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長征文化”為支點打造粵北紅色景點名片

2022-12-08 02:32吳伯奎
中國集體經濟 2022年33期
關鍵詞:粵北主題

吳伯奎

摘要:粵北地區“長征文化”景點眾多,但各景點主題不鮮明,也缺乏紅色景點的整體名片。在此背景下,力求挖掘“長征文化”以打造粵北紅色景點名片,對挖掘“長征文化”的意義,目標設定和路徑選擇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長征文化;粵北;紅色景點;主題

2019年7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19年12月該方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旨在推進實施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一重大文化工程。而粵北地區是紅軍萬里長征經過的第一站,中央紅軍長征相繼經過了廣東北部的四個縣市:南雄市(縣級市)、仁化縣、樂昌縣、連州市(縣級市),因而粵北地區有著眾多長征文化遺址,也有著眾多的紅色文化旅游參觀點,如粵北仁化縣的長征紀念館,樂昌縣的長征教育基地等,特別如南雄市的廣東紅軍入粵第一仗展示園,紅軍過粵北長征歷史步道示范段(南雄段),紅軍長征水口戰役遺址群保護利用均被納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屬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類型,這些項目的入選建設,對于相對欠發達的粵北地區,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也更要求粵北地區在立足豐富紅色資源的同時,深入挖掘其身后的長征文化底蘊,促進革命文化傳承和旅游經濟的雙向發展。

一、粵北長征文化挖掘的意義探尋

廣東省樹立起“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珠三角核心區作為主引擎引領創新,粵東粵西打造沿海經濟帶,而粵北地區被定位于生態發展區。在這一格局之下,作為紅色資源豐富的粵北地區,發展紅色旅游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紅色旅游既是一種對物質產品或服務的消費,更是對一種特定文化及其產品的消費。挖掘和整理紅軍長征在粵北的史實,結合嶺南和粵北地域文化特征,從史料中找到觸發人們社會記憶的內容生長點,演繹長征文化, 豐富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并用多樣化的史實內容和手段滿足不同人群多方面的需求,從而避免紅色景點內容和宣傳的單一化同質化困境,在當下有著鮮明的意義和價值。

(一)發揮“旅游+”經濟發展功能,提升粵北紅色景點品牌實力

紅色旅游要做好,歸根結底是能給游客提供什么,其文化內涵至關重要。提到遵義,那里有生死攸關的轉折;提到興安湘江戰,那里有慘痛的犧牲;提到井岡山,“革命搖籃,生態井岡,精神家園”更是其十多年來傾心打造的營銷方向。而提到長征在粵北,我們難于找到給游客的核心詞匯。具體到某個紀念場地,如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以“信仰的力量”為主題,館內所有史料均圍繞此展開,當通讀完館內介紹,就已經被震撼到。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和粵北其他長征景點,除了歷史史實的單純陳述外,能否以各自的史料烘托一個方面,并統領于粵北長征系列紅色景點的主題之下,從而形成有差異性的系列產品,以滿足差異化的人群需求?這些問題的嘗試解決,能提升粵北紅色景點的產品力,有效發揮其經濟功能。

(二)凸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滋養人們的文化自信

2017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十三五”期間全國紅色旅游必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紅色旅游往往與革命歷史有關,也有助于宣揚革命精神,但他往往容易塑造一種嚴肅的氣氛,與部分旅游者放松身心的旅游目的相違,無形中減少了參觀游覽者;再加上紅色景點除了介紹的人物不同,景點布置、宣傳方式、景點介紹,多有雷同的場景,這就令游客產生疏離感,無法實現紅色旅游景點的教育功能。深度挖掘紅色資源,以跨學科的視野看待歷史,始終強調當下的理解 , 關注現實中的人如何理解歷史,增強紅色景點的現實體驗性,不僅可以促進人們認知革命歷史,也可以促進人們今天的政黨認同和國家認同。

(三)深化“長征文化”理論探討,促進紅色文化的區域研究

理論界對長征文化的探討已經很多,然而,對于紅軍長征在經過廣東段的史實挖掘和意義探尋還有空間。紅軍長征在廣東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和“第二道封鎖線”由于多種原因,顯得相對容易,沒有突破湘江時的慘烈,也沒有遵義會議時那樣意義明顯的轉折。但是,不是說“容易”就不重要,就沒有研究的價值。相反,某種程度上,它更值得探究,從而去演繹長征精神,把握長征文化。當前粵北長征紅色文化研究更多停留在對紅軍事跡介紹和精神體現上,還可以探討區域文化對革命者的影響,挖掘紅軍在粵北時生活環境的感悟與追思,為區域文化景觀和紅色文化交織的理論研究增加嶺南色彩。

二、長征文化挖掘的目標設定

長征文化體現了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其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也涉及眾多學科領域。如何既充分展現長征文化特質,又以更深的理論思考,助推粵北地區的紅色旅游經濟發展,以走好今日的“新長征路”。需要就粵北地區長征文化的挖掘進行目標設定。以粵北長征文化為支點,植根粵北長征的獨特屬性,深化長征文化線路建設,將粵北分散的長征文化景點連點成線,賦予其獨特的人文景觀魅力,以實現人文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正是長征文化挖掘的整體目標。

