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創新?超越:現代化視域下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三個維度

2023-09-16 14:32王紀波
關鍵詞:超越傳承現代化

王紀波

摘要: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象表達。在現代化視域下,可以從傳承、創新、超越三個維度來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其傳承維度主要體現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性,傳承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和實踐品格,傳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責任與使命;其創新維度主要體現為以創新回應“兩個結合”與初心使命,以創新開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未來視域,以創新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其超越維度相對于資本主義文明主要體現為超越資本主義的單向度發展,超越資本主義的物質主義幸福觀,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是一種以繼承為文明基礎、以創新為發展動力、以超越為未來視界的文明創造。

關鍵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現代化;傳承;創新;超越

中圖分類號:A81;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86/2023.04.003

文章編號:2096-9864(2023)04-0020-08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保?]這里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基于文明的理論形態而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一種對應稱謂,又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命題的現實回應——現代化道路及其文明發展樣態是多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這一命題的研究,不僅應基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總結和中華文明發展規律把握的賡續與傳承,還應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實踐性和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推進的創新與開拓,更應基于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發展性和人類文明新形態未來愿景的創造與超越。

目前學界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學理闡釋和理論論證尚未充分展開。鑒于此,本文擬以近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相關論題為背景,從傳承、創新、超越三個維度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一探討,為學界對此問題的充分展開提供一個嘗試性解讀視角。

一、以文明傳承觀照現代化

對于文明發展而言,傳承的內容指向歷史,而傳承的目的指向當下與未來。傳承對象是既成歷史中具有永久魅力和超越時空的經驗性、經典性存在,目的在于以歷史經驗觀照當下,同時激活文明發展的動力性源頭活水,增強人們對未知世界的理解力和創造力,以積淀文明成果、形成價值觀念、塑造民族性格、增強文化自信、創造民族未來,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彖傳》)。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特性

在對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探索進程中,我們之所以能堅持獨立自主、守正創新、家國統一、兼收并蓄、文明互鑒,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基因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同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等特性;我們之所以能通過“兩個結合”開辟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并創造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文明新形態,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彼此契合、相互成就,而且二者的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1]。所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1]。正是因為我們堅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些突出特性,并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堅持“兩個結合”原則,我們才能成功回應近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難題,使被動進入由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生產方式主導的現代化的古老中國文明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并通過革命與建設的持續奮斗使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正逐步變為現實,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成為可能。

從發展樣態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歸屬于人類文明新形態,正如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一樣,它“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2],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創造的中華文明的新樣態和新發展,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基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開創中國式現代化而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守正創新的結果。

2.傳承馬克思主義革命精神和實踐品格

19—20世紀,資本的彌散與工業文明的擴張使得全世界都被納入資本主義所主導的現代化進程,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3]。所以,“現代化”一詞在其原初語境上就帶有“西方”與“資本”的標簽和殖民者的烙印,“文明”與“野蠻”以諷喻的方式表征著劫掠者的貪婪與強盜邏輯。近代中國在遭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4]477的殖民侵略中開始了被動的現代化進程,其間伴隨著中國人民的不懈抗爭、探索、奮斗和努力。當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精英們苦于尋求摒棄舊文化、創建新文明的方案,尋求國家獨立之希望與路徑之時,與中國有著歷史國情相似性(君主制、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落后等)的俄國的革命自然會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而十月革命的成功預示著新文明的曙光已經乍現,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正好給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山窮水盡的中國提供了新的可能并重新給予了志士仁人堅持革命的信念和希望。毛澤東同志曾說:“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保?]這一方面強調了十月革命對即將到來的中國革命具有覺醒意識、啟蒙思想與督促行動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締造社會主義新文明的科學指導作用。

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指引蘇聯人民創造了“蘇維埃文明”[6];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指引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開啟了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人類革命史和思想史上這兩個重大事件及其理論成果既是“馬克思主義行”這一論斷的極好注腳,更是體現馬克思主義創造新文明之實踐品格的典例。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持續推向深入,創立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傳承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責任與使命

近代迄今的所謂“人類文明發展”與現代化進程,主要表征為強勢話語的西方殖民主義與工具理性的無限擴張和資本的無限增值,它帶來了資本文明的極度繁榮,也帶來了戰爭頻發、兩極分化、物欲膨脹和人性毀滅,甚至將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社會形態與發展模式作為“文明世界”的唯一判定標準,建構起以西方霸權為基礎的話語體系和世界秩序。馬克思主義以實現共產主義的革命實踐創造了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打破并超越了資本文明的霸權體系和強權秩序,它的創立本身就是立足于對人類歷史發展之全面考察的基礎上的,其哲學思想包含著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其偉大胸懷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初心與使命,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的

初心與使命,因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7]21。毋寧說,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7]21的中國實踐樣態,我們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在以實際行動為“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7]21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從本質上說,該方案的核心要義在于通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來彰顯其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同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重構人類發展的文明范式并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為新的文明范式和文明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同于以技術進步為表征、以資本增值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明,其底色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既體現了多邊主義和全人類共同價值,又體現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正如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8]。

