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間中對話:對人內傳播形式的再考察

2023-12-17 00:20劉爽
新聞論壇 2023年5期
關鍵詞:統一性時間性

【內容提要】人內傳播作為傳播學科討論方向之一,其概念的合法性仍然飽受爭議。學界對其概念的批判,主要包括與認知心理學討論重疊、不能滿足傳播的結構以及面臨二元論的境地。自我對話的視覺圖式往往建構了我們對人內傳播形式的誤解,作為其他傳播的基本形式,人內傳播既要正視自我一元性的現實要求,又要能解釋對話的形式隱喻,有必要再思考以傳播預設的空間范式為基礎存在的問題。在時間傳播的范式上,人內傳播既能夠在時間的現在性中完成統一,又能夠面向將來實現主體對話,具有較為清晰的自我傳播路徑。

【關鍵詞】人內傳播? 時間性? 統一性? 元層次

傳播學科中,對“人內傳播”概念的認識存在分歧。認為“人內傳播”這一傳播研究范式成立的學者,支持一種交互性的定義,即:人內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1]陳力丹認為,人內傳播應該是一種自我互動,它“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盵2]在這種定義下,人內傳播也就成為了其他傳播活動的基礎,但人內傳播的關鍵問題并不在于內外交互的根本性質,而是個體內部實現“傳播”的具體模式,也即是說,個體是如何自我溝通從而處理外界信息的。

一、人內傳播的討論路徑及問題綜述

對人內傳播模式的解讀,一般可以從兩種路徑分析:一是在生物學結構上討論人體內部交流活動的實在性;二是從精神主義的角度,考察意識與思維活動,能否滿足人內傳播的性質。但這兩種路徑都不乏存在一些關鍵問題,并不足以獨立解釋人內傳播模式。

“人內傳播是這些其他交流形式的基礎,而人內傳播只是借用了傳播中的幾個主要概念和詞匯?!盵3]信息溝通、發送者、接收者……通過這些隱喻的形式來描述人內傳播,是一種更加強調空間形式在場的“自我互動”。學者林之達較早對人內傳播的概念展開批判,稱其是在重復認知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工作。郭慶光在援引立川敬二《傳播的結構》中指出人內傳播已經具有生理上的系統性,人體作為一個信息處理系統,能夠完成信息輸入到信息輸出的處理過程。從感官接受到信息理解再到輸出,人內并沒有完成發送-接受這個形式過程。這個活動只能被作為信息處理的一端,無法解決傳播主體的問題。這樣一來,生理結構就無法既解釋人內傳播的模式,又滿足“傳播”的概念。

生物符號學研究已經表明,人不是唯一能夠進行信息處理以及符號化輸出的物種。托馬斯·西比奧克指出,意義建?!笆钦麄€有機世界的特點……所有動物的主體世界與內在世界以及二者之間的反饋聯系,都是由體現一個物種特點的具體生物性所創造和維持的”。[4]按照生理結構的解釋邏輯,人內傳播只要滿足信息入-輸出這一環節便能成立,那么對于同樣能接受符號刺激并輸出信息的其他物種來說,是否同樣具有內部傳播的形式特征?

精神主義的路徑,即:考察人的意識或者心理活動,將自我互動中可能存在的意識對象抽離出來,通過概念模式來描述人內傳播。一種方向將自我溝通建立在內外互動基礎上,人內溝通的一端是相對私有的、個人的“我”,另一端則是聯系的、社會化的“我”,自我形成于這二者的互動過程中。因此對“自我”的解讀出現了一種情況,交流并不會發生在獨立的、完全的、統一的個體之間,而是發生在抽象的概念之間,然而這些概念術語在現實意義上無法被當作不同的個體。所以問題在于,一旦我們思考人的自我互動,或者交流,就不免落入一種前提假設:此“我”是與非此“我”的對象在互動。

通過將自我的信息溝通渠道對象化,自我的統一性被隱藏了。這種二元性對于交流來說是必要的,但實際上不過是語法層面的。精神主義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語言的隱喻當中,無法求證其實在性?!吧硇碾y以分離,其間的‘傳播自然也就無從談起?!盵5]實在本身是統一的,并不會存在意識的抽離與劃分,二元論傾向與我們實在的自反性對話的確出現了矛盾。在精神主義這里,概念與思維取代了統一的主體。我們確實能夠與自我對話,反思、內省等都是實在的思維活動,但當我們嘗試去描述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時候,我們又回到了精神主義的悖論之中。如果要重新考察人內傳播,我們免不了要重新思考自我的統一性問題與傳播的主體性問題。

二、人內傳播的關鍵問題:自我的本體性質

(一)自我的間性本質與時間性線索

對人內傳播的解讀,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對喬治·米德關于“自我”精神的討論基礎之上。米德在《心靈、自我與社會》中多次表示,“主我”與“客我”的傳播模式并不就是說自我,而是一種話語,用于揭示個體與外界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形成自我。米德直接對自我的客我經驗展開分析,選擇“不打算提出個體如何可能既是‘主我又是‘客我這個形而上的問題?!盵6]但這一回避很大程度上就是導致人內傳播概念被劃作二元論、被批評的源頭。

