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022-05-30 10:48方勝張佳齊孫丹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方勝 張佳齊 孫丹丹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活體傳播的特殊形式,種類眾多,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安徽省雖然算不上非遺強省,但技藝類非遺項目特色鮮明,成就突出。統計安徽省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數量和空間分布狀況,分析其保護傳承和發展情況,并針對安徽省技藝類非遺保護和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五點對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關制度建設,推動非遺IP化;擴大非遺影響力,整合地方資源;實現創新性發展,完善對傳承人的培養和傳承體系,完善非遺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監管力度;保存非遺原真性,以期實現安徽技藝類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充分發揮其以文育人、以文強省的作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非遺IP化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22)04-0035-07

收稿日期:2022-01-05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吨袊鴤鹘y文化》教學團隊項目(2020kcszjxtd21)

作者簡介:方勝(1977-),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傳統文化與區域文化。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 Anhui Province

FANG Sheng,ZHANG Jiaqi,SUN Dand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As a special form of human living communica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many kinds and rich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Although Anhui is not a strong provi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f traditional skills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Make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 Anhui Province,analyze their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and put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relevant system construction,promote the I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grate local resources to realize innovative development,improve the training and inheritance system for inheritors,improv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chain,strengthen supervision,and preserve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o as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hui traditional skills,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vinc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skill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P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榆林考察時的講話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安徽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明確提出加快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戰略目標。從非遺的角度來看,安徽省雖然算不上非遺強省,但其非遺項目尤其是技藝類非遺特色鮮明,極具保護價值。因此,深入了解安徽省技藝類非遺的傳承發展狀況,對充分發揮非遺的社會文化價值,加快推進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安徽省非遺的數量類型結構特征

國務院分別于2006、2008、2011、2014和2021年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共有1 557個大項、3 610個子項,安徽省入選國家級項目72個大項、99個子項,且項目類型齊全(見表1),其中傳統技藝類為25項,與傳統戲劇類非遺項目并列第一。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別于2006、2008、2010、2014和2017年公布了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下簡稱“省級項目”),合計539項,其中傳統技藝類非遺174項,仍居十類非遺之首。

按照行政界限劃分統計,安徽省各市非遺的數量和非遺類型分布狀況差異較大。

在數量分布上,安徽省各市分布差異明顯(見表2)。通過自然斷點法,將非遺項目在各地級市的數量分布狀況分成5個梯隊:黃山市的非遺項目數量最多,為第一梯隊,其國家級項目及省級項目的數量均為全省16個地級市之首,占比為17.9%;第二梯隊包括宣城、安慶、合肥、阜陽、亳州和宿州6市,占比為11.3%~6.6%;隨后,池州、淮南、六安和蕪湖為第三梯隊,占比為4.9%~4.4%;滁州、馬鞍山和蚌埠為第四梯隊,占比為4.1%~3.8%;最后是淮北和銅陵兩市,其非遺數量最少,占比僅為2.0%和1.3%,銅陵市在國家級項目上還處于空白狀態。

在類型分布上,由表3可得,安徽非遺項目主要集中于傳統技藝類,約占到總數的1/3;而民俗、傳統戲劇、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的占比比較接近,為10%左右;傳統醫藥、傳統音樂、民間文學、曲藝以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類別所占比例較小??梢钥闯?,技藝類非遺在安徽十類非遺中占據重要位置。

二、安徽省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情況

(一)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上,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尤其是2011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201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對我國各地非遺保護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徽省也陸續制定并發布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認定與管理辦法》《安徽省文化生態保護區認定與管理辦法》,起草了《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在法律法規的指引下,安徽省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實效。

