滯后、知識素養不足,其家庭學前教育資源鏈接能力較弱,過度依賴于家庭隔代照料而對家園及家社合作育兒認識極度缺乏。而“五社聯動”的關鍵在于更新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的傳統學前教育觀,將兒童優先發展的理念置于家庭學前教育的中心,將學前時期視為子女培育不可或缺的黃金階段。社會工作機構和托育機構的介入,以及社會組織的支撐旨在協助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更新其學前教育理念,增強其對子女進行人格養成和性格教育的意識,提高其對情感交流和朋輩交往的重視。通過倡導家庭分工合作育兒以及家園共育增強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家庭學前教育資源整合與運用能力。而針對部分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文化程度較低、時間和精力有限導致的社區活動參與度不高,公共資源使用意識薄弱等現象,需要在社會工作機構、社會組織內部引入評估和激勵機制,在青年打工者群體中設立多元化溝通渠道,督促“五社聯動”各主體專業性、共情能力的充分發揮,通過主動入戶、面訪、持續性交流與互動等提高服務效能。

(2)“五社聯動”助力學前教育空間延伸,增進故鄉之“家”的城市社區融入與構筑。對于青年打工者子女而言,“家”不再是一個固定的位置與特定的空間,而是流動的居宅,對于“家”社會意義的探尋可以通過實踐的營造來實現[38]。而“五社聯動”便是營造實踐的其中關鍵載體,對于家庭教育實踐的發生具有促進和引領作用。語言、飲食、習俗等地方符號的尋找與重構被認為是營造實踐中再現家鄉情感與記憶的重要環節。社區信息交流與資源集聚平臺的搭建,社會工作者提供的個性化服務,以及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的導入,對于生活迫境型青年打工者安居新市民之家具有輔助和催化作用,能夠有效助力和諧與親密家庭空間的構筑,從而為隨遷兒童學前教育環境的優化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 content_5234876.htm.

[3] 馬小紅,段成榮,郭靜.四類流動人口的比較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4(5):36-46,126-127.

[4] 賈明.貴陽市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園難”研究[D].貴陽:貴州財經大學,2018:50-52.

[5] 呂美函,蒼翠.農民工家庭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5):15-16.

[6] 孫紅.隨遷子女家長投入學前教育的水平與影響因素[J].學前教育研究,2014(3):8-14.

[7] 宗秀秀.農民工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2):53-55,59.

[8]? TNNESSEN M,TELLEK,SYSE A. Childhood residential mobil-ity? and? long-term? outcomes[J]. Acta? sociologica,2016,59(2):113-129.

[9] 景曉芬,馬鳳鳴.生命歷程視角下農民工留城與返鄉意愿研究——基于重慶和珠三角地區的調查[J].人口與經濟,2012(3):57-64.

[10] MOLLBORN S,LAWRENCE E,ROOT ED. Residential mobil- ity? across? early? childhood? and? children s kindergarten readin-ess[J]. Demography,2018,55(2):485-510.

[11] BUSHIN N. Researching? family? migration? decision-making: a children? in? families? approach[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2010,15(5):429-443.

[12]谷爽.流動學前兒童情緒管理的小組工作介入研究——以濟寧市Y幼兒園為例[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0:31-32.

[13]張彥花,劉麗彬.關于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學前兒童社區教育探討[J].智庫時代,2019(30):239-240.

[14]江丹.社會工作介入0—3歲流動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路徑[J].社會與公益,2019(4):66-69.

[15]楊倩.社會工作介入少數民族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實務研究——以蘭州市七里河區W社區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8:12-17.

[16]張少馳.模仿抑或創新: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和貧困兒童早期發展的本土化實踐研究——以北京家訪項目為例[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7:26-34.

[17]奚海燕.學前融合教育與社會工作的介入[J].教育探索,2013(2):140-141.

[18]孫巧云,苗春鳳.流動學前兒童的因然教育[J].重慶社會科學,2016(11):119-126.

