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百年語文教材中的編排變遷

2024-01-08 13:44張玲莉
語文建設 2023年11期
關鍵詞:編排語文教材

張玲莉

【關鍵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語文教材;編排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中的一章[1],以其突出的語言特色和論證方法,以及發人深省的價值意蘊,成為語文教材的常選課文。就筆者所見,清末《國粹教科書(前編)》[2]選入《孟子》全文,這套教材的選文內容和編排形式均未脫離中國古代經史教育窠臼。從民國教材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為獨立課文選入開始,到新時代統編語文教材,該選文的編排經歷了起步、探索、發展、豐富、完善五個時期。分析選文在不同時期教材中的編排特點,既可見微知著,由一篇選文的編排了解不同時期教材編寫的背景、理念,為教材編寫提供啟示。分析該選文在不同時期教材中承擔的教學任務,為當下教學提供參考。

一、民國時期的起步(1912~1949)

民國時期,教材的編寫步入新的階段?!缎轮浦腥A國文教科書》第一冊(1912 年)、《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第二冊(1914 年)、《蔣氏初中新國文》第二冊(1937 年)、《前進初中國文》第五冊(1949 年)等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入,其主要編排特點和意義如下。

1. 教學分割到教學融合

從僅有選文到助讀、知識系統等框架的逐步搭建,是此階段最顯著的編排變化?!缎轮浦腥A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和《新編中華國文教科書》第二冊均只錄選文,字詞注解、文法知識、練習等均見于配套教參?!妒Y氏初中新國文》第二冊的選文后緊跟注解,包括《孟子》簡介,舜、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的事跡介紹,以及曾、衡、征于色、發于聲、法家、拂士等難點字詞解讀?!肚斑M初中國文》第五冊在延續注解的基礎上,增加“說明”板塊,分別概括了選文主旨和段落大意,使助讀系統和知識系統豐富起來。

可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文、助讀、知識等系統的形成非一蹴而就,它顯露出從教參向教材轉置的軌跡。實際上,這是教學分割向教學融合的轉變,受到教育理念從灌輸式向啟發式發展的深層影響。教材只錄選文,將其他材料編入教參,明顯是以教師為中心,適應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隨著助讀、知識等系統在教材中的出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性得到關注。1936 年《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員對于選文應抽繹其作法要項指示學生,使其領悟文章之內容體裁作法及其背景,并注意引起其自學之動機”,“教員于講解前,應先令學生運用工具書籍,查考生字,難句及關于人地時種種問題”,[3]可見,教與學應加強配合的理念指引著教材編寫。

2. 單元編排的雛形

語文教材的單元編寫模式是對我國古代“以類相從”書籍編寫傳統的繼承和發揚[4],單元的設置使得單篇課文與整本教材之間有了多個支架,結構層次更加清晰?!渡趹n患,死于安樂》在《蔣氏初中新國文》第二冊中具有單元編排的雛形,主要以目錄體例呈現,“文”“道”的若干相同性是單元的組合邏輯。同單元的《最苦與最樂》《享福與吃苦》《呆氣》,都是通過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說明一定道理。圍繞的“道”則為《編輯大意》所言:“含有喚起民族意識,振作民族精神,改進個人生活及社會現狀之意味者”“足以陶冶學生性情及涵養國民道德”。此后教材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在單元組合多為文言篇目,文白混選十分少見,不同的編排邏輯可為當下教材編寫提供啟示與借鑒。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探索(1949~1966)

此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處于摸索階段,教材在向前推進的同時也帶著濃厚的時代印記。20 世紀60 年代出版的《十年制學校初中課本·語文·試用本》第四冊(以下簡稱“十年制試用本”)、《十年制學校實驗用課本(全日制)·語文》第十二冊(以下簡稱“十年制實驗用本”)和部分省市教材選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主要編排特點和意義如下。

