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內涵的教研有質量的供給

2022-12-28 01:17湯華
遼寧教育·教研版 2022年12期
關鍵詞:教研員課題教研

湯華

2019年11月,《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兑庖姟愤€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教研工作體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完善保障機制。萍鄉市教育系統堅持“小地市辦大教育”理想,緊扣時代要求,明確使命價值,以“有內涵的教研,有質量的供給”為工作思路,以能力建設夯實教研基礎,以創新擔當提升服務水平,推進教研轉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夯基筑體,加強能力建設

(一)“軟+硬”思想共識,凝聚教研力量

2018年,萍鄉市按下了從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的啟動鍵,答好內涵式發展“必答題”、走好高質量發展“長征路”,教研作為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軟件”必不可少,成為全體教研人員的共識。全市教育系統秉持“教研是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理念,將打造“有內涵、有特色、有作為的教研”作為重點工作列入“讀在萍鄉、魅力教育”戰略發展規劃,結合實際出臺《萍鄉市教育局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用3~5年時間建立起富有地區特色的新時代教研體系。

市教育局對教研工作保障做到有求必應,近幾年來年均下撥50萬專項經費,2022年增加市教研室辦公用房640平方米,增撥80萬用于修繕。各縣區將教研、科研工作作為重要指標細化,列入基層學??冃Э己撕汀懊麕熋iL名學?!痹u選中,每年召開教學科研工作大會,對教研科研工作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教研工作不僅在教育系統內“優先”“置頂”,而且在教育系統外也受到重視。市人社局在教研員職稱評聘、崗位設置中做到應評盡評、應聘盡聘,讓教研員無后顧之憂。

在全市的高度重視和高位推進下,萍鄉教研以研促教、科研興校的氛圍越來越濃?!安恢匾暯萄械慕逃志珠L是不合格的局長,不重視教研的校長是不合格的校長,不重視教研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成為本地教育人的共識。

(二)“1+N”隊伍模式,增強教研力量

2021年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市教研室編制數從20人增至26人,增幅達30%,同時還增配了1個正科級和1個副科級領導崗位職數;2022年為配齊配足學科專職教研員,面向全市選調6名優秀教師。各學段各學科成立了學科中心組,1個學科教研員配備N個中心組成員,職業教育學科因門類眾多也成立了12個學科中心組??h區教研室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通過“傳幫帶”形式建立階梯教研隊伍培養模式,以1個專職教研員配備N個兼職教研員,或以1個名師工作室配備N個骨干老師。這種“1+N”模式改變了單一教研隊伍模式,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向“團隊協作”轉變,充實和壯大了教研團隊力量。

二、同頻共振,提升服務水平

(一)“點+面”管理機制,服務學校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教研員以學科教研基地為點,以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為面,開展送教送培、調研指導、專題講座等活動。高中教研員以學科為點,以學校為面,每學年開展三輪專題調研,指導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建立教研員聯系學校制度,以五年為一周期,至少聯系一所農村或城鎮學校,每學期至少兩次現場指導,持續開展課堂診斷、集體備課指導等工作,發揮以點帶面作用,幫助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教研能力。開展學科教研工作示范校創建工作,通過典型引領、校際互動等方式,幫扶薄弱學校,促進教研、教改優質均衡發展。

(二)“課堂+課題”教研平臺,服務教師成長

一是采取“教研訓一體化”策略,圍繞探索“綠色低碳”課堂,建立“層層選拔、現場賽課、專家點評”機制,開展全學段、全學科、全覆蓋的優質課比賽,圍繞學科難點開展“主題式”同課異構賽課和送教下鄉活動,圍繞教師基本功開展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和音體美、幼兒教師技能大賽。一大批教師在比賽平臺上快速成長,不僅站穩、站好了講臺,還逐步成為學科骨干。我市連續五年榮獲全省優秀課例展示活動優秀組織獎單位。

二是采取課題引領策略,激發教師成長內生動力。一方面,通過開辟小課題等平臺加大機會供給,通過集中和分散、線上和線下培訓加大服務供給,打造萍鄉課題1.0版,實現課題增量,課題在研教師峰值最高達21%;另一方面,建立“一平臺兩抽查”“人防+技防查評”“結項現場展示答辯”等機制,加強過程管理,以制度保障課題增質。為了防止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聚焦教學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課題活動,推進課題真正服務于教育教學。兩年來,有五項課題獲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六項課題獲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三項課題入圍國家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蘆溪縣構建提高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教研+聯動模式的成功實踐”入選全國基礎教育優秀工作案例,“落實‘五度提升教育軟實力”課題工作經驗文章發表在《中國教師報》上,“課題熱”已然成為本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課程+課后服務”有效供給,服務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推進兩類課程互聯互通,出臺《中小幼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指導意見》,形成學段縱向銜接、學科橫向融通、課內外深度融合的德育課程實施體系。市教育局榮獲了第五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二是開展“核心素養年”活動,加強對教學、作業和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研究,在內容、策略、方法、機制等方面開展探索,使各項行為都關注到育人上來,落實到核心素養上來。

