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的理論邏輯與推進路徑

2024-01-16 18:13彭民夏新宇
關鍵詞:推進路徑理論邏輯資源型城市

彭民 夏新宇

摘要:資源型城市不論是產業轉型、經濟轉型,還是城市轉型,都要把握城市發展的自然規律,發揮比較優勢。以構建資源型城市新發展格局為指向的高質量轉型,應聚焦城市“智慧”和“生態”建設的場景驅動效應,利用智慧創新的驅動力、生態共生化的協調力和城市發展的內需力,以創建智慧生態城市為方向,在城市文化、制度、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培育“智慧生態式”轉型理念。結合資源型城市智慧建設的有利條件,通過對城市智慧基礎層、生態環境層和智慧應用層的建設,創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生態基礎;通過對城市中智慧文化、智慧制度、智慧環境、智慧社會和智慧經濟等生態系統的建設,創建城市的智慧生態驅動場景,最終推進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智慧生態式轉型;理論邏輯;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23)06-0048-09

一、引言

曾經為我國工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增長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資源型城市,由于受到發展模式、體制和機制、資源稟賦、人文生態及地理區位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在數字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中還在艱難探索著。一些資源型城市的整體數字化生態建設內生動力不足,資源型產業數字化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潛能尚未聚集,在高質量轉型發展道路上還存在著“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與“資源詛咒”“生態窘境”斗爭等問題也時刻困擾著其發展[1],致使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產業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生態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還在延續。北京大學國家資源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有一半以上的資源型城市面臨嚴重的轉型困境。[2]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速度在加快,促進了數字經濟形態的形成,并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形態。隨著搭載人類智慧的各種信息技術向農業經濟形態、工業經濟形態領域的廣泛滲透,智慧農業、智能工廠的產生不斷創造出新的價值;各種信息技術的使用也使得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機遇;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也正在改變著其發展方式,再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數字產業化新業態也以各種方式創造出驚人的發展速度,帶來巨大的市場價值??梢?,數智時代形成的新發展格局,正在促進經濟社會的智慧化,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為推動資源型地區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2021年1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對促進資源型地區全面系統轉型、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促進地區低碳綠色發展和民生福祉提升提供了思想性和方向性指引。因此,有必要結合這些變化,探索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系統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二、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的理論邏輯

(一)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視角變化和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引發的思考

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開始引起關注。2000年以后,隨著資源型城市或地區的資源不斷枯竭,該類地區的轉型發展問題引起了各方的重視,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為判斷“中國學界”對資源型城市或地區轉型研究視角的變化,以“資源型城市+轉型”“資源型地區+轉型”為關鍵詞對中國知網2001—2021年間的學術文獻進行了檢索,刪除重復、不相關文獻后,最終得到3 203篇文獻,借助CiteSpace(V5.7)對文獻進行了關鍵詞共現分析(見圖1),并對關鍵詞集中數在5及以上的1 253篇文獻進行了詞頻梳理(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進程促進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視角的變化。一是進入21世紀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交叉融合,對產業革命的驅動作用逐漸顯現,引發了對產業轉型研究的關注。二是2010年以后,“智慧城市”建設產生的影響。2012年12月5日中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等文件;2013—2015年間先后確定了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290個),一些資源型城市也加入到了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中,包括轉型成功的資源枯竭再生型城市徐州市、處于成長期的成長型城市鄂爾多斯市等;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將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全新模式;截至2020年上半年,加上其他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確定的試點智慧城市,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總數量已超過800個,并形成了以長三角、珠三角為代表的多個智慧城市群。這一時期,學界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的焦點開始轉向城市經濟轉型和整體轉型方面。三是2017年以后,新發展理念的提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確定、“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的通過等,引發了對資源型城市整體轉型、高質量轉型研究的關注。

智慧城市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架構[20],對城市發展產生的推動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不僅促進著城市的創新產出[21]、智慧產業與城市的多元融合[22],還推動著城市的數字經濟轉型[23]和城市的高質量發展[24]等。因此,有必要探索“智慧”發展的理論,研究城市“智慧生態”的形成及作用,探究推動城市轉型的路徑。筆者認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在“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的驅動下,資源型城市轉型應以構建“智慧生態式”發展新格局為主。因為,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進行和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城市的高質量轉型進一步得到推動。資源型城市在智慧化建設中一旦形成良好的生態創新系統,就會在城市文化、制度、環境、社會和經濟等領域形成智慧生態系統,對城市轉型產生場景驅動和戰略引領效應。為此,本文按照圖2所示的邏輯框架,分析資源型城市如何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問題。