(二)構建了顯有成效的非遺保護工作制度體系

我國構建了相關非遺保護制度以更好實現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一是非遺調查普查。調查非遺的數量和現狀,是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前提,自2005年6月至2009年11月,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全面性的非遺普查,全國各地將普查與申報相結合,初步摸清了“家底”。自2021年《“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提出啟動第二次全國非遺資源普查后,各地已陸續開展了區域性非遺普查。二是四級名錄制度。我國形成了國、省、市、縣四級保護制度。截至目前,安徽省已認定539項省級非遺項目,申報成功99項國家級項目。三是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制度。非遺的活態傳承離不開人。目前,安徽省共認定了119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2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四是文化遺產日制度。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以非遺為主題舉辦了多種形式的慶?;顒?,如線上或線下的非遺展演、“非遺購物節”、非遺法的普及宣傳活動、非遺學術研討會等,對非遺的宣傳起到了促進作用。五是分類保護制度。根據非遺的特點,制定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三類非遺保護方式。針對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我國實施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和“非遺傳承人技能藝能提升計劃”。六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制度。非遺是地方文化生態環境長期孕育的結果,保護孕育發展非遺項目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對該項目的傳承和整體性保護至關重要。涵蓋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和江西省婺源縣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第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于2019年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另外,安徽省也建立了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制度,目前已有“安慶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區”與“宣紙文化生態保護區”兩家。

(三)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保護格局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非遺保護格局。政府不僅增加了對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認定,而且不斷加大非遺保護的專項資金投入,還通過完善法律法規以及非遺傳承人培訓制度建設,切實落實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在政府的引導下,各類民間組織和機構也加大了對非遺的保護和研究;安徽省非遺傳承人通過積極參與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有力加強了非遺的對外展示與宣傳。學者、企業等也積極參與和開展非遺相關的學術理論和實踐研究、旅游產品和商品開發、項目申報和傳承等工作。

總之,安徽省在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上作出了許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要看到,占據重要地位的傳統技藝類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仍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境,亟待解決和改善。

三、安徽省技藝類非遺傳承面臨的困境

安徽省技藝類非遺資源豐富,徽墨、宣紙、歙硯、界首彩陶、淮南豆腐、紫金硯、壽州窯陶瓷等制作技藝不勝枚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些傳統技藝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困境,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態“非遺”傳承展現出脆弱性

非遺是活態的,非遺的傳承離開了人,也就失去了文化[2]。由于受普遍存在的客觀因素和某些主觀因素影響,目前安徽省傳統技藝類非遺的活態傳承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傳承耗時久。如毛正聰是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的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歲拜堂伯父毛名達為師,潛心從藝60多年;朱兆龍專注于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而一堅持就是40余載。二是傳承方式和觀念較為單一和落后。傳統技藝以家庭血緣關系為核心進行傳承,采用口傳心授、單線傳承等方式[3];一些地區仍有傳男不傳女、傳兒媳不傳女兒,“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傳統觀念。三是傳承難度大。如安徽岳西桑皮紙制作技藝包括選料、蒸煮、揀皮、制漿、簾撈、焙烤等流程,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制作工序復雜,技術要求高,甚至有些制作缺少原材料。四是傳承人老齡化嚴重。從各省的非遺官網查詢的傳承人信息中可以發現,非遺傳承人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其中安徽省國家級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近一半都已經超過60歲,且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做這種“苦差事”。

(二)傳統技藝類非遺的現代經濟效益低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技藝逐漸被機器生產取代。傳統技藝如何在現代社會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既可以保存自身的原真性而又可以迎合市場需求是擺在其面前的一大難題。一方面,一些傳統技藝由于生產周期長,工序復雜,消耗成本較高,在經濟效益上表現為轉化效率不高,利潤低。盡管政府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進行了相關專項資金補助,但無法彌補因非遺產業鏈的缺位而導致的傳統技藝經濟效益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一些傳統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價格貴,市場競爭力不足,使得一些傳承人因收入微薄退出傳承行列,另謀他業,因此傳統技藝難以形成完整的非遺產業鏈[4],從而也會導致經濟效益不高。如,安徽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不僅生產周期長,而且市場回報小,也正因此,即使其被列為省級項目,一些傳承人的態度也是冷淡的,從而轉身投向經濟效益較好的其他產業。有些傳統技藝類非遺生產較為分散,尚未形成一定的產業集聚,產業鏈也不完整。如安徽淮南的豆腐制作主體有個體、家庭作坊,還有企業,生產分散,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鏈的發展。