在百余年革命、建設和現代化敘事中,中國共產黨人秉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特質,帶領中國人民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續寫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同時,這一進程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由中國現代化進階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更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造過程。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保?]19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地創建起來的,其背后的文化轉型與文明演進、政黨政治與社會變革等,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創造與道路選擇,以及世界范圍內的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等,都將持續產生重大影響。

二、以文明創新拓展現代化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保?]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表述把中華文明綿延至今的生命力闡釋得極為清晰。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創新的意義是于血脈傳承的基礎上賦予民族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包括本民族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以不竭的動力,形成跨越時空并具有時代性特質的實踐品格和價值理念。中華文明從傳承中獲得豐厚滋養,在創新中形成無畏品格,內向精神升華與外向開拓實踐并重,歷史演進的常態思維表征為中華文明在思想、文化、制度、技術等方面呈現出的開放性與變革性敘事,基于創新思維的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貫穿于穩定時期靜穆沉毅和危機時期百折不撓的民族性格之中。

1.以創新回應“兩個結合”與初心使命

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因資本的全球化擴張和殖民掠奪而具有被動性特點,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各個階層的各種形式的反抗與探索,歸根結底是為了改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4]477的狀況,爭取以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為中華文明賡續傳承開辟光明前景,呼喚新文明,實行武裝斗爭、政治改革、創辦實業、社會革命、文化運動等,在回應“現代化”這一帶有顯著資本性和殖民性問題的視域下都具有通過實踐探索來更新傳統文化、創造新文明的目的性。中華文明的創新精神在這一時期既表現為反抗“帝官封”的斗爭與革命形式的多樣化和不畏強權的犧牲精神,又表現為基于傳統儒家倫理進行鄉村建設實踐和因應時代而進行人生觀、價值觀變革的國民改造主張,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對于國家、民族、文化等問題的強烈關注在回應時代難題的意義上更體現出“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1]。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之后,其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和解放全人類的革命理想,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實踐,與中國文明傳統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具有革新與大同理念的思想之間具有了“高度的契合性”[1],很快便使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成為真正的“覺醒者”,之后創建中國共產黨、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都因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得以實現。所以,堅持“兩個結合”并激發中華文明基因之創新精神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對于文明的探討更體現出兼具創新與超越的鮮明特征。1918年,李大釗發表的《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指出:“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保?]今天看來,其潛在的創新性指向也表征著李大釗以“第三新文明”超越東西方文明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預見性,對于肇始于西方的現代化問題的認知已經由“回應”發展至“超越”的高度。

基于科學社會主義政黨理論的基本原則,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使命與責任看,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具有胸懷天下和創造新文明的未來視界——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黨的最高革命綱領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結合中國共產黨人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所走過的百余年歷史,再觀照當前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業,可以發現:創新性民族品格也內含于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中,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與結合是我們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要條件,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基于“第二個結合”而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的必然結果。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保?]

2.以創新開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未來視域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是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具有“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的特點。所以,如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其質性規定的相對穩定性,同時它也是一個賡續傳統、面向未來并持續生成的開放性過程,這本身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性特質和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性預見——一系列基于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百余年中國現代化探索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對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所形成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成果的直觀闡釋。如果把這一基于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探索進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創造過程視為一個敞開性視域,那么這一視域在時間上的次第生成和空間上的持續展開,不僅表征著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動態歷程,同時也昭示著“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大時代命題的未來景象和無限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以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引領世界社會主義走向振興與輝煌。就這一視域而言,“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7]18。所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守正創新也沒有止境,相應的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也不會停滯。這一敞開性視域的目標是以持續推進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事業來回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多樣現代化和多樣態文明的選擇可能,進一步推進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最終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即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3.以創新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基于現代化內涵的豐富性及其難以界定的特征,哈貝馬斯曾以“一項未完成的工程”來表述現代化的這一品性,以此來說明他既看到了藝術與思想啟蒙對于解釋現代性內涵的重要性,又揭示出資本主義發展給現代性造成的“嚴重偏頗”[10]。而基于馬克思主義以共產主義超越資本主義的革命指向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品格,基于現代化道路和現代社會文明樣態的多樣性與中華文明的歷史性發展和未來性預見,我們也可以做如下表述:中國式現代化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同樣是“一項未竟的工程”——基于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指導,實踐意義上的中國式現代化與理論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間實現了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在這種相互促進中推動知行統一不斷達到新境界,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積極性、主動性、內生性和創造性的特質??茖W實踐觀強調實踐的本質在于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其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統一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程之中,其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科學文化實踐則是我們進行科學認知并推動認識發展、達到認識目的并檢驗認識真理性的重要形式,經由這些科學的實踐形式,我們才能在掌握真理的前提下接續實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對中華民族文明形態的持續創造,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

三、以文明超越重構現代化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超越性,既表現為對中華文明自身發展階段與文明樣態的賡續和歷史性飛躍,又表現為對蘇聯等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還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趕超、重構和對資本文明發展樣態的跨越。囿于篇幅,本文僅就后一方面展開論述。

