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2023-10-14 21:59王文雅
今天 2023年23期
關鍵詞:民歌教學內容音樂

王文雅

(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國際分校 江蘇 常州 213000)

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對音樂的感悟、理解、表現和創造成為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音樂教育顯得至關重要。高中音樂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核心課程,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提升教學實效性成為教師亟待思考的重要議題。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課程體系中的重中之重,是學生認識美、享受美、創造美的重要載體。面對全新的教育形勢與教學要求,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探索結構化、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成為大勢所趨,大單元教學無疑為音樂鑒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教師針對其實踐路徑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探究。

1.高中音樂鑒賞實施大單元教學的現實意義

通過教學實踐總結發現,傳統模式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存在系統性不足、缺乏人文性、忽視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問題,學生很難在鑒賞學習過程中深度探究音樂的核心本質,核心素養的發展缺乏支點。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師針對教學改革創新做出了諸多探索,大單元教學則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嘗試,促使教師立足高站位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重組,探尋鑒賞教學育人價值的最優解。具體而言,其現實意義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1 推動課程改革進程

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改革背景下,突出了高中音樂的美育價值,強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同時,強調音樂的實踐性,促使學生通過聆聽、歌唱、演奏、創編等活動,獲得真實的而豐富的藝術經驗與情感體驗,促進音樂感知力、表現力與鑒賞力的協同發展。但是以課時為單位的鑒賞教學割裂了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很難構建沉浸式的音樂情境,致使學生的音樂體悟缺乏持續性,音樂鑒賞的課程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大單元教學突破了傳統的課堂設計思路,以學生發展需求為中心,以構建知識體系為重點,讓音樂鑒賞更加立體、結構更加完整、邏輯主線更加突出,契合音樂鑒賞的一般規律,促使學生在系統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更深的感悟,形成支持課程改革的內生動力,真正的彰顯音樂鑒賞課程的美育功能。

1.2 撬動課堂教學轉型

受制于應試教育觀念,教師在組織音樂教學內容時通常局限于教材,而且使用教材的過程較為中規中矩,雖然保證了教學內容的規范性與序列性,但是禁錮了音樂鑒賞應有的魅力,課堂氛圍僵化,造成教學高費低效的問題難以得到徹底解決。而教師將大單元教學引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將會為課堂的組織構建賦予更多可能性,或將成為撬動教學轉型的支點。首先,從教學內容方面而言,大單元教學促使教師改變教材內容即為教學內容的刻板思維,突出教材的工具屬性,通過分析音樂主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篩選、整合與重組,形成主題更加鮮明、邏輯更加清晰的知識結構,促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刻的理解音樂知識。其次,從教學方法方面而言,高中音樂課時安排并不太緊湊,大單元教學改變了冗細的課堂組織形式,修剪音樂鑒賞過多的細枝末節,讓課堂節奏更加具有層次性,以問題或任務為載體,促使學生將重心放在知識理解與情感體悟方面,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獲得感。

1.3 助力學生素養發展

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教學的重要板塊,內容涵蓋多個國家、民族的多種音樂作品,而且選材豐富,是開闊學生音樂視野,提升音樂素養的重要載體。但是傳統的以知識點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所接收到的認知信息呈現碎片化狀態,核心素養的發展缺乏支撐點。教師采取大單元教學能夠圍繞大概念將各種樂理知識、主旨內涵、作品故事融為一體,改變了機械的依參而教,有助于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邊界,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僅僅是停留于符號化的表征層面,而是感受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在美,為音樂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大單元教學有效平衡了師生角色定位,促使音樂鑒賞教學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組織形式。借助具有啟發性與挑戰性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主動發現音樂知識、體悟音樂作品的魅力,有效鍛煉學生的音樂學習力。在音樂鑒賞活動中由他律向自覺轉變,引發更多的主動思考與探究行為,促成學生主體感知與音樂情感的交融、碰撞,將客觀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音樂素養。

2.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實踐面臨的挑戰

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對于大單元教學的現實價值建立了正確的認知,但是在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仍然會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就高中音樂鑒賞板塊而言,大單元教學實踐主要面臨的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 如何整合結構化教學內容