(三)非遺自身的適應性和創新性不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的發展離不開創新,要與時代相呼應。然而,部分傳統技藝類非遺在時代的浪潮中因缺少新的發展路徑,逐漸“息影”。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將壽州瓷譽為六大名瓷之一,壽州窯在唐朝前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到了唐代末期、五代以至宋代,其產品的造型和釉色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質地依然粗糙。換句話說,壽州窯陶瓷沒有與時俱進,原有的生產關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再加上產品缺少創新,逐漸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5],最終不得不走上停產的道路。如今,手工徽墨也因難以貼合時代需求,逐漸被工業墨汁代替[6]。還有一些傳統技藝類非遺出現原材料缺乏,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材料進行生產,從而逐漸走向瀕危甚至消亡的道路。

(四)社會認同感低導致保護傳承弱化

首先,文化認同與人們的價值取向緊密相關,文化認同感的強弱直接影響傳統文化的存續與否。社會公眾如果對傳統文化有著較強的文化認同,則該傳統文化能繼續存在,反之,就會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中[7]。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公眾的審美發生諸多變化,許多傳統技藝類非遺一方面不能滿足公眾需求,另一方面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逐漸被技術產品代替,削弱了社會公眾對傳統技藝的文化認同。其次,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不僅需要政府和傳承人的認同,更需要增強社會公眾的保護意識,在實地走訪調查的過程中,75%的受訪者并沒有提出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藝的途徑,只是強調了其重要性。

(五)盲目開發改造易使傳統項目失真

保護與開發是非遺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對關系。對傳統技藝類非遺進行適度的開發,是其保護和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盲目過度開發會使傳統技藝類非遺失去本真性。傳統技藝類非遺大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制作流程和工序,有一些傳統技藝類非遺本就不適合進行大規模開發利用。而另一些被認為能夠迎合市場需求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傳統技藝和產品被盲目放大,甚至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結果直接導致一些傳統技藝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市場上同質化、粗制濫造的工藝品嚴重拉低了傳統技藝產品的品位。同時,紛繁雜蕪的工藝品也讓消費者難以辨別真偽,逐漸失去了對傳統技藝的信任和認可,這對兢兢業業的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傳承人以及純手工制作的作品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在這種盲目開發下,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威脅[8]。

四、安徽省技藝類非遺傳承與發展對策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相關制度建設

一是政府要進一步加大非遺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技藝類非遺的專項資金投入,滿足保護和傳承技藝類非遺的資金需要,還可通過打造非遺傳習基地,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創建安徽特色非遺館、非遺園、產業園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

二是要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制度。非遺產業化發展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作為支撐[9]。江西景德鎮在非遺人才引進上劃定了類別,不同級別的非遺傳承人享有不同的待遇。也正因為此,景德鎮得以聚集一大批出色的陶瓷研究專家,營造出了濃厚的陶瓷文化氛圍[10]。安徽省亦可借鑒其他省份和地區的經驗,吸引大量的非遺專業人才,讓創造的源泉涌流。

三是要提高公眾認知,完善社會參與機制。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絕不僅僅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文化部門的事情,只有全民的覺悟才能保護好這種文化,傳承好這種文化[2]。當前,安徽本省社會公眾對傳統技藝類非遺的重視程度不夠,認同感低、保護意識薄弱。因此,通過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吸引更多的人體驗非遺制作過程,逐步形成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局面。