1. 對選文進行節選

為顧及教材篇幅和選文適切性,節選成為一種有效的處理方式,這時期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節選與當時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目標密不可分?!笆曛圃囉帽尽薄笆曛茖嶒炗帽尽焙捅本?、江蘇、內蒙古等地的教材普遍節選“舜發于畎畝之中”至“曾益其所不能”這部分內容,標題作《天將降大任于是人》。因為這一時期全國教育水平較低,教材必須考慮平均線,節選文言篇目可減小學習難度。另外,選文必須為培養什么樣的人服務,當時我國因經歷自然災害等諸多困境,培育不畏艱苦、奮勇前進的人才是時代所需,而節選的內容觀點鮮明,直接陳述了古代名人吃苦耐勞取得成就的事跡,切合當時“著重進行勞動教育”的要求。

雖然教材選文是節選的,但實際教學不能脫離全文?!笆曛圃囉帽尽迸涮捉虆⒘谐龉澾x剩下的內容,為教師把握全文提供了參考。另外,教參要求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選文有關“天”的表述是古人的說法,有其時代局限性?!疤於ㄕ摗钡乃枷肱c時代主導精神相悖,故編寫者調整選文價值引導方向,平衡了選文思想價值的永恒性與時代性。

2. 首次安排課后練習課后練習

是對學生能動性的重視,通過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提升他們的自主性和實際運用能力?!笆曛圃囉帽尽笔状伟才耪n后練習,這是本教材的一大突出特征,“練習是這套課本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訓練,主要通過練習完成,希望能得到教師的重視”。[5]三個練習題包括體會主旨、翻譯排比句、背誦課文等,考查側重語言的運用、文化的理解,對具體字詞等的要求較少。關于背誦,這是首次提出,一方面該時期將熟讀背誦看作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要求予以重視;另一方面則突出了選文的重要性。此后教材皆要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成為選文在教材史上經典化的一個基礎,廣為傳誦,影響著無數青少年。

3. 注解形式和內容發生變化

注解作為教材助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體例與內容深刻地影響著教材編寫。該時期注解體例由尾注變為腳注,這與腳注符號的推廣使用和圖書文字逐漸改為橫排有關。采用腳注可使正文與注解處于同一頁面,方便閱讀查找。注解內容增加了對“是”“故”“所以”等常見文言字詞的解讀,其原因與節選一致,在于減小學習難度,注重基礎能力的培養。該時期的注解形式和內容基本為此后教材沿用。

4.“一課多篇”的出現

“十年制實驗用本”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舍生取義》組成《〈孟子〉三篇》,歸屬為一課,此后“一課多篇”的編排在教材編寫中延續,尤其是其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組合成為教材史上的經典?!耙徽n多篇”是教材編寫史的革新,類似于“微型教學單元”,目的在于“實現課程目標的教材化分解,建立課程內容的教學化結構”[6]。多篇組成一課也對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教師“從教材的導語、學習提示、單元學習(研習)任務和文本研讀整合角度認識‘一課多篇編排體例,能夠提升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科學性”[7]。

三、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1978~1990)

改革開放后,語文教材逐步有了新的發展?!渡趹n患,死于安樂》在1982 年人教版《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五冊及1987 年修訂本中的主要編排特點和意義如下。

1. 正式定題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標題作為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教材編寫者為原本無標題的選篇擬定篇名,既關鍵又考驗功力,因為標題也是編寫者傳達教育價值的重要依托?!吧趹n患,死于安樂”出自原文,以正反式結構概括了主旨,凸顯了核心教育價值,視覺醒目且膾炙人口,此后一直沿用。該題名使用以前,曾有過“論人才”“憂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題名。標題名見證了教材的變遷,也提示教學實踐要重視利用標題,有學者即提倡閱讀中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習慣性地利用標題,從而提升閱讀素養。[8]首次交代標題為編寫者所加,這一細節體現了教材編寫向精細化和規范化的推進,此后教材皆有此條內容。其內容雖短小,但對于引導師生正確認識古籍和來源標注不可或缺。