(二)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建設的理論及效應

關于“智慧生態”,本文認為是智慧“生態化”現象,是從外延角度探索二者的融合,體現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人工智能技術)與人類社會各領域中要素的組合。其中,“智慧”①的外延是指人類創造的“物和場景”的智能化?,F實中我們看到,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區塊鏈、識別等技術的普及應用;物聯網、AI、移動互聯網、空間感知等技術的使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的邏輯鏈接,實現了信息的交流交往;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的不斷交融,量子科技、生物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現代社會更具智慧性?!吧鷳B”②的外延是圍繞學科、領域形成交叉、輻射、共生和聯盟,代表的是多元共生、平衡發展,強調的是系統觀,生態與生態系統經常被混用。在經濟社會中,生態涵蓋的范圍已經越來越廣泛,不同學科都借鑒其含義擴展本學科的研究范疇,出現了“生態化”研究趨向:生態與自然領域結合就是生態科學(生態的本源);生態與其他領域結合就有了不同的范疇(生態的外延),如產業生態、技術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智慧生態等。

人類智慧所創造出來的智慧技術,其創新力、滲透力、親合力較強,容易被市場中的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所接受,會在城市建設中形成智慧生態系統。智慧生態系統一旦形成,會在城市的經濟、民生、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形成輻射帶、共生鏈和技術聯盟,進而產生極大的創新力,形成多層次協作、多形態互補,并綜合運用新知識進行思維,提升各類主體的創造能力和協同創新能力,構建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空間。

智慧生態系統中蘊含著深刻的新發展理念,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種效應。一是創新效應,智慧生態系統可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使社會治理模式智慧化,引發地區消費革命,在動態發展中產生自我批判精神,推動著社會的進步;二是協調效應,協調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智慧生態系統中的人與自然關系、產業發展關系、社會制度文化關系中蘊含著深刻的系統觀、協調觀思想,在經濟社會各領域中會產生場景驅動和戰略引領作用;三是綠色效應,智慧生態系統中所包含的生態文明思想,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通過數字化建設、智慧環境建設等方式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四是開放效應,城市“物和場景”的智能化建設,通過網絡系統帶動了共享經濟、網絡經濟、總部經濟等數字經濟業態的發展,加深了城市與外界的聯系,促進城市“雙循環”格局的形成;五是共享效應,智慧生態系統中的共生化、平衡化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思想。本文正是基于“智慧”和“生態”外延融合所產生的“智慧生態”驅動場景的創新力,探索如何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

(三)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系統場景形態及作用

立足新發展階段,資源型城市需要以新理念來重新審視轉型問題。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就是通過對城市的“智慧生態”建設,構建驅動轉型發展的智慧生態創新場景,引領新發展格局形成。其中,“智慧”建設是利用智慧技術,對城市空間的智能化、便利化和安全化進行不斷創新,使其更有利于發展;“生態”建設是創建適宜城市居民生存發展的空間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形成具有智慧性的共生化、網絡化系統,包括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經濟與產業發展生態和諧共生、制度文化社會生態和諧共生、城市間發展生態和諧共生等?,F實中,驅動城市發展的要素有很多,本文按“生態宜居、發展宜業”的智慧生態建設思想,從城市文化、制度、環境、社會和經濟5個方面,分析資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態系統場景及作用。

1.智慧文化生態系統

城市文化生態蘊含在城市規劃、設計、建筑的能力及水平中,并通過教育體系發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凝練在城市精神之中。城市文化生態的形成源于歷史,基于現實充實后會引領城市未來。資源型城市在長期的礦產資源開發中,沉淀下豐富的礦冶工業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礦冶文化,如能賦予其智慧性,將會激發其創新精神,形成以智慧文化生態促城市居民思想觀念改變、以思想觀念改變推動城市創新行動、以創新促城市轉型的新路徑。