(二)整合地方資源,實現創新性發展

安徽省非遺資源豐富,類型齊全。因此,可以通過整合本地非遺資源,建設非遺生態保護區;利用現代技術模擬還原非遺制作過程,打造出非遺文化示范街。在非遺生態保護區和示范區內,讓參觀者能夠在體驗過程中學習非遺知識,感受非遺魅力。尤其是以傳統工藝制成的產品往往更具收藏或體驗價值。同時,也可以在非遺生態保護區設立非遺購物區,為傳統工藝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11],變“無形文化”為“有形產業”?,F如今,借助大數據技術的賦能,安徽省非遺文化項目更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建立電子數據庫,創新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方式。通過數字非遺檔案館、博物館的建立,使技藝類非遺項目及其制作過程實現數字化存儲和永久性保存。

在產品的創作上,安徽省要注重對非遺本身的創新。如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可以結合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四節氣”“淮南子文化”“中國成語典故”等文化內容,實現創作思路的新突破和作品新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壽州窯陶瓷文化”的傳播,彰顯壽州窯陶瓷的地方特色。

此外,安徽省可以通過16個地級市之間非遺資源的互聯、互通、互享,聯合打造非遺旅游線、非遺研學游,不斷讓非遺走進生活、走近群眾,促進非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同時,安徽省也可以與長三角其他兩省一市開展非遺大融合,推出“長三角世界遺產之旅”主題文旅產品,實現非遺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需注意的是,發展非遺旅游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把旅游與人們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結合起來,避免過度商業化。

(三)推動非遺IP化,擴大非遺影響力

IP經濟是當下流行的商業模式,具有超強的吸引力。文化IP是文化的承載和傳承支持的重要內容,因此加速非遺文化資源向非遺文化IP轉化,充分發揮IP的高影響力和高附加值屬性,對擴大非遺影響力和提高非遺關注度至關重要。

非遺如何實現IP化?首先,要實現非遺文化與IP的深度融合。非遺IP的開發不僅要注重視覺基因,也要考慮精神價值[12]。傳統技藝類非遺都是靠手工制作代代傳承下來的,每一道工序都離不開傳承人“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因此在進行非遺IP開發時,要充分考慮到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涵。其次,要進行非遺的授權。非遺授權可以激發非遺傳承人和保護單位的認同感和積極性,讓他們潛心鉆研非遺技藝,實現非遺的個性發展;被授權方也可以將符號化后的非遺用于提升自身產品的審美品位和文化內涵[13]。再次,開發非遺IP衍生品,打造非遺文創品牌。非遺IP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圍繞非遺IP周邊衍生品開發成為時下熱點[14]。非遺IP衍生品既要繼承傳統工藝,又要瞄準市場需求,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如可以通過制作壽州窯陶瓷畫冊、卡品、明信片、小飾品等擴大壽州窯陶瓷文化影響力。同時,要善于利用現代傳媒平臺和技術打造非遺IP,利用短視頻平臺開展非遺人物展、非遺集郵冊、非遺視頻征集等各種項目[15],從而使技藝類非遺成為安徽省對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

(四)完善非遺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

產業化經營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必然選擇[16]。通過生產性保護,實現傳統技藝類非遺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在此之前,要對其進行審查和評估,分析哪些項目適合產業化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實地調查發現,目前安徽多種技藝類非遺制作技藝產業化發展水平低、從業人員少、產業鏈條短,經濟效益不高。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完善非遺產業鏈。通過推動多行業深度跨界融合,打破“各自為戰”的局面,促進非遺產業鏈的完善。如安徽淮南壽州窯陶瓷制作技藝工藝流程復雜、步驟較多,可以通過行業合作,打造“非遺+藝術館”“非遺+文旅”“非遺+銷售商”“非遺+生產廠”“非遺+教育”等多種模式,既能滿足大眾需求,也有助于進一步拓展非遺產業的發展渠道,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6]。同理,安徽省內其他技藝類非遺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嘗試產業化路線,通過完善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也有利于培養技術人才,帶動就業。

(五)完善對傳承人的培養和傳承體系

目前安徽省傳統技藝類非遺多以家庭傳承為核心,主要是“父子相傳”“師徒相傳”的形式,在傳承過程中主要通過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普遍存在著理論不足、技術體系不完備等問題。因此,完善對傳統技藝類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和傳承體系十分有必要。

