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略《社戲》里的三重美

2023-03-02 22:20楊祥瑞
語文建設 2023年2期
關鍵詞:社戲教學建議審美教育

楊祥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薄渡鐟颉肥囚斞缸髌分械慕浀淦?,其教學的關鍵在于圍繞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引導學生領略其中的思想美、意境美和語言美,體會作品久傳不衰的魅力。

【關鍵詞】《社戲》;深度學習;審美教育;教學建議

《社戲》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魯迅筆下平橋村寧靜的畫卷、醇厚的人情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溫暖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心靈。關于《社戲》,很多人從作品的理解分析、教學教法、教學設計、問題把握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可謂見仁見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學生“審美創造”的核心素養方面要求:“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保?]筆者認為,《社戲》的教學應圍繞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深挖作品所蘊含的思想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一、閱讀小說原文,領略作品的思想美

“藝術的靈魂在于思想美?!保?]要領略作品的思想美,就不得不了解《社戲》的創作背景。1912年,魯迅應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部員,并在不同的學校任教,后隨教育部遷往北京。在北京期間,魯迅目睹了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鬧劇,他意識到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社會體制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十月革命給處于迷茫、探索中的魯迅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受陳獨秀等人的影響,魯迅積極參與五四愛國運動,用筆無情地揭露封建社會制度的“吃人”本質,發表了《狂人日記》《故鄉》《阿 Q 正傳》等作品。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中,魯迅進一步堅定了用文藝呼喚民眾覺醒、投身革命的信念,他以筆為槍、以紙為鋒、以墨為劍、以字為刃,追求光明,支持真理,為時代吶喊,為人民疾呼,向封建思想和傳統禮教發起沖鋒,表現出鮮明的革命者立場?!渡鐟颉穭撟饔?922 年 10 月,同年 12 月發表于《小說月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秴群啊分械淖髌?,“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3]。而當時魯迅認為最需急切地療救的,正如《〈吶喊〉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4]魯迅這一時期的小說直擊社會現實,控訴封建傳統,抨擊封建制度,批判國民的劣根性,剖析被封建社會矛盾扭曲的知識分子的靈魂,始終閃爍著作者反封建、求自由、慕真理的思想光芒,集中體現出作品的思想美。

魯迅在小說《社戲》、散文《無?!泛碗s文《女吊》《門外文談》《二丑藝術》《臉譜臆測》等作品以及許多書信中,對紹興社戲有生動的描繪和精辟的論述?!吧鐟颉笔橇餍杏诮阋粠У膫鹘y習俗,浙江紹興尤盛。那么,魯迅創作《社戲》這篇小說就是想向讀者介紹家鄉的這種習俗嗎?顯然不是。思想美是作品所能體現的精神境界與所能抵達的思想深度,并由此為讀者帶來心靈震撼。錢理群教授指出:“只看‘部分不讀‘全文,就很難把握作家整篇小說的總體構思,也不能從‘部分之間(被砍去的部分與保留下來的部分)的內在聯系中去準確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旨意?!保?]我們要想全面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體悟小說的思想深度,真正使作品給學生帶來心靈震撼,就必須引導學生閱讀《社戲》原文?!渡鐟颉分饕獙懥酥魅斯巍翱磻颉钡慕洑v。作品采用回憶體的形式,通過“我”的自然化活動保持故事的真實性,進而達到小說對形象性、逼真性的追求?!渡鐟颉烽_篇用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紹了“我”前兩次看京戲的感受,都是在北京的戲園子里,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后用約四分之三篇幅敘述其第三次觀看社戲的經歷和感受,前后形成鮮明對比。魯迅正是通過這種對比強烈表達了自己對淳樸自然、親密和諧、平等相處的“理想國”的追求與向往,委婉傳遞出自己對現實社會的失望和不滿,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軍閥統治下保守、落后、混亂、冷酷的社會現實,與《吶喊》收錄的其他作品的批判方向、關注角度等一脈相承,這也正是《社戲》久傳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二、精讀景物描寫,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原為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審美范疇,后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魯迅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詩畫入境”的藝術手法,善于在小說作品中描摹或悠遠或凄美或深邃的獨特意境,往往通過寥寥數筆即可達到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情中見景、景中含情的藝術效果。如介紹平橋概況:“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弊髡邇H用五十多字就將一個臨河傍海、自然純美、人煙稀少的漁村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是一幅江南漁村風景圖,勾勒的是一種偏僻原始、恬淡閑適的意境。寫“我”和小朋友夜間劃船看戲:“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弊掷镄虚g散發著江南水鄉的柔情韻味,氤氳著詩情畫意,夜色朦朧,草木清香,連山起伏。這幅夏夜行船圖,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幅江南水鄉夜景圖,描繪出一種水乳交融、清新悠遠的意境。描寫“社戲”的戲臺:“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濒斞赣檬闱榈墓P調、聯想的手法將普通鄉村景物仙境化,田園牧歌式的溫情溫暖了整個世界,江南泥土的芬芳滋養著作者的靈魂。這是一幅江南水鄉社戲圖,展現出一種如夢如幻、溫馨和諧的意境。

