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譯傳播學視角下旅游文本英譯研究

2022-10-22 11:25何心旺張婧傅曉霞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關鍵詞:外宣翻譯

何心旺 張婧 傅曉霞

摘 要:文章從傳播學視角,以閩西歷史景點解說詞為例,探討旅游文本的英譯,強調旅游文本的傳播特性,特別是譯者與原語作者之間以及譯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文章認為除了語言層面的對等,譯者還應該以受眾為中心,考慮影響傳播效果的幾個因素,如,受眾的接受能力、傳播噪音等,努力讓傳受雙方建立起共通的意義空間。

關鍵詞:翻譯傳播學 旅游文本 外宣翻譯

閩西地區歷史悠久,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其中央蘇區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核心組成部分。著名的古田會議,長汀紅色舊址群,其遺址就坐落在閩西大地上。閩西地區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決定使之具有極大的旅游與研究價值。然而,由于閩西地區的歷史景點知名度較低,文本枯燥乏味,受眾狹窄,旅游部門對外宣傳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此處的旅游外宣材料匱乏。

本文擬從翻譯傳播學視角,以拉斯韋爾5W理論為框架,聚焦閩西歷史景點解說詞,從譯者角色、譯介內容、譯介渠道、譯介效果的角度,探討閩西歷史景點的翻譯傳播策略,以期提高翻譯作品的感染力,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一、傳播翻譯學

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中提出了翻譯過程的5W模式,這也是最早的傳播過程模式,5W包括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向誰,達到什么樣的效果[1]。該模式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和內容。而翻譯傳播學是對翻譯學學科理論構建和學科空間的一種新嘗試,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學科研究范疇,即從傳播學的視角對各種翻譯現象進行外觀式的探察[2]。借用傳播學的基本信息傳播模式,對翻譯過程中各個信息傳遞階段進行逐一論述。翻譯傳播學是翻譯學學科向更為精細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的結果,對翻譯學的理論構建和學科空間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對于翻譯而言,不僅要考慮翻譯學概念,同時更應該注重傳播學知識,只有將二者共同融入翻譯,才能實現信息跨文化傳播的完整性。

在我國,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翻譯傳播學在這個新的世紀也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孟偉根教授在《關于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構想》[3]文章中,他認為:“翻譯是一門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而翻譯的過程就是信息傳遞的過程,”肯定了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必要性。許多學者也緊跟時代,以翻譯傳播學為視角,對旅游文本翻譯進行研究。如何俊的《傳播學視角下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研究》[4]。也有部分學者著手閩西景點外宣研究,如倪晶從三維視角分析閩西歷史解說詞存在的問題和對應的翻譯策略[5];游甦萍老師以實現譯語的預期目的和功能為基本準則,探討閩西旅游資源外宣翻譯應采取的策略[6]。但大多數的學者側重于現存問題和相關翻譯策略,較少涉及閩西歷史景點的傳播力研究。

二、譯者與受眾

1947年,盧因提出“把關人”概念:信息總是沿著包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者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者根據“把關人”的個人意見,或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中流動作出決定[7]。從傳播主體出發,譯者無疑是傳播過程的中間人,為傳受雙方建立起共通的空間。相較于原作者所起到的傳播作用,譯者則是一名“再傳者”,不僅要充當作品傳播過程的“把關人”,也要成為推動作品傳播的“助力人”。另外,譯者與原語作者一樣,決定著受眾獲取信息的完整度。站在革命歷史的角度,閩西歷史景點解說詞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原語作者希望通過解說詞能夠發揮傳播革命歷史的作用,而譯者則需要保證解說詞文本的政治正確性和譯文的精準性,并要最大程度將原文作者所傳達的情感內容傳遞給大眾。

受眾亦指“閱聽人”,譯者與受眾的關系,更像是“答卷人”與“閱卷人”的關系。唯有閱卷人肯定答卷人,給予高分,作品才能得到推廣,文化才能得到傳播。譯者只有提供那些符合受眾實際需要或趣味的信息才會被受眾接受,才能實現有效傳播。

受眾對特定傳播媒體的忠誠度大概可以分為兩類[8]。一類是情感忠誠度,即受眾從情感上更傾向于某個媒體或內容,對于特定媒體的價值的肯定。閩西作為著名革命根據地,其歷史景點遺留了許多革命歷史故事,留存了革命精神。然而,對于外國受眾而言,我國革命歷史與精神屬于外來文化,較難使其產生共情,缺乏情感認同。因此,外國受眾對閩西歷史景點外宣材料缺乏情感忠誠度。