2.智慧制度生態系統

城市制度生態是由規范城市主體間關系的規則和模式構成,包括習慣、道德、法律、戒律、規章等,形成的是一種社會結構,由社會認可的正式約束、非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構成,表象為城市治理生態。資源型城市的沉沒成本較大,致使歷史形成的制度生態適應性較差,如能對其治理生態進行智慧化建設,將會改變城市管理制度的內涵,提高各種制度的效應,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促進城市轉型的外部力量。

3.智慧環境生態系統

城市環境生態是城市的生存空間,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其中,自然環境由大氣、水、土壤、地質和生物等要素組成,人文環境由文化、制度、社會環境組成,它們直接或間接影響城市的生產和生活。本文主要從自然環境角度考查資源型城市環境生態。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長期開發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環境,尤其到中后期,城市宜居性下降,礦山環境修復與保護成為制約其轉型發展的嚴重障礙。通過智慧環境建設,可以再造空間集約高效的環境生態,創建城市新的宜居環境,從而助力其轉型。

4.智慧社會生態系統

城市社會生態是社會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城市主體的社會行為,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活動與環境的關系。隨著智慧技術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城市社會生態系統會變得更加協調。資源型城市的社會生態系統是在資源開發中形成的,以對自然資源的索取為目的展開建設的。進入數智時代,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對資源型城市社會生態系統進行智慧化建設,將會重新推動城市居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社會活動與環境的協調,為城市轉型創造協調發展局面。

5.智慧經濟生態系統

城市經濟生態是以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為共生關系的經濟結構,描述了城市經濟發展中主體間相互促進與抑制的現象。數智時代智慧技術在城市經濟建設中的應用,會使主體間的關系更緊密、信息溝通更順暢、技術創新更具成效,并形成共創經濟效益、共降成本的智慧經濟生態。資源型城市在傳統發展中形成的單一化、粗放式城市經濟結構,抑制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如能利用智慧技術打造城市智慧經濟生態系統,在促進傳統資源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同時,調整城市產業生態結構和發展方式,將會形成以智慧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結構發展生態。

(四)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的現實條件

從新發展階段和“十四五”發展規劃看,資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態”建設有著良好的現實條件。一是有政策的支持。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推進資源型地區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這為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提供了戰略指向、建設指導和政策支持。二是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支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已達14.719 1萬億元,預計“十四五”期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將超過15萬億元,且投資額逐年提升。資源型城市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智慧化改造,實現城市基礎設施信息化、融合化和創新化,形成“智慧生態式”轉型的基礎。三是有智慧技術手段的支持。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智慧技術創新發展生態的普及,提高了城市智慧化水平和信息處理能力,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建設,支撐了城市智慧管理與服務決策,城市具有了創新發展的基礎。[25]資源型城市能夠通過新基建,促進城市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激發傳統資源型產業智慧化改造動能,解放生產力,創造再就業和創業機會,促進新業態產業化生態集群形成,改變城市的生產生活面貌。四是有理論的支撐。隨著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不斷完善,人們對城市功能進行重新定位,綜合了生態學、美學、數據學、信息學、地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智慧生態城市建設的內涵,指導著智慧生態城市的建設。五是有實踐經驗的指導。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以來,一些資源型城市積極參與到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中,徐州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2013年確定“智慧徐州”建設,2014年發布《智慧徐州總體規劃》,2015年成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單位,徐州市現已形成了“一樞紐、三中心”(智慧徐州樞紐、公共服務中心、政務中心、產業聚集中心)的智慧生態格局,目前,正從智慧政務、智慧民生、智慧產業1.0向2.0邁進;徐州市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實施方案》中提出,自2022年起,計劃投資935億元,在新型基礎設施、交通、物流倉儲、能源、水利、城市公用、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民生基礎、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續進行智慧化升級建設,著力提升智慧基礎和智慧應用場景?!爸腔坌熘荨苯ㄔO促進城市轉型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26]

三、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的推進路徑

結合“智慧”與“生態”相融合的理論效應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本文認為資源型城市應從城市智慧生態基礎建設入手,結合資源型城市所處地域空間、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區域格局進行智慧生態驅動場景建設,助力城市的“整體”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一)資源型城市的智慧生態基礎建設