汪曾祺認為,“寫景就是寫人,是寫人物對于周圍世界的感覺”[6]。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教師教學《社戲》時應引導學生精讀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營造“桃花源”的初心,在動靜結合中感悟作者境隨情移的快樂,在情景交融中領略江南水鄉的柔美與靈秀,從而深刻領會作品的意境美?!渡鐟颉贰罢≌f的基調就是都市和鄉村的對立”[7]。作者通過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個淳樸而善良、沉靜而甜美、快活而輕松的“平橋勝境”,與前兩次在北京看京戲時的“境遇”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意在通過《社戲》中理想故鄉的完美來反襯現實故鄉的殘破,這種理想美恰是作者內心深處對自由和諧、快樂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反襯出當時社會的混亂、污濁與世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軍閥統治下的舊社會的厭惡和憎恨之情,也是作者療救心靈的理想寄托。

三、品讀經典文字,領略作品的語言美

單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分析,《社戲》更像一首散文詩,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娓娓動聽地向讀者訴說著一個遙遠的故事,內容真切而美好。汪曾祺論述文學語言在小說作品中的作用時曾強調:“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附加的,可有可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寫小說就是寫語言。小說使讀者受到感染,小說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說的語言?!保?]由此可見,語言美是小說的特質,更是小說作品美學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領略小說作品的語言美是學習和欣賞小說的應有之義?!渡鐟颉返恼Z言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體現在其平實而不失深邃。作者善于用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內涵,“平實”是表象,而“深邃”是本體。例如小說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弊髡哒J為那夜的豆好吃、戲好看,人好、山好、水好……在不經意間就寫出了歷盡滄桑的無奈和嘗盡人間百態的從容,同時又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思。這看似平淡無奇的一筆,卻堪稱點睛之語。又如作者介紹自己的玩伴:“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倍潭淌畮讉€字寫出了平橋村淳厚的人情味,和諧的人際關系造就了小村純樸的待客之道,“有了遠客”,小朋友們都可以“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來陪伴客人,不禁讓人聯想起“一家煮飯香滿莊”的情境。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平橋村地理位置偏僻,少有人來,所以一家的客人也就成了大家共同的客人。

第二,體現在其質樸而不失靈動。魯迅先生的作品樸實無華,少有華麗的辭藻,卻不乏傳神之妙語、經典之佳句。如寫上船去看社戲的一段:“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边@段場景描寫的畫面感很強,站在橋頭揮手吶喊的母親、熟練開船的雙喜和阿發、坐在船上說笑的孩子們都歷歷在目,活靈活現,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從動作描寫上看,作者用“點、磕、退、出、架”幾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水鄉的孩子們熟練高超的劃船技術和小朋友們想要帶“我”快速到達趙莊看戲的心理;從結構形式上看,這段文字有長句,也有短句,使整段句子錯落有致,富有變化,讀起來鏗鏘有力。再如描寫月夜歸航的場景:“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边@段文字突出了江南水鄉的特點,把夜行的航船比喻成“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確實巧妙絕倫,特別是一個“躥”字,形象地寫出了航船劃行速度之快,贊揚了小朋友們在日常生產勞動中練就的高超撐船技術。

第三,體現在其逼真而不失自然。魯迅先生以樸實自然的文字把“我”看社戲前后的心理變化描寫得形象逼真、細致入微。且看下面三個句子: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

第一句寫看社戲的愿望沒有達到,通過想象“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來表現“我”非常想去看社戲,卻又去不成的急切、悲傷、沮喪的心理,十分貼切兒童的心理特點。第二句寫波折出現轉機,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出“我”的心情由壞變好,走出家門那一刻極其歡快、舒暢的心情。雖然使用了夸張手法,卻無言過其實之感。第三句寫看社戲時的困倦,表現了“我”既覺得戲無趣,卻又不甘心就此返回的心理,還想再等等看有沒有更精彩的情節;句中只字未提“我”在小生出場時的睡意和無聊,卻通過“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五官漸不明顯”,形象地寫出了“我”當時的困倦心理,表現出魯迅先生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

綜上所述,《社戲》是魯迅先生傾力打造的一篇回憶體小說,100 多年來,它始終閃耀著思想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的光芒。三重美相得益彰,絲絲相扣,美美與共,與魯迅先生精心營造的新“桃花源”融為一體,堪稱現代中國語言文字作品的典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

[2]呂國英. 眺瞻美的遠方:“氣墨靈象”藝術論[M]. 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21:381.

[3]魯迅. 我怎么做起小說來[M]//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26.

[4]魯迅.《吶喊》自序[M]//魯迅全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39.

[5]胡艷琳. 從回憶錄到回憶體:試論革命回憶錄與王愿堅的革命歷史小說[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6]汪曾祺. 晚翠文壇新編[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78.

[7]葉世祥. 都市人的鄉愁:重讀魯迅小說《社戲》[J]. 名作欣賞,1990(1).

[8]汪曾祺. 中國文學的語言問題[M]//季羨林. 京華心影.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232.

猜你喜歡
社戲教學建議審美教育
淺析泛義動詞“打”及其對外漢語教學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沉淀溶解平衡”認知結構測查及其學習困難分析
小學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定準語文課堂的出發點——丁衛軍《社戲》教學實錄評析
風景這邊獨好——丁衛軍《社戲》教學課例深度研讀
《社戲》:一篇布滿矛盾的作品——《社戲》課堂實錄
《社戲》唱的是哪出“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