另一類是行為忠誠度。由于相關部門對于閩西地區歷史景點外宣文本的重視不足,導致閩西歷史景點的外宣材料匱乏。以古田會議遺址官網為例,古田會議遺址官網并未設置外文板塊,導致外國受眾在瀏覽網站時因語言不通而無法獲取相關信息,從而造成閩西歷史景點外宣材料不易得的狀況,而這使得外國受眾對其缺乏行為忠誠度,也使外國受眾與源語作者無法構建共通的空間。

在傳播實踐中,受眾的這兩類忠誠度是相互關聯的。一方面,要采取適當的翻譯策略,嚴格把關外宣材料的質量,使外宣材料的內容更具趣味性、共情力與吸引力,從而增強外國受眾的情感忠誠度;另一方面,要鼓勵對閩西歷史景點旅游文本的翻譯,增加外宣材料的數量,增強閩西歷史景點外宣材料的易得性,進而增強外國受眾的行為忠誠度。

三、譯介渠道

從人類社會漫長發展過程來看,真正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具體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及其開創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我們把媒介和媒介技術理解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內容,那么不難理解媒介進步對社會變革的巨大影響。從口頭傳述到紙質記錄,再到大眾傳媒,受眾的行為忠誠度得到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新時代下,閩西外宣有著更加多樣化的渠道,但這無法保證傳播的內容和傳播效果。以網絡自媒體為例,其具有體量大、門檻低、監管難、官方性弱的特點。[9]公眾號作為自媒體平臺之一也擁有其特點,導致公眾號的內容良莠不齊。內容低質的公眾號的推文非但無法促進我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反而可能對我國形象的塑造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要求在利用公眾號作為傳播媒介時,需要嚴格把關譯文對原文的忠誠度和準確度,讓多樣化的渠道成為景點外宣的“催化劑”。

四、譯介內容

然而,即使在這個信息易得的時代,伴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知識儲備水平的差異,社會交往的差距等因素,每個人能夠獲得信息卻并不是均等的。網友們往往會把那些不能及時掌握網絡的信息的人稱作是“2G沖浪者”,這也表明即使傳播媒介不斷更新換代,不斷便捷化智能化,這種關于信息的知識溝也會不斷涌現。

關于知識溝的理論主要劃分為以下兩個觀點[10]:一是社會經濟狀況的差異影響信息溝的大小,即社會地位高的人獲取得信息速度更快,資源更豐富;二是教育影響信息溝的大小,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易理解,更快吸收信息內容;當我們把知識溝放到閩西歷史解說詞的語境中,不論是對同行的外宣學習者亦或是外國友人,其蘊含的專業性、不易得性以及枯燥性正是加大知識溝的重要原因。這也就要求譯者在進行閩西解說詞翻譯工作時,應該要采用一定的翻譯策略使譯文具備大眾性的特點。譯文的大眾性則又可以劃分為簡潔和簡單的兩個屬性。

其一是簡潔,即我們所需要的譯文不需要完全保留源語文本的句式結構,而是要讓句子的結構與邏輯更為簡潔。比如,中文擅長講究句子結構對仗,會增添一些中文詞匯來保持原文的對稱性。

此外,中文也好用流水句勢,句與句之間靠意思銜接,然而碎片化的中文轉換為英文時,我們所要采取的策略是使用一些邏輯詞或者調整這些碎片化的邏輯,來明晰句子間的關系,而不是完全保留這種零碎的結構。

譯文大眾性的第二個屬性是簡單,即在保留源語文本的專業性的基礎上,尊重中英文之間存在的差異,盡量貼合西方人的表達習慣,來增強文本的可理解度?;蛘咄ㄟ^使用類比的手法,將西方人熟悉的意象與一些專業性詞匯進行聯系,以此來達到簡單化的目的。例如,古田會議永放光芒譯成“The Eternal Glory of the Gutian Congress.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并沒有使用一些shinning, glint等表示光芒的詞匯來直譯這句話,而是使用glory,即輝煌成就,聯想了“榮耀歸于羅馬”,將羅馬的輝煌與偉大與古田會議的光芒與相聯系,讓外國友人更易理解古田會議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意義。

五、譯介效果

從傳播的定義來看,翻譯是作用于兩種語言之間的跨文化的傳播。翻譯是傳播的手段與方法,而傳播則是翻譯的目的。[11]因此,譯介效果成為了檢驗譯者翻譯的重要因素之一。譯介效果主要受譯者個人、傳播噪音與大眾傳播三個因素影響。