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基礎環境包括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應用發展等方面,應對其進行全面智慧化建設,構建推進城市轉型發展的智慧生態基礎。

1.智慧基礎層建設

從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來看,智慧基礎層建設通常包括網絡通信部分、城市數據運營部分和場景應用部分[27],這些構建起城市的智慧神經系統、感知系統、數據應用系統,使城市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實現城市人人互通、物物相連、知識共享,提高城市的運行效能。資源型城市智慧基礎層建設的目的就是注入轉型的智慧基因,通過獲取資源型城市全方位發展的系統數據(特別是資源數據、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建立地區資源信息數據庫,將孤立的數據關聯起來,把數據變成信息,把信息傳遞到生產、生活、生態等領域,為產業發展、企業創新、產品創造、個人創業、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廣泛的信息服務。

2.生態環境層建設

城市的生態環境層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基礎設施環境。其中,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綜合,形成的是城市人口的宜居生態(環境優美宜人、文化生活豐富、安全保障有序);基礎設施環境是城鄉經濟、社會、人口、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載體,形成的是城市宜業生態(產業結構合理、創業功能完善、經濟增長可期)。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層的建設,目的就是要構建網絡化、共生化的發展系統,通過創建宜居、宜業生態,吸引域外資金、人才、技術及先進管理理念的進入,通過資源數據要素的引力作用,促進企業入駐和人才留住。對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層的設計、改造和智慧化,可為其轉型提供良好的智慧生態基礎。

3.智慧應用層建設

智慧應用是將智慧技術應用到城市各職能部門及行業中,形成智慧經濟、智慧社會和智慧環境三大關鍵生態系統,其構建起城市發展最直接的外顯形象。

智慧經濟生態系統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系統,是集技術、信息、知識、環境、文化、倫理、道德于一體的戰略性經濟、創新型經濟,它追求通過智慧發展實現對宜居宜業生態的創建、人類福祉的深切關懷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28];是利用一切智慧手段進行創意、創新、創造和創業的經濟;是把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進行智慧化,數字經濟進行產業化的創新經濟,它構建起了城市的多元經濟發展生態。

智慧社會生態系統作為資源型城市的管理系統,是對原有處理事務的思維活動和生活方式的一場革命。智慧城市建設實踐顯示,智慧技術的使用提升了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內在驅動城市的各管理單元協同、精確、及時交換信息,從而發揮出城市管理資源的最大效用,實現了城市管理目標的最優化。[29-31]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對城市智慧管理(城市大腦、智慧政務、智慧決策、公共管理、交易平臺等)、智慧民生(教育、醫療、養老、就業、家居等民生工程和信息化服務)和智慧生活(智慧出行、智慧購物、智慧通信和智慧消費等)等方面的建設,創建城市的宜居生態,吸引域外生產要素流入,驅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智慧環境生態系統作為資源型城市的保障系統,其利用智慧技術對城市環境進行保護,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提升環境治理的科學化與智能化水平[33];綜合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打造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實現環境監測、監察、應急管理、網格化監管等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支持的“一站式”信息化決策,滿足城市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使城市發展在時間尺度上實現環境生態健康可持續,空間尺度上實現環境生態與經濟生態、社會生態間發展的可協調。

(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智慧生態驅動場景建設

建設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式”轉型的驅動場景,需要當地政府、產業和企業等轉型主體,在智慧技術利用、新基建建設、產城融合布局、智慧生態理念普及等方面進行協同創新,共同打造驅動轉型發展的場景形態。

1.打造資源型城市智慧經濟生態系統

第一,利用智慧技術打造智慧資源能源產業生態區。資源型產業是資源型城市存在的根基,也是國家資源能源安全的保障。資源型產業的“穩態”與“固化”影響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高質量轉型,利用智慧技術改造傳統資源型產業,就是使這種產業優勢從“初始生成”到“升級延續”。因此,依據資源型城市資源稟賦的具體情況,利用智慧技術對傳統資源型產業進行智慧化建設,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智慧資源能源產業生態區,包括上游資源能源開發中的智慧礦山、智慧油田生態區,中游生產加工中的智慧資源工廠生態區,下游倉儲、物流、分銷、定價、保供中的智慧資源物流生態區等。資源型城市圍繞智慧資源能源生態區建設,可結合自然規律穩步推進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挖掘可供利用的多重價值,提高利用效率,培育接續產業,達到延長資源能源產業鏈、提升利用價值鏈的目的。

