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機制與實現路徑

2023-05-30 05:28彭天琦
經濟研究導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制造業

彭天琦

摘? ?要:近年來,隨著工業互聯網、區塊鏈、智能傳感器、人工智能等新興數字技術的不斷突破,數字經濟實現逆勢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推動大數據、智能傳感器等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從我國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現狀出發,研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從要素共享、創新驅動、生產方式三方面分析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機制,最后從政策設計、創新研發、區域協同發展角度提出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數字經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F4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1-0045-03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數字中國”以來,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又好又快增長的重要議題。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發展造成沖擊,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充分挖掘數字潛能,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構建新發展格局,打造競爭新優勢。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38.6%,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達到21%,數字經濟在逆境中實現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給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是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措施[1]。數字經濟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不僅為制造業優化了自身的發展結構,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必經之路。如何實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當前需要探討的課題。本文對目前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厘清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機理,提出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的實現路徑。

一、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數字經濟的概念最早由Tapscott(1996)[2]提出,隨著數字經濟不斷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定義了數字經濟的內涵。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發出了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認為數字經濟是將數字化的信息和知識作用于現代信息網絡,以提升信息技術使用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是未來引領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新動能[3],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4],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核心[5],先進的數字技術正向經濟、社會等方面不斷滲透,改變著傳統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6]。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較快,但是在數字經濟的核算方面的研究還不完善,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種核算方法,鐘敏(2021)對國內外數字經濟核算方法進行總結,并完善了我國數字經濟核算體系[7]。還有學者實證研究了數字經濟對電力、物流、消費市場等的影響機制及其主要表現[8]。

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動制造業重構發展形態,實現效益最大化[9]。釋放數字經濟與本土超大市場規模的乘數效應,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有助于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創新發展[10]。數字普惠金融對不同層次的制造業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11],數字金融依靠自身供給資金和匹配技術密集型制造企業生產運營體系的綜合金融服務來推動其發展[12];數字技術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驅動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實現產業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3,14]。還有學者從全球價值鏈和價值創造的視角出發,分析數字經濟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15]。

綜上所述,數字經濟和傳統制造業融合已經得到學者的關注,但現有研究大都是從不同的研究維度對數字經濟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涵、影響因素、測算方法等方面展開,較少對數字經濟賦能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理進行研究。因此,本文通過對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的內在機理,提出傳統制造業轉型的發展路徑。

二、數字經濟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融合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制造業”以及“國家大數據戰略”等戰略規劃的提出,新一代5G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關鍵技術應用于制造業,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05 年的2.6 萬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9.2萬億元,2020 年數字經濟在逆勢中高速增長。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7.5 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31.7 萬億元。我國數字化轉型繼續實行三二一產業逆序融合發展路徑,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達到8.9%、21.0%和40.7%,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勢頭猛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發展迅速,制造業作為數字經濟的主陣地,與數字經濟融合程度不高,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1.政策設計缺乏體系。目前,我國出臺了《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但是在政策設計上,大都表現出涉及面廣但是缺乏體系的特征,難以保證政策的可操作程度和具體實施效果。此外,現有政策對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市場監管和數據安全方面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

2.創新能力不強。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核心數字技術“卡脖子”的問題亟須解決。一方面,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阻礙了我國制造業以及信息前沿技術的研發與獲取,使我國難以追上一流創新水平,放緩了產業轉型發展的腳步。另一方面,我國創新機制存在問題,創新投入較少,數字人才引進和培養制度不完善,高校研究與市場需求不協調,較少面對市場開展研究工作,缺乏商業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能的復合型和高層次人才。

3.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區域間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西部、中部、東部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顯著的非均衡性,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程度自東向西呈現出逐漸降低的特征。西部地區受地理位置的約束,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缺乏數字技術高層次人才,數字化程度較低;中部地區數字化轉型觀念薄弱,核心數字技術研發不足,阻礙了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有較多的高等院校,數字技術人才較多,技術發展較快,產業結構較好,具有天然的數字經濟發展優勢。

三、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理論機制

(一)要素共享機制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通過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數字基礎設施提高了數據等要素的流動范圍和速度,實現數據在各行業、各部門的互聯互通,打造數據共享平臺,解決產業鏈數據無法流通共享的問題,產生新的發展模式,催生新業態。數字技術應用可以幫助制造企業實現數據的采集和傳輸以及生產產品等目的,改變傳統的資源配置模式,提升企業資源配置能力和現有要素的質量,進一步釋放產能,提升內部協作效率,提高生產效率,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提升整個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效率。因此,加快數據流動,實現信息共享,能夠為傳統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培育更多新動能。

