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2022-06-14 04:20吳翠蘭
民族文匯 2022年29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雙減小學數學

吳翠蘭

摘 要:“雙減”政策的提出目的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習壓力,課業負擔的減輕不僅在于作業量和作業時間的減少,還在于作業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半p減”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在進行數學教學的同時,及時同步數學作業,使數學作業體現出鞏固課內知識、強化記憶、掌握數學方法以及提升數學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效果,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作業設計;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知識梯度訓練

當前,仍然存在部分教師受傳統的作業觀念影響,采用統一的作業內容與形式,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與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在數學學習方面具有其個性化需求,而教師往往在作業設計中忽視了這一點,在布置作業時,并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作業內容與形式進行區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簡單,那么數學知識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很難通過完成作業提升學習效果,這種題型設計更加符合基礎稍差的學生;而如果作業布置內容過于復雜,那么對數學基礎不佳、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作業完成難度過大,也達不到練習和鞏固的效果。

(二)作業形式單一

作業形式單一,是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形式較為局限,大多數是以書面的形式呈現,非書面形式的作業較少,而數學作業書面形式又集中在數學教材、數學習題和數學試卷等,類似一些數學小報和社會調查等類型的作業相對較少。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陷入一個誤區,即書面作業才是真正需要學生完成的作業,而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如口語表達、課外實踐等作業可有可無。

(三)作業內容局限

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過于依賴課本教材,導致作業內容十分局限,且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對數學作業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經常以課本的第幾頁到第幾頁或第幾題到第幾題作為作業內容,導致學生的知識面也僅僅停留于課本教材,制約了學生的發展。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作為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數學作業也應滲透生活實際,使學生意識到數學是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生活的,意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設計“少而精”的作業,實現針對性的訓練

“少”是指作業的量,而“精”是指作業的質,設計“少而精”的作業也就是指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以最少的作業訓練量實現最大化的訓練效果,減少作業時間,提升學習質量和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充分地將教學內容與作業內容聯系在一起,形成系統化且綜合性的作業題目集合。教師應提取課本教材與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內容,并以這些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具體體現在作業中,避免重復設置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訓練題目,真正體現出減輕學生負擔、提升作業質量的作業設計理念。

(二)因材施教,分層次設計作業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意識都處于關鍵的發展時期,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數學學習中,不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數學作業布置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分層次設計作業,使不同基礎和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獲得鍛煉,提升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例如,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特點,對知識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多設置一些綜合型和知識應用型的作業題目,充分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對班級中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且學習進度較慢的學生,盡量設置一些基礎性的訓練題目,或者適當降低作業難度,如一些簡單的填空題和計算題等,先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

(三)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實踐型作業

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貫徹減輕學生負擔、提升作業質量的理念,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能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內容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不能追求形式上的作業設計,而應具備現實意義,將重點放在具體實踐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時、分、秒”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結合所學內容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外作業,讓學生回到家后主動觀察自己家中的鐘表或父母的手表等,告訴父母現在準確的時間,并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制定一天的作息表,表中詳細記錄鐘表上顯示的時間以及學生此時的具體安排,如開始寫作業的時間、洗漱的時間、睡覺的時間等,做到活學活用,使學生真正掌握并學會應用這些知識。在學習“分米和毫米”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一項實踐性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幫助下用尺子測量家中物品的長度和寬度等數據,如餐桌的長度和寬度、水杯的高度等,將這些數據詳細地記錄下來,并在第二天上課時與班級同學一起分享。以這些生活經驗為基礎,學生能準確地辨別和區分一些物體的長度單位,使作業真正體現鞏固課內知識、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另外,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調查的作業。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調查班級學生身高和體重的實踐作業,每名學生通過詢問了解到每個同學的身高體重信息,并將其詳細地記錄下來,制作一個表格,將這些數據整理好,并分類整理出身高超過120厘米的學生,統計不同身高體重區間范圍內的學生總數,寫一份簡短的調查報告,從而最大化地將作業的功能發揮出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等,設置一些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實踐性題目,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作業設計理念,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原則,設計更多元化的作業內容,減少學生的作業負擔,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通過作業獲得學習水平上的提升,發揮作業的實際價值。

參考文獻

[1]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08):29-34.

[2]黃甲.小學中段數學探究作業的設計與實踐研究[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9(06):44.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雙減小學數學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