大單元教學并不是將知識簡單的組合,而是圍繞特定的主題意義構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的研讀教材,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并通過認真、嚴謹的分析提煉出大主題、大概念作為統領教學活動的中心思想。但是對于已然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而言,打破經驗主義的束縛,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與運用教材并非易事,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嘗試與磨合。但是一些教師在構建大單元教學內容時,往往較為關注大綱要求或是考核趨勢,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求,造成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探究欲望不足,學習主動性差強人意,成為影響大單元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2 如何平衡整體與個體的關系

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是一項宏觀的、整體性的教學模式,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細節的把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主題意義與單個音樂作品之間的關系,讓大單元教學內容更加充實、緊湊成為教師面臨的又一艱巨的挑戰。教師在處理整體與個體之間關系時會存在兩極分化的問題,影響學生的音樂鑒賞體驗。具體而言,一些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強調單元知識整體結構方面卻忽視了單個音樂作品的個性品味,造成大單元教學較為空泛,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較為膚淺,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較為薄弱。此外,在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解析式指導方式,試圖對每個作品做到精細的分解,便于學生把握作品意義。但是卻忽視了作品與主題以及作品之間的內在關聯,大單元教學淪為形式主義。由此可見,找到單元主題與單個作品之間的融合觸點,形成有血有肉的音樂知識結構是教師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問題。

2.3 如何調動學生課堂主動性

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是一項依賴于學生主體自覺性的教學模式,只有學生主動的思考與探索,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加工與重塑,才能夠真正的釋放大單元教學價值。但是就目前而言,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實踐對于主體定位的把握不夠清晰,教學活動的設計并未堅持以學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未被調動起來。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教師的主導性過強。教師未能擺脫“指令式”教學思維,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缺乏自信。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采取事無巨細的引領方式,并未給學生創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造成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不足,學習體驗不夠深刻。其二,長期處于應試教育觀念下的高中學生展現出一定的思維惰性,在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思考與敢于探索的精神,遇到疑難問題選擇等待教師的投喂而不是自主探尋解決方案。正是由于師生實踐表現的局限性,弱化了大單元教學的功能,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

3.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策略

3.1 確定大目標,構建單元框架

目標是統領教學活動的精神支柱,科學合理的目標是保證大單元教學得以順利有效實施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師需要精準把握教學要求與學生需求,對教材知識進行深入分析,緊扣核心素養內涵制定大單元教學的宏觀目標。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單元教學為例,從整體角度而言,本單元旨在讓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對中國民歌建立全面的了解,感受中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激發對民歌的熱愛之情,喚醒弘揚民歌文化的自覺性。從精細化的教學而言,單元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維度:一是知識層面,讓學生了解民歌的定義、分類以及作用,感受不同類型民歌的風格特點,豐富樂理知識,提升審美感知能力,為音樂鑒賞提供有力支持。二是能力層面,引導學生聆聽、體驗、歌唱、賞析民歌,通過情境互動與交流探討體會民歌的獨特美感與人文內涵,進一步發展審美感知能力;掌握鑒賞民歌的方法,提升藝術理解力與表現力,能夠對不同的民歌音樂作品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三是價值觀層面,引導學生結合經典的民歌作品分析其民歌的特點與內涵,促使學生對民歌價值的理解由特殊向一般拓展,增強民族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與此同時,進一步引申思考在新時代背景下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之路,深化學生的文化理解,激發文化自覺。通過制定清晰的教學目標塑造大單元教學整體框架,提升教學活動的序列性。

3.2 提取大概念,梳理教學主線

大概念是凝聚教學內容的主旨思想,是決定大單元教學深度與廣度的關鍵因素。高中音樂鑒賞的大概念強調知識性、人文性與創造性的和諧統一,教師需要跳脫知識本位與經驗主義的束縛,透過表征看本質,發現音樂鑒賞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從中抽象出能夠統領知識內容的大概念。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以中國民歌為主題,教師結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圍繞核心知識的矛盾點提取大概念,明確需要探究的核心議題,再由核心問題引申出基本問題,形成大單元教學的基本主線。具體而言,我國文明源遠流長,而且將于遼闊、民族眾多,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歌展現出迥異的風格,但是無論何種表象特征都是反映了華夏文化精神內涵,都是構成傳統文化的不容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可以將民歌與文化作為大單元教學的大概念,促使學生立足高站位理解、感受中國民歌。在此基礎上,圍繞大概念確定如何理解中國民歌的藝術之美與人文內涵作為基本問題,為學生的探索提供微觀視角,促使他們能夠找到辨析大概念的切入點。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推進大單元的教學進程,教師設置感知美、品味美、傳承美的大單元教學主線,培養學生懂欣賞、能表現、會傳承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助力核心素養的發展。