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來源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基于人的發展而提出了社會“三形態”理論:“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保?1]這里的“第二大形態”就是指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第三個階段則是指共產主義社會形態,第二個階段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為第三個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創造條件,即在“吸取資本主義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12]的前提下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形態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超越——以共產主義文明超越資本主義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的繁榮發展使之“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13]927-928。當前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屬于共產主義初級階段之社會主義的文明形態。正是因為我們 “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7]21,獲得了“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13]928,并以社會主義生產方式重構了這些要素,發展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徑,我們才創造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文明形態,“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做出貢獻”并“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7]21才有了可能。

1.超越資本主義的單向度發展

現代化伴隨資本主義發展歷程所呈現出的是一種平面化和單向化的規定性,即以資產階級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為口號,實則以資本為核心的社會發展表征,“人類歷史終結”“新自由主義”等理論本質上不過是對其平面化和單向化的幻象性描述與遮蔽性誘導——資本主義文明的人性解放和理性啟蒙相對于封建制和中世紀的愚昧與黑暗具有顯著的進步性,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史已經清楚地表明:資本增值和人的異化才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及其文明樣態的實質。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開辟并發展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7]16,使得現代化呈現出由平面化和單向化向立體化和多向化演變的趨勢,真正的自由、民主等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在實踐和理論上對于人和人民之中心地位的強調與關注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較于以資本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文化的主體性優勢,中心關切與發展主體的不同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和資本主義文明的根本分野,現代化因此而獲得了新的內涵、生機和潛在的新發展樣態。

2.超越資本主義的物質主義幸福觀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分別從人文主義、思想信仰和知識理性三個方面奠定了資本主義文明的文化基礎,徹底清除了黑暗中世紀以來王權與教權對人們世俗身份和思想信仰的桎梏,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與繁榮提供了可能,使得人們對于世俗幸福的追求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調和動力。隨著資本文明的普遍建立與拓展,資本在解放人性的同時,也徹底釋放了人的欲望,這種欲望伴隨人的異化、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征服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無限擴張,變成了以利己、享樂、金錢為內核的“物質主義幸福觀”并構成了支撐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代性價值體系[14]的底色,也構成了資本主義文明關于世界發展、社會進步、人生意義的價值底色。而主張以無產階級革命實踐推翻資本主義統治的馬克思主義則認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它以勞動創造幸福、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和實現共產主義超越了資本主義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文明樣態呈現,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創造這一文明形態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5],當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來表征這一文明形態的實踐指向時,它就內在地具有了“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薄拔镔|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等規定性[4]367-368,超越了資本文明之物質主義幸福觀及其發展路向。

3.超越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形態

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決定了其以人民為主體追求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超越性和面向未來的生成性,賦予其解放全人類和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目標以生生不息的動力,這一實踐動力的過程性與目標指向可以表述為:超越以技術理性為表征和以資本增值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的現代性,走向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共產主義并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谖拿餍螒B理論,這一目標即以共產主義文明超越資本主義文明。

雖然馬克思主義的整個批判工作首先是著眼于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歷時性考察,但就時代性而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內核的現代化及其伴生的人的異化狀況才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共時性語境,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必然是超越這種資本主義文明樣態的現代化并消除其異化問題,即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種奠基于思想革命與社會革命的“洞察歷史—超越時代—走向未來”的批判與建構路徑是由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決定的。亦因此,在近代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等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問題,以及與之對應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問題,便構成了這種超越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基于這種結合而產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則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發展和由中國現代化進階為中國式現代化進而彰顯馬克思主義面向時代的預見性邏輯必然,因為時代性和發展性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與科學性體現,而“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都是通過思考和回答時代課題來推進理論創新的”[16],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回應時代、守正創新的集中性成果體現,正是這種基于時代發展的創新性,才使得以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資本主義現代化、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超越資本文明成為可能,并構成馬克思主義以共產主義超越資本主義進程的一個環節。

四、結語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而言,傳承意味著對“兩個結合”的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創新強調通過賦予自信心和使命感來激發生命活力、增強發展動力,從而在新的高度上實現中華文明對于優秀傳承因素的創新性發展;超越則側重于其基于文明創造而形成的面向未來、面向共產主義的卓越品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保?]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象形式,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對基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實現“兩個必然”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無產階級政黨領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的具體實踐和中國表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是一種以繼承為文明基礎、以創新為發展動力、以超越為未來視界的文明創造?;凇皟蓚€結合”視角,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身就是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成果在文化建設與文明領域中的重要表征,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堅守和踐行“實現共產主義”這一最高理想信念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2]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84.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04.

[4]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1471.

[6] 李瑞琴.俄學界悄然興起對“蘇維埃文明”當代價值的探討[M]∥世界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報告(2012—2013):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68-377.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9] 朱成甲.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5.

[10]章國鋒.關于一個公正世界的“烏托邦”構想:解讀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65-66.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51.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王雨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N].光明日報,2019-03-25(15).

[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16]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668.

[責任編輯:毛麗娜 武威]

猜你喜歡
超越傳承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跨界與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中文化定型的利用與超越探討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