2. 首次列出單元教學要求和課前學習要點

單元教學要求側重強調語言文字和寫作方法,關注語文的工具性。明確提出教學要點是教材助讀系統的進一步豐富,可幫助解決教學長期存在的盲目性等問題。教師可在總攬教材的基礎上,“把握單元教學的目標以及在單元教學中有既定目標的重要性,通過單元教學的主要目標來確定單元課文的教學,最后再精心設計單元課文的具體教程”[9]。

四、“一綱多本”時期的豐富(1991~2012)

1986 年9 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標志著我國中小學教材由國定制開始轉向審定制”[10]。由此,我國基礎教育教材開始實行“一綱多本”政策,直至進入新時代統編三科教材。1991 年人教版《義務教育三年制(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實驗本)·語文》和1994 年、1997 年修訂而成的“試用本”“試用修訂本”及2003 年人教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下簡稱“標準實驗本”)皆選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主要編排特點和意義如下。

1. 助讀系統的再豐富

此階段教材增加了課前閱讀提示、課后補白、插圖、選文版本來源等信息。整體來看,圖文信息圍繞著孟子、《孟子》、選文內容的背景作補充和延伸閱讀,顯示了該時期對綜合素養的重視。隨著教材的發展,助讀系統不斷豐富,其內容的變化揭示了不同時期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插圖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增強課文生動性,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在這一時期也得到關注。所配插圖或是據清殿藏本《至圣先賢半身像》臨摹而成,或是孟子全身像線描圖。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可以使他們提升對課文的親近感,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和記憶。文獻版本來源的標注是教材編寫科學化與精細化的體現,表示選文有本可據,此后教材皆保留此做法?!皹藴蕦嶒灡尽辈捎玫摹睹献印烦鲎浴妒涀⑹琛?,該版本經典、權威,結合這套教材書前插頁的宋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書影可知,編寫者十分重視古籍原典。

2. 課后練習注重方法引導和實際運用

這時期的幾套教材在提出背誦要求前,十分注重方法引導。強調朗讀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注意排比句的節奏、部分字詞的重音、文章內容的層次結構,從而達到多讀成誦的效果。隨著機械記憶、死記硬背的局限性逐漸凸顯,教材編寫者將朗讀、理解性背誦融入課后練習,這樣不僅可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而且能讓學生背誦的效率和持久性更佳。

課后練習加強構建選文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關聯,這一特點在統編語文教材中也得到繼承。它反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比如要求學生查找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來談自己對選文主旨的看法,或就選文中感受最深的語句為話題發表簡短的演講。這十分契合葉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學生生活為教育內容,以在生活中進行教育為方法,最終達到讓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目的。[11]

五、統編本時期的完善(2012 年至今)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將語文等三科教材統編統審統用的決策部署,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一般稱之為統編本。2017 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選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主要編排特點和意義如下。

1. 首次增選《富貴不能淫》

準確地講,2017、2018 年的兩個印次是以《富貴不能淫》取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打破了持續四十余年的經典組合。2019 年第三個印次修訂,重新選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由《孟子》三章組成一課。統編本教材在繼承的同時邁出了革新的步伐?!耙徽n多篇”在篇目組合和數量上的變化最終要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其編排意圖?;诖?,突破單篇教學局限,發展更具整合性的教學樣態,以大概念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成為有益探索。[12]

2. 對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視

統編本教材的單元導語十分重視選文的價值意蘊,該單元圍繞“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品格和旨趣”,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這表明編寫者注重由知識向素養的轉變,也為突破單篇教學局限提供了切入口?!渡趹n患,死于安樂》所在單元,大多數時期都是籠統的文言讀背單元,語言是主要劃分依據。部分教材在文言基礎上兼顧文體形式、內容學術譜系或主旨等,如1937 年“蔣氏初中本”、1961 年“十年制試用本”、2003 年“標準實驗本”和當下的統編本等。另還有少量教材的單元編排在今日看來仍較為大膽、超前,如1961 年“十年制實驗用本”,選文跨越古今中外??傮w來看,單元導語由對“文”的關注逐漸轉向“文”“道”并重,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成為趨勢。