第二,打造智慧技術產業創新生態區。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需要。數智時代,搶占智慧主導產業發展先機對任何地區高質量轉型發展都非常重要。對于資源型城市而言,這方面的優勢并不具備,現在要做的就是營造良好的智慧生態創新環境,結合資源型城市具體情況,與智慧主導產業發展較快的先導區建立特色智慧產業發展關聯關系,選擇與智慧生產相關的服務業或創意、思維、觀念等產業,以平臺經濟、總部經濟、共享經濟、協同經濟、尾部經濟等形態形成智慧產業共生發展生態區。一些資源型城市可以嘗試開展“智慧城”“生態城”建設,把生態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旅游經濟、農業經濟等作為智慧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創造多元化智慧經濟發展生態;還可根據本地區區位情況,積極參與到周邊智慧產業生態區建設中,如融入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西安都市圈等區域協同化建設中,與這些智慧產業生態區協同發展融為一體。智慧產業創新生態區的建設需要地區政府從規劃、融資、財政、稅收、智慧產權保護、孵化機制等方面給予全面的政策支持。

2.打造資源型城市智慧社會生態系統

第一,利用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管理系統??梢詮臅r間、邏輯和知識三個維度,按系統性、協調性和科學性思想,構建資源型城市智慧管理三維結構。在時間維度上,利用新基建智慧化改造資源型城市原有運行管理系統,通過城市“智慧大腦”建設,滿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動態變化需要,實現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公共事務等管理活動的智慧化運行;邏輯維度上,根據資源型城市的實際,按照“產業城”“智慧城”“生態城”建設的邏輯脈絡,把問題導向、設計、建模、分析、決策、執行、監督評價等過程貫穿其中;在知識維度上,充分利用智慧管理系統,將各種信息和知識(信息、自然、工程、系統、經濟、管理、法學、社會人文等科學)進行智慧綜合集成,為智慧生態城建設提供科學決策。資源型城市構建智慧管理系統,是要實現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智慧化,因此,做好頂層設計,實現政務智慧化、組織管理高效化、城市綜合治理人性化等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二,利用新基建打造城市智慧民生和生活系統。創建資源型城市的民生宜居生態,需要重點打造城市的現代性、智慧性和宜居性,加大對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就業、智慧養老、智慧家居等方面的建設投資;創新資源型城市的生活方式,需要把智慧技術與生活系統有機結合,建設智慧化生活空間,為城市生活嵌上“智慧之眼”,包括智慧購物空間、智慧娛樂空間、智慧出行空間、智慧交往空間等。

3.創建宜居宜業智慧環境生態系統

資源型城市的產城融合是在資源開發中形成的,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進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宜居環境的要求也在提升,利用產城融合新布局,建設宜居智慧環境生態系統就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把產業生存空間與環境存在空間進行協調考慮,圍繞“產業城”“智慧城”“生態城”共生布局理念,打造“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共榮”格局;要圍繞生態城建設,發展產業城和智慧城,把生態宜居作為發展宜業的基礎;要對環境修復與產業發展進行一體化管理,以智慧思想和技術,創建符合產城融合共生發展的空間環境;要建設智慧環境系統,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的智慧化,達到“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的要求,最終將資源型城市建設成生態環境優美、生活方便快捷、經濟蓬勃發展的宜居宜業智慧生態之城。

4.健全城市智慧制度和文化生態系統

第一,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智慧制度生態框架體系。通過對城市治理主體的智慧化建設,健全智慧型管理制度,包括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制度設計智慧化、生態化建設,城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總體布局的智慧管理戰略安排等;以人為本,建設城市的宜居智慧生態客體治理制度,建立智慧化、可應用且具有參與性、協商性和合作性的客體制度框架;健全智慧化治理手段制度,包括治理理念、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等,要把法治、精治、共治、德治等貫穿于城市智慧制度設計理念中,并通過媒體宣傳、志愿者行動、民意調查、投訴、申訴、接觸、深入社區、學校、企業等治理渠道將智慧化建設體現出來,通過智慧城管物聯網系統手段,實現對城市的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等一體化管理;圍繞資源型城市發展中“資源耗竭”這個痛點,結合產業轉型這個難點、宜居生態建設這個重點,進行營商環境智慧化建設,并融入到智慧制度框架中,為引資創造良好的營商生態。