三是充分挖掘課后服務資源,開展“五育融合”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建設行動,加強校本課程建設,推進夢想課程,力促“育人有課程,校校有特色”,以豐富的課程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機會。全省校本課程展示交流活動連續在萍鄉召開,麻田學?!八舆M課堂”特色辦學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持續實施了五育并舉、藝體提升、特色創培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素質展示活動,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搭建平臺,力爭學生能夠“身心健康、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全面發展”,萍鄉團隊在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世界錦標賽上獲得多個一等獎,皮影戲節目在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獲一等獎,萍師附小的“萍鄉春鑼”、長豐學校的“葫蘆絲”表演登上央視。

(四)“上+下”工作模式,服務教育行政決策

打破單向輸出指導模式,利用校本教研、片區教研、聯片教研、網絡教研等教研平臺,探索重點項目聯合攻關機制,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雙向循環、上下貫通模式,重構市縣校組四級教研體系,將教研組織形式由上傳下達命令式改為學術共同體式,實現四級教研體系互促互長。上一級教研機構下沉一線,通過調查研究、專題研討等形式收集信息,加強研究確定重點教研主題;下一級教研單元結合自身實際或教研需求,研制方案反饋至上一級教研機構,形成主題與問題、計劃與解決、反饋與評價為一體的雙向循環模式,讓教研與教學實踐始終同向同行,提高教研實效?!镀监l市小學非紙筆測評指導意見》《萍鄉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萍鄉市教育局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就是各級教研單位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出臺的,切實履行了教育行政助手和參謀角色。

三、守正創新,深化教研轉型

(一)“需求+平臺”融合,賦能教研

近年來,“雙減”“新課標”等教育新名詞層出不窮。新時代給教育帶來新變化,教研要為教師迎接新挑戰賦能,緊跟時代步伐、把準時代脈搏,在“搭平臺、補短板、優服務、促發展”中體現自身價值。我們緊盯轉型最突出的瓶頸、發展最脆弱的短板、教師最渴望的紅利,以“立德樹人為目的、有效供給為手段、項目建設為抓手”,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研工作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打造了學生、教師、學科、課程、教研協作、評價診斷、資源共享、隊伍建設七大平臺26個項目。實施的七大平臺“魅力”與“活力”并舉,其有效性得到了廣泛認可。

(二)“實踐+共享”融合,賦能教師

我們以教學實踐為載體,組織教師形成研究和實踐的共同體,通過“問題—專題—研究—實踐—改進”流程,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的范式問題,及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萍鄉市學科教研組建設的意見》,以評促建,加強校本教研和教研組建設。教研員主動對接一線,通過自身的專業能力、影響力和組織力賦能教師。比如高三復課備考研討會上,共享優秀經驗,搭建校際之間穩定的專題交流平臺,有助于教師把個體經驗轉化為群體經驗;鏈接學科專業、學科教學的專家共同開展主題教研活動;鏈接學科內容與學科資源,指導教師設計挑戰性任務,達到精準教研的效果。

(三)“線上+線下”融合,賦能教育

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研”深度整合,構建“縱向互通、橫向互聯、線上線下互補”的新型網絡教研模式。在全市優質課比賽中,采用課堂教學網絡直播、學習交流應用軟件實時評課,近80萬人次圍觀。中小學海量閱讀現場展示交流會現場直播,25萬多人次圍觀。線上課堂、線上教研、線上課題工作培訓、線上研討會已成教研常態。積極融合各方助力教育,形成以教研室為主導、教學名師為主體、公益組織通力協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比如,組織開展“萍聚京城大講堂”線上講座50多場,邀請學科名師通過“網絡直播課+現場答疑”的方式開展線上公益直播課近百場,與燈塔計劃青少年發展促進會聯合開展“百人千場”專家名師送教活動18場,受眾達60多萬人次,切實減輕了學生的校外培訓負擔,獲得了師生、家長的認可。

我們在汲取歷史智慧中守正創新,在緊扣時代脈搏中開拓進??;我們錨定發展目標,勇于革故鼎新,重塑教育生態;教學教研實現“零距離”,服務“全覆蓋”,教育科研成果捷報頻傳。2015—2021年,萍鄉連續七年通過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教育發展考評,在全省率先全域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先后在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交流研討會、全省職業教育大會、全省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經驗交流會等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萍鄉教育呈現出優質、均衡、協調、公平的發展態勢。

總之,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進入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內部裝修”還需要教研更大支撐。如何更好地履行“四個服務”職責,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在改革中搶抓機遇,在規范中補齊短板,在繼承中創新實踐,在科研中深練內功、提升本領;需要我們解放思想,潛心研究,擔當育人使命,全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趙昆倫)

猜你喜歡
教研員課題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第一次寫課題
賦能:教研轉型中教研員的應然追求
從一名教研員的視角看德國音樂教育(下)
從一名教研員的視角看德國音樂教育(上)
“十三五”醫改的新課題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為教研員“下水”擊掌叫好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