3.3 激活大情境,整合教學內容

在確定大概念之后,圍繞核心議題整合教學內容是高中音樂鑒賞大單元教學實踐的關鍵環節,也是決定教學維度的重要因素。教師通過構建大情境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實現各版塊之間的自然銜接。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教材包含漢族民歌和少數民族民歌兩大板塊,教師圍繞感知美、品味美、傳承美的大單元教學主線,對教材內容進行重塑。第一板塊為感知美,設置核心問題,如何從不同音樂作品中感知中國民歌的獨特藝術之美,引導學生展開探美尋根。教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如《澧水船夫號子》《遼闊的草原》以及《茉莉花》《沂蒙山小調》等,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感受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民歌特點,理解我國既各自獨立又和諧統一的多樣化民族文化。第二板塊為品味美,所要探究的中心問題為如何把握民歌音樂的意蘊腔調,能夠表現不同風格的民歌作品。教師以作品特點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例如,分別以體裁、色彩、內容、句式結構為載體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歌作品進行分組整合,引導學生圍繞子議題對獨立的作品展開鑒賞分析,感受民歌演唱技巧。第三板塊為傳承美,圍繞如何為中國民歌的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一關鍵問題展開探討。跳脫教材的束縛,引入當代社會現象,例如,青少年對流行音樂更感興趣,對民歌的喜愛程度不高,組織學生分析學習中國民歌的社會價值,深化主題意義。通過圍繞宏觀的教學情境,構建層層遞進式的教學內容,循序引領學生走向深度學習。

3.4 設置大問題,組織集體建構

音樂鑒賞本就是一項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認知活動,大單元教學不應僅僅是鑒賞知識的傳遞與鑒賞能力的塑造,而是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認知、思維與情感的碰撞。因此,教師以大問題為驅動,組織集體建構活動,促使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以“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單元教學為例,本單元的大概念為民歌與文化,教師圍繞核心議題如何理解中國民歌的藝術之美與人文內涵,設置精細化的問題驅動,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索。問題一,我們身邊有哪些耳熟能詳的民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問題二,我們怎樣能夠唱好民歌?需要了解民歌的哪些關鍵信息?問題三,關于民歌的傳承,你有哪些想法?我們能夠設計哪些切實可行的宣傳活動方案?借助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結合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經驗,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見解,并針對分歧展開進一步的辯論探討,形成多維互動。在大問題的支持下,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對音樂與文化的理解,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探討結果提供適當的點撥與指導,實現認知層次的深化,豐富學生的音樂鑒賞感受。

3.5 構建大主題,引導評價反思

評價具有導向、反饋、調整、優化等諸多功能,是大單元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果說目標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核心,那么評價就是鑒定目標是否落地的關鍵手段。教師在制定音樂大單元教學評價體系時,要基于大單元主題,從多個角度思考評價證據的教學融入,堅持過程性評價和終結式評價相統一的原則,充分發揮好評價的定教價值。首先,教師需基于大單元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框架,設計完善的評價證據搜集機制,一是通過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表現任務定評,如學生對民歌概念的解釋是否通透,是否可以立足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給出價值釋義;學生在賞析各類民歌的過程中,是否可以說出民族樂派的創作特點;學生在演唱民歌時的情感融入、音準把握、節奏把控等要素是否符合要求等等。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也是自我表現的過程,教師要把握學生課堂中的每一個表現節點,通過觀察法、提問法、引導演示法等來全面的搜集評價證據,制定不同層次的評價等級,以此鑒定學生當前學情。其次,在大單元教學評價中,教師還需把學生作納入到評價主體當中,通過師生互平、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搜集更多評價證據,借主體的眼光審視當堂教學成效,鑒定目標落實情況,再結合學生需求適宜性調整教學策略,分配各環節教學時長,提高大單元教學有效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音樂鑒賞采取大單元教學模式,是順應課程改革的時然,是推動教學轉型的必然,也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發展的應然。但是不可否認,大單元教學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教學實踐存在諸多的局限性,未能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這就需要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大單元教學,立足實踐反饋不斷的做出修正,在嘗試、反思與創新中探尋大單元教學的最優解。

猜你喜歡
民歌教學內容音樂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音樂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穿花衣 唱民歌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