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見“美”好, 賦能美術作業新導向

2023-07-30 20:05顧飛燕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美術教學

顧飛燕

【摘 要】在新課改和培養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之下,美術教師更多地關注“探究”“體驗”等過程性環節,而對屬于“結果”的美術課堂作業環節往往不夠重視。審美能力是美術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美術課堂作業設計中,教師要通過有效引導,啟發學生對美的認同感,在課堂、作業設計中傳遞“美”的信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其審美感知素養。

【關鍵詞】美術教學 作業設計 審美感知素養

作業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及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提升,是鍛煉學生繪畫技能的重要途徑。尹少淳教授說過,美術教師已經習慣了知識與技能,知識與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素養和能力。教師應當思考怎樣將知識與技能真正地轉化為素養和能力。筆者認為,在美術教學中,創新美術作業設計是提升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追根溯源:學生美術作業情況現狀分析

(一)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教師的作業設計要求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學生存有疑問,不知道畫什么、怎么畫,處于茫然的狀態,藝術表達能力欠缺,對審美更是缺乏理解。

(二)一味模仿,缺乏個性

教學時,教師會示范技法和構圖等,也會讓學生欣賞同齡人的范作,學生在作業中進行模仿,創作時缺少自己的想法和個性表達。部分學生長期使用“概念形”“鮮艷色”,一味地模仿,創作出的作品缺乏靈動,這嚴重阻礙了學生整體美術表現潛能的釋放。忽視學生審美感知素養的培養,就無法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視覺審美品位。

(三)興趣不濃,缺乏認同

傳統觀念認為美術只是輔助性科目,美術作業費勁又無趣,部分學生抱著應付完成的態度,感受不到美術作業的魅力,對作業缺乏認同感,導致藝術審美感知素養薄弱。

二、發現美:分層作業設計,賦予美術作業改革新理念

(一)課前作業重參與,培養學生成長內生力

在開始教學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前作業,如設計學習單,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觀察、搜集素材,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學生習得并將其轉化成自己的藝術表現語言。如教師在教學蘇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奇怪的夢”之前,讓學生完成課前學習單(見表1),如此,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回憶夢境時不會一片茫然,同時對夢境和夢境中的形象以及夢的色彩會有初步的構想。這樣的課前作業解決了課堂上的一些問題,同時讓學生更為立體地表達“夢”,樹立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二)課堂作業重效率,培養學生高效學習力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面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根據學情因材施教,關注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作業,在設計時根據教學的進度及課程需要,將作業設計由“兩段”拓展到“分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邊學邊畫、再想再畫,作業過程層層遞進,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作業練習。筆者在執教蘇教版美術一年級下冊“我的地圖”一課時,創設情境“老師去哪兒”,讓學生完成指定任務,進行三次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最后,筆者將學生的作業匯總、裝訂成冊,做成一本極具創意的地圖繪本,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作業重延伸,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

課后作業,是課堂作業的延伸,是學生的深度學習體驗,能激發學生二次學習的興趣,其設計應貼合學生的生活。生活化的作業可以啟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筆者在執教蘇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穿穿編編”一課時,在課堂上教學生用紙條穿編平面的作品,課后啟發感興趣的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穿編藝術,并穿編立體的作品。部分學生回家后運用穿編技術制作出穿編紙拖鞋、穿編筆筒、穿編挎包。從課堂到生活,學生通過作業發現美、感知美、探索美。

三、創造美:聚焦作業質量,開辟美術作業設計新路徑

好的作業成果離不開好的教學設計,作業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可以更好地服務美術課堂。教師要關注課堂,解讀教材及課程標準,精心設計作業,呼應整體教學體系。

(一)情境化與興趣點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對課堂作業的材質、色彩等方面做引導,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啟發學生對美的認同感。在蘇教版美術五年級下冊“橋”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在橋的造型和構成效果上,教師選擇用單色卡紙作為作業材料,作品簡潔,以此體現出單純而有格調的美感。根據課型,教師引導學生在造型和畫面情節上自由想象,充分考慮線條、色彩、筆觸等構成元素的表現性。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美的環境中讓學生耳濡目染、浸潤其中,汲取美的感受,從而追求作業內容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二)文化資源與課程相組合,展現地方文化特色

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文化、藝術與歷史等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結合當地的藏書票博物館,筆者所在學校開設了藏書票特色課程,以藏書票為載體,表現各種主題的藏書票,如《我的動物朋友》《寓言與童話》《船》……這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感到他們不再是簡單地完成作業,而是作為設計師在創作一幅精美的藝術品,這樣的設計還能讓學生對藏書票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學生運用更具有藝術美感的色彩和畫面構成一幅作品,讓眼、腦、手相互塑造,從而逐漸進入藝術表達的美妙境地。

(三)全面性與開放性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教師可以全面展示作業,激發學生的展示欲,體現作業的開放性。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展示,還可以借助新技術在線上平臺展示作品,也可以舉辦校園作業展等,開放性的展示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四、感悟美:注重學習成果,發揮美術作業評價新功能

在教學中,作業訓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圍繞核心素養,深度發掘和沉淀作業內涵。例如,課前完成一個盤子的裝飾作業,指向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設計標志的作業,指向對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訓練;設計名畫導覽員的作業,指向提升學生賞析和口頭表達能力。在作業設計中融入這些審美感知素養,學生才會陶醉于藝術之中。

(一)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讓評價更具客觀性

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主要有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校評價,由不同的主體形成評價集合。學生評價主要側重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在評價中形成雙向評價,從而讓學生主動反思,彼此產生互動與思考。教師評價,主要是起指導、點撥和輔助作用,通過過程性評價和改進性評價讓學生獲得反思和提升。家長評價主要是家長參與,對學生作業進行點評。學校評價以作業評價促進學生的表現力提升,記錄學生發展過程中的能力表現,通過舉辦各種比賽,為學生的作業提供展示平臺。

(二)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讓評價更具綜合性

美術作業的完成情況反映了學生對當堂課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反映出學生對美術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美術作業評價的內容必須是全覆蓋、多維度的,包含學生在課堂中的關注度、主動參與、探究情況,學生的觀察能力、構思能力、聯想能力、表達能力等的培養情況。多元化的評價內容使得評價越發趨于完整,評價的綜合性得以提升。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評價更具靈活性

教師運用多元化、靈活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作業評價中收獲學習美術的快樂,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及自我評價能力。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創新評價方式。例如,可以給每個學生設立評價檔案,根據課堂生成落實口頭評價,依托信息化手段進行投票作業展示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讓評價更具公正性和客觀性,從而推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藝術表現能力、培育審美感知素養。

優秀的美術作業,是學生提升視覺審美品位、獲得真實的藝術創造經驗的契機。美術教學中,作業設計的方法多種多樣,運用好這些方法,可以讓美術作業變得有趣、有效、有內涵,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讓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感知美、創造美,更能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育”見一切“美”好。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美術教學
淺議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搞好幼兒美術教學,促進幼兒智力發展
簡析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關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的教學探討
初中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策略探討
談高中美術教學滲透健康審美意識之優化策略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簡筆畫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