課前預習注重任務的驅動作用。統編本不再直接交代孟子所處時代信息,而是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新時代信息獲取路徑更為便捷,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有其必要性,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可增強預習效果,綜合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實踐能力。

3. 細節的調整和優化

教材編寫無小事,教材編寫者必須以“工匠精神”對待這項事業。統編本對插圖、文獻版本來源和標注位置的調整,顯示了編寫者精益求精的態度。插圖不再使用臨摹圖,而是彩色影印清殿藏本《至圣先賢半身像》中的孟子像,遵從歷史本真。插圖承載著重要育人功能,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書籍里有些圖畫,絕不是裝飾和點綴,雖然每一幅畫都要求它美。圖畫跟寫在書里的書面語言有同等的重要意義?!保?3]因此,追求插圖的政治性、科學性、適切性等是編寫者的努力方向。關于文獻版本,選用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 年版),該版本注解翔實、通俗易懂,是了解《孟子》的重要參考資料。尤其是對有興趣在課外閱讀整本書的師生而言,適切性強,方便購買、閱讀和攜帶。此前教材將文獻版本來源標于排版更后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下,統編本修正此疏漏,將其調整到整課大標題下。

百年來中小學語文教材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編排變化,為我們認識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不同時期的教材編寫特點等,提供了一個具體而生動的案例。從長時段看,編排呈現出由只有選文到形成完整的選文、助讀、知識、練習系統的過程,其背后實則受到教育理念由灌輸式向啟發式轉變的影響。從微觀層面和細部構件而言,則可見到編寫者關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選文價值的時代性與永恒性、教材發展的線性與非線性等議題的探索和思考。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4],如何更好地在教材中體現,是編寫者不斷思考的問題。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課前提示、單元編排和課后練習來看,早期教材總體上更關注工具性,隨著不斷調整、發展,對人文性的關注提升,逐步走向“文”“道”統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須依靠工具性實現,選文思想價值的闡釋要圍繞具體字詞句等開展,且必須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勾連,這是逐步達成的共識。

教材編寫對選文思想價值的引導,要順應時代需求,但不能丟失其價值永恒性的一面。20 世紀60年代至80 年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鼓動大家狠抓實干的宣言書,其“天定論”的局限性被特別指出。當下則轉為從人應該具有的優良品格去理解選文?!捌D苦鍛造人”可謂選文的永恒價值。不同時期教材或批判其局限,或正面弘揚其精華,面對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可采用不同策略去發揮語文課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

盡管教材編寫發展脈絡整體上顯示出一個不斷豐富的線性軌跡,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它的多維度。各時期的教材編寫都處于各自獨特的時空背景,為實現特定的教育目標探索編排體例和內容組合。其中包括注釋、課前提示、單元提示、補白、插圖的有無,課文組合、單元組合的相對固定與變化,還有提示、要求、練習在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傾向,以及腳注格式、選文版本、插圖樣式的差異,都指向教材編寫的非線性。

另外須要強調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僅是一篇經典課文,它蘊含的價值已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華兒女,這一價值在當下及未來仍需傳承。

猜你喜歡
編排語文教材
淺談電視新聞節目的合理編排
初中兩種版本教材中電學實驗的編排比較與分析
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道德教育
結合教材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
論語文教材中古典詩文吟誦教學方法
語文教材中尋找口語訓練的契機研究
提高報紙編輯版面編排策略的探析
電視節目編排的技術性和藝術性
小學語文教材共有課文的詞語編排情況考察
初中語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價值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