翻譯活動作為譯者進行思維的過程,其成果受譯者個人的主觀色彩與思維模式影響。一方面,翻譯活動基于譯者個人對于原作的理解程度,且帶有譯者個人的情感態度。譯者作為原作內容的傳遞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原作的創作背景和原語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原作內容的充分理解是進行翻譯活動的前提。同時,譯者個人對于原作內容的情感態度與對原作內容的理解程度也決定作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用詞的選擇,譬如詞性的褒義與貶義和詞意的側重。

例1:她狠心地在馬背上抽了一鞭疾馳而去,當回頭望去時,婆婆和女兒的身影越來越小,李美群心如刀絞。(《生如夏花,“馬前托孤”的故事讓人淚目》)

譯文:She cruelly whipped the horse's back and galloped away.

例1中,譯者雖然將“狠心地”翻譯出來,但這里的“狠心”更多的是一種“下決心”,而譯者選用了“cruelly”這種帶有貶義詞性的詞,容易導致讀者曲解原文。而在修改譯文里,選擇略譯“殘忍”,傳達了作者的情感。

改譯:She lashed the horseback, and found the figures of her daughter and mother-in -law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譯介效果的第二個影響因素是傳播噪音。傳播學在使用噪音的概念時把它分為兩類,一種是來自信源的噪音,也就是來自信息發布者的噪音[12]。在進行翻譯活動時,譯者作為信息發布者,如果沒有考慮到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就容易造成翻譯文本化簡為繁的問題。

另一種傳播噪音來自信源外部。當前所處的自媒體時代,使得許多自媒體平臺成為了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這固然使得信息與資料更為易得,但也造成信息泛濫、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的問題。劣質內容的泛濫對主流、官方媒體都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影響其傳播效果。例如在對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培田古村進行介紹時,百度上的詞條介紹是:“培田村擁有500年的歷史?!钡聦嵣?,培田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部分視頻在介紹培田村時引用的是百度資料,就產生了信息錯誤。

譯介效果的第三個影響因素——大眾傳播分為信息和娛樂兩部分。單純的信息輸出,會導致文本內容枯燥乏味,吸引力低。單純的娛樂內容,又會導致文本內容立意不明,使受眾無所收獲,有悖于其信息傳播的目的。以第二屆“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為例,其采用“英語講故事”的形式,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自活動開展以來,有17萬中國青年為中國發聲,這種形式不僅使得更多的中國故事為人們所熟知,也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因此,在進行閩西歷史景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活動時,可以遵循“信息娛樂”的觀念,在信息性的內容中使用一些娛樂性的要素。與此同時,“信息娛樂”又對譯者提出了挑戰。既要保證信息的完整性與翻譯的準確性,又要著眼于譯文內容的故事性,為翻譯活動增加了難度。

六、結語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載體,傳播則是翻譯的目的。每種語言代表每種不一樣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閩西歷史景點的外宣材料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如何把握好每一種文化,讓讀者愿意了解閩西大地。這不僅需要譯者具備強大的知識儲備,也需要把控好傳播學和翻譯學的“天平”。

參考文獻:

[1]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1).

[2][3]孟偉根.關于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構想[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2).

[4]何俊.傳播學視角下紅色旅游文本翻譯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21).

[5]倪晶.“三維”視角下閩西紅色旅游外宣文本的英譯[J].龍巖學院學報,2015(1).

[6]游甦萍.閩西旅游資源對外宣傳資料翻譯淺議[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8).

[7]K.Lewin.Frontiers of Group Dynamics: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a, and social change[J].Human Relations,1947(1).

[8][10][12]胡正榮.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9]吳東霖.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自媒體紅色旅游翻譯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海外英語,2021(17).

[11]林明月,耿磊.淺析翻譯與傳播的關系[J].北方文學,2016(16).

(作者單位:閩江學院外國語學院)

猜你喜歡
外宣翻譯
生態翻譯視閾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
國際傳播視閾下的外宣翻譯特點探析
淺析高校簡介英譯中“認同”的建構
江西省高校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現狀研究
英語實用翻譯研究
順應論視閾下的中國政府網外宣翻譯研究
外宣翻譯中中國特色詞匯的翻譯
跨文化意識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
漢英外宣翻譯中的本土化順應策略
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指導下的河南省旅游翻譯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