(二)創新驅動機制

在數字經濟的新形勢下,數字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通過提升資源的配置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制造業的經濟效益,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深化制造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數字技術通過匯集整理上下游企業各方面的資源和信息,實現資源在產業鏈上的協同運作,使資源調配更加合理,降低企業信息檢索和生產運作成本,實現各項資源的精準匹配,使資源的使用效率得以提升,有效提高生產效率。此外,數字技術的發展改善了公司內部的管理結構,提升了企業內部的溝通效率,通過使用高新技術,縮短了信息在企業內的流通時間,釋放了人力資本,提升了企業內部的運行效率。

(三)生產方式變革機制

數字經濟發展背景下,產品研發和生產方式以及產品的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數字經濟共享平臺的建設解決了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極大限度地實現了信息的有效對接,同時,制造業將產品數據管理等先進數字技術應用到制造業的生產發展中,改變以往由供給側決定產品生產的方式,轉向需求側,利用大數據技術預測消費者需求發展趨勢,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促進制造業有效供給,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數字技術改造的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實現跨界融合,催生出新發展模式,推動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進程。

四、制造業數字化的實現路徑

(一)構建合理的政策體系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政策體系導向統領著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我國政策設計上重點從工業互聯網建設、數字經濟平臺設計、數字要素流通及共享等方面設計創新政策。此外,要創新數字金融政策,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金融配置措施,建立金融共享服務平臺,使企業更加精準了解金融機構的服務,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果轉化。政府還要加大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金投入,實行柔性化人才政策,培養具有較高數字技能的高層次人才。

(二)加強科技創新

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的深入,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不斷轉型升級。但是,目前我國在工業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應用方面與OECD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只有加強信息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才能為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國要始終貫徹創新驅動戰略,圍繞信息化、智能化,加強制造業轉型所需的5G、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打造以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技術支持系統,進一步攻克“卡脖子”數字技術問題,重點對智能傳感器、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技術、工業互聯網節點等進行深度研發,扭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受制于技術發展的局面。要培養企業數字經濟意識,增加數字技術研發投入,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三)統籌區域發展

我國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要分層次依次推進,要對各地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進行階段性研判,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西部等尚處于萌芽階段的地區來說,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資金投入,首先要加強5G等基礎設施建設,設計針對數字人才的鼓勵措施,加大數字人才的引進,采取購買數字化服務等措施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于中部地區來說,著重解決好數據流動和數據共享不足的問題,建設數據共享平臺,引進先進的數字技術,增強數字化觀念,學習國內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打造內地發展新機遇。對于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將精力放在攻克核心技術上,加強對物聯網、智能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研發投入,設計完善的數字經濟支持政策,繼續發揮東部地區的優勢,引領我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那丹丹,李英.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工具研究[J].行政論壇,2021,(1):92-97.

[2]? ?Tapscott,Don.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J].Educom Review,1996.

[3]? ?陳曉東,楊曉霞.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灰關聯熵與耗散結構理論的研究[J].改革,2021,(3):26-39.

[4]? ?裴長洪,倪江飛,李越.數字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財貿經濟,2018,(9):5-22.

[5]? ?何玉長,劉泉林.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礎、價值本質與價值構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57-66.

[6]? ?張于喆.數字經濟驅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的發展思路與主要任務[J].經濟縱橫,2018,(9):85-91.

[7]? ?鐘敏.國際數字經濟測度的實踐經驗及中國的戰略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21,(3):158-165.

[8]? ?馬玥.數字經濟對消費市場的影響:機制、表現、問題及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21,(5):81-91.

[9]? ?李英杰,韓平.數字經濟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和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1,(5):36-45.

[10]? ? 陳金丹,王晶晶.產業數字化、本土市場規模與技術創新[J].現代經濟探討,2021,(4):97-107.

[11]? ? 涂強楠,何宜慶.數字普惠金融、科技創新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J].統計與決策,2021,(5):95-99.

[12]? ? 段永琴,何倫志,克甝.數字金融、技術密集型制造業與綠色發展[J].上海經濟研究,2021,(5):89-105.

[13]? ? 張于喆.數字經濟驅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的發展思路與主要任務[J].經濟縱橫,2018,(9):85-91.

[14]? ? 廖信林,楊正源.數字經濟賦能長三角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效應測度與實現路徑[J].華東經濟管理,2021,(6):22-30.

[15]? ? 呂鐵,李載馳.數字技術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于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視角[J].學術月刊,2021,(4):56-65,80.

[責任編輯? ?文? ?欣]

猜你喜歡
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制造業
冰雪制造業的魯企擔當
喜看新中國七十年突飛猛進的制造業
OECD國家數字經濟戰略的經驗和啟示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從數字經濟視角解讀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數字經濟對CFC規則的沖擊探究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我國出版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對策
應對數字經濟下的BEPS現象
傳統雜志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