(一)多重視角下探尋歷史“隱碼”,塑造粵北各長征景點分主題

粵北非物化的紅色文化資源很多還處于零散的狀態,不僅僅需要收集整理,也需要進一步系統化,其所包含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有待進一步凝練,其外延也有待進一步拓展。用擴大的歷史視野,對傳統史學文本、底層社會記憶,如鄉村故事、民間傳說、族群歷史、行為儀式、形象化物體等粵北區域性歷史記憶載體進行全面深入探討,在宏大和微觀多重視角下探尋歷史“隱碼”所包含的信息,使景點主題的塑造不是教科書式的概括,而是水到渠成托出,具備足夠的柔性。

(二)有效塑造韶關長征景點總主題,以文化為定位凝鑄景點靈魂

景點主題是景觀、產品設計的方向和依托;主題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淀,就會產生底蘊,凝鑄為景區的靈魂,并彰顯出個性和氣質;景區也就有了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這就是景區特色,這樣的景區才有壟斷性或唯一性。紅色景點雖然允許市場邏輯參與其中,但文化本位是其根本。充分挖掘紅軍長征文化,從中找到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的結合點,先進文化與優良傳統的結合點,使每一個粵北長征紅色文化景點各有細化的主題,具備自身特色;同時,又通盤考慮各景點內在的文化聯系,使整個粵北長征紅色景點有著統一的宣傳名片。

三、長征文化挖掘的路徑選擇

紅色景點的旅游消費不是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質產品的消費,而是以物品消費為載體的文化和心理的消費。對粵北長征紅色景點進行細致的走訪調研和既有資料的文本審閱,對存在問題進行探尋,更準確地找到韶關各紅色長征景點的可提升之處,為景點主題研究找到突破口,并為下一步史料尋找確定方向。

(一)開放挖掘粵北紅軍長征史料,在歷史語境中彼此參證對話

對蘊含長征精神的區域性史料,按科學性、多樣性、典型性、系統性等原則進行史料挖掘,掌握史料可供進一步探究的豐富性。如果史料探求目光局限于長征本身,以此來框定史料的范圍與有效性,這樣的觀念和方法無法升級長征史研究的學術水準和學術格局,也難于提升紅色景點的文化內涵。因而除了既有資料再考究之外,還要把長征視為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進程的一部分,擴大史料研究范圍,擺脫只注目于長征史本身構成的封閉的畛域,將長征史納入政治史、經濟史、外交、軍事史、地方史的研究范疇中來,在立體的、復雜的歷史語境之中對長征深入的考察和探問,從而抵近長征作為遠征的“昔日典范”與未來的“光輝彼岸”的歷史理解,使史料內容既能回顧過去,又能指向當下,并關照未來。并初步整合史實,演繹其中所包含的長征精神,梳理出長征紅色景點的主題。

(二)雙重框架下解讀史料,序列化重整點狀分布景點

運用跨學科、多理論對史料進行史實再現和重建。紅色文化的打造需要歷史學的奠基,也需要政治學的理論引領,還包括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參與。要加強人們獲取歷史記憶的理論和機制研究,并充分考慮到,人們對歷史的理解,受到對“當代理解”的影響,力求在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框架下,多模態呈現和構建起人們的歷史想象空間。使粵北呈點狀分布的各長征紅色景點,具有各自鮮明特征,又能構成序列化,具備集聚效應的紅色旅游品牌。

(三)從受眾的角度進行長征歷史的重構和有效呈現,構建歷史體驗空間

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是發展紅色旅游經濟的應有之義,保護的目的是有效展現其多方面的價值,紅色文化資源如果沒有受眾,就背離了保護的最大意義。因而需要對受眾進行研究,基于受眾研究做好長征文化差異化推送。如家庭親子游可以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可能紅軍訓練用的獨木橋就能讓孩子樂半天,軍營傳統和革命文化能無形滲透。而企業人員一般更喜歡進行參與式的活動,可以采用沉浸體驗式;黨政機關人員、學校群體等可依據其特點分別采取不同方式(見圖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緊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改革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N].人民日報,2019-12-06(001).

[2]王熙蘭.長征文化的深度挖掘與理論思考[J].世紀橋,2010(07):9-11.

*本文系廣東韶關市2020年市級課題“以‘長征文化’為支點,打造粵北紅色景點名片”(編號G2020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韶關學院)

猜你喜歡
粵北主題
粵北龍船歌研究
謝稚柳《粵北錦江山色》
粵北地區花崗巖型鈾礦勘查模式分析
淺談中國俠文化背景下的武俠電影
《風雨哈佛路》的主題評析與文化解讀
淺析古詩詞教學中意象教學的策略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巖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談
近十年武俠電影主題的新探索
粵北采茶戲的保護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