第二,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智慧文化生態系統。按照“生態思維”“智慧發展”的原則,注重城市文化的積淀與傳承、文化生態的養護與改善等,要把礦山開發、保護、修復,名勝古跡,新城建筑等進行綜合設計,打造具有創新精神和永續性發展的礦冶文化生態,如大慶精神、黃石文化等;把發展文化產業與刺激文化消費一并考慮,通過文化產業的數字化建設,營造出資源型城市特色文化消費活動,吸引流動人口進入,促進文旅、礦旅產業發展;把滿足市民宜居的需要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通過智慧文化體系建設,提升市民的綜合素質,通過特色文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文化產業化發展;在打造礦冶文化生態時,要把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創新爭先、開放包容的資源開發精神與生態文明理念相融合,與智慧經濟、社會、環境的生態建設相協同,激發城市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通過軟資源的創新為城市轉型發展增添活力。

四、結語

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是要打造“智慧”與“生態”互為支持、互為引擎的“雙輪”驅動場景,形成引領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宜居環境創建的共創共享共贏生態。通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在回溯資源型城市轉型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智慧城市建設和智慧生態創新思想,從“城市整體轉型”視角,提出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這一新理念?!爸腔凵鷳B式”轉型以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創新建設為方向,把城市中的文化、制度、環境、社會和經濟等系統進行智慧化和生態化建設,來重新塑造城市發展的新內涵,創建驅動高質量轉型的新環境。這一轉型理念是對以往資源型城市轉型理論的新詮釋,通過新理念的建設、普及和滲透,會產生場景驅動和戰略引領效應,為資源型城市因地制宜推進轉型提供基礎。

第二,結合智慧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思想,提出從智慧基礎層、生態環境層和智慧應用層三個層面搭建資源型城市“智慧生態式”轉型構架。智慧基礎層是通過對網絡通信、數據運營、場景應用的建設,為資源型城市創新發展注入智慧基因。生態環境層是通過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的生態化改造,創建資源型城市共生化網絡化發展生態,為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注入群體力量。智慧應用層是通過對城市中各職能部門及行業的智慧化建設,創建城市發展所需的智慧經濟、智慧社會和智慧環境生態系統,為資源型城市創造轉型發展新模式提供動力。

第三,資源型城市踐行“智慧生態式”轉型,需要整合當地政府、產業和企業的轉型需求,在智慧宜居、宜業生態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對于宜居生態的建設,資源型城市政府要利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產城融合布局、智慧生態理念普及等打造城市的智慧社會、環境、制度和文化生態,形成適宜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間。對于宜業生態的建設,要以營商環境智慧化為抓手,利用智慧技術打造智慧資源能源產業生態區、資源價值挖掘接續產業區、數字經濟產業新業態創新區、企業協同創新區等,形成適宜產業、企業發展的城市空間,實現信息共享、價值共創、產業共建的生態發展格局。最終把資源型城市打造成吸引傳統生產要素(資金、技術、人員)流入、新生產要素(數據、信息、管理)聚合的宜居、宜業生態之城。

注釋:

① “智慧”從其本源看是生命體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是人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是在其智力與知識的基礎上,經由經驗與練習習得的一種德才兼備的綜合心理素質,包括個體智慧和群體智慧。參見汪鳳炎、鄭紅的文章《品德與才智一體:智慧的本質與范疇》,發表于《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② “生態”在生態學教科書中常界定為“物種與影響它的各種環境和生物變量之間的關系”。參見梁士楚、李銘紅的著作《生態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

參考文獻:

[1] 姜國新,劉帥.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系統動力模型構建與仿真——以阜新市為例[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34(6):1-7.

[2] 李虹.中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預警指數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 張秀生,陳先勇.論中國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的現狀、困境與對策[J].經濟評論,2001(6):96-99.