[19]包福存.社會工作視角下流動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62-64.

[20] CONNOR A,LAYNEL,THOMISEE K. Providing care for mi- grant farm worker families in their unique sociocultural context and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2010,21(2):159-166.

[21] WEN Y,HANLEY J. Enhancing social support for migrant fam- ilies: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services in a Shanghai urban vil- lage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J]. Asian? social work & policy review,2016,10(1):76-89.

[22] WU Q,BILL T,MING H. Social capital,family support,resili- ence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4(3):636-656.

[23] HOWARD V F,MCLAUGHLIN T F,VACHA E F. Educational capital: a proposed mode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cademic and so- cial behavior of students at risk[J]. Journalofbehavioraleduca - tion,1996,6(2):135-152.

[24] WOOLCOCK MICHAEl.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 ture and action (book)[J]. Social forces,2004,82(3):1209-1211.

[25]包亞明.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7-198.

[26]原玉廷.教育資本:一個亟待建立的理論范疇——兼論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104-109.

[27]馬軍偉.文化資本下的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資本研究——基于S市W區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資本的調查[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19:12-24.

[28]梁夢倢.子代教育期望及教育資本代際傳遞的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8):64-66.

[29]劉丹.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資本研究——以昆明市W社區為例[D].昆明:云南大學,2010:45-47.

[30]范云霞.教育資本:定義、模型與運作分析[J]教育學報,2018(1):51-57.

[31]秦紅嶺.增強社區韌性應對公共衛生危機[J].城鄉建設,2020(19):12-15.

[32]鄭林科,張海莉.韌性緩沖生活應激與干預心理危機的中介效應[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22-126.

[33]余璐,羅世蘭.家庭資本對處境不利兒童學習品質的影響:家庭心理韌性的中介[J].學前教育研究,2020(9):58-68.

[34]河北省財政廳.河北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河北省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20-08-27].http:// czt.hebei.gov.cn/root17/zfxx/201509/t20150924_258011.html.

[35]任敏,胡鵬輝,鄭先令.“五社聯動”的背景、內涵及優勢探析[J].中國社會工作,2021(3):15-17.

[36]夏學娟,張威.“五社聯動”:社工“穿針引線”助力基層治理[J].中國社會工作,2021(16):32-33.

[37]劉建軍,金美來.業民社會的興起——通過政治理解社會[J].南京社會科學,2021(2):1-16.

[38]陶偉,蔡少燕,余曉晨.流動性視角下流動家庭的空間實踐和情感重構[J].地理學報,2019(6):1252-1266.

(文字編輯:徐朝科責任校對:王香麗)

“Linkage of Five Elements in the Community”: A Study on Support toPreschoo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Young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Distress

CHEN Jing1,LIU Junping2

(1. Department of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Hebei,071003,China;2. School ofPublicAffairs,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 Young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n distress face difficulties with their childrens preschool education. It is hard for parents to take care of the children,seek daycare services from the community,and obtain support from grandparents and they only have access to basic preschool educ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family education resources,it is found that the dilemma is caused by dual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parents lack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imprecise and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supporting preschool education,an insufficient supply of publicly beneficial childcare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and fragmented operation of social work projects for children. We suggest improving penetrability of the joint help mechanism by linking and building stronger“five elements in the community”(communities,social organizations,social workers,social resources and community autonomy institutions). With the focus on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he childcare environment in the community,we can help the migrant workers accumulate and tap the family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embedding in the environment,connecting the relationship,increasing resilience and improving all- round competence. We should advocate a child-centered parenting style,and increase resources ofthese famil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to shape a childcare-friend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living in distress; young migrant workers family; preschool education; linkage among five elements in the community

猜你喜歡
學前教育
論我國學前兒童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
從學前教育的前景和就業狀況談幼教學生如何提升就業競爭力
《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課程整合的探索
實習日記在師范生專業成長中的應用
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文化修養之初探
單一向復合的發展研究
淺論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管理
論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領藝術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