米德在其思想中是觀點明確的,但同時又是有些隱晦的。他一方面明確知道無法將自我論證為實在性的“主我”“客我”,但同時他又詳細解釋了二者是如何產生互動并如何表現自我的,所以他不得不采取折中的路徑,強調“探討這一區分的意義”而不是“這一區分的實在性”。米德更想通過這樣的表述來陳述一種事實:自我認識是建立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之上的,人內傳播也無非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拉康在表述主體間性的觀念時,強調“自我”作為整體依賴的“他性”。人內傳播的“主體間性”是概念層面的,是“自我”對話甚至存在背后的必然性質,但與他者的“反應間”關系實際上并不呈現在“人內交流”這一活動的任何形式當中,“間性”關系不能作為對話的形式依據,但必然是對話形式的底層邏輯。對“自我”或者說“主體”的解讀還存在另外一種重要的線索:時間性。馬丁·海德格爾提出了將來、曾在、當前的時間三維,他認為自我存在的意義即是時間性。海德格爾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曾在源自將來。[7]“將來”是一種存在的性質,而不是到某時才成為“現實”的現在。也即是說,“將來”是一種勢能,首先“曾在”能夠存在的條件,就是“將來”的存在,“將來”甚至大體引導著對曾在、現在的解釋以及構成。主體并不能理所當然地擁有自己的過去,過去的意義必然取決于將來的揭示,正如我們的記憶并非一種“經驗”,而是源自未來的創造。

“將來”和“他性”是緊密聯系的,可以說正是因為“主體間性”是自我的存在的邏輯,“將來”才會被作為時間論的首要因素。拉康的鏡像邏輯其實同樣也可以表現為時間邏輯,因為“他者”實際上就是在營造一種預期,所以拉康也認為,主體發展是時間性的、“預期”和“回溯”相交織的。

自我時間性的重要線索即:自我始終面向將來。既然討論時間性是為區別二元論,在時間性的條件下自我又統一于何處?個體關于“自我”的有效知覺就是統一的現實性?!白鳛檫@種更迭的東西,現在卻也同時顯示著它自身的持駐的在場?!焙5赂駹柊选皩怼弊鳛榇嬖诘氖滓獥l件,但他也明確了“現在”的實在地位,這說明另一個重要的線索:自我統一于連續的現在?!白晕摇苯y一于現在性的時空當中,但同時又沿著時間維度而“展開”存在,于是,我們在確保自我統一性的同時,又看到了交流對話的可能性。

(二)重新看待人內傳播:與時間對話的自我

我們對于自我對話的普遍理解,很多時候正如影視銀幕提供給我們的形象一樣:出現兩個自我分身在交流、鏡子中的“我”異化為他者與人物展開溝通、自我與心魔的對話、黑白天使在做選擇時搶占著主導性……人內傳播的隱晦性使得銀幕敘事在和觀眾溝通時不得不呈現更為直觀的畫面。這種直觀理解也建構了我們對自我對話的誤解,認為“自我對話”就是在和另一個自己對話。這種理解的背后邏輯仍然是自我的變化,當我們嘗試理解直觀的“兩個自我”的對話之時是在表明,人物有某些待確證的信息需要詢問自己。而這個詢問一旦發出,其實不是面對的鏡子里的另一個自我,而是在召喚“將來”。

人內的對話似乎只能存在于連續的時間意義上,自我在時間中“展開”提供了另一種對話的可能性——與時間對話。當我們考慮“自我”的信息流動不是空間主導下的傳播范式,而更重要的是時間原則時,我們就可以看到人的自反驅動以及發展、更新。傳播的時間傾向內在表現為自足性,英尼斯率先區分了“時間的傳播”和“空間的傳播”,相比之下,“時間性”提供了一種連續的承接關系。個體既要保持人格穩定與統一,同時在“他性”影響下面臨更新,就必須在人內傳播中采取傳播的時間邏輯。

諾伯特·威利(Norbert Wiley)在《符號自我》關于自我對話的重要論斷是:當下我(主我)向未來我(你)談論著過去我(客我)。對話的本體性質就是面向將來的正如威利所說的“向未來我”?!皩ⅰ氵@個單詞被運用到你自身,你會感覺到有時你在向未來的你說話,并且會發現闡釋項的不斷涌現?!盵8]皮爾斯的“你”這個隱喻,一方面表明了對話存在一種既是自我,但又區分于當下統一自我的“對象”,使得對話得以實現的同時確保自我的統一性。傳播建立在時間序列的基礎之上,人內傳播則不取決于在同一層次的自我分裂,而表現為連續時間流中的對話:

首先,自我如果能夠始終面向將來,那么對話則具備了存在的合理性——意義與驅力;此外,自我始終統一于連續的現在之中,個體就是當下的有機體,對話則具有了可理解的現實性。

三、人內傳播的關鍵形式與路徑模式

(一)元層次:人內傳播的形式論

個人內部的對話是必然發生的:鏡像對話、寫日記、內心獨白、思考和理解、內省、做夢……人有思考、信息處理、與環境互動,是什么將這些內部事件區分開來,哪些是人內傳播,哪些不是?在此需要引入人的元層次的“自反性”概念。威利將“自反性”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秩序和第二秩序。第一秩序是關于“日常思想”的交流,第二秩序是關于“思想的思想”的交流。我們可以假設,當下的“我”發出一個命題,并就此展開思考活動:

①第一秩序的自我溝通:

“今天上班是坐地鐵還是打車?”

提出命題其實在質詢“將來”,給到一個解釋,這種解釋建立在對過去的創造性回憶上:“昨天打車由于堵車也沒有快多少,但是根據之前的經驗地鐵可能會擠不上去?!?/p>

下一個“現在”給到關于這一命題的解釋結果,“自我”在時間中完成溝通:“算了還是打車吧,外面下雨了?!痹谶@個發出與解釋的過程當中,人內傳播的實在性得到解釋。

②第二秩序的自我溝通:

“我昨天那樣考慮好像不太對,結果還是遲到了!”

同樣,受到質詢的“將來我”在創造性的回憶基礎上反思了自我行為:“下雨天打車其實更容易堵,下次我不能這樣考慮了!”可見,威利所區分這兩個“層次”其實并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時間流中的對話,首先是要面向將來的“自我”,而“創造記憶”本來就是在召喚“曾在”,人內溝通的整個形式本質上就是“元層次”的,因此,將“元能力”與人內傳播直接掛鉤,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同樣作為有機體統一性的動物,不能表現出“內部溝通”。

(二)人內傳播的路徑圖式

劉金星(2008)提出了人內傳播的“蛋式模式”,認為人體的生理組織擔負著類似“蛋殼、蛋清、蛋黃”的功能,通過這個功能對信息進行“把關、整合、再生產”,產生的結果再作為信息反饋給個體,由個體重新調整內向傳播和決策過程。 但這個模式是建立在生理系統基礎之上,并且指向內外交互的概念的,并不能解釋內部對話形式。在反思的過程中,個體自己給自己提一個問題,接下來在思考的過程中個體給了自己一個解釋……“我”發出對現在這個信號的指令——“我”調用相關信息進行解讀,“我”的對話永遠處在連續的時間流中,神經系統創造的記憶擁有這種連續性,人內互動無非就是人不斷實現變化與發展的過程?!艾F在性”的自我是統一的發出者,“將來”則是接收者,“曾在”永遠被創造著,從而翻新納入到“將來”的范疇,支持著我的對話。作為統一的有機體,我們必然要考慮生理維度的信息處理,并且在時間性的基礎之上,我們也就可以明晰人內傳播的具體模式(見下圖):

四、結語

人內傳播既要正視自我一元性的現實要求,又要能解釋對話的形式隱喻,有必要再思考以其他傳播預設的空間范式為基礎存在的問題。作為傳播的基本形式,與擺脫二元論的糾纏,二者是彼此互證的。本文正是在考察人內傳播的現有研究時,發現學界仍然存在大量爭論,部分路徑既想堅持一貫的傳播研究思路和傳播結構鏈條,又想解決基礎性的內在對話,其概念便可能存在無法自洽的地方。在此基礎上,本文從時間性的角度嘗試解釋了人內傳播的形式,其中不乏一些綜合考量的不當之處,但時間性的范式可能是人內傳播更為合適的討論方向。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1.

[2]陳力丹,陳俊妮.論人內傳播[J].當代傳播,2010(01):9-13.

[3]Cunningham,Stanley B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Review and Critique[J].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95,15(1):597-620.

[4]西比奧克,德尼西.意義的形式:建模系統理論與符號學分析[M].余紅兵,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391.

[5]聶欣如,陳紅梅.“人內傳播”再商榷[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2):109-120.

[6]喬治·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霍桂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88.

[7]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477.

[8]諾伯特·威利.符號自我[M].文一茗,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230.

作者簡介:劉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白? ?潔

猜你喜歡
統一性時間性
智珠二則
建筑的統一性與獨特性的展現
舞蹈藝術發展進程中的審美鑒賞能力
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統一性分析
新世紀以來澳大利亞“質量標準驅動”的高等教育改革:演變、特征及啟示
通過“同案不同判”淺議司法統一性問題
時間性:桃花源之審美問津
試論中國夢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黨性與人民性統一性理論研究
智慧校園建設整體系統架構
如何奠基形而上學:康德與海德格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