近年來,安徽積極推進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工作,使得大批傳承人能夠主動承擔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職責,但傳承人數量仍需進一步擴充?!胺沁z進校園”是政府一直倡導的非遺傳承保護要求,安徽各級政府要積極鼓勵各地高校、企業、機構參與本地非遺傳習基地的建設,并在有條件的院校、研究機構開設非遺課程或設立傳習班,培養大量的年輕傳承人,實現對非遺的活化傳承。另外,通過建立政企校合作關系,可實現安徽傳統技藝類非遺和高校產學研互動發展。

(六)加大監管力度,保存非遺原真性

首先,在非遺項目的管理上,既要加大對非遺項目的認定和評估,更要做好后續的服務和管理,杜絕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對同一種項目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避免仿冒品流于市場,并力求科學合理認定項目和傳承人,避免非遺的價值和認可度降低。

其次,在非遺傳承人的管理上,既要嚴格執行認定條件,也要監督其履行法律所規定非遺傳承人之義務,同時要跟蹤考察非遺傳承人,以防出現為了獲取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而冒充非遺傳承人的現象,并嘗試探索建立和完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退出機制。

最后,在非遺產業化的支持上,要明確政府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去向,加大對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設立專門非遺監督小組,深入非遺保護和傳承實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保護傳統制作方式的原真性,避免因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偏離非遺保護的初衷。

五、結語

技藝類非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間手工藝者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練成的,反映著傳統手工藝者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狀態,蘊含著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思想情感??梢哉f,每一項傳統技藝都是手工藝人的心血和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安徽省文化強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技藝類非遺在其所有非遺項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安徽省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去保護和傳承非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必須看到,受現代工業化沖擊、原材料缺乏、傳承后繼無人等因素影響,僅有為數不多的傳統技藝留存下來,大多數技藝類非遺面臨失傳,有的甚至已經漸趨消亡。因此,面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一是要審時度勢。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審美的變化迫切需要以更新穎的方式來促進技藝類非遺的創新發展,一味地原封不動采用傳統的傳承方式方法,會被時代所拋棄。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非遺的傳承離不開人,不僅要加大對傳承人的資金資助,激發其非遺傳承動力,更要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以引導和培養出更多后繼人才,方能讓非遺文化薪火相傳,接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結[EB/OL].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9/21/c_1127885593.htm.

[2] 馮驥才.不能拒絕的神圣使命:馮驥才演講集(2001—2016)[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7.

[3] 唐家路,張愛紅.中國設計藝術原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265.

[4] 洪雅雯,蔡舒婷,韓孟琪.民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探究:傳統技藝產業鏈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法制與社會,2018(10):147-149.

[5] 淮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淮南市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8.

[6] 羅士泂.守“墨”成規:一項中國傳統手藝制作的蛻變史[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7] 王張峰.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8] 李任.貴州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與思考[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3(2):34-42.

[9] 王勇.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J].人民論壇,2019(2):132-133.

[10] 邵方璇,吳興陸. 新形勢下景德鎮陶瓷產業管理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的研究[J].陶瓷學報,2019,40(2):257-262.

[11] 韋丹芳,萬輔彬,秦雙夏.廣西傳統技藝研究與傳承[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217.

[12] 張召林.非遺主題IP:傳承、活化與當下年輕受眾群體之間的共生關系[J].美術研究,2020(6):122-125.

[13] 吳學安.非遺IP授權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N]. 中華讀書報,2019-10-30(8).

[14] 湯書昆,鄭久良.泛娛樂文化生態視角下非遺IP版權運營策略探究[J].中國編輯,2019(5):31-35.

[15] 周敏,王希賢.短視頻平臺如何更好平衡社會責任和企業效益:以快手非遺IP打造為例[J].現代視聽,2021(5):23-26.

[16] 賈爭慧.以產業化發展增強非遺活力[J].人民論壇,2019(22):140-141.

[責任編輯:范 君]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