[4] 郭竟營,王琴梅.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的旅游業發展初探——以陜西銅川為例[J].理論與改革,2008(2):141-143.

[5] 葉素文,劉朝明,付茂林.西部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為例[J].探索,2003(5):118-120.

[6] 李旭紅,安樹偉.東北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的科技支撐[J].中國科技論壇,2005(4):21-25.

[7] 張米爾,武春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障礙與對策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35-38.

[8] 余際從,李鳳.國外礦產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可供借鑒的做法經驗和教訓[J].中國礦業,2004(2):17-20.

[9] 郭丕斌,張復明,聶鋒,等.通過產業轉型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太原市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04(S1):22-24.

[10] 吳奇修.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研究[J].求索,2005(6):49-53.

[11] 楊道遠,王東玲.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5(6):77-78.

[12] 劉純彬,張晨.資源型城市產業體系綠色重構初探——以綠色工業構建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0(1):85-89.

[13] 吳宗杰,王景新,桑金琰.低碳經濟視閾下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研究[J].東岳論叢,2010,31(11):28-34.

[14] 張巍.新興資源型城市低碳化轉型的模式選擇[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6):8-9.

[15] 范憲偉,高峰,韓金雨,等.基于低碳經濟視角分析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以白銀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1):71-76.

[16] 楊磊,烏日斯哈樂.轉型期石油資源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與資源型產業的互動發展——以東營市為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2):26-33.

[17] 孫菲,楊曉龍,陳雍淦,等.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測度——基于2008—2017年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3):18-25.

[18] 曾剛,陸琳憶,何金廖.生態創新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與工業綠色效率的影響[J].資源科學,2021,43(1):94-103.

[19] 薛雅偉,張楠.多重異質下環境規制影響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的傳導機制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3):18-26.

[20] 張佳麗,王蔚凡,關興良.智慧生態城市的實踐基礎與理論建構[J].城市發展研究,2019,26(5):4-9.

[21] 田秀林,趙華平,張所地.智慧城市建設對城市創新產出的作用機理與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2,38(17):184-188.

[22] 姚沖,甄峰.智慧產業與智慧城市的多元融合及發展機制——以南京市為例[J].南京社會科學,2022,416(6):59-67.

[23] 宮攀,袁炳順.智慧城市建設能否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來自準自然實驗的經驗證據[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38(3):12-22.

[24] 范丹,趙昕.智慧城市、要素流動與城市高質量發展[J].工業技術經濟,2022,41(11):103-112.

[25] 龍瀛.顛覆性技術驅動下的未來人居——來自新城市科學和未來城市等視角[J].建筑學報,2020(Z1):34-40.

[26] 2022年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3-20)[2023-05-15].http://tj.xz.gov.cn.

[27] 甄峰,孔宇.“人—技術—空間”一體的智慧城市規劃框架[J].城市規劃學刊,2021(6):45-52.

[28] 王飛躍.平行哲學:智能產業與智慧經濟的本源及其目標[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3):308-318.

[29] 張潔梅,唐冰辛.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城市實現精細化管理的路徑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0(6):94-100.

[30] 左海龍,羅紅霞.多源空間數據融合的城市精細化管理[J].測繪通報,2019(12):108-111.

[31] 余敏江.智慧環境治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3):87-95.

Resource-Based Cities Practice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Theoretical Logical and Promotion Path

PENG Min, XIA Xin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Whether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imple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r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y should grasp the natural law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give play to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aimed at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should focus on the scene driven effect of urban "wisdom"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use the driving force of intelligent innovation, the coordination force of ecological symbiosis and the internal demand force of urban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culture, system, environment, society, economy, etc. in the direction of creating a smart ecological city. Combining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based city smart construction, the smart ecological foundat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can be crea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mart foundation lay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yer and smart application layer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ulture, smart system, smart environment, smart society, smart economy and other ecosystems in the city, a smart ecological driving scene of the city can be created, and ultimately the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y; smart ecology; smart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eoretical logic; promotion path

猜你喜歡
推進路徑理論邏輯資源型城市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資源型城市轉型中景規格局的優化
基于DEA的資源型城市轉型效率評價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環境行政執法問題研究
朔州市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淺談供給側改革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天津市家